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最擅長的便是在曆史中總結教訓,以史為鏡似乎是華夏民族的一種本能。


    大宋立國之初的種種製度就是這麽來的,當然那些製度也隻適合當時的大宋而已。


    “史海拾貝”讓趙禎從中獲益良多,比如眼下的恆邏斯之戰,曆史上並非是沒有,唐帝國與阿巴斯王朝的就在這片土地上進行過一次交鋒。


    那是一場不可避免的大國爭端。雖是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


    當時的兩大帝國和現在一樣,都處於急速擴張的鼎盛時期,就像現在的塞爾柱王朝和趙宋王朝。


    雙方都在奪中亞的控製權,最終阿巴斯王朝獲勝。而戰後,唐王朝停止了向西擴張的步伐,而阿巴斯王朝也就此收手,雙方保持了戰前的態勢,結局卻令人疑惑不解。


    為何雙方在達成目標之前同時收手?


    戰爭的起因和現在的大宋王朝差不多,當時的唐帝國也是處於擴張時代,同時也需要絲綢之路的統治。當時的唐王朝,國內安居樂業,一片歌舞升平。


    唐玄宗越來越醉心於征服他國,炫耀武力,於是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九大節度使,專門用於對外擴張。


    安西和北庭成為兩大戰區,部署了總共兩萬四千人的軍隊。


    相對於其他節度使,他們的軍隊數量非常稀少,但卻是大唐當時最精銳的部隊,百戰精兵。先後有多位名將統領,震懾住了西域諸國,西域作為當時大唐重要的通商地區,唐朝統治階級可以說是誌在必得。


    於是天寶九年八月,高仙芝以石國國王“無番臣禮”為由出兵征討石國,把石國劫掠一空,擄走丁壯,把石國國王押至長安斬殺,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阿巴斯王朝求救。


    高仙芝為防止陷入被動,於天寶十年七月,發動遠征“將番,漢七萬餘眾擊大食”,但事實上安西都護府的漢軍人數總共不過兩萬餘人,就算再加上拔汗那,葛邏祿等部番兵,也無法湊出7萬餘眾,唐王朝最終隻能湊出大約三萬餘人參戰。


    麵對擁有對於恆羅斯城近在咫尺的兵源地唿羅珊的阿巴斯軍隊,唐軍的兵力劣勢是很明顯的,而高仙芝發動的遠征不能不說是一種冒險行為。


    另一方麵,阿巴斯王朝在經曆了倭馬亞王朝後,國力達到了頂峰,占領了整個中東、非洲北部,成為了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強大帝國。


    審視周邊,隻有兩河流域之外的中亞地區,依然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阿巴斯王朝也陷入醉心於傳播***文化,而眼看著這一地區信奮佛教,因此,阿巴斯王朝決心征服這一地區。


    於是兩駕高速行駛的馬車就在這一高度相似的虛榮心驅使下碰撞在了一起。


    唐朝在整個西域隻有兩萬四千漢人軍隊,為了此役,集中了兩萬人參戰,由此可見唐王朝的誌在必得。主將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均為曆經戰事、經驗豐富的優秀將領。


    唐朝軍隊以步騎混合組成,但因為唐朝對於騎兵和戰馬的重視,在國內大興馬政,因此,所有的步兵都有戰馬可用,直到到達戰場才下馬步戰,戰鬥力驚人。


    阿巴斯方麵主將是唿羅珊總督阿布.***,兵力則組成雜多,包括唿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精銳騎兵,兩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兵力約十萬餘人,總兵力十五萬左右。


    這場戰爭在兵力方麵阿巴斯王朝占盡了優勢,可謂是數十倍於唐軍,並且是主場作戰!


    但唐帝國的軍隊並不遜色,握有百戰雄兵的高仙芝棋行險招,選擇了和阿巴斯人正麵硬剛。


    當時唐軍的無論是在軍械還是士兵素質方便甩阿巴斯王朝的雜牌軍十幾條街…………


    但造化弄人,原本有機會獲勝的唐軍卻輸的幹幹淨淨。


    隻不過輸掉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因為盟軍的叛變。


    當大唐遠征軍和數目龐大的阿巴斯軍隊在恆羅斯城相持了五日時,早就與阿巴斯人勾勾搭搭的葛邏祿部盟軍突然反水,襲擊唐軍步兵把他們和騎兵分割開來。


    阿巴斯人趁機夾擊唐軍,苦戰五日之久的唐軍終於崩潰,高仙芝和其部下為了盡早逃脫,慌亂之中竟然催馬踩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得以逃脫,逃出戰場穩定之後,高仙芝又想發動反擊被部下勸阻,這才罷休。


    最終的結果便是迴到安西都護府時,緊三萬餘人的大唐聯軍隻剩下不到一萬人。


    趙禎這次沒有收編東汗的軍隊,也沒有在那裏抓壯丁,就是擔心外族的加入使得大宋聯軍有著叛變的危險。


    從史書當中學到的經驗和教訓非常有用,隻不過現在的塞爾柱人和當年的阿巴斯人不同,塞爾柱人並沒有和大宋發生直接衝突,而是唆使西汗繼續抵抗宋軍。


    在趙禎眼中西汗不過是個犧牲品而已。


    他甚至懷疑西汗統治者薩倻克的智商是不是不在線上,東西方的兩架馬車再次高速相撞,夾在中間的西汗難道能幸免?


    無論如何都會被“撞”的體無完膚,毀滅是它的必然結果。


    現在趙禎思考的是為何當年的恆邏斯之戰後,阿巴斯王朝和唐帝國雙方默契的沉默下去,並沒有再次動手,唐朝的原因趙禎清楚,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那阿巴斯王朝呢?


    難道唐王朝內亂的時候不是他們趁虛而入的機會嗎?


    就在趙禎懷疑的時候,一封捷報傳來,狄青的大軍拿下了恆邏斯城,並未出現塞爾柱的援軍,突如其來的勝利讓趙禎頗為不適應,他沒想到塞爾柱人居然如此安穩。


    居然眼看著恆邏斯城易主,這實在是有些出乎趙禎的意料。


    但更加讓趙禎驚訝的是塞爾柱居然派出了使者出使大宋,這幾乎讓趙禎的好奇心達到了定點,為什麽塞爾柱沒有如同當年的阿巴斯王朝一樣和大宋開戰?


    一切的答案都在圖格魯克的國書之中,趙禎有些呆滯,國書之中居然是提醒大宋,消息北方的契丹,並且準確的說出契丹將會對大宋的伊州出兵。


    有些呆滯的望著手中的國書趙禎坐在禦案之後喃喃自語:“真是好手段啊!居然在轉瞬之間把契丹和西汗都賣了?這圖格魯克真梟雄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