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濯不緊不慢地將落到懷裏的蓮子撚起來,喂到嘴裏咬碎了咽下,“你難道沒朝我丟花麽?”


    他這麽一說沈宓倒是想起來了,他頸子裏還有個差些沒晃花他眼睛的墜子。


    忙丟了碗,撲進他懷裏,一把抓住那靈巧的小玩意兒。


    聞濯摟住他後背,揚起脖頸往他腰上掃了兩眼,曖昧不清道:“腰不疼了?”


    沈宓往他下巴上推了把,“少打歪主意。”


    聞濯笑了笑,“大人,我冤枉呐。”


    沈宓沒心思瞧他麵上假模假式的神情,抓著他頸子裏的墜子瞧了半晌,忽然在那根編成結的繩子上,摸見一點焦硬的痕跡。


    他湊近聞了聞,上頭果然有被火燎過味道,欲想扯過繩子後頭的活結點,卻教聞濯一把捂住了手


    “你怎麽聰明的不給人留條活路呢?”


    沈宓揮開他礙事的手掌,傾身撲倒他肩上,將那條繩子的節點撈到了手中。


    那裏儼然落了個重新綁的死結,輕易拽還拽不下來。


    “昨日落在過鴻運坊裏?”沈宓問。


    聞濯從他指尖摸過那塊死結,找補說:“我這不是又給它撿迴來了麽。”


    沈宓眯了眯雙眸,心下有些暗惱。


    他嘴上說的這樣風輕雲淡,誰知當時鴻運坊火勢滔天時,他沒因為這塊墜子重新跑進去一迴受罪。


    竟還瞞的那樣好。


    怪不得滿衛所的官差都侯在外頭,獨他一個身份尊貴的跑了進去找火燎。


    “燒焦了一塊,磨著不難受麽?”


    聞濯捂了捂前襟,衝他搖頭,還未開口說“不”,便教他一把扒開胸前的衣物。


    前頭胸口好好的皮膚磨紅了一片,裏頭都透了血,想必昨日夜裏睡覺時,他硌的並不舒服,也不曉得要說。


    “真能忍呐,如今學著瞞我,同我說假話,再過些日子,我還能是你懷中愛麽?”


    聞濯沒了法子,笑了笑,“再過多久,都隻有你。”


    沈宓冷笑,起身去房中找出把短刀,不顧他詫異的神色,手起刀落替他割斷了繩子。


    實心的玉墜子有些分量,暖熱了握在手中,溫潤棉澤。


    可這菡萏墜子即使模樣和寓意沒得挑,帶在身上難免要變為他的軟肋,這迴有驚無險地過去了,難免下迴不會再出意外。


    他決意取了個匣子,想封進去放著,半途教聞濯攔住,貼上來黏糊了半晌


    最後心軟的又交迴了他手上。


    於是隻能苦口婆心奉勸道:“墜子會有千萬個,但是你聞隻有一個,墜子是為你雕的,沒了你,便什麽都沒有了,再敢忘,我摔碎了碾成灰,也不要可憐你。”


    聞濯義正言辭地同他保證,事後還跟從前一樣,撒著軟要去一個深吻,又壓著沈宓在小案上廝磨了良久。


    兩人糾葛,於孟夏淺歡。


    ***


    五月上旬。


    鴻運坊走水的消息一出,便滿城風雨。


    因為錦衣衛左鎮撫使宋鳴塵身死之事,聞濯跑了好幾趟長樂殿,原本想憑借鴻運坊後續案情的線索,讓這樁事能夠息事寧人。


    畢竟宋鳴塵出言放肆,罔顧尊卑在前,欲向皇親貴戚動刀也是真,倘若追究起來,一樣逃不掉他死罪。


    為了順利追查後續的案子,按下沈宓在京都引起的目光,大事化小再好不過。


    但沒成想當日街上那些看客眼尖,認出來那日在鴻運坊門前指使侍衛殺人的是沈宓,隔日便在市井傳開了流言。


    寧安世子的名頭一出,仿佛又迴到了嘉靖年間,人人都繞著這瘟神跑的時候。


    當年的樁樁件件,讓有心人刨出來在茶館當作談資,聽的人一多,眾說紛紜的人便如海裏的蝦,風浪一來便撲騰的不亦樂乎。


    各種胡說八道的話都有,覺著如今換了朝代,先帝屍骨寒透,寧安世子府背後的靠山沒了,沈宓才會銷聲匿跡這大半載。


    煽動人心的謾罵鋪天蓋地,都傳到了朝廷言官的耳朵裏。


    不少大臣審時度勢,開始寫些隨波逐流的奏文,章上滿行珠璣之辭,將沈宓前身所作所為,貶的人人得而誅之。


    這一場舉國上下都口誅筆伐的勢頭,都快蓋過了鴻運坊無故走水一案。


    風言風語發酵的來勢洶洶,不久就有言官將宋鳴塵之死,與前幾年玄武街上,沈宓放火燒樓一事串聯起來,並有理有據地指認沈宓,是仗著貴戚身份草菅人命。


    貞景帝瞧過奏章後勃然大怒,恨不得當場斬殺這些慣用唇槍舌劍調轉風向的貨色。


    當年火燒青樓一事,已經由先帝定案澄清,今日之事更有說法,但這些不分是非,隻想著削尖了頭想用那三寸不爛之舌現出威風的人,隻層出不窮地、想要在王公貴戚的身份尊儀上踩一腳。


    貞景帝心思跟明鏡一樣。


    他哪裏不知曉這些人全然是為了自己的痛快,才兢兢業業地來在他麵前裝個盡忠職守的相。


    他萬分想血濺明堂,殺雞儆猴,可這群狡猾的狐狸是摸準了這樁事的底線,知曉在這個浪頭上殺人,正迎合了王公貴族草菅人命那一套作風。


    於是仗著自己怎麽彈劾上奏,天子的權威都動不了他們的命,便敢這般放肆。


    另外,先前攛掇京都世家與寒門對立,主事滄瀾書院和鴻運坊一案的人,極有可能就躲在其中,打算借著這股東風,好來個毀屍滅跡,讓錦衣衛的案子徹底辦不下去。


    天子威嚴受損,連日的奏折教貞景帝急火攻心氣出了病,無奈之下隻好停歇了早朝,叮囑司禮監將滿朝的政務都送去了攝政王府。


    過去的時候,親遣的洪得良帶著手諭登門,還有心帶了十幾箱安撫寧安世子的賞賜。


    ……


    第105章 混不吝


    蜚語疊嶂漫在京都,往哪兒都能聽見幾句。


    聞濯不願沈宓想起舊事傷懷,這些日子便沒敢讓他出過府,連哄帶騙地瞞了好些時候,膩歪的沈宓近來都煩他了。


    好不吃虧。


    錦衣衛那頭的案子還在追查。


    上迴他給宣周的那一串珠子,其實是由檀木製成的禪珠。


    這種東西慣來隻有京郊各大寺廟裏有。


    廟裏的和尚在佛像麵前給珠子開過光後,便隨緣賜給前來參佛禮香的香客,一年到頭能送出去幾百來條。


    線索到這兒,又成了大海撈針。


    趁著他們排查這幾日,宮裏也起了事。


    貞景一病不起,滿朝言官還在為寧安世子有失德行一事怨聲載道。


    朝廷內外無人主持大局,一時鬆懈,就跟突然之間放開了道堵塞的水閘一樣,各種不滿的諫言,都層出不窮的湧了出來。


    彈劾的折子日日都在上遞,其中除了寧安世子之事,又摻和了春闈改製期間,世家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抱怨。


    他們畢竟始終都心有不滿。


    於是這般發酵,風雨滿樓,人心割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寒門為自己無權無勢、無根基的背景,指控沈宓當街斬殺朝廷官員一事,是有違明法天理,該與庶民同罪。


    而世家便借此機會,排列出貞景二年中,世家大族為維護改製所作出的如數讓步。


    以當下滿朝言官對世家的不滿,賣了一輪勞而無功的情懷,指責著那些寒門死咬著貴戚身份不放,是為了趕盡殺絕。


    更有甚者直言不諱,重提起了四月京都滄瀾書院裏,冒出來的“扶寒門,滅世家”的流言。


    兩邊吵的不可開交。


    膠著之際,聞濯不聲不響燒了一眾奏章,更於朝上擺出來當年沈宓火燒青樓的卷宗,還有當日錦衣衛眾多人證結下來供詞。


    兩樁事有理有據,證明沈宓並非以一時喜好罔顧明法,也並未將貴戚身份當做行事準則。


    洗脫他身清白,便是了解這樁亂局的開頭。


    沒有世家仗著權勢,不顧律法草菅人命的因,就沒有滿朝言官義憤填膺的果。


    舉國上下的指責頂多算場烏龍。


    證據一下,滿朝寒門自知理虧閉了嘴,世家即使委屈,也隻能裝作海納百川的君子,把不滿如數訴咽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五月中,朝廷又複了表象平和。


    貞景帝病痛痊愈,重新正裝主理了朝政,上朝第一件事,便出言撫慰世家,恩澤一片。


    這迴顧風眠一直沒怎麽吭聲,倒不像他的風格。


    貞景帝先前無意從洪得良口中聽聞,他家中的小兒子顧豫,今年剛好在太學念書。


    便借著這個機會下了道口諭,特提顧豫直接參與六月太學的升階考試。


    一般太學的升階考試,要在各項學科裏通過層層篩選,才能取得資格參加,但凡沒在裏頭修個一兩載的成績優異,定然是沒那個機會能升階。


    天子點名給了顧豫升階資格,其中的深意,自然不僅僅隻是給他保留了個資格。


    這是看在他老子的麵上,要破格提他入朝任職。


    這等好事,跟天上掉餡餅似的,顧風眠受寵若驚,連直言了兩迴不合適。


    貞景帝哪管他覺著合不合適,放出去的金口玉言就算板上釘釘,止住他推托之詞,揮著手教眾臣下了朝。


    


    吳西樓趕著在殿外的龍升道前,快攆了幾步才拉住了他。


    原想埋怨一句對方走的太快,見了他麵上心事重重,又把話咽了迴去,擔憂道:“怎的得了恩賜,還垮著張臉?”


    顧風眠愁色不減,“紀桐,你瞧著斂雅,真擔的起這天降恩澤麽?”


    顧斂雅的性子跟他名字一比,隻能說二者是天差地別,他不似他頭上那幾個兄長阿姊,時時將廉方雅正的作風擱在心裏頭敬畏著,更別說聽得進長輩叮囑的話。


    打小他就愛黏著方家那二小子瞎混,哪怕後來人家當了官不與他處了,他也時時念著好,把人家的好臉作月亮捧著。


    後來跟一群富家子弟廝混,幹的是尋歡作樂的風韻雅事,正形是沒有的,一個世家小公子,拿出去活脫脫像個市井二流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池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池也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池也池並收藏池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