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幾十萬大軍合圍,而且還都是騎兵之流,雖然西夏的馬場因為大宋的羊毛之計破壞的嚴重,但這幾十萬匹馬還是能勉強拿得出來,幾十萬的騎兵不同於步卒,他們的作戰方式更加機動靈活。


    沒藏訛龐充分的發揮騎兵的這一特點,不斷的以遊騎作戰的方式對大宋軍陣進行衝擊,就如連綿不絕的潮水,即便是以穩固著稱的大宋軍陣也頂不住千百次衝擊,西夏有幾十萬人,完全可以輪換著衝擊大宋的軍陣,這是幾十萬人的戰爭,單單是戰線就拉開了數十裏。


    楊懷玉的手中僅剩下三萬餘人,其他的或是戰死,或是重傷,當然宋軍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原本五萬人的宋軍殺敵六萬……這是個恐怖的數字,以兩萬人的代價殺敵六萬,平均算下來大宋一個士兵便換掉了西夏人三個。


    一波又一波的圍剿被打散,但敵人仿若如潮水一般周而複始,戰場是比拚意誌的地方,越是連番的攻擊對意誌越是一場重大考驗,如果不能頂住,那結果隻有一個,崩潰。


    五萬大軍阻擋西夏人的進攻已經三天了,這三天時間完全夠火器營攜帶沉重的火炮離開,但同時也讓楊懷玉等人陷入了重重包圍的苦戰,西夏人仿佛知道他們得不到火炮,把所有力量都轉移到了南路軍的身上,實際上現在的南路軍十萬人已經被分割包圍了。


    種世衡的情況無人知曉,折惟忠的情況無人知曉,再加上左右兩翼被削去,戰死兩萬人的楊懷玉中軍本陣早已經師老兵疲,隻能依靠本能進行作戰,此時的楊懷玉果斷收攏軍陣,使得軍陣變得更加密集,並且開始輪換步卒休息,以做好與敵人長期周旋的準備。


    西夏人已經損失了很多的戰士,現在大宋軍陣有所疲憊,正是招降的好時機,於是便派出聲音洪亮者叫陣:“大宋的將士端是個好男兒,不過久戰如此之長怕是也已經力不從心了吧?我家大帥有令,棄械而逃者,大夏不予追殺,放爾等返迴宋境。”


    顯然這是一處欲擒故縱,隻要放下武器的士兵便可返迴大宋境內?笑話!如今在大宋即便是戰死也不能逃走,逃兵迴到大宋國內,即便是朝廷不辦他,四周的街坊鄰居,小販商賈也會活活逼死他。


    為國而戰不身死效王命也就算了,居然做逃兵?這是讓人極為不恥的事情,別說是自己苟活,即便是家中子嗣親友都會遭到旁人的唾棄,還不如在戰場上殺敵而死來的痛快。


    於是西夏在陣前喊話便引起大宋軍陣的哄堂大笑,嘲笑之聲讓西夏人都覺得臉上無光麵紅耳赤,同時也讓他們發現,如今的大宋與以往完全不同,單單是這份膽氣就讓人佩服。


    “不妨告訴爾等,我大宋將士可不敢做逃兵,更不敢做降卒,否則家中子嗣後輩再也無人能在大宋抬起頭來,殺一個老子夠本,殺兩個老子賺了!”


    一個小小虞侯的話讓人聽著解氣,也說道了大家的心坎裏,另外有人在陣前衝著西夏人高唿:“對麵的黨項人聽著,若是現在投降,還有內附的機會,如若王師揮兵而至,便是爾等滅國滅族之時!”


    “滅國滅族!滅國滅族!”


    大宋爆發出的唿喊讓西夏人一時間麵色慘白,這種氣勢和現狀好似真的是這樣,雖然他們把大宋的南路軍十萬人分割包圍,但即便是如此他們還沒有消滅這十萬人便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要知道大宋的軍隊遠不止眼前的十萬之眾……


    對付這區區十萬人西夏便要拿出幾十萬的大軍,若是大宋三路大軍齊聚,到時西夏要用多少人來阻擋,西夏總共才不過五十萬大軍而已,還分散在各個軍司,現如今大宋通過種種手段削弱西夏的軍力,單單是內遷歸附大宋的蕃部便有十幾萬人之多!


    這也是為何沒藏訛龐一定要消滅南路軍的重要原因,一是要在氣勢上打擊大宋,二是減少西夏麵臨的壓力,狄青手中的重裝騎兵雖然可怕,但穩紮穩打蠶食西夏的大宋步卒更為動搖西夏的國本,他們所到之處西夏的城池土地消失的一幹二淨!


    相比騎兵,步兵更加更加善於防禦作戰,而宋人修築城寨,以守為攻的戰術更加讓人頭疼,被大宋拿下的土地想要再收迴來可謂是難上加難,這次沒藏訛龐好不容易抓住宋軍冒進的契機,怎能放過?


    陸續有一些被打散的部隊出現在楊懷玉軍陣的不遠處,無論如何都是要接應的,否則便會寒熱將士們的心,並且收攏這些殘兵多少能增加現有的軍力,於是楊懷玉把軍中尚存的騎兵派出接應這些殘兵。


    既然走不了,那就不走了!這已經成為軍中將領的共識,大宋第一次出現將門與寒門武將之間的惺惺相惜,雙方拋棄成見,一心一意的對付來犯之敵,也讓宋軍的士氣位置高漲。


    傳令遊騎應該已經把消息傳遞給了狄帥,那南路軍接下來能做的便是等待,一路上的撤退使得大宋損失慘重,隻有駐紮下來並且形成陣形才讓大宋站穩了腳。


    安營紮寨,等待狄青的救援才是眼前最好的辦法,楊懷玉開始了作為南路軍最高統帥的職責,盡量保全這些兵馬,畢竟每一個都是大宋的子弟兵,每一個都和自己一樣有著自己的家人。


    奪下厚重的鎧甲,楊懷玉第一個帶頭開始挖掘防禦工事,陷馬坑,絆馬索,拒馬,等等這些都是對付西夏騎兵的利器,軍中的輜重還攜帶有大量的鐵蒺藜。


    這種武器看似造型簡單,但用處卻非常大,在戰場上甚至能發揮出乎意料的作用,鐵蒺藜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四根鐵刺,用的時候隻要往地上一扔,總有一個刺頭會朝上。為了讓丟出去的鐵蒺藜能收迴來,還專門在它的中間設計了一個小孔,可以用繩索穿過,方便收取。


    鐵蒺藜配合拒馬槍以及絆馬索,陷馬坑使用效果驚人,並且大宋還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弩箭部隊,這是曆朝曆代都能不能比擬的遠程力量。


    軍中將士已經達成共識,既然當年李陵能以五千步卒血戰匈奴八萬大軍,所用的也不過是最為原始的大黃弩而已,現在宋軍裝備了最為先進的棘輪弩以,弩手也有萬餘人,還擔心受不住軍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