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做過這樣的假設,眼下大宋流傳下來的官製極大的保障了老趙家的皇權,雖然也極大的降低了辦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用度,但也是立國之初最好的選擇。


    以趙家這般通過兵變得國無論怎麽掩飾都名不正言不順,黃袍加身不過是美化而已終究是改變不了兵變的事實,天下人都覺得趙家做不得天下,可偏偏給趙家挺了過來。


    靠的是什麽?


    還不就是製度上的製衡,大宋的這種武將沒兵權,文官遭架空對朝臣的權利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分散,保障了大宋王朝在建立之初的穩定,也讓所有覬覦皇位的人無法下手。


    這個看似怯懦保守的製度卻是大宋的基石所在,為何太宗如此推崇這一製度?


    隨著趙禎親政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便愈發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還是那句老話:“非不願爾,實無奈也!”


    沒有人比一國之君更清楚眼下大宋的官製帶來的危害,太祖太宗也是皇帝,能作為開國之君有哪一個是懦弱無能之輩?


    答案是沒有,太祖太宗知道弊病,但卻是故意留下的。


    對於那個時代的大宋來說,需要的就是穩定,需要的就是沒有內部威脅出現。


    以充足的時間和國內環境助力大宋北伐,當時大宋的矛盾又在哪裏?


    趙禎看來,不在國朝之內,而是在北方,在契丹人的身上,在失去的燕雲十六州,當時的東京城無險可守啊!


    北方是一大片平原之地,真宗時遇到契丹人南下,隻能決堤放水,淹沒農田為沼澤抵禦,這對漢家王朝來說有多慘?!


    簡直就是割肉喂鷹一般,可大宋又不是佛陀!


    所以太祖太宗兩代帝王心中的執念便是燕雲十六州,太祖開了封莊庫,而太宗傾盡國力北伐,隻可惜最終便功虧一簣。


    至於趙禎的老爹真宗皇帝,有能力,有機會,但唯獨缺少魄力,缺少扼住命運喉嚨的果斷,於是澶淵之戰再次功虧一簣。


    可以說大宋開國之後的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


    於是那本應作為臨時官製,保障朝局穩定的官製也就被理所當然的變成了祖宗之法,非等閑不能改變,且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這一切都是趙禎的猜測,但他覺得恐怕距離事實已經非常接近了。


    任何一個帝王都不能忍受一個冗長如同半廢物般的朝廷,為了使國內的一切安定下來,不得不讓它變成一個廢物也就罷了,可絕不會永遠讓它成為一個廢物。


    為了維護大宋的權利永遠集中在皇帝手中就要犧牲掉大宋王朝未來的發展?趙禎絕不會相信太組和太宗會如此愚蠢,歸根結底的說,大宋如今的製度就是當初定下的臨時製度。


    太祖和太宗定然是準備好了隨時拋棄他們的可能,隻不過到了太宗後期以及真宗朝的時候,因為在軍事上的逐步“衰退”而迫不得已的完善了。


    趙禎認為在太宗當真的後期他已經不打算改變了,但卻把機會留給了兒子,孫子以及後輩子孫,絕不會是文臣口中所謂的祖宗之法形成定例。


    前世之君無法改變的東西,便留給後世君王去完成,這…………好像也是老趙家的家風!


    邁步進入寶章殿的內間,從一大堆書卷之中抽出兩卷,趙禎迴到了前殿對趙旭道:“這便是朕今日留給你的課業,題目也很簡單,隻是靜觀,抄閱,大聲朗讀!”


    趙旭有些驚訝,他沒想到父皇今日的課業居然如此簡單,毫不猶豫的便接過,但當他看到卷宗上的名字時,臉色變得震驚。


    小心的指了指卷宗:“父皇,這要大聲朗讀?”


    趙禎點了點頭:“沒錯,大聲朗讀,並且要站在宣德門的禦道內,乾宇殿之側,不要覺得害臊,這是事實!”


    趙旭的臉色頗為扭捏,最後隻能躬身道了聲:“兒臣遵旨!”便緩緩離開,走的時候步伐頗為掙紮,大有迴身反駁的意思,但最終他還是拿著卷宗走了。


    卷宗者何也?這是一場戰爭的產物,是真宗皇帝留下的,也被趙禎視作最有教育意義的東西。


    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宋真宗委派左衛大將軍李繼昌為國使,持誓書與姚柬之往遼營報聘。援助遼國的歲幣之數,亦如曹利用所許諾。


    隨後遼國也遣使送來答大宋皇帝的誓書。這兩份誓書,是確立宋遼關係的重要卷宗文獻,也是律法形勢存在的憑證。


    《大宋誓書》《大遼誓書》


    但這東西卻不一定是屈辱,其中有深意的地方非常多,讓趙旭大聲朗讀為的就是讓他自己琢磨其中的意思,當然還有一點,考驗他的臉皮,說的好聽點便是讓他鍛煉君王的從容有度。


    否則趙禎也不會讓他在每日早朝前與乾宇殿之側大聲朗讀了,當然還有一點,這是在提醒趙旭,提醒大宋的朝臣,宋遼之間沒有和平,隻有徹底的消滅另一番才有太平盛世,才有短暫的安寧。


    當然這也是在告訴朝臣,皇帝連父子兩人的臉麵都不要了,就是要和遼朝死磕到底,北伐是必須的,誰要阻擋北伐,就是阻擋皇帝前進,阻擋大宋前進。


    而改革官製就是準備的開始,沒有人能改變趙禎已經拿定主意的事情。


    趙禎信步走出寶章殿,看著不遠處的太子東宮微微一笑,當年的自己可是在東京城的東宮中留下了許多快樂迴憶。


    至於北京城,早已是成為了大定府的稱號,至於腳下這片土地,兩千多年前便是燕國的國都,現在傳承下來,成為大宋的國都,神都這兩個字已經成為這片土地的永久稱謂,相信後人都不會去改變了。


    神都城的皇宮也變成了超越曆代王朝的最大宮殿群。


    與東京城狹小的宮苑相比,這裏的龐大絕對會超出太祖太宗以及老爹真宗皇帝的想象,而東京城的玉清昭應宮也不能與之相比。


    說來可笑,趙禎若不是在三才的帶領下,自己都會迷路,不是他路癡,而是大宋的皇宮幾乎每年都在變動,變得更大,更宏偉。


    這還要歸功於蔡伯俙當年留的一手,在建造神都城皇宮的時候,他便早已圈下了比宮殿大得多的土地,宮牆要遠比皇宮大的多,這樣一來,即便是擴建也不需要占用百姓之家了不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