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鶴的這一手,王圭還是自愧不如的,文臣耍的手段和腦子,他這種在戰場上鍛煉出來的思維有些跟不上,雖然不是他自己不夠老謀深算,但終究是沒有王鶴想得多。
事情的發展在時間中醞釀,當王圭急不可待的時候,來賓城終於有動靜了,雖然已經修不好了坍塌的城牆,可終究是有人出來了,人數不多,隻有數十人,且都是後遼朝的五京州縣漢軍。
顯然他們認為同為漢室的宋軍不會對他們動手,這算是看的清楚,這些人或是無家可歸,或是妻離子散,或是貪生怕死,但總有求生的欲望。
身上的塵土說明他們是從地道中出來的,王圭對這樣的人數實在是不滿意,有些幽怨的望著王鶴,王鶴笑眯眯的起身迎接這些歸降之人,並且詳細的詢問來賓城現狀,存糧多少,水源何處,軍民之況等等。
很快王圭便笑逐顏開,望著王鶴道:“本家的,這麽說來來賓城已經動蕩不安,契丹人和漢人都不想和咱們正麵作戰?若是如此為何不早些來投?”
王鶴笑道:“瞧著吧!人數隻會越來越多,這來賓城已經變成了一個篩子,不斷的會有士兵出城投降,最後便是契丹的將軍以及他們的親兵。”
“真的?”
王鶴笑而不語的走了,他要去營門口做一番準備,讓士兵在軍營前麵修建一片營區,然後便是讓火頭軍的人把大鍋架起來,燒熱水,燒大鍋菜,架設營長,在這初春的季節,熱氣騰騰的飯菜和熱水,簡直就是享受。
而享受這一切的便是那數十個前來投降的遼朝漢軍…………
雖然距離有些遠,但來賓城城牆上的守軍還是能看見的,於是乎每每入夜,悄然而至的人便越來越多,開始是十來個,然後是幾十個,數百人,接著便是大把大把的逃兵,甚至有些人破開了剛剛修繕好的城牆。
時間越長,城中的遼軍越不安心,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出逃了,而且軍中的將領和節度使都沒有下令嚴查,也沒有增加巡邏,這些終於有人開始向自己的將軍建議了。
於是乎出現了第一個連夜率兵出城的將軍,隻不過在出城的途中便被他的手下斬了首級以向大宋邀功…………緊接著便是數千人的軍隊開始自相殘殺起來,而諷刺的是他們這麽做居然是為了爭搶自己主將的腦袋。
王鶴與王圭二人看著眼前被爭搶得稀巴爛且麵目全非的腦袋默默無語,心中的震撼更是無法用語言形容,剛剛廝殺之慘烈狀若瘋狂,若是他們把這本事用在和大宋作戰上,還真的得掂量一下。
但王鶴最終卻沒有賞這些人,而是把剩下的一百多“勝利者”當成了囚犯關了起來,理由很簡單,這種小人行徑豈能鼓勵?兩麵三刀的士兵誰敢用?!
王圭卻是可惜的望著這些人,他本打算把這些人全部斬首,記入軍功之中,現在看來沒有希望了,隻能砸了砸嘴有些眼饞的望著這些被囚禁的人。
當然此舉也是在告訴來賓城,大宋也是有底線的,並非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
王圭望著遠處的來賓城,以及人數越來越多的俘虜營,歎了口氣道:“這些人真的能為我大宋所用?”
王鶴笑了笑:“怎生不能?你可知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
王圭眼睛一瞪,拍了拍身上的鎧甲,豎起大拇指道:“漢朝驃騎大將軍!我等武人何人不知何人不曉?!”
“那你可知為何他們總能在草原上找到匈奴人的所在,並且殲滅之?”
“當然是領兵有方,用兵如神!”
王鶴瞥了他一眼,深吸一口氣道:“你可知這對舅甥最擅長任用良將,尤其是匈奴人!所以才能在茫茫的草原上追殺匈奴人……”
王圭微微一愣,若有所思的說道:“入我華夏之狄夷視若華夏?”
王鶴點了點頭:“正是如此,自古以來便是這道理,胡人,突厥,羌人,鮮卑人,匈奴人,無一例外隻要入我華夏,便為我所用。”
王圭點了點頭:“如此也好,這是官家的意思?”
“相公們是這麽上疏的,官家自然同意,不過也要看是什麽人,迂腐,懦弱,無能之輩,豈能重用?”
王圭笑了笑,指著眼前的軍營道:“這裏麵的人還能用嗎?咱們的官家可看不上契丹將領。韓紹文還差不多。”
“契丹人不好用,但既然招降便不能分個三六九等,那些個契丹武將,給點錢,賞賜宅院之類的便束之高閣,三代之後還能有什麽禍患?倒是這些漢兵卻是戰力。”
王圭一拍手掌笑道:“對勒!這些人多是窮苦出生,遼朝征兵可與我大宋不同,以咱們大宋的兵餉賞賜,這些人還不是搶著為官家賣命?”
王鶴鄙夷一下接著點頭道:“粗鄙庸俗…………但就是這麽個道理,這是在積蓄力量啊,沒瞧見官家這次連咱們上四軍都拉出來了?若是在往常不會如此,最多征調十六衛前來,中央禁軍何需動用?這是在練兵啊!”
“我也早看出來了,這事不簡單,若是單單為打通遼東之道,何須二十萬禁軍齊出?往日這般的精銳可是在京城中不得擅動的,現在連控鶴都兵出京畿了。”
王鶴撇了撇嘴道:“你王鐵鞭巴不得吧!”
王圭翻了個白眼:“這是自然,你們文臣輔助陛下之社稷,我等武將自然身死效王命,守衛陛下之土!”
上綱上線的達到來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得到的卻沒有幾個,不遠處的墳塋剛剛修好,裏麵便是那個最先投來的遼朝將軍首級。
對於勸降一事,大宋的態度是積極的,一來是說明大宋比遼朝更加的正朔強大,二來可以使得遼朝上下離心離德,尤其是在現在,漢人和契丹人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候。
眼下這些遼朝漢軍說的最多的便是契丹人如何的傲慢,如何的盛氣淩人,如何的壓榨漢人,欺負漢人,王鶴把所見所謂以最快的速度發往了北京城,作為行軍司馬,他有上疏直達天聽的權利。
事情的發展在時間中醞釀,當王圭急不可待的時候,來賓城終於有動靜了,雖然已經修不好了坍塌的城牆,可終究是有人出來了,人數不多,隻有數十人,且都是後遼朝的五京州縣漢軍。
顯然他們認為同為漢室的宋軍不會對他們動手,這算是看的清楚,這些人或是無家可歸,或是妻離子散,或是貪生怕死,但總有求生的欲望。
身上的塵土說明他們是從地道中出來的,王圭對這樣的人數實在是不滿意,有些幽怨的望著王鶴,王鶴笑眯眯的起身迎接這些歸降之人,並且詳細的詢問來賓城現狀,存糧多少,水源何處,軍民之況等等。
很快王圭便笑逐顏開,望著王鶴道:“本家的,這麽說來來賓城已經動蕩不安,契丹人和漢人都不想和咱們正麵作戰?若是如此為何不早些來投?”
王鶴笑道:“瞧著吧!人數隻會越來越多,這來賓城已經變成了一個篩子,不斷的會有士兵出城投降,最後便是契丹的將軍以及他們的親兵。”
“真的?”
王鶴笑而不語的走了,他要去營門口做一番準備,讓士兵在軍營前麵修建一片營區,然後便是讓火頭軍的人把大鍋架起來,燒熱水,燒大鍋菜,架設營長,在這初春的季節,熱氣騰騰的飯菜和熱水,簡直就是享受。
而享受這一切的便是那數十個前來投降的遼朝漢軍…………
雖然距離有些遠,但來賓城城牆上的守軍還是能看見的,於是乎每每入夜,悄然而至的人便越來越多,開始是十來個,然後是幾十個,數百人,接著便是大把大把的逃兵,甚至有些人破開了剛剛修繕好的城牆。
時間越長,城中的遼軍越不安心,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出逃了,而且軍中的將領和節度使都沒有下令嚴查,也沒有增加巡邏,這些終於有人開始向自己的將軍建議了。
於是乎出現了第一個連夜率兵出城的將軍,隻不過在出城的途中便被他的手下斬了首級以向大宋邀功…………緊接著便是數千人的軍隊開始自相殘殺起來,而諷刺的是他們這麽做居然是為了爭搶自己主將的腦袋。
王鶴與王圭二人看著眼前被爭搶得稀巴爛且麵目全非的腦袋默默無語,心中的震撼更是無法用語言形容,剛剛廝殺之慘烈狀若瘋狂,若是他們把這本事用在和大宋作戰上,還真的得掂量一下。
但王鶴最終卻沒有賞這些人,而是把剩下的一百多“勝利者”當成了囚犯關了起來,理由很簡單,這種小人行徑豈能鼓勵?兩麵三刀的士兵誰敢用?!
王圭卻是可惜的望著這些人,他本打算把這些人全部斬首,記入軍功之中,現在看來沒有希望了,隻能砸了砸嘴有些眼饞的望著這些被囚禁的人。
當然此舉也是在告訴來賓城,大宋也是有底線的,並非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
王圭望著遠處的來賓城,以及人數越來越多的俘虜營,歎了口氣道:“這些人真的能為我大宋所用?”
王鶴笑了笑:“怎生不能?你可知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
王圭眼睛一瞪,拍了拍身上的鎧甲,豎起大拇指道:“漢朝驃騎大將軍!我等武人何人不知何人不曉?!”
“那你可知為何他們總能在草原上找到匈奴人的所在,並且殲滅之?”
“當然是領兵有方,用兵如神!”
王鶴瞥了他一眼,深吸一口氣道:“你可知這對舅甥最擅長任用良將,尤其是匈奴人!所以才能在茫茫的草原上追殺匈奴人……”
王圭微微一愣,若有所思的說道:“入我華夏之狄夷視若華夏?”
王鶴點了點頭:“正是如此,自古以來便是這道理,胡人,突厥,羌人,鮮卑人,匈奴人,無一例外隻要入我華夏,便為我所用。”
王圭點了點頭:“如此也好,這是官家的意思?”
“相公們是這麽上疏的,官家自然同意,不過也要看是什麽人,迂腐,懦弱,無能之輩,豈能重用?”
王圭笑了笑,指著眼前的軍營道:“這裏麵的人還能用嗎?咱們的官家可看不上契丹將領。韓紹文還差不多。”
“契丹人不好用,但既然招降便不能分個三六九等,那些個契丹武將,給點錢,賞賜宅院之類的便束之高閣,三代之後還能有什麽禍患?倒是這些漢兵卻是戰力。”
王圭一拍手掌笑道:“對勒!這些人多是窮苦出生,遼朝征兵可與我大宋不同,以咱們大宋的兵餉賞賜,這些人還不是搶著為官家賣命?”
王鶴鄙夷一下接著點頭道:“粗鄙庸俗…………但就是這麽個道理,這是在積蓄力量啊,沒瞧見官家這次連咱們上四軍都拉出來了?若是在往常不會如此,最多征調十六衛前來,中央禁軍何需動用?這是在練兵啊!”
“我也早看出來了,這事不簡單,若是單單為打通遼東之道,何須二十萬禁軍齊出?往日這般的精銳可是在京城中不得擅動的,現在連控鶴都兵出京畿了。”
王鶴撇了撇嘴道:“你王鐵鞭巴不得吧!”
王圭翻了個白眼:“這是自然,你們文臣輔助陛下之社稷,我等武將自然身死效王命,守衛陛下之土!”
上綱上線的達到來誰都會說,但真正能做得到的卻沒有幾個,不遠處的墳塋剛剛修好,裏麵便是那個最先投來的遼朝將軍首級。
對於勸降一事,大宋的態度是積極的,一來是說明大宋比遼朝更加的正朔強大,二來可以使得遼朝上下離心離德,尤其是在現在,漢人和契丹人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候。
眼下這些遼朝漢軍說的最多的便是契丹人如何的傲慢,如何的盛氣淩人,如何的壓榨漢人,欺負漢人,王鶴把所見所謂以最快的速度發往了北京城,作為行軍司馬,他有上疏直達天聽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