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騎在戰馬之上,前麵是一片黑壓壓的人群,神都城的禁軍單膝跪地,百姓們自發的以大禮拜下,這是對皇權,對最高統治者的敬畏。
在大宋,即便是見到皇帝也不用伏地參拜,隻需拱手施禮便好,跪拜之禮隻用於祭祀和朝拜,在大宋百姓見君不跪也是常有之事,在這個風氣開放,天家寬容的朝代實屬正常。
但在這一次卻不同,大駕鹵薄沿著公路向前駛去,四周皆是拜下的百姓,無一人立於道側,無一人開口喧嘩,隻有靜靜的等待,等待車駕路過的一瞬間,小心的探頭看上一眼趙禎的模樣。
這是大宋百姓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一種敬畏,當他們看到大駕鹵薄以及騎著戰馬一身戎裝歸來的帝王,心中充滿了踏實。
萬人低頭,一人獨立,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
趙禎體會到了,這還是他在親政一來第一次遇到這種震撼人心的場麵,他現在忽然明白,君王不單單是一國之主,更是精神上的領袖,是一個國家的膽氣,脊梁,道德,氣質的體現。
一路進入神都城的天安門,迎祥門後,便是大宋皇宮的宮門宣德門,城中百姓幾乎都走上街頭,迎接他們的君王迴朝,鴻臚寺官員在門口大聲唱和:“天子迴朝,守牧四方!”
“恭迎陛下迴朝!”……………………
無數的聲音匯聚成一句溫暖的話,趙禎終於感覺迴家了!
這還隻是開始,到了宮門之前,趙禎就不能寸進了,前麵是一個龐大的禮台,上麵全是神情嚴肅的禮官,趙禎知道自己要想進入這近在眼前的宮門怕是會沒有那麽簡單。
雖然沒有跨火盆之類的儀式,但拜祭先祖,天地卻少不得,而教坊司已經準備好了所有曲目,樂奏“始平之章“是開始,趙禎對著天地一頓祭拜。
接著到高大的祭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趙禎迴拜位,然後還要再次起身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鹹平之章“,迴拜位,接著是再次到主位前跪獻爵,迴拜位,樂奏“奉平之章“,教坊司的人開始了“幹戚之舞“。
趙禎便瞧見一個上了歲數,滿頭華發,連胡子都白的沒有一根雜毛的老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趙禎行三跪九拜禮,並到配位前獻爵。
這還不完畢,趙禎繼續起身,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教坊司的人早已準備好,待樂起,便舞“羽龠之舞“,而帝王迴拜位。
剛坐下,樂聲又起,彩衣再舞,這次奏的是“永平之章“舞的是“羽龠之舞“,為諸神位依次獻爵。
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迴拜位,行三跪九拜禮,再奏“熙平之章“。
繁瑣的理解使得趙禎一個從遼朝殺迴來的真男人都有些吃不消,而一群禮官和老儒卻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步驟,一群內侍還上前,推著小車,把祭品送燎爐焚燒,趙禎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待趙禎坐下觀看焚燒祭品的時候,教坊司奏“佑平之章“,這才算是結束,但此時此刻的趙禎卻非常難受,並非是被煙熏火燎,這種不適他還能忍受,問題是燒的祭品……
望燎其實就是向天地,祖先焚燒祭品,每次大祭要焚燒紙一萬張、金銀箔一萬錠,因為格物的出現,紙張在大宋已經變得不值錢,隨處可見的東西怎麽能用作天家的祭祀?
於是乎那一萬張紙就被金銀箔所替代,這裏的金銀箔可不同於後世那種塗有類似金銀顏色的紙,而是真正的金銀所敲打出的薄紙片!
金箔當然不能燃燒,可銀箔卻是可以,銀要遠比金活躍的多,所以趙禎隻能看著大把的金銀箔被倒入燎爐,心中是那麽的無力和絕望……
也許皇帝就該揮金如土,否則便顯小氣,但趙禎現在卻揮霍不起來,這些祭祀之用的開銷全都來自朝廷的國帑,而這些國帑在明年卻是要作為北伐之用的。
在禮官上前給他遞禮器的時候,趙禎不經意間拉住他,從牙縫中擠出一句話:“待祭禮結束,這些金箔若是少了一張,朕便摘了你的烏紗帽,便是那銀箔化成的銀水也要給朕收集起來上繳三司!”
麵對趙禎快要吃人的眼神,禮官顫顫巍巍開口:“臣……遵……旨……”
趙禎微微點頭,這才氣定神閑的進入宮門大開的皇宮,文武百官緊隨其後,蔡伯俙在路過禮官身邊的時候被他一把拉住:“蔡都尉,本官是不是和招惹官家不快了?這次祭禮了是用時最少的一次。”
蔡伯俙小聲道:“給你指條明路,你錯就戳在不該用金銀箔代替黃紙,官家最恨奢費,你在祭禮上來這一出,官家能不計較?這些東西能收迴的就收迴,發往三司入賬入庫,即便是不做他用,待祭天之時也能再使。”
被他這麽一開解,禮官望著燃燒的燎爐堅定的點頭:“下官明白了!”
……………………
隨著趙禎的迴歸,所有事情都走上了正軌,神都城中原本的壓抑氣氛一掃而空,官員配合皇帝治國,每日早朝,常朝不墜,百姓們每天都能在一大早看到官員的馬車挑著燈籠前往皇宮的待漏院。
皇城四角厚重悠揚的晨鍾再次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安心,為何?官家終於開始上朝了,但很快這份安寧就被拋之腦後,拿起當天的報紙,巨大的橫幅出現在頭版之上。
題目很正式,也很官方《論朝廷官製疏》這已經是用上了奏疏的形勢,雖然不是官員所寫,但誰都知道這奏疏是給官家看的,從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大宋的百姓沒有不知道官家每日必看報紙的。
這疏中的內容更適合讓看報的百姓驚訝,居然是向官家提出,大宋如今的官製需要改變,內容詳實,有理有據,堪比一片精彩的策論。
而這篇奏疏的作者馮京也因此一舉成名。
在大宋,即便是見到皇帝也不用伏地參拜,隻需拱手施禮便好,跪拜之禮隻用於祭祀和朝拜,在大宋百姓見君不跪也是常有之事,在這個風氣開放,天家寬容的朝代實屬正常。
但在這一次卻不同,大駕鹵薄沿著公路向前駛去,四周皆是拜下的百姓,無一人立於道側,無一人開口喧嘩,隻有靜靜的等待,等待車駕路過的一瞬間,小心的探頭看上一眼趙禎的模樣。
這是大宋百姓發自內心的尊重,也是一種敬畏,當他們看到大駕鹵薄以及騎著戰馬一身戎裝歸來的帝王,心中充滿了踏實。
萬人低頭,一人獨立,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
趙禎體會到了,這還是他在親政一來第一次遇到這種震撼人心的場麵,他現在忽然明白,君王不單單是一國之主,更是精神上的領袖,是一個國家的膽氣,脊梁,道德,氣質的體現。
一路進入神都城的天安門,迎祥門後,便是大宋皇宮的宮門宣德門,城中百姓幾乎都走上街頭,迎接他們的君王迴朝,鴻臚寺官員在門口大聲唱和:“天子迴朝,守牧四方!”
“恭迎陛下迴朝!”……………………
無數的聲音匯聚成一句溫暖的話,趙禎終於感覺迴家了!
這還隻是開始,到了宮門之前,趙禎就不能寸進了,前麵是一個龐大的禮台,上麵全是神情嚴肅的禮官,趙禎知道自己要想進入這近在眼前的宮門怕是會沒有那麽簡單。
雖然沒有跨火盆之類的儀式,但拜祭先祖,天地卻少不得,而教坊司已經準備好了所有曲目,樂奏“始平之章“是開始,趙禎對著天地一頓祭拜。
接著到高大的祭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趙禎迴拜位,然後還要再次起身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鹹平之章“,迴拜位,接著是再次到主位前跪獻爵,迴拜位,樂奏“奉平之章“,教坊司的人開始了“幹戚之舞“。
趙禎便瞧見一個上了歲數,滿頭華發,連胡子都白的沒有一根雜毛的老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趙禎行三跪九拜禮,並到配位前獻爵。
這還不完畢,趙禎繼續起身,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教坊司的人早已準備好,待樂起,便舞“羽龠之舞“,而帝王迴拜位。
剛坐下,樂聲又起,彩衣再舞,這次奏的是“永平之章“舞的是“羽龠之舞“,為諸神位依次獻爵。
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迴拜位,行三跪九拜禮,再奏“熙平之章“。
繁瑣的理解使得趙禎一個從遼朝殺迴來的真男人都有些吃不消,而一群禮官和老儒卻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步驟,一群內侍還上前,推著小車,把祭品送燎爐焚燒,趙禎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待趙禎坐下觀看焚燒祭品的時候,教坊司奏“佑平之章“,這才算是結束,但此時此刻的趙禎卻非常難受,並非是被煙熏火燎,這種不適他還能忍受,問題是燒的祭品……
望燎其實就是向天地,祖先焚燒祭品,每次大祭要焚燒紙一萬張、金銀箔一萬錠,因為格物的出現,紙張在大宋已經變得不值錢,隨處可見的東西怎麽能用作天家的祭祀?
於是乎那一萬張紙就被金銀箔所替代,這裏的金銀箔可不同於後世那種塗有類似金銀顏色的紙,而是真正的金銀所敲打出的薄紙片!
金箔當然不能燃燒,可銀箔卻是可以,銀要遠比金活躍的多,所以趙禎隻能看著大把的金銀箔被倒入燎爐,心中是那麽的無力和絕望……
也許皇帝就該揮金如土,否則便顯小氣,但趙禎現在卻揮霍不起來,這些祭祀之用的開銷全都來自朝廷的國帑,而這些國帑在明年卻是要作為北伐之用的。
在禮官上前給他遞禮器的時候,趙禎不經意間拉住他,從牙縫中擠出一句話:“待祭禮結束,這些金箔若是少了一張,朕便摘了你的烏紗帽,便是那銀箔化成的銀水也要給朕收集起來上繳三司!”
麵對趙禎快要吃人的眼神,禮官顫顫巍巍開口:“臣……遵……旨……”
趙禎微微點頭,這才氣定神閑的進入宮門大開的皇宮,文武百官緊隨其後,蔡伯俙在路過禮官身邊的時候被他一把拉住:“蔡都尉,本官是不是和招惹官家不快了?這次祭禮了是用時最少的一次。”
蔡伯俙小聲道:“給你指條明路,你錯就戳在不該用金銀箔代替黃紙,官家最恨奢費,你在祭禮上來這一出,官家能不計較?這些東西能收迴的就收迴,發往三司入賬入庫,即便是不做他用,待祭天之時也能再使。”
被他這麽一開解,禮官望著燃燒的燎爐堅定的點頭:“下官明白了!”
……………………
隨著趙禎的迴歸,所有事情都走上了正軌,神都城中原本的壓抑氣氛一掃而空,官員配合皇帝治國,每日早朝,常朝不墜,百姓們每天都能在一大早看到官員的馬車挑著燈籠前往皇宮的待漏院。
皇城四角厚重悠揚的晨鍾再次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安心,為何?官家終於開始上朝了,但很快這份安寧就被拋之腦後,拿起當天的報紙,巨大的橫幅出現在頭版之上。
題目很正式,也很官方《論朝廷官製疏》這已經是用上了奏疏的形勢,雖然不是官員所寫,但誰都知道這奏疏是給官家看的,從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大宋的百姓沒有不知道官家每日必看報紙的。
這疏中的內容更適合讓看報的百姓驚訝,居然是向官家提出,大宋如今的官製需要改變,內容詳實,有理有據,堪比一片精彩的策論。
而這篇奏疏的作者馮京也因此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