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任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嶽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貝勒杜度等相副,兩路征明。
嶽托的右翼大軍從薊州邊牆入寇,九月二十三日從密雲北邊入寇,而多爾袞左翼大軍則是從遷西縣突入邊牆,京畿地區早就是被搞成了空架子,城外駐軍避之不及紛紛關閉城門龜縮於各處城塞不出,清軍主力在京城外掃蕩之後,清軍主力匯集與北京城的東南方通州城,一舉截斷了京城與天津的聯係,也卡死了明軍糧草補充。
畢竟通州是京城大運河段的重要樞紐,糧草囤積於此也使得每次戰爭此地都會倒大黴,當然這裏也是張元彪杜撰的老家,四戰之地哪裏有什麽好事。
這次的戰場在京畿地區,主打的明軍將領是盧象升,此時的盧象升是宣大總督,而京畿地區遼西將門在山海關說是防備清軍大部隊不能動,九邊之中也就隻能派宣大馳援,所以盧象升率領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並督天下援兵北上勤王。
十月初五日,崇禎帝出內帑金犒師,盧象升出城到昌平領兵,開始布置戰爭準備。
但是此時的明朝內閣還是在和與戰的漩渦中無法決定。
求和的目的很明顯,這次清軍的入侵來的太蹊蹺,明軍的主力還在內陸圍剿農民軍,剛剛取得了大勝,現在正消化勝利的果實,搞不好再狠抓一年就能徹底蕩平農民軍,畢竟此時的戰況是李自成車廂峽敗走,隻帶著十八騎跑路商洛山,而另一起義軍的狠人張獻忠,就是那個燒了皇帝祖墳的大惡人,也已經給明軍投降被監視在偏遠縣城中,他和他的弟兄們還沒有按照原本的計劃被打散征募為軍。
求和的另一個原因是真的沒有明軍敢於野戰,這清軍破邊而來一個多月,各地求援的文書如雪片一般扔到京城,兵部的大人們全都裝作看不見,崇禎一問就是啥也不吭聲,讓出兵救援就要錢要糧百般推辭。
這樣的情況下隻有盧象升主戰出戰,崇禎能怎麽辦,迴到宮裏砸鍋賣鐵補貼唄。
無奈之下,隻能調動遠在陝西的秦軍來勤王,而秦軍正在收拾殘餘的農民軍,此時若到北京城下被擊敗,那麽山陝的亂局怎麽辦?
兵部能有什麽辦法,京城守備兵力都不足,外圍的軍隊又都蹲在城裏求救,整個京畿地區都是哀鴻遍野,任人宰割。
十月十五日,兵部又命洪承疇、孫傳庭赴京勤王,他們的部隊是在陝西剿滅農民軍,剛剛穩定了局勢,就接到了勤王的命令,隻能放下陝西的事物,敦促秦軍出發前往京城。
二十二日,洪、孫率五萬秦軍離開陝西,經山西入京,於十一月十九日抵達真定、保定一線與清軍對戰,期間小勝,但是孫傳庭部避免與清軍決戰,一直在向京城移動。
而盧象升也在數次激戰後戰損大缺糧草,向孫傳庭求援,不得。
此時的大明朝廷內部鬥爭不斷,主和與主戰之聲不絕於耳,崇禎帝不能堅持用人的決心,在啟用盧象升主戰的同時,也覺得軍隊主動出擊風險較大,還覺得如果能主和成功大明也能先平定內患流賊,這種既要也要還要的首鼠兩端,使的京畿之戰注定是要悲劇收場,這也是張元彪竭力避免參與此戰的主要原因。
事情的發展很扯淡,大致是盧象升要主動出戰,但是駐防通州的太監監軍高起潛哪裏敢跟著幹這大事,他的任務是在通州穩住軍隊防禦京師,而且明朝上下都不敢與清軍野戰,所以主動出擊風險多大啊。他不僅反對出擊,還把他的手下總兵一萬餘人調離通州前線去東邊布防,急的盧象升上書分兵之策,兵部的王八蛋居然同意了,楊嗣昌將宣、大、山西三路號稱二萬士兵歸他統率,又在軍餉上動手腳,總之盧象升被這上下一幫人伺候,能不戰死嗎?
活躍在前線的洪門天地會成員在這次的京畿之戰中表現突出,他們化整為零攜帶武器在京畿地區活動,遇到少量的建奴就上去打殺,搶奪迴來不少的輜重和百姓,安排人把這些送到隨官屯附近休整,得益於張元彪的提前安排,隨官屯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堡壘,不僅囤積糧草豐富,還能作為前沿陣地牽製清軍的隊伍。
隻是這樣的國戰這點民間武裝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隻是聊勝於無。
期間陳近南也曾按照張元彪的囑咐組織人手去尋找盧象升部,也為盧象升部提供了一些向導和糧食,但是未能對戰局造成太大影響,折損一些人手後也是不了了之,從此就失去了這支隊伍的音訊。
洪門天地會通過這樣的遊擊戰繳獲了大量的錢帛,其實這些錢帛也大多是清軍劫掠而來,有時候根本帶不走,小股清軍被打了就跑,留下大量百姓和錢帛,當然這樣的戰鬥很多,也讓清軍減少了對於隨官屯到固安縣的活動,算是活人無數了吧。
此後高起潛上奏南下布防,被清軍擊敗後,遠遁臨清城,脫離盧象升部,造成盧象升孤軍應對合圍上來的清軍主力。
此後清軍逐步南下作戰,在大名境內如入無人之境,盧象升主戰,與河北各地與清軍接觸作戰,於十二月十二日戰死於钜鹿,也算是求仁得仁,隻是可惜了這一員猛將,竟然在這種情況下戰死。
盧象升陣亡第二天,死訊尚未傳到京師,崇禎帝仍斥責盧象升: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名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眾。
這話說的可以體驗到當時崇禎的心情,痛苦、懊惱、失望·····
如此崇禎生長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對於用人之道完全沒有概念,出了問題還是在甩鍋,真是讓人無語。
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禎帝命孫傳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接替盧象升,總督各鎮援兵,並賜以尚方寶劍。但因為前此盧象升、高起潛相繼兵敗,孫傳庭此時雖名為總督,實已無兵可督,隻得帶著自己的軍隊沿著大運河緩步向南運動,將戰場向南壓。
如此一來,明軍的野戰部隊隻剩下了孫傳庭督的秦軍一支,其餘的地方軍隊都是龜縮在城中不敢出門,清軍在河北和山東之地如入無人之境,接連下了四十三城,一路浩浩蕩蕩地向濟南殺去。
崇禎十二年的正月,高起潛部已經接管了臨清的防務,臨清衛東昌衛都前往城外的高起潛大營報到,臨清商會還要勞軍輸送物資這都不在話下,張元彪當然沒興趣去報到,當然他的級別也沒到那一步,隻能再三叮囑朱大誌多備金銀前往大營賄賂高起潛和他的手下,盡量不要讓他調動臨清軍前去北地送死。
而這樣的情況也是如張元彪所料,高起潛到了臨清後就頓軍不出,整日呆在此地不再出去,依靠著大運河便利的糧草輸送打起了靜坐戰,把周圍的垃圾衛所軍都放在身邊坐視山東南部和東部被建奴蹂躪。
直到崇禎十二年的正月十一日,傳來震撼消息,濟南城被清軍打破,俘明德王朱由樞,這事才開始變了味道。陷城丟番,這事大了。
嶽托的右翼大軍從薊州邊牆入寇,九月二十三日從密雲北邊入寇,而多爾袞左翼大軍則是從遷西縣突入邊牆,京畿地區早就是被搞成了空架子,城外駐軍避之不及紛紛關閉城門龜縮於各處城塞不出,清軍主力在京城外掃蕩之後,清軍主力匯集與北京城的東南方通州城,一舉截斷了京城與天津的聯係,也卡死了明軍糧草補充。
畢竟通州是京城大運河段的重要樞紐,糧草囤積於此也使得每次戰爭此地都會倒大黴,當然這裏也是張元彪杜撰的老家,四戰之地哪裏有什麽好事。
這次的戰場在京畿地區,主打的明軍將領是盧象升,此時的盧象升是宣大總督,而京畿地區遼西將門在山海關說是防備清軍大部隊不能動,九邊之中也就隻能派宣大馳援,所以盧象升率領宣、大、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並督天下援兵北上勤王。
十月初五日,崇禎帝出內帑金犒師,盧象升出城到昌平領兵,開始布置戰爭準備。
但是此時的明朝內閣還是在和與戰的漩渦中無法決定。
求和的目的很明顯,這次清軍的入侵來的太蹊蹺,明軍的主力還在內陸圍剿農民軍,剛剛取得了大勝,現在正消化勝利的果實,搞不好再狠抓一年就能徹底蕩平農民軍,畢竟此時的戰況是李自成車廂峽敗走,隻帶著十八騎跑路商洛山,而另一起義軍的狠人張獻忠,就是那個燒了皇帝祖墳的大惡人,也已經給明軍投降被監視在偏遠縣城中,他和他的弟兄們還沒有按照原本的計劃被打散征募為軍。
求和的另一個原因是真的沒有明軍敢於野戰,這清軍破邊而來一個多月,各地求援的文書如雪片一般扔到京城,兵部的大人們全都裝作看不見,崇禎一問就是啥也不吭聲,讓出兵救援就要錢要糧百般推辭。
這樣的情況下隻有盧象升主戰出戰,崇禎能怎麽辦,迴到宮裏砸鍋賣鐵補貼唄。
無奈之下,隻能調動遠在陝西的秦軍來勤王,而秦軍正在收拾殘餘的農民軍,此時若到北京城下被擊敗,那麽山陝的亂局怎麽辦?
兵部能有什麽辦法,京城守備兵力都不足,外圍的軍隊又都蹲在城裏求救,整個京畿地區都是哀鴻遍野,任人宰割。
十月十五日,兵部又命洪承疇、孫傳庭赴京勤王,他們的部隊是在陝西剿滅農民軍,剛剛穩定了局勢,就接到了勤王的命令,隻能放下陝西的事物,敦促秦軍出發前往京城。
二十二日,洪、孫率五萬秦軍離開陝西,經山西入京,於十一月十九日抵達真定、保定一線與清軍對戰,期間小勝,但是孫傳庭部避免與清軍決戰,一直在向京城移動。
而盧象升也在數次激戰後戰損大缺糧草,向孫傳庭求援,不得。
此時的大明朝廷內部鬥爭不斷,主和與主戰之聲不絕於耳,崇禎帝不能堅持用人的決心,在啟用盧象升主戰的同時,也覺得軍隊主動出擊風險較大,還覺得如果能主和成功大明也能先平定內患流賊,這種既要也要還要的首鼠兩端,使的京畿之戰注定是要悲劇收場,這也是張元彪竭力避免參與此戰的主要原因。
事情的發展很扯淡,大致是盧象升要主動出戰,但是駐防通州的太監監軍高起潛哪裏敢跟著幹這大事,他的任務是在通州穩住軍隊防禦京師,而且明朝上下都不敢與清軍野戰,所以主動出擊風險多大啊。他不僅反對出擊,還把他的手下總兵一萬餘人調離通州前線去東邊布防,急的盧象升上書分兵之策,兵部的王八蛋居然同意了,楊嗣昌將宣、大、山西三路號稱二萬士兵歸他統率,又在軍餉上動手腳,總之盧象升被這上下一幫人伺候,能不戰死嗎?
活躍在前線的洪門天地會成員在這次的京畿之戰中表現突出,他們化整為零攜帶武器在京畿地區活動,遇到少量的建奴就上去打殺,搶奪迴來不少的輜重和百姓,安排人把這些送到隨官屯附近休整,得益於張元彪的提前安排,隨官屯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堡壘,不僅囤積糧草豐富,還能作為前沿陣地牽製清軍的隊伍。
隻是這樣的國戰這點民間武裝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隻是聊勝於無。
期間陳近南也曾按照張元彪的囑咐組織人手去尋找盧象升部,也為盧象升部提供了一些向導和糧食,但是未能對戰局造成太大影響,折損一些人手後也是不了了之,從此就失去了這支隊伍的音訊。
洪門天地會通過這樣的遊擊戰繳獲了大量的錢帛,其實這些錢帛也大多是清軍劫掠而來,有時候根本帶不走,小股清軍被打了就跑,留下大量百姓和錢帛,當然這樣的戰鬥很多,也讓清軍減少了對於隨官屯到固安縣的活動,算是活人無數了吧。
此後高起潛上奏南下布防,被清軍擊敗後,遠遁臨清城,脫離盧象升部,造成盧象升孤軍應對合圍上來的清軍主力。
此後清軍逐步南下作戰,在大名境內如入無人之境,盧象升主戰,與河北各地與清軍接觸作戰,於十二月十二日戰死於钜鹿,也算是求仁得仁,隻是可惜了這一員猛將,竟然在這種情況下戰死。
盧象升陣亡第二天,死訊尚未傳到京師,崇禎帝仍斥責盧象升: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名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眾。
這話說的可以體驗到當時崇禎的心情,痛苦、懊惱、失望·····
如此崇禎生長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對於用人之道完全沒有概念,出了問題還是在甩鍋,真是讓人無語。
十二月二十七日,崇禎帝命孫傳庭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接替盧象升,總督各鎮援兵,並賜以尚方寶劍。但因為前此盧象升、高起潛相繼兵敗,孫傳庭此時雖名為總督,實已無兵可督,隻得帶著自己的軍隊沿著大運河緩步向南運動,將戰場向南壓。
如此一來,明軍的野戰部隊隻剩下了孫傳庭督的秦軍一支,其餘的地方軍隊都是龜縮在城中不敢出門,清軍在河北和山東之地如入無人之境,接連下了四十三城,一路浩浩蕩蕩地向濟南殺去。
崇禎十二年的正月,高起潛部已經接管了臨清的防務,臨清衛東昌衛都前往城外的高起潛大營報到,臨清商會還要勞軍輸送物資這都不在話下,張元彪當然沒興趣去報到,當然他的級別也沒到那一步,隻能再三叮囑朱大誌多備金銀前往大營賄賂高起潛和他的手下,盡量不要讓他調動臨清軍前去北地送死。
而這樣的情況也是如張元彪所料,高起潛到了臨清後就頓軍不出,整日呆在此地不再出去,依靠著大運河便利的糧草輸送打起了靜坐戰,把周圍的垃圾衛所軍都放在身邊坐視山東南部和東部被建奴蹂躪。
直到崇禎十二年的正月十一日,傳來震撼消息,濟南城被清軍打破,俘明德王朱由樞,這事才開始變了味道。陷城丟番,這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