北伐戰爭從大宋立國開始就是一項永恆的主題,太祖太宗,甚至是真宗皇帝三代人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太祖有勇有謀,設立封莊庫,蓄養精銳,但時運不濟,除去陰謀論的揣測之外,隻能說是天不假年。
太宗受益於太祖之遺,當有勇無謀,用人無度,空有壯誌卻慘敗而歸,兩次規模空前之北伐,皆是虎頭蛇尾,起初鋒芒大盛,之後便再無建樹,以至於後期敗績連連,折損精銳。
至於真宗皇帝,趙禎對自己的便宜老爹一直懷有矛盾心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種種事跡加起來幾乎可以成為大宋曆史上“謎一般的男子”。
因為有所接觸,因為有所了解,所以趙禎對真宗皇帝的性格和做人做事相對太祖太宗要透徹的多。
若是用一句話作為總結,隻能說時真宗皇帝有著天命的開局,完美的中場,糊塗的結尾!
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太祖喜愛之,將其養在宮中,這是什麽樣的待遇?簡直就是被寵到了天上。
哪有把弟弟的兒子養在皇宮中的道理?
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恆留心獄訟,裁決輕重,沒有不為眾人稱快的。所以開封的監獄多次空閑,太宗多次下詔褒獎他。
至道元年,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恆,仍兼開封府尹。
趙恆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根本輪不上他繼位,但天命的地方來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與太宗決裂、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成為太子。
若說真宗皇帝沒有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當年太宗駕崩之後,趙恆遭遇了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後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
宰相呂端一力挫敗政變,於同月扶立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次年,改年號為“鹹平”。
這難道不是天命一般的開局?!還有什麽能比這樣的開局更好?
緊接著鹹平的年號,這段時間裏趙恆剛剛即位,雄心壯誌,決定儲備國力以抗遼朝,同時揮兵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
因為任用賢才,以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並把全國分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
他注意節儉,社會較為安定,給大宋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恰巧在此時,鐵製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麵積增至五億多畝!
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製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高速發展的經濟繁榮期,後世人常常稱之為“鹹平之治”。
在此之後即便是澶淵之盟的出現也並沒有太過影響到真宗皇帝的名聲,畢竟大宋和遼朝之間獲得了相對和平的幾十年時間,直到趙禎親手打破了平衡。
隻不過聰明一世的真宗皇帝晚節不保,糊塗一時,為了所謂的自尊心開始“東封西祀”,當然其中雖有王欽若的挑撥,但畢竟時真宗皇帝自己用人不當。
一個人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後,所有人都覺得你就應該做好事,就沒有權利犯錯,一旦犯錯,最終的結果便是一錯頂百好。
東封西祀搜刮了民脂民膏,富了皇帝和官員,卻也苦了百姓,民間的輿論變開始一邊倒。
當趙禎必須要承認,便宜老爹不光做了“東封西祀”的醜事,也給他留下了大量的財富和經濟基礎,可以說大宋在他的手上之所以有今天,還是和真宗皇帝離不開。
有了這些才有了趙禎後來的改革,有了後來的用兵西北和北伐。
否則燕雲十六州絕不可能輕易收迴來,真宗皇帝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雖然在澶淵之戰中大宋並未占到便宜,但三代人的努力最終給趙禎留下了基礎,從太祖開始的封莊庫,練精兵,到太宗的兩戰燕雲,再到真宗皇帝的澶淵之盟。
才有了今天趙禎的氣貫長虹,才有了趙禎今天的乾宇盛世。
即便是天下人都覺得趙禎才是大宋的中興之主,才是為大宋逆天改命之人,但他自己卻很清楚並非是一人之功。
這是三代人的心血,隻不過他做的更多,思考的更多,改變的更多而以。
眼下時機成熟,遼朝改為契丹,大宋和契丹之間的關係早已是天下皆知,雙方都欲除之而後快!
趙禎當然不會愚蠢到讓契丹真的崛起後再動手,那時候就不是仁義而是婦人之仁。
之所以這麽長時間放著契丹與不顧,一來契丹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二來塞爾柱人當初的東征確實讓趙禎看到了威脅,至於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趙禎希望草原越來越城市化。
草原最大的苦難點便在於此,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沒有多少固定的城池,大多以營帳為主,軍事力量分散,極難一次殲滅之。
最多便是被漢家王朝向西北方驅趕,待休養生息後,待中原沒落之時,再次窺伺華夏國鼎。
而蕭撻裏犯下的致命錯誤便是如同漢家王朝君王大多會犯的錯誤一樣,搞起了休養生息,大搞經濟發展,類中原之國法,仿漢家之遺風。
總結一句便是好的不學,學壞的,把漢家王朝的膽小謹慎當作了優點學習。
可有一點蕭撻裏不知道,漢家王朝和草原王朝有著本質的區別,雙方之間從立國之本上看便完全不一樣,之後的國情跟不一樣。
這麽做隻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
不單單是國情不同,連帶著人口基數也不一樣,大宋有著龐大的人口可以支撐經濟的發展,通過國內的市場便可以消化一大部分,而契丹人則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隻能通過出口獲取財富。
這就為契丹埋下了一條禍根,大宋完全有能力切斷契丹的對外貿易,一旦沒了出口的渠道,生產再多的貨物都是自尋死路。
於是大宋北伐的第一戰打響,長期駐紮在恆邏斯城一帶的狄青並沒有班師迴朝,而是名正言順的切斷了契丹從西域出發的絲綢之路…………
太祖有勇有謀,設立封莊庫,蓄養精銳,但時運不濟,除去陰謀論的揣測之外,隻能說是天不假年。
太宗受益於太祖之遺,當有勇無謀,用人無度,空有壯誌卻慘敗而歸,兩次規模空前之北伐,皆是虎頭蛇尾,起初鋒芒大盛,之後便再無建樹,以至於後期敗績連連,折損精銳。
至於真宗皇帝,趙禎對自己的便宜老爹一直懷有矛盾心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種種事跡加起來幾乎可以成為大宋曆史上“謎一般的男子”。
因為有所接觸,因為有所了解,所以趙禎對真宗皇帝的性格和做人做事相對太祖太宗要透徹的多。
若是用一句話作為總結,隻能說時真宗皇帝有著天命的開局,完美的中場,糊塗的結尾!
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太祖喜愛之,將其養在宮中,這是什麽樣的待遇?簡直就是被寵到了天上。
哪有把弟弟的兒子養在皇宮中的道理?
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恆留心獄訟,裁決輕重,沒有不為眾人稱快的。所以開封的監獄多次空閑,太宗多次下詔褒獎他。
至道元年,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恆,仍兼開封府尹。
趙恆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根本輪不上他繼位,但天命的地方來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與太宗決裂、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成為太子。
若說真宗皇帝沒有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當年太宗駕崩之後,趙恆遭遇了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後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
宰相呂端一力挫敗政變,於同月扶立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次年,改年號為“鹹平”。
這難道不是天命一般的開局?!還有什麽能比這樣的開局更好?
緊接著鹹平的年號,這段時間裏趙恆剛剛即位,雄心壯誌,決定儲備國力以抗遼朝,同時揮兵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
因為任用賢才,以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並把全國分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
他注意節儉,社會較為安定,給大宋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恰巧在此時,鐵製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麵積增至五億多畝!
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製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高速發展的經濟繁榮期,後世人常常稱之為“鹹平之治”。
在此之後即便是澶淵之盟的出現也並沒有太過影響到真宗皇帝的名聲,畢竟大宋和遼朝之間獲得了相對和平的幾十年時間,直到趙禎親手打破了平衡。
隻不過聰明一世的真宗皇帝晚節不保,糊塗一時,為了所謂的自尊心開始“東封西祀”,當然其中雖有王欽若的挑撥,但畢竟時真宗皇帝自己用人不當。
一個人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後,所有人都覺得你就應該做好事,就沒有權利犯錯,一旦犯錯,最終的結果便是一錯頂百好。
東封西祀搜刮了民脂民膏,富了皇帝和官員,卻也苦了百姓,民間的輿論變開始一邊倒。
當趙禎必須要承認,便宜老爹不光做了“東封西祀”的醜事,也給他留下了大量的財富和經濟基礎,可以說大宋在他的手上之所以有今天,還是和真宗皇帝離不開。
有了這些才有了趙禎後來的改革,有了後來的用兵西北和北伐。
否則燕雲十六州絕不可能輕易收迴來,真宗皇帝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雖然在澶淵之戰中大宋並未占到便宜,但三代人的努力最終給趙禎留下了基礎,從太祖開始的封莊庫,練精兵,到太宗的兩戰燕雲,再到真宗皇帝的澶淵之盟。
才有了今天趙禎的氣貫長虹,才有了趙禎今天的乾宇盛世。
即便是天下人都覺得趙禎才是大宋的中興之主,才是為大宋逆天改命之人,但他自己卻很清楚並非是一人之功。
這是三代人的心血,隻不過他做的更多,思考的更多,改變的更多而以。
眼下時機成熟,遼朝改為契丹,大宋和契丹之間的關係早已是天下皆知,雙方都欲除之而後快!
趙禎當然不會愚蠢到讓契丹真的崛起後再動手,那時候就不是仁義而是婦人之仁。
之所以這麽長時間放著契丹與不顧,一來契丹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二來塞爾柱人當初的東征確實讓趙禎看到了威脅,至於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趙禎希望草原越來越城市化。
草原最大的苦難點便在於此,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民族沒有多少固定的城池,大多以營帳為主,軍事力量分散,極難一次殲滅之。
最多便是被漢家王朝向西北方驅趕,待休養生息後,待中原沒落之時,再次窺伺華夏國鼎。
而蕭撻裏犯下的致命錯誤便是如同漢家王朝君王大多會犯的錯誤一樣,搞起了休養生息,大搞經濟發展,類中原之國法,仿漢家之遺風。
總結一句便是好的不學,學壞的,把漢家王朝的膽小謹慎當作了優點學習。
可有一點蕭撻裏不知道,漢家王朝和草原王朝有著本質的區別,雙方之間從立國之本上看便完全不一樣,之後的國情跟不一樣。
這麽做隻會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
不單單是國情不同,連帶著人口基數也不一樣,大宋有著龐大的人口可以支撐經濟的發展,通過國內的市場便可以消化一大部分,而契丹人則根本做不到這一點,隻能通過出口獲取財富。
這就為契丹埋下了一條禍根,大宋完全有能力切斷契丹的對外貿易,一旦沒了出口的渠道,生產再多的貨物都是自尋死路。
於是大宋北伐的第一戰打響,長期駐紮在恆邏斯城一帶的狄青並沒有班師迴朝,而是名正言順的切斷了契丹從西域出發的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