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家都幹了,石燕華又繼續發言:“這第二杯酒,敬我們的理科狀元,小弟弟吳尚榮。”
“去年七月,是他首先提議辦高考補習班。”
“是他出錢、出糧並請人給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我們才沒有了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高考補習中。”
“是他最後兩周給我們縮小了考試的範圍,讓我們集中精力把考試的主要內容強行記下,才考上了我們今天在讀的學校。”
“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親弟弟,也是我們的小恩人。今天借花獻佛,祝我們的弟弟,祝我們的小恩人今後事業宏偉,前程似錦。幹杯。”
大家又幹了一杯。
接下來,吳尚榮舉杯發言:“第三杯,祝我們今天在場的男女老幼生活美好,心想事成,一生平安。幹杯!”
三杯酒過後,大家隨意。還有餘力的,大家又相互敬酒。
都是用的小酒杯,又是低度的米酒,隻要不學古人大碗豪飲,稍有點酒量的人,喝上一二十杯都不易醉,所以一些女生連喝了幾杯,都還在互相敬酒……
慶賀宴和團年合二為一的大團圓飯一直持續到傍晚六點半才結束,吳尚榮先讓蘭子姐開著小車把文校長夫婦,衛老師夫婦,丁老師夫婦等人送迴了學校,順便把分給他們的禮物也帶了迴去。
然後,吳尚榮和他小叔,還有蘭子又各開著一輛小車,把住得遠的同學送到迴家最近的地方。
住得近的同學,就好比散步一樣自己走迴家……
送了人迴來,蘭子就迴到了家具廠,吳尚榮他們迴到了酒廠。
吳尚榮到了酒廠家裏後,二叔、三叔等人把幾堆大火裝進大鐵爐裏,全部移到了家屬院,一大家人圍坐在幾個大火爐周圍一邊烤火,一邊守歲。
四叔從家裏端了一張桌子出來,又拿了幾個小碗出來,小叔準備去酒廠拿酒,吳尚榮想到劉經理送他的茅台酒還放在他寢室裏,便叫他二弟:“尚光,去我的房間拿兩瓶茅台酒下來給二叔他們喝。”
尚光答應了一聲,很快就去把酒拿了下來。
小叔說道:“據說這是國務院宴請貴賓的酒,沒有想到我們幾兄弟有朝一日也喝得上。”
四叔說:“其實我覺得跟我們的酒比起來味道也差不多,隻是他們的名氣大,我們的名氣小。”
兄弟四個便開始你一口我一口地各自喝起酒來。
吳尚雲、戈玉婷、石燕華、周鳳燕、周鳳迪見他們喝得鬧熱,便去弄了些米酒來慢慢地喝。
喝了一會兒,二叔開始給他介紹今年吳家寨三個隊的決算情況。
各個生產隊吳尚榮讚助了一萬六千元,每個生產隊長期有近二十個人在酒廠打工,全村的勞動力又突擊為小農場幹了好幾天,每個生產隊都拿出了三萬多元參加決算,使三個生產隊的每個勞動日(10分)全部突破了一元。
一隊,一元零三分,二隊最高一元零八分,三隊一元零四分。
每個生產隊吳尚榮隻準備算兩萬分工分,還不要低價糧,所以吳尚榮又從每個生產分到了兩千餘元的決算錢。
由於勞動日的資金大幅度提高,全村決算時進錢上千元的有十多家,其它生產進錢最多的一般就是五百元,而吳家寨進得少的才是五百元,普遍都上了六七百元。
成雲珍家四個勞動力掙了一萬二千分,扣了糧食錢進了一千零三十二元一角。
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媒人主動帶了一個姑娘來她家相親,拿了360元彩禮後,老大吳中強終於準備過了年二月初六要結婚了。
而吳中偉的彩禮錢是先就說好了的,好久拿錢就好久訂親。
吳中偉自己在小農場幹活結餘了近百元,年中分的錢拿出兩百多元,在吳老大訂婚不久,也跟著訂下了劉秀秀。
就是吳中剛也有姑娘願意,但成雲珍說,緩一緩吧,這裏接連訂了兩個,一千餘元就花掉大半,如果再訂一個兒媳,就隻有借錢來跟老大辦婚事了。
成雲珍知道,他家今年之所以能娶上兒媳,還是多虧了吳尚榮。
他們全家現在對吳尚榮不僅沒有仇怨,反而還心存感激……
說了村上的事情,幾個叔叔又跟他說他們今後的打算。
吳三叔首先問他:“尚榮,你讓我們幾兄弟今後就管好酒廠和小農場,你舅舅他們就隻管花果山,你嶽父家就管家具廠?”
“你的意思是讓我們各自獨立出來,自負盈虧,是嗎?”
“我是這個意思。這個酒廠加上小農場,一年可能有八十萬到一百萬的收入,四位叔叔每年應有二十萬的收入,如果下半年各家在省城把門市再開起,一年還可以掙上幾萬元,這在全省都算是進入了富人的行列。”
“下麵的家具廠加上那個地勢今後可以開旅館等的收入,也可以達到二十萬。”
“至於舅舅他們的花果山,三年後,一年可以出三到四季水果,每一季掙上二十萬還是有把握的。”
因為,那裏產的桃子味道全部是我帶迴來讓你們吃的那種,平均兩角一斤還是很好賣的。
那地勢比小農場還寬一點,全部開發出來還是有五六百畝。
水果產量應該比玉米要高得多,一畝一季保守算產水果二千五百斤,兩角錢一斤,一畝一季可以收入500元。”
“到時隻要有四百畝水果樹達到正常產量,一季的收入也有二十萬元,三季六十萬元,除去請人的人工及其它費用,純進三十四萬還是有把握的。”
“加上瑪瑙石的錢,三家人一家一年二十萬隻多不少。”
吳尚榮盡量把每一項的最保守的估算收入說出來,就是要他們明白,哪怕分開了各家幹各家的,大家最終的總收入懸殊不大。
但是他二叔說道:“你願意聽我們的想法嗎?”
吳尚榮道:“你們是老輩,我們做晚輩的必須聽你們的。”
吳二叔道:“既然你這樣說,我就告訴你我們幾個老輩的想法。”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這是你的幾個舅舅和你的嶽父以及我們四個叔叔的共同想法。”
“那就是,我們不散夥,始終弄到一起,共同發展。”
“去年七月,是他首先提議辦高考補習班。”
“是他出錢、出糧並請人給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我們才沒有了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高考補習中。”
“是他最後兩周給我們縮小了考試的範圍,讓我們集中精力把考試的主要內容強行記下,才考上了我們今天在讀的學校。”
“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親弟弟,也是我們的小恩人。今天借花獻佛,祝我們的弟弟,祝我們的小恩人今後事業宏偉,前程似錦。幹杯。”
大家又幹了一杯。
接下來,吳尚榮舉杯發言:“第三杯,祝我們今天在場的男女老幼生活美好,心想事成,一生平安。幹杯!”
三杯酒過後,大家隨意。還有餘力的,大家又相互敬酒。
都是用的小酒杯,又是低度的米酒,隻要不學古人大碗豪飲,稍有點酒量的人,喝上一二十杯都不易醉,所以一些女生連喝了幾杯,都還在互相敬酒……
慶賀宴和團年合二為一的大團圓飯一直持續到傍晚六點半才結束,吳尚榮先讓蘭子姐開著小車把文校長夫婦,衛老師夫婦,丁老師夫婦等人送迴了學校,順便把分給他們的禮物也帶了迴去。
然後,吳尚榮和他小叔,還有蘭子又各開著一輛小車,把住得遠的同學送到迴家最近的地方。
住得近的同學,就好比散步一樣自己走迴家……
送了人迴來,蘭子就迴到了家具廠,吳尚榮他們迴到了酒廠。
吳尚榮到了酒廠家裏後,二叔、三叔等人把幾堆大火裝進大鐵爐裏,全部移到了家屬院,一大家人圍坐在幾個大火爐周圍一邊烤火,一邊守歲。
四叔從家裏端了一張桌子出來,又拿了幾個小碗出來,小叔準備去酒廠拿酒,吳尚榮想到劉經理送他的茅台酒還放在他寢室裏,便叫他二弟:“尚光,去我的房間拿兩瓶茅台酒下來給二叔他們喝。”
尚光答應了一聲,很快就去把酒拿了下來。
小叔說道:“據說這是國務院宴請貴賓的酒,沒有想到我們幾兄弟有朝一日也喝得上。”
四叔說:“其實我覺得跟我們的酒比起來味道也差不多,隻是他們的名氣大,我們的名氣小。”
兄弟四個便開始你一口我一口地各自喝起酒來。
吳尚雲、戈玉婷、石燕華、周鳳燕、周鳳迪見他們喝得鬧熱,便去弄了些米酒來慢慢地喝。
喝了一會兒,二叔開始給他介紹今年吳家寨三個隊的決算情況。
各個生產隊吳尚榮讚助了一萬六千元,每個生產隊長期有近二十個人在酒廠打工,全村的勞動力又突擊為小農場幹了好幾天,每個生產隊都拿出了三萬多元參加決算,使三個生產隊的每個勞動日(10分)全部突破了一元。
一隊,一元零三分,二隊最高一元零八分,三隊一元零四分。
每個生產隊吳尚榮隻準備算兩萬分工分,還不要低價糧,所以吳尚榮又從每個生產分到了兩千餘元的決算錢。
由於勞動日的資金大幅度提高,全村決算時進錢上千元的有十多家,其它生產進錢最多的一般就是五百元,而吳家寨進得少的才是五百元,普遍都上了六七百元。
成雲珍家四個勞動力掙了一萬二千分,扣了糧食錢進了一千零三十二元一角。
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媒人主動帶了一個姑娘來她家相親,拿了360元彩禮後,老大吳中強終於準備過了年二月初六要結婚了。
而吳中偉的彩禮錢是先就說好了的,好久拿錢就好久訂親。
吳中偉自己在小農場幹活結餘了近百元,年中分的錢拿出兩百多元,在吳老大訂婚不久,也跟著訂下了劉秀秀。
就是吳中剛也有姑娘願意,但成雲珍說,緩一緩吧,這裏接連訂了兩個,一千餘元就花掉大半,如果再訂一個兒媳,就隻有借錢來跟老大辦婚事了。
成雲珍知道,他家今年之所以能娶上兒媳,還是多虧了吳尚榮。
他們全家現在對吳尚榮不僅沒有仇怨,反而還心存感激……
說了村上的事情,幾個叔叔又跟他說他們今後的打算。
吳三叔首先問他:“尚榮,你讓我們幾兄弟今後就管好酒廠和小農場,你舅舅他們就隻管花果山,你嶽父家就管家具廠?”
“你的意思是讓我們各自獨立出來,自負盈虧,是嗎?”
“我是這個意思。這個酒廠加上小農場,一年可能有八十萬到一百萬的收入,四位叔叔每年應有二十萬的收入,如果下半年各家在省城把門市再開起,一年還可以掙上幾萬元,這在全省都算是進入了富人的行列。”
“下麵的家具廠加上那個地勢今後可以開旅館等的收入,也可以達到二十萬。”
“至於舅舅他們的花果山,三年後,一年可以出三到四季水果,每一季掙上二十萬還是有把握的。”
因為,那裏產的桃子味道全部是我帶迴來讓你們吃的那種,平均兩角一斤還是很好賣的。
那地勢比小農場還寬一點,全部開發出來還是有五六百畝。
水果產量應該比玉米要高得多,一畝一季保守算產水果二千五百斤,兩角錢一斤,一畝一季可以收入500元。”
“到時隻要有四百畝水果樹達到正常產量,一季的收入也有二十萬元,三季六十萬元,除去請人的人工及其它費用,純進三十四萬還是有把握的。”
“加上瑪瑙石的錢,三家人一家一年二十萬隻多不少。”
吳尚榮盡量把每一項的最保守的估算收入說出來,就是要他們明白,哪怕分開了各家幹各家的,大家最終的總收入懸殊不大。
但是他二叔說道:“你願意聽我們的想法嗎?”
吳尚榮道:“你們是老輩,我們做晚輩的必須聽你們的。”
吳二叔道:“既然你這樣說,我就告訴你我們幾個老輩的想法。”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這是你的幾個舅舅和你的嶽父以及我們四個叔叔的共同想法。”
“那就是,我們不散夥,始終弄到一起,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