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作為農耕民族很好的繼承了先輩的鑽研精神,這種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好奇被發揮到了極致。


    這是漢人對科技不斷探索的主要原因,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麽,成為了華夏先民追求科學的重要手段。


    如今的大宋科技,文化達到了曆史的巔峰,無數的知識積累使得現在的大宋擁有極強的科技基礎,趙禎的格物推廣給了科技發展強大的溫床。


    趙禎相信,大宋是古往今來曆史上科技最為發達的朝代,凝聚華夏智慧的四大發明或是在這個時代出現,或是在這個時代突飛猛進,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猶如華夏的璀璨星星在曆史的天空中不斷閃耀。


    早在商代便已經出現了強大的騎兵,薑太公的《六韜》中有著專門關於騎士的記載名曰《六韜·犬韜·武騎士》,武騎士篇精準的定位了選拔騎兵的標準、條件和方法。


    首先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是身體健壯,騎木精湛,箭技高超,能夠“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


    春秋戰國時代證明了騎兵的強大價值,而兩漢時代卻是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對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隊作戰從以前的車騎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車兵,騎兵成為決定勝負的力量。


    而在之後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是重甲騎兵的時代,即為人馬具甲,甲騎具裝,並且騎兵的武器也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馬上專用武器,但到了隋唐代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唐朝以武功開國,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於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騎被稱為昭陵六駿。所以唐對騎兵的建設也是很重視的。但這一時期騎兵裝備戰術發展並不大,已不象南北朝時代那樣注重於重甲騎兵,軍中雖仍有甲騎,但是以中型騎兵為主馬無甲人重甲。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兵力的優勢,對抗敵國。


    現在的大宋卻迴到了兩漢時代,周圍遊牧民族的威脅使得大宋有必要也必須發展騎兵,不過後唐,五代時的舊疾使得西北的產馬地區基本掉失,而大宋無論是通過在邊地買馬,換馬,或設置監牧等方法,始終都不能滿足需要,還有那些文臣想當然的官僚製度,使得馬匹根本就不能達到所需。


    連馬都沒有還發展什麽騎兵?所以大宋才不得已的采用以步製騎的戰略,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手中沒有騎兵啊!


    但現在不同了,大宋當年從西夏以步兵悄然奪取的鹽州,洪州兩地成了大宋牧馬的溫床,再加上從阿巴斯王朝弄來的良種阿拉伯戰馬,大宋已經能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也是為何趙禎北伐燕雲的重要原因,因為在那裏有著他急需的牧馬之地,察哈爾大草原。


    其實這麽多年來,趙禎的用兵方向一致都是在追逐牧場的方向,侵入西夏獲取馬匹為的是進兵燕雲,從燕雲到奉聖州奪取牧場是為了再次進攻西夏,這是一種跳躍式的進攻方式,卓有成效。


    而現在西夏的甘肅軍司已經落入大宋的手中,兩漢時代建立的山丹軍馬場也將落入大宋的手中,被人不知道,但趙禎知曉,這座軍馬場在後世乃是世界上最大的軍馬出產地!


    可以說趙禎出征西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這山丹軍馬場,現在已經擁有眾多戰馬的大宋成為了騎兵大國,但大宋的騎兵與遼朝西夏的都不相同,這一點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


    對科技的追求致使大宋對任何事物都會認真研究一二,將作監的大匠對大宋騎兵做出了驚人的改變,雖然改變的比較小,但趙禎卻能一眼看出各兵種騎兵之間的區別。


    驚歎華夏智慧的同時,趙禎同樣驚歎這些匠人的聰明才智,以及領先於這個時代的研究精神,他們對騎兵戰術的鑽研甚至高過了狄青,對騎兵的認知甚至超過了騎兵本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研製出不同的騎兵兵種,給騎兵們之間的配合達到完美。


    步兵的優勢在於什麽地方?當然是各兵種之間的配合!


    櫓盾,陌刀,破甲槍,橫刀,棘輪弩等等這些都在軍陣中發揮這不可替代的作用,隻有各兵種之間的配合才能把步兵的戰鬥力發揮到最大,戰鬥力越大,殺傷力越強。


    同樣道理,騎兵可否和步卒一樣,分為多個兵種,相互協作共同擊敵呢?這是大宋匠人研究的方向。


    騎兵的優勢是明顯的,它有著步兵所無可比擬的強大機動力,也有著騎兵不可比擬的裝甲防護,騎兵的盔甲要比步兵的盔甲重得,他們是這個時代戰場上的猙獰猛獸,是奔襲中的鋼鐵洪流。


    現在趙禎所看到的大宋騎兵已經和原先完全不同,背嵬軍,踏白軍乃是全數由騎兵組成的勁旅,踏白軍雖然數量少,但卻是騎兵中的精銳,他們馬術嫻熟,控馬掃槍一氣嗬成,自然便成為大宋騎兵中的遊騎,一旦兩軍互撞在一起,踏白軍可隨意活動,靈活的縱馬廝殺,沒人限製他們的靈活,但同樣的,沒人能支援他們,踏白軍隻能互相支援,而得不到其他兵種的支援。


    原因很簡單,相比踏白,背嵬軍中的騎兵更加趨向於步兵戰術,他們的騎術不如踏白軍,但貴在整齊劃一,相互之間不斷的配合馳援,而且他們的兵種要比踏白軍多得多。


    如果說踏白軍是軍中遊龍,那背嵬軍便是軍中的泰山,穩穩當當,難以撼動!


    背嵬軍被稱為馬背上的步卒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們的兵種實在多種多樣,單單是按照盔甲的覆蓋密度便可分為重騎兵,中型騎兵,輕騎兵。


    三種騎兵以不同的位置與武器對遼人發動進攻,手段參差不齊,花樣百出,但效果驚人,讓遼人防不勝防,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見識過大宋騎兵的厲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