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糧食,也就想到了農業部。
張元彪立即給農業部留守人員下達了開會的命令,讓他們通知遠在日照指導農業的段春生迴來共商大計。
番薯和玉米,以及灣灣島上的白米,這才是張元彪能指望的東西,雖然這些年也一直得到積極正麵的匯報,也知道了土匪軍在山東各地推廣番薯,但是這樣的速度還是差強人意,到現在連山寨軍都沒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隻能在以後揠苗助長了。
接下來等待段春生的日子裏,張元彪四處走動,走訪了劉小楠的魚幹店,讓他們在江南收購糧食在南京裝船,由張元彪的大型蓋倫船運往日照港的糧倉囤積,那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糧倉,雖然日照挨著大海過於濕潤根本不是什麽屯糧的好地方,但是張元彪他能怎麽辦,總不能把糧食屯在更加遙遠和濕潤的灣灣島吧,眼下能掌握的地方也就是日照港了。
按照張元彪的計劃,將來對清軍的作戰,就是從兩處補給糧食,一個是日照港海運到天津或者登萊,足以應對京畿地區的戰爭需要,而另一個糧倉則是在高麗的濟州島,在這裏可以支援未來的高麗北伐戰爭和遼東登錄作戰的需要。
所以充盈糧倉乃是重中之重,由不得一點的馬虎,不然到時候就要餓著肚子去打仗了。
對於未來的中原大戰,隻能依靠臨清城的儲備和大運河的漕運。
不過這漕運是不可控的,比如那農民軍如果入了淮北,漕運肯定會被切斷,所以現在就要在臨清修建大型糧倉不計成本的囤積糧食才行,不然到時候臨清本地也會被饑餓籠罩。
這些命令的下達讓臨清城糧價一直緩慢上漲,好在依托大運河,雖然運輸成本不低,但是糧食價格到底是要比陸路運輸得來的便宜。
就這樣折騰著,段春生終於在崇禎十一年的四月抵達了臨清城。
這個徹底放棄了讀書科考的書生在這幾年變化很大,除了變得黝黑的皮膚之外,整個人也顯得非常的壯實。
他帶著十幾個手下剛剛抵達臨清,就被張元彪安排在了城南酒店休息。
“大人,不辱使命啊。”段春生在會議室拿出了幾個布袋,捧著裏邊的植物果實說道:“這玉米在登州已經摸索出了有效的種植方法,與豆子套種可以提升畝產,那數量還在統計,但是比起之前的單純豆子或者小麥提升何止三倍,現在已經在山寨周圍大麵積種植,這些玉米在哪裏都能種植,哪怕是在山地上也能種植,這產量與平原所種差不多,很是好,很是好,這下子災年也能活更多人了。這番薯也是測出了畝產,真的能達到兩千斤,我去年在登州也嚐試了晾幹磨麵,去除水分,也能生下八百斤的純麵,這些麵麵摻點水很是抗餓,而且放的時間也很長,如果吃的急,直接生吃也是很好。”
張元彪摸著那金燦燦的玉米棒子,雖然比起後世的玉米棒子小了很多,但是這不重要,隻要可以給予足夠的時間人工篩選優良種子,每一年都會提升單位畝產,隻要解決了有和沒有的區別,以後就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
再看看巨大根莖的番薯,忍不住直接掰開放在嘴裏咀嚼,眼淚就從眼角滑落。
這是賑濟亂世的根本啊,拿到了這些,張元彪也就更有信心去麵對不遠將來的混戰了。
“很好很好。”張元彪說:“段兄弟的功業必將被青史留名,來人。”
一側的親衛抱拳而來。
“段部長的農業部全員,每月月銀增加一兩,再從我的賬目上拿出一千兩撥付,由段部長自由支配。再讓《臨清參考》和《參考消息》派人與段部長訪談,然後發告天下,我以為這玉米可以稱之為段公米,那個番薯也不要這麽叫了,就叫段公薯。”
這樣的變故讓段春生也是大吃一驚,他這些年一直在張元彪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勸農和試驗,完全癡迷了這些農業種植,絲毫沒有想過這些,眼下一聽說張元彪要給這番薯和玉米命名,也是懵了,隻是連聲說道:“大人,不可不可。”
張元彪上去抓住段春生的手說道:“要的要的,這些救萬民於水火的糧食,如果不是段兄弟大力去推廣試種,人人都不會知道,想起那饑荒地區易子而食餓殍遍野,你就是萬家生佛,古聖先賢曾提出,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經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段兄弟這是活民無數的大功,這稱號是實至名歸。“
屋裏的人都是一臉震驚,都沒人吭聲了。
關於稱號的這些東西,都是官府的人相互臭屁,那些大官稍微推動一下,下邊人起起哄還真能成,但是這段春生沒有功名在身也沒有當了大官,這麽認定,大明朝能認嗎?這可是揚名立萬名垂青史的大事,他張元彪也不能吃下這個稱號啊。
段春生也是惶恐,抱拳說道:“張大人,這事萬萬使不得使不得,對於番薯和玉米的事,我也是略盡本分,至於這樣的稱唿,斷然不行。”
張元彪笑著說:“我說行那就行,段兄台推廣種植,在農田中風餐露宿,功勞巨大,若是沒有段兄台,此事可能要晚幾十年才能在各地推廣,眼下天災不斷,百姓苦於饑餓,晚了這幾十年,何止百萬人成為餓殍,這樣千秋偉業,你認為沒有什麽,青史也會為你正名,而我隻是讓萬千百姓知道這豐功偉業,此事萬萬推脫不得。”
“這不妥。”段春生喃喃道:“張大人這些年大力支持,不僅安排軍士護佑,還撥付大量銀錢,張大人才是居功甚偉,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張公薯和張公米,在下實在受之不起。”
一邊的農業部數位幕僚也是連聲稱是,都說張公米更為貼切。
花花轎子人抬人,這種砥礪下屬的事要多做,有些領導老是喜歡居功,卻不知手下牛逼也是領導牛逼的體現,張元彪自然是不會接受,說道:“此事不許推遲,隻消得我拍人加以潤色,此事就是如此,半月後就要登報宣告天下,到時候各位的名字都會在報紙上沿著大運河抵達南北兩京,你們不要以為我《林清參考》是小打小鬧,咱們的這個邸報在南北兩京都是很暢銷,讀書人很是喜歡,我來為你們揚名。將來,我還要平定建奴,到那時候,你們的玉米種子就會在遼東發芽,讓饑餓遠離我華夏百姓。”
農業部的幕僚紛紛熱切地看向自己的長官,而段春生也是默默抱拳行禮。
此後,這兩種作物將在華夏大麵積種植,其產量與抗旱性是毋庸置疑的強大,在無數個饑荒和自然災害中,挽救了無數的華夏百姓。
張元彪沒有改變曆史的進程,隻是加快了一些,而這兩種作物,也會成為臨清軍克敵製勝的法寶,直到埋葬了這個混亂的明末。
張元彪立即給農業部留守人員下達了開會的命令,讓他們通知遠在日照指導農業的段春生迴來共商大計。
番薯和玉米,以及灣灣島上的白米,這才是張元彪能指望的東西,雖然這些年也一直得到積極正麵的匯報,也知道了土匪軍在山東各地推廣番薯,但是這樣的速度還是差強人意,到現在連山寨軍都沒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隻能在以後揠苗助長了。
接下來等待段春生的日子裏,張元彪四處走動,走訪了劉小楠的魚幹店,讓他們在江南收購糧食在南京裝船,由張元彪的大型蓋倫船運往日照港的糧倉囤積,那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糧倉,雖然日照挨著大海過於濕潤根本不是什麽屯糧的好地方,但是張元彪他能怎麽辦,總不能把糧食屯在更加遙遠和濕潤的灣灣島吧,眼下能掌握的地方也就是日照港了。
按照張元彪的計劃,將來對清軍的作戰,就是從兩處補給糧食,一個是日照港海運到天津或者登萊,足以應對京畿地區的戰爭需要,而另一個糧倉則是在高麗的濟州島,在這裏可以支援未來的高麗北伐戰爭和遼東登錄作戰的需要。
所以充盈糧倉乃是重中之重,由不得一點的馬虎,不然到時候就要餓著肚子去打仗了。
對於未來的中原大戰,隻能依靠臨清城的儲備和大運河的漕運。
不過這漕運是不可控的,比如那農民軍如果入了淮北,漕運肯定會被切斷,所以現在就要在臨清修建大型糧倉不計成本的囤積糧食才行,不然到時候臨清本地也會被饑餓籠罩。
這些命令的下達讓臨清城糧價一直緩慢上漲,好在依托大運河,雖然運輸成本不低,但是糧食價格到底是要比陸路運輸得來的便宜。
就這樣折騰著,段春生終於在崇禎十一年的四月抵達了臨清城。
這個徹底放棄了讀書科考的書生在這幾年變化很大,除了變得黝黑的皮膚之外,整個人也顯得非常的壯實。
他帶著十幾個手下剛剛抵達臨清,就被張元彪安排在了城南酒店休息。
“大人,不辱使命啊。”段春生在會議室拿出了幾個布袋,捧著裏邊的植物果實說道:“這玉米在登州已經摸索出了有效的種植方法,與豆子套種可以提升畝產,那數量還在統計,但是比起之前的單純豆子或者小麥提升何止三倍,現在已經在山寨周圍大麵積種植,這些玉米在哪裏都能種植,哪怕是在山地上也能種植,這產量與平原所種差不多,很是好,很是好,這下子災年也能活更多人了。這番薯也是測出了畝產,真的能達到兩千斤,我去年在登州也嚐試了晾幹磨麵,去除水分,也能生下八百斤的純麵,這些麵麵摻點水很是抗餓,而且放的時間也很長,如果吃的急,直接生吃也是很好。”
張元彪摸著那金燦燦的玉米棒子,雖然比起後世的玉米棒子小了很多,但是這不重要,隻要可以給予足夠的時間人工篩選優良種子,每一年都會提升單位畝產,隻要解決了有和沒有的區別,以後就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
再看看巨大根莖的番薯,忍不住直接掰開放在嘴裏咀嚼,眼淚就從眼角滑落。
這是賑濟亂世的根本啊,拿到了這些,張元彪也就更有信心去麵對不遠將來的混戰了。
“很好很好。”張元彪說:“段兄弟的功業必將被青史留名,來人。”
一側的親衛抱拳而來。
“段部長的農業部全員,每月月銀增加一兩,再從我的賬目上拿出一千兩撥付,由段部長自由支配。再讓《臨清參考》和《參考消息》派人與段部長訪談,然後發告天下,我以為這玉米可以稱之為段公米,那個番薯也不要這麽叫了,就叫段公薯。”
這樣的變故讓段春生也是大吃一驚,他這些年一直在張元彪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勸農和試驗,完全癡迷了這些農業種植,絲毫沒有想過這些,眼下一聽說張元彪要給這番薯和玉米命名,也是懵了,隻是連聲說道:“大人,不可不可。”
張元彪上去抓住段春生的手說道:“要的要的,這些救萬民於水火的糧食,如果不是段兄弟大力去推廣試種,人人都不會知道,想起那饑荒地區易子而食餓殍遍野,你就是萬家生佛,古聖先賢曾提出,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經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段兄弟這是活民無數的大功,這稱號是實至名歸。“
屋裏的人都是一臉震驚,都沒人吭聲了。
關於稱號的這些東西,都是官府的人相互臭屁,那些大官稍微推動一下,下邊人起起哄還真能成,但是這段春生沒有功名在身也沒有當了大官,這麽認定,大明朝能認嗎?這可是揚名立萬名垂青史的大事,他張元彪也不能吃下這個稱號啊。
段春生也是惶恐,抱拳說道:“張大人,這事萬萬使不得使不得,對於番薯和玉米的事,我也是略盡本分,至於這樣的稱唿,斷然不行。”
張元彪笑著說:“我說行那就行,段兄台推廣種植,在農田中風餐露宿,功勞巨大,若是沒有段兄台,此事可能要晚幾十年才能在各地推廣,眼下天災不斷,百姓苦於饑餓,晚了這幾十年,何止百萬人成為餓殍,這樣千秋偉業,你認為沒有什麽,青史也會為你正名,而我隻是讓萬千百姓知道這豐功偉業,此事萬萬推脫不得。”
“這不妥。”段春生喃喃道:“張大人這些年大力支持,不僅安排軍士護佑,還撥付大量銀錢,張大人才是居功甚偉,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張公薯和張公米,在下實在受之不起。”
一邊的農業部數位幕僚也是連聲稱是,都說張公米更為貼切。
花花轎子人抬人,這種砥礪下屬的事要多做,有些領導老是喜歡居功,卻不知手下牛逼也是領導牛逼的體現,張元彪自然是不會接受,說道:“此事不許推遲,隻消得我拍人加以潤色,此事就是如此,半月後就要登報宣告天下,到時候各位的名字都會在報紙上沿著大運河抵達南北兩京,你們不要以為我《林清參考》是小打小鬧,咱們的這個邸報在南北兩京都是很暢銷,讀書人很是喜歡,我來為你們揚名。將來,我還要平定建奴,到那時候,你們的玉米種子就會在遼東發芽,讓饑餓遠離我華夏百姓。”
農業部的幕僚紛紛熱切地看向自己的長官,而段春生也是默默抱拳行禮。
此後,這兩種作物將在華夏大麵積種植,其產量與抗旱性是毋庸置疑的強大,在無數個饑荒和自然災害中,挽救了無數的華夏百姓。
張元彪沒有改變曆史的進程,隻是加快了一些,而這兩種作物,也會成為臨清軍克敵製勝的法寶,直到埋葬了這個混亂的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