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蕭滿被押送到上京城的時候距離耶律洪基的死已經過去了六天時間,張儉心中其實非常感激趙禎,因為再晚一點,道宗皇帝的屍身便要運往陵寢之中。
大宋完全有機會或是借口讓他蕭滿抵達上京城的時間晚上一點,隻需要一點點便可耽誤遼朝的大事,可大宋並沒有這麽做,實在是因為不屑而為。
三個監軍風塵仆仆,看著蕭滿被送往遼朝的大理寺後,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領頭人望著張儉:“我等帶了我家安撫使的一句話:人已經送到,沒死在大宋,沒死在路上,你遼人心中的小九九我蔡伯俙知曉,不就擔心人被送到遼朝之後卻死在我大宋手中嗎?眼下我派人護送到了上京城,這人要是再死了,你們可就沒話說了是不?”
張儉老臉一紅,這確實是他所擔心的事情,但領頭的人話還沒說完,斜眼看了一下蕭滿道:“你們可要悠著點,這殺才可是一路上吃的飽飽的,莫要被他撐死在大獄之中。”
這話有些莫名其妙,張儉渾不在意:“到了我大遼的獄中,他便是想死也死不成!”
三人已經把該說的話說過了,其他的就不管他們的事情,眼下天色也不早,轉身就走,也不用張儉安排招待之類的,大宋的商會自然會給他們休息的地方。
張儉見挽留也無用,命人送上一小袋金瓜子算是酬勞,現在宋遼之間的貨幣根本就不互通,若是給遼朝的寶鈔,三人拿了便如同廢紙一般。
宋遼之間的狀態是個人都非常清楚,大宋強勢的讓遼朝產生恐懼心理,但在這種恐懼之下所醞釀的卻是另一種不服輸的情感。
對於契丹人來說,他們曾經的榮光太過閃耀,他們的強大不輸宋朝,他們需要一個鐵腕的君主引導他們走向勝利,而太皇太後蕭撻裏著實滿足他們的需要。
遼朝並沒有因為各方麵受到大宋的壓製而迅速衰落下去,雖然一種恐宋的情緒在遼朝蔓延開,西京道便是最好的印證,但遼朝的上京道卻出於絕對的忠誠。
聖宗皇帝對外獲得了澶淵之盟的勝利,對內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製,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
先祖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蕭撻裏就是堅信這一信條的人之一,同時她也把這份信仰向整個遼朝宣傳,雖然是一個女人,但她在執政上的手段和眼光絕不比別人差。
她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麽,自己的敵人是誰,自己需要如何去為遼朝謀發展,甚至是創造奇跡。
宋遼之間進入了平靜期,中京道戰事的落幕,西京道的人有一部分逃向了大宋的大同府,但卻不是全部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發現原來宋遼之間並沒有在西京道開戰的可能。
逐漸的,歸降大宋的百姓發現在大宋他們也能生活的更好,甚至比在遼朝好得多,隻不過要稍稍幸苦一些,但這並沒有什麽,隻要能賺錢,幸苦又何妨?要知道在原先的遼朝,即便是幸苦都賺不到錢的!
十萬人的流失對遼朝,對蕭撻裏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她卻沒有氣餒,也沒有悲傷難過,眼下大遼最需要的是什麽?當然是人口!
大宋在進步的同時,大遼也在進步,宋遼兩國就如天空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恆星,互相排斥的同時又互相吸引,兩種力量糾纏在一起,使得互相之間不斷的作用。
誠然,大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遼人,不光是影響了他們的現實生活,也影響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蕭撻裏也知道,眼下是大遼休養生息快速追逐大宋的寶貴時光,一絲一毫也不能浪費,於是她便在耶律浚繼承皇位之後的第二天便以皇帝的名義向整個大遼宣布休養生息,調整稅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收縮寶鈔的發行。
同時鼓勵工商,大遼也可以有自己的工廠,那些曾經出使的大宋的臣子都要參與扶持工商的行動中,其中商賈方麵交由耶律賈負責。
這個還在大牢之中的罪臣在牢獄之中還沒帶上半月便被蕭撻裏於召懷殿召見。
為了以防萬一,皮室軍還是給耶律賈帶上了枷鎖,遼朝的高層之中都知道他把先帝從清涼殿中救走的事跡,說實話,佩服和敬仰他的人不在少數,對他這份忠誠表示同情的人亦不在少數。
蕭撻裏要赦免他使得許多人看到了太皇太後和先帝的不同,單單是這份氣量便已經超過了不少男人的胸襟,召懷殿本是皇宮之中的內殿,隻有召見親近之臣才會在這裏進行,這也顯示了蕭撻裏對待耶律賈的態度。
許多了解耶律賈的人都覺得太皇太後此舉是給了他台階下,耶律賈雖然是個商賈出生的官員,但對於本心和原則所堅持的卻要比張儉還厲害。
不少人覺得太皇太後說服不了他,甚至耶律賈還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所以皮室軍不光給他的身上帶了鐐銬,還帶有枷鎖。
這樣一來便算是萬無一失了,四周還有禦帳親軍的護衛,絕不會出現問題,在所有遼人的心中,蕭撻裏不能出事,也絕不能有半點閃失,她是大遼的希望。
召懷殿還是召懷殿,殿中的一切耶律賈都是那麽的熟悉,殿前的兩座神狼依舊栩栩如生,帶著鐐銬,丁零當啷的穿過召懷殿的殿門,巨大的宮柱便出現在眼前,這裏相比先帝在時的召懷殿又有了許多變化。
殿中的那些絲綢帷幔消失不見,隻留下清冷的大殿,殿中的宮柱都用銅片進行裝飾,拚接處一條條栩栩如生的龍,但金屬的光澤也讓人覺得幽冷。
這是前殿,也是召見外臣的地方,原本在禦座之前的香爐依然存在,隻不過在香爐之後又放上了一個寬大的書案,大堆大堆的奏疏正擺放在上麵,顯然這是蕭撻裏批閱奏書的另一處場所。
耶律賈知曉,皇宮之中有禦書房,也是皇帝的理政之所。但帝王處理政治之繁忙,並不能在禦書房完成,從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便有帶著奏疏迴寢宮理政的習慣,聖宗皇帝如此,興宗皇帝亦如此,隻不過到了先帝便…………
大宋完全有機會或是借口讓他蕭滿抵達上京城的時間晚上一點,隻需要一點點便可耽誤遼朝的大事,可大宋並沒有這麽做,實在是因為不屑而為。
三個監軍風塵仆仆,看著蕭滿被送往遼朝的大理寺後,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領頭人望著張儉:“我等帶了我家安撫使的一句話:人已經送到,沒死在大宋,沒死在路上,你遼人心中的小九九我蔡伯俙知曉,不就擔心人被送到遼朝之後卻死在我大宋手中嗎?眼下我派人護送到了上京城,這人要是再死了,你們可就沒話說了是不?”
張儉老臉一紅,這確實是他所擔心的事情,但領頭的人話還沒說完,斜眼看了一下蕭滿道:“你們可要悠著點,這殺才可是一路上吃的飽飽的,莫要被他撐死在大獄之中。”
這話有些莫名其妙,張儉渾不在意:“到了我大遼的獄中,他便是想死也死不成!”
三人已經把該說的話說過了,其他的就不管他們的事情,眼下天色也不早,轉身就走,也不用張儉安排招待之類的,大宋的商會自然會給他們休息的地方。
張儉見挽留也無用,命人送上一小袋金瓜子算是酬勞,現在宋遼之間的貨幣根本就不互通,若是給遼朝的寶鈔,三人拿了便如同廢紙一般。
宋遼之間的狀態是個人都非常清楚,大宋強勢的讓遼朝產生恐懼心理,但在這種恐懼之下所醞釀的卻是另一種不服輸的情感。
對於契丹人來說,他們曾經的榮光太過閃耀,他們的強大不輸宋朝,他們需要一個鐵腕的君主引導他們走向勝利,而太皇太後蕭撻裏著實滿足他們的需要。
遼朝並沒有因為各方麵受到大宋的壓製而迅速衰落下去,雖然一種恐宋的情緒在遼朝蔓延開,西京道便是最好的印證,但遼朝的上京道卻出於絕對的忠誠。
聖宗皇帝對外獲得了澶淵之盟的勝利,對內實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賢去邪,仿唐製,開科取士。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中的成分和作用。使契丹達鼎盛。
先祖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蕭撻裏就是堅信這一信條的人之一,同時她也把這份信仰向整個遼朝宣傳,雖然是一個女人,但她在執政上的手段和眼光絕不比別人差。
她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麽,自己的敵人是誰,自己需要如何去為遼朝謀發展,甚至是創造奇跡。
宋遼之間進入了平靜期,中京道戰事的落幕,西京道的人有一部分逃向了大宋的大同府,但卻不是全部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發現原來宋遼之間並沒有在西京道開戰的可能。
逐漸的,歸降大宋的百姓發現在大宋他們也能生活的更好,甚至比在遼朝好得多,隻不過要稍稍幸苦一些,但這並沒有什麽,隻要能賺錢,幸苦又何妨?要知道在原先的遼朝,即便是幸苦都賺不到錢的!
十萬人的流失對遼朝,對蕭撻裏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她卻沒有氣餒,也沒有悲傷難過,眼下大遼最需要的是什麽?當然是人口!
大宋在進步的同時,大遼也在進步,宋遼兩國就如天空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恆星,互相排斥的同時又互相吸引,兩種力量糾纏在一起,使得互相之間不斷的作用。
誠然,大宋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遼人,不光是影響了他們的現實生活,也影響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蕭撻裏也知道,眼下是大遼休養生息快速追逐大宋的寶貴時光,一絲一毫也不能浪費,於是她便在耶律浚繼承皇位之後的第二天便以皇帝的名義向整個大遼宣布休養生息,調整稅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收縮寶鈔的發行。
同時鼓勵工商,大遼也可以有自己的工廠,那些曾經出使的大宋的臣子都要參與扶持工商的行動中,其中商賈方麵交由耶律賈負責。
這個還在大牢之中的罪臣在牢獄之中還沒帶上半月便被蕭撻裏於召懷殿召見。
為了以防萬一,皮室軍還是給耶律賈帶上了枷鎖,遼朝的高層之中都知道他把先帝從清涼殿中救走的事跡,說實話,佩服和敬仰他的人不在少數,對他這份忠誠表示同情的人亦不在少數。
蕭撻裏要赦免他使得許多人看到了太皇太後和先帝的不同,單單是這份氣量便已經超過了不少男人的胸襟,召懷殿本是皇宮之中的內殿,隻有召見親近之臣才會在這裏進行,這也顯示了蕭撻裏對待耶律賈的態度。
許多了解耶律賈的人都覺得太皇太後此舉是給了他台階下,耶律賈雖然是個商賈出生的官員,但對於本心和原則所堅持的卻要比張儉還厲害。
不少人覺得太皇太後說服不了他,甚至耶律賈還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所以皮室軍不光給他的身上帶了鐐銬,還帶有枷鎖。
這樣一來便算是萬無一失了,四周還有禦帳親軍的護衛,絕不會出現問題,在所有遼人的心中,蕭撻裏不能出事,也絕不能有半點閃失,她是大遼的希望。
召懷殿還是召懷殿,殿中的一切耶律賈都是那麽的熟悉,殿前的兩座神狼依舊栩栩如生,帶著鐐銬,丁零當啷的穿過召懷殿的殿門,巨大的宮柱便出現在眼前,這裏相比先帝在時的召懷殿又有了許多變化。
殿中的那些絲綢帷幔消失不見,隻留下清冷的大殿,殿中的宮柱都用銅片進行裝飾,拚接處一條條栩栩如生的龍,但金屬的光澤也讓人覺得幽冷。
這是前殿,也是召見外臣的地方,原本在禦座之前的香爐依然存在,隻不過在香爐之後又放上了一個寬大的書案,大堆大堆的奏疏正擺放在上麵,顯然這是蕭撻裏批閱奏書的另一處場所。
耶律賈知曉,皇宮之中有禦書房,也是皇帝的理政之所。但帝王處理政治之繁忙,並不能在禦書房完成,從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便有帶著奏疏迴寢宮理政的習慣,聖宗皇帝如此,興宗皇帝亦如此,隻不過到了先帝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