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已經沒有什麽可以準備的了,大宋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整個興慶府,背嵬軍和踏白軍幾乎是突然在地平線的盡頭,在溫暖的日光中出現。
黑色的鐵流遮蔽了日光,餘暉從他們的身後露出給人以天神般的震撼,同時出現的還有如潮水般的士兵,整齊的方陣不斷的向興慶府推進。
可以說大宋的突襲出其不意,在歐陽修剛剛離開興慶府半日的時間,大宋的軍隊便突然向興慶府圍剿過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著實讓西夏人吃了一驚。
在趙禎多年的影響下,大宋的戰略思想有著極大的改變,兵貴神速,成了首要的法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成了軍隊的座右銘。
世間萬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的。趙禎深諳其理,往日裏,束縛將領的陣圖被舍棄,將軍排兵布陣,所用的陣法都在腦子裏。
在作戰上,將軍,將領,統帥,有了更高的靈活性。
在趙禎看來古人的兵法顯然是智慧的結晶,他對軍隊的訓練無非是風林火山四字。
孫子兵法既然流傳千年,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而這風林火山四字便囊括了它的精華。
大宋軍隊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動作神速,有如飆風之疾;舒緩行進,其行列齊肅則如林木之森然有序;侵襲掠擾,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屯兵固守,則如山嶽之固,不可動搖。
別看這簡單的四個字,簡單的四句話,但是要讓數十萬大軍精準的做到,卻難如登天。
大宋的南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軍合兵一處,這是趙禎手中所有的精銳力量。
興慶府,乃西夏之國都,這裏匯集了西夏的所有要害,黨項人的皇族,黨項人的貴族,權臣,外戚,政治,文化經濟,無不囊括在這小小的興慶府之中。
大宋三十萬大軍,陳兵壓境,這是在逼迫黨項人作出最後的決戰,在這個時代,一國之都乃是一國之根本,一旦國都淪陷,這個國家基本上就算是完了。
當然,對於大宋來說或許還好,它幅員遼闊可遷都黃河之南,在那裏,大宋依然可以延續,依然可以繁華,隻不過對北方的控製徹底喪失,但對於黨項這種遊牧民族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所以黨項必當背水一戰,而這正是狄青一直在做的事情,自從越過烏蘭木倫河以來,敵軍的主要任務便是尋找並殲滅西夏的主力,這五十萬大軍,不光是趙生的心頭之刺,也是狄青的心中大患。
這是西夏最後的力量,也是他的王牌。一旦這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必將使得西夏毫無反抗之力,從李元昊到沒藏訛龐,他們倆唯一的共同點便是保全精銳不與大宋爭鋒。
這樣做,雖然會損失大量的土地,但卻留存了全線翻盤的實力,近在眼前的威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黑暗中隨時準備出手的利刃,若是黨項人反擊成功,大宋麵對的將是功虧一簣。
這也是為何趙征要從國內調集退役老兵駐守已經奪取的城池的原因,而這一點,西夏人顯然始料未及。
西夏人不明白,為何大宋的軍隊會突然集結,並出現在興慶府外?沒藏訛龐緊皺眉頭,自己手中還握有三十萬大軍,宋人怎麽敢對興慶府發動進攻。
沒藏訛龐的手中並沒有五十萬大軍,這是西夏所有的力量,在各軍司駐守的士兵也算在了這五十萬人之中,雖然與大宋並沒有多少的正麵交鋒,但即便如此損耗的士兵也足有數萬人之多,興慶府中有著十萬人的守軍,而剩下的大軍卻遊離與興慶府周邊,待時而動。
他們是掣肘大宋的利器,一旦暴露,那將會是西夏的滅頂之災,這也是為何他要隱藏這支軍隊的原因。
在沒藏訛龐看來宋人對興慶府的進攻顯然是不理智的,難道他們就不擔心被興慶府與遊離在外的黨項大軍夾擊嗎?
另一邊的大宋軍隊之中,夏竦作為監軍,難得的披堅執銳,跨上戰馬一幅全副武裝準備隨大軍作戰的樣子。
這讓身為統帥的狄青膽戰心驚,萬一這老倌死在了戰場上,自己該向官家如何交代?而旁邊一旁的楊懷玉,卻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笑眯眯的把自己所佩戴的橫刀遞給了夏竦道:“夏監軍,還是用我的橫刀吧!您的儀刀可不適合廝殺作戰。”
長長的橫道,重達十斤,豈是夏竦這樣的文人能隨意揮舞的,夏竦在接過橫刀之後,便差點從馬上墜掉下來。
“你莫不是戲耍老夫如此重的橫刀,老夫如何使得。”
楊懷玉內心的解釋道:“軍中橫刀皆有定數,若是過輕,則不能殺敵,若是過重,則不能揮舞,同樣的,對士卒的臂力也是有所要求……”
夏竦無奈的望了一眼狄青,又望了一眼楊懷玉他知道這是什麽意思,但卻依然固執的說道:“咳咳……此乃滅國之戰,老夫豈有不戰之理?”
是的,滅國西夏一直是大宋的重中之重,夏竦身為監軍,這可是他撈取戰功的大好機會,在大宋即便是不能征戰的文人,隻要上了戰場便算是有軍功在身,迴朝之後便是風光無限,何況這種滅國之戰,乃不世之功!
沒人比夏竦更了解這場戰爭對他的意義,龐籍眼看著歲數就大了,是同樣的,自己的年歲也已經不小了,要是不能抓住這次機會,迴朝之後宣麻拜相,那自己的位置永遠隻能留停流在參知政事這個副相一職上。
夏竦自信,朝廷當中沒有人能與自己的資曆聲望相匹敵,這是他最好的機會,也是他最後的機會,若是連這樣官家都不給他宣麻拜相,那他的仕途將走到終點,夏竦的心態已經改變,原本並不是執著於宣麻拜相的他隨著年歲的增長對相位的渴望卻愈來愈大,其實他覬覦的並不是權利,而是那份榮耀與地位,這樣才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狄青和楊懷玉對視一眼,他們都了解老倌現在的心情,在西征西夏的戰場上,除了戰場用命的士卒,便是他夏竦最為上心,他給大軍解決了數不勝數的麻煩,讓大軍沒有後顧之憂。
兩人幾乎同時的搖了搖頭,楊懷玉把自己身邊的親兵派給了夏竦,這是楊家的老兵精銳,即便是狄青的親兵也比不上,而狄青卻是假裝沒有看見,開始對大軍下達攻城的命令。
黑色的鐵流遮蔽了日光,餘暉從他們的身後露出給人以天神般的震撼,同時出現的還有如潮水般的士兵,整齊的方陣不斷的向興慶府推進。
可以說大宋的突襲出其不意,在歐陽修剛剛離開興慶府半日的時間,大宋的軍隊便突然向興慶府圍剿過來,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著實讓西夏人吃了一驚。
在趙禎多年的影響下,大宋的戰略思想有著極大的改變,兵貴神速,成了首要的法則,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成了軍隊的座右銘。
世間萬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運動的。趙禎深諳其理,往日裏,束縛將領的陣圖被舍棄,將軍排兵布陣,所用的陣法都在腦子裏。
在作戰上,將軍,將領,統帥,有了更高的靈活性。
在趙禎看來古人的兵法顯然是智慧的結晶,他對軍隊的訓練無非是風林火山四字。
孫子兵法既然流傳千年,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而這風林火山四字便囊括了它的精華。
大宋軍隊正是做到了這一點,動作神速,有如飆風之疾;舒緩行進,其行列齊肅則如林木之森然有序;侵襲掠擾,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屯兵固守,則如山嶽之固,不可動搖。
別看這簡單的四個字,簡單的四句話,但是要讓數十萬大軍精準的做到,卻難如登天。
大宋的南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軍合兵一處,這是趙禎手中所有的精銳力量。
興慶府,乃西夏之國都,這裏匯集了西夏的所有要害,黨項人的皇族,黨項人的貴族,權臣,外戚,政治,文化經濟,無不囊括在這小小的興慶府之中。
大宋三十萬大軍,陳兵壓境,這是在逼迫黨項人作出最後的決戰,在這個時代,一國之都乃是一國之根本,一旦國都淪陷,這個國家基本上就算是完了。
當然,對於大宋來說或許還好,它幅員遼闊可遷都黃河之南,在那裏,大宋依然可以延續,依然可以繁華,隻不過對北方的控製徹底喪失,但對於黨項這種遊牧民族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所以黨項必當背水一戰,而這正是狄青一直在做的事情,自從越過烏蘭木倫河以來,敵軍的主要任務便是尋找並殲滅西夏的主力,這五十萬大軍,不光是趙生的心頭之刺,也是狄青的心中大患。
這是西夏最後的力量,也是他的王牌。一旦這五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必將使得西夏毫無反抗之力,從李元昊到沒藏訛龐,他們倆唯一的共同點便是保全精銳不與大宋爭鋒。
這樣做,雖然會損失大量的土地,但卻留存了全線翻盤的實力,近在眼前的威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黑暗中隨時準備出手的利刃,若是黨項人反擊成功,大宋麵對的將是功虧一簣。
這也是為何趙征要從國內調集退役老兵駐守已經奪取的城池的原因,而這一點,西夏人顯然始料未及。
西夏人不明白,為何大宋的軍隊會突然集結,並出現在興慶府外?沒藏訛龐緊皺眉頭,自己手中還握有三十萬大軍,宋人怎麽敢對興慶府發動進攻。
沒藏訛龐的手中並沒有五十萬大軍,這是西夏所有的力量,在各軍司駐守的士兵也算在了這五十萬人之中,雖然與大宋並沒有多少的正麵交鋒,但即便如此損耗的士兵也足有數萬人之多,興慶府中有著十萬人的守軍,而剩下的大軍卻遊離與興慶府周邊,待時而動。
他們是掣肘大宋的利器,一旦暴露,那將會是西夏的滅頂之災,這也是為何他要隱藏這支軍隊的原因。
在沒藏訛龐看來宋人對興慶府的進攻顯然是不理智的,難道他們就不擔心被興慶府與遊離在外的黨項大軍夾擊嗎?
另一邊的大宋軍隊之中,夏竦作為監軍,難得的披堅執銳,跨上戰馬一幅全副武裝準備隨大軍作戰的樣子。
這讓身為統帥的狄青膽戰心驚,萬一這老倌死在了戰場上,自己該向官家如何交代?而旁邊一旁的楊懷玉,卻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笑眯眯的把自己所佩戴的橫刀遞給了夏竦道:“夏監軍,還是用我的橫刀吧!您的儀刀可不適合廝殺作戰。”
長長的橫道,重達十斤,豈是夏竦這樣的文人能隨意揮舞的,夏竦在接過橫刀之後,便差點從馬上墜掉下來。
“你莫不是戲耍老夫如此重的橫刀,老夫如何使得。”
楊懷玉內心的解釋道:“軍中橫刀皆有定數,若是過輕,則不能殺敵,若是過重,則不能揮舞,同樣的,對士卒的臂力也是有所要求……”
夏竦無奈的望了一眼狄青,又望了一眼楊懷玉他知道這是什麽意思,但卻依然固執的說道:“咳咳……此乃滅國之戰,老夫豈有不戰之理?”
是的,滅國西夏一直是大宋的重中之重,夏竦身為監軍,這可是他撈取戰功的大好機會,在大宋即便是不能征戰的文人,隻要上了戰場便算是有軍功在身,迴朝之後便是風光無限,何況這種滅國之戰,乃不世之功!
沒人比夏竦更了解這場戰爭對他的意義,龐籍眼看著歲數就大了,是同樣的,自己的年歲也已經不小了,要是不能抓住這次機會,迴朝之後宣麻拜相,那自己的位置永遠隻能留停流在參知政事這個副相一職上。
夏竦自信,朝廷當中沒有人能與自己的資曆聲望相匹敵,這是他最好的機會,也是他最後的機會,若是連這樣官家都不給他宣麻拜相,那他的仕途將走到終點,夏竦的心態已經改變,原本並不是執著於宣麻拜相的他隨著年歲的增長對相位的渴望卻愈來愈大,其實他覬覦的並不是權利,而是那份榮耀與地位,這樣才能在史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狄青和楊懷玉對視一眼,他們都了解老倌現在的心情,在西征西夏的戰場上,除了戰場用命的士卒,便是他夏竦最為上心,他給大軍解決了數不勝數的麻煩,讓大軍沒有後顧之憂。
兩人幾乎同時的搖了搖頭,楊懷玉把自己身邊的親兵派給了夏竦,這是楊家的老兵精銳,即便是狄青的親兵也比不上,而狄青卻是假裝沒有看見,開始對大軍下達攻城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