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國自從豐臣秀吉那一次入侵之後,已經數十年沒有見過刀兵。
得益於大明的保護,朝鮮的武備鬆弛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在遼東後金崛起之時,朝鮮軍也派過一些援軍配合明軍一同去圍剿,初期朝鮮軍也覺得天朝上國牛逼轟轟,結果打了幾仗明軍一再失敗,折騰到了崇禎年遼東都打沒了,朝鮮也是因為有東江軍的存在,隻是與後金簽訂了合議保持中立。
現在東江軍都被折騰垮了,那些殘餘的隊伍都藏在森林或者海島上自生自滅,別說出來牽製了,每天的糧草和軍餉都成大明朝廷頭疼的開支。
真可惜了毛文龍浮海臥冰帶著遼人百姓熬了這麽多年,領著一萬人的軍餉糧草,幹的比遼西軍閥們還辛苦工作,牽製後金軍使其不能長時間分兵作戰,毛文龍一死,後金軍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惜可歎。
卻說這清軍正月裏就大兵壓境,皇太極率領主力從鎮江出,沿著大路向朝鮮進發,一路上都是好路,可以直接抵達朝鮮的義州,所到之處的朝鮮軍沒有一戰之力,紛紛投降。北部的側翼部隊為滿蒙聯軍,由多爾袞和豪格帶領從寬甸附近出發,這一帶還有一些東江軍的殘部屬於有戰鬥意誌卻沒有戰鬥實力的叫花子軍隊。當初東江軍和後金軍在此地的森林中打了好些年的遊擊戰,此次豪格隊伍也有一次性剿滅這些殘餘東江軍的計劃。
皇太極是打算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把東邊這個國家收拾了,以便於以後安心與大明作戰。
史稱“丙子胡亂”的第二次清鮮戰爭於崇禎九年的十二月拉開序幕,臨清軍北上戰爭的大戲正式開始。
最先得到消息的陳浩南立刻就開始組織新成立的內海船隊組織糧草進行轉運,前期的這些糧草主要是為了賺錢,因為清軍打過來了,那些可憐的朝鮮州府百姓一夜之間成了流民紛紛往南逃竄,狡猾的朝鮮商人趁機囤積糧食售賣,那生意能差了?隻要陳浩南的糧草轉運過去就能賺取三倍甚至四倍的利潤,再想想朝鮮本國的商人怎麽賣給自己人也得七到八倍,除了倒黴的朝鮮百姓,整個利益鏈都在賺錢,至於這些糧食會不會資敵為清軍所用,東部參謀部在張元彪決斷後,直接就忽略了這一點,即便是臨清軍不賣糧,山東這邊的奸商也是會賣過去,至於清軍一貫的作戰思想,那也是人殺完糧帶走,久不見刀兵的朝鮮境內糧食少不了。
策略定下來,走私糧食就成了大買賣。因為臨清軍在登萊經營日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囤積糧食,這裏的糧食大多是劉小秀和劉小楠姐妹從南京海運過來的,價格本來就比登萊二地的糧食便宜,所以這一來二去,賺錢賺得手腳都麻了,每日運迴來的銀兩可以用萬計。
陳浩南忙著轉運糧食換取錢財的同時,趙大雲也是根據東部參謀部的計劃,開始了緊急動員,把羅山寨本部的軍力集合起來操練,同時征調隊伍的文書也通過羅山寨的參謀部下發到了山東東部地區的“土匪軍”營地中。
這些分散的臨清軍編外人員在本來都是苦哈哈的各地山民或者直接就是被抓的壯實戰俘,一聽說有打仗賺錢的機會紛紛踴躍報名,本著守六戰四的原則,精銳的土匪軍在拿到開拔銀之後,帶著自己的裝備下山乘坐臨清運輸公司的馬車開始向羅山寨移動。
土匪軍的射手會被編成羅山寨低配遊騎兵,雖然跟遊騎兵一樣都是紅衣黑帽拿燧發槍,但是出於對臨清軍本部的榮譽著想,這些人都會編成射擊軍,雖然這個做法引起了一些“土匪軍”老弟兄的不滿,卻是拗不過張元彪的意思,成軍之日起就是天然的要矮一頭。
隻是這射擊軍隻是暫時整編,待朝鮮之戰結束後,射擊軍還是要迴去,所以這些事情隨著整編的深入,漸漸也沒人再提起。
射擊軍總人數達到了四千人,其中精銳射手有兩千人全部編為燧發槍射手,其作用類似於遊騎兵,其餘的兩千人類似於輔兵卻也是精通火銃射擊的軍士,因為燧發火銃的數量不足,他們使用的還是老式火繩火銃。
四千人在羅山寨集結,然後開始了適應性訓練,因為在朝鮮之戰計劃中還是以防禦戰為主,運動戰還是要交給後續趕來的正牌遊騎兵負責,所以他們接受的訓練多是防禦性的射擊訓練與行軍訓練,在完成整訓後就開始分批坐上了北去的內海福船往朝鮮出發。
這要是和平時期,這些軍隊到了朝鮮邊境就會被發現然後引起極大地外交爭端,但是現在誰顧得上呢?朝鮮北邊淪陷,清軍後續輔助部隊正在忙著劫掠人口和財帛,朝鮮各地官府被搜到就會優先被殺掉或者抓走當奴隸,整個朝鮮的北邊都成了無政府混亂局麵。
散落在海島上的東江軍在接受了一些糧食後,對於陳浩南的運輸船隊隻有想搶一把的覺悟,後來發現打不過也就想著加入,在得知是要去北邊對付建奴,部分小島上的將領甚至表示願意出賃軍士給陳浩南用,給不給錢無所謂,管飯就行。畢竟島上太窮苦了,飯都吃不上,持續性的饑荒下,活下去還能打建奴簡直就成了這些東江老兵夢寐以求的工作,很多的低級軍官都在鼓動著要去朝鮮吃糧。
陳浩南可不敢要這些人,隻是給了些糧食和鼓勵的話就走了,隻留下一個個徒有虛職的總兵、遊擊們歎息不已。
東江軍不是鐵板一塊,自打孔有德投靠後金以後不斷地有人被誘降或者直接當了後金軍的奸細,他們久在海島搞滲透,對於有船隊去走私賣糧那是第一時間去匯報給清軍主子,隻是他們不知道這些大膽商人的底細,以為就是有些官方背景的商人,所言也多為輕蔑,清軍方麵對於東江軍和登萊水師較為防備,眼見有人送糧食也沒啥戒備,賣給朝鮮商人,到最後不還是大清官兵的口糧?
至於登萊官府的舉動更加沒意思,在接到了朝鮮被入侵的消息後,就是匆匆下了個戒嚴的命令,不許船隻入海,又命令登萊的水師日夜巡視,上報的消息都是些撲風捉影的東西,而京城的大人們也當做看不到,不然怎麽辦?看到了內閣拿不出主意,不是要被小心眼的皇帝大人拖出去砍了?
反正清軍坐船打迴來那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所以這些大人們居然和陳浩南的想法一樣,就是通過各種關係搞到船隻去賣糧食,隻要陳浩南錢給到位,登萊的大人才不管這個識時務的小年輕。
運人運量半日抵達朝鮮,通過那邊的暗線射擊軍很快就開始在官道附近的險要位置經營防禦工事,這些地點大多是選擇在沿海的地域,通過拿出來糧食作為吸引,那些躲藏的朝鮮百姓為了吃飯都成了免費的勞動力,一傳十十傳百,前來幹活的百姓日益增多,在清軍接掠過的後方形成了幾個小據點,雖然不能夠直接威脅到主要官道的清軍運輸隊,但是時機成熟後,不說是截斷官道,持續的騷擾還是可以做到。
這次的滲透作戰是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臨清軍花錢費力不是來搞正義營救的,是要在關鍵的時候脅迫朝鮮的大人們拿好處的。對於好處的界定,張元彪下達為上中下三種情況讓東部參謀部自己琢磨。
上策為臨清軍在朝鮮挫敗了清軍的進攻,保全朝鮮王室,臨清軍作為朝鮮護國軍成為東北的一方勢力,把持此地的經濟與政治權利,成為太上皇,讓清軍不敢全力南下。
中策為臨清軍在朝鮮丙子胡亂取得部分勝利,牽製清軍的入侵,脅迫朝鮮王室簽訂可接受的軍費與割地條約,然後臨清軍在朝鮮沿海山地與清軍展開拉鋸戰和防禦戰,清軍誌在速成定然不能久呆,待清軍撤退後,與朝鮮王室達成保護協議,隻是將朝鮮作為商品銷售地和原料采集地使用,對遼東產生牽製。
下策是清軍取得朝鮮王室,朝鮮完全投降,臨清軍在軍事作戰中無法取得優勢,待清軍撤走前後,以戰養戰占領朝鮮重要沿海地區修築棱堡,氣候臨清軍主力撤迴,扶持部分朝鮮本國代理人或者拉些倭寇出來搞搞名義,割據仁川、釜山兩處港口進行經濟殖民,朝鮮大軍討伐不在話下,朝鮮的新大哥清朝若是派人來征伐,正省的去遼東苦寒之地作戰,隻要有實力,掛出什麽幌子都好說。
至於軍事完全失敗,朝鮮特殊的地形以及臨清軍精熟的陣地戰打法,在這種有限戰爭的前提下應該是不存在的,隻是最後能撈多少或者賠多少錢,戰爭的發展到了最後,實現下策也是有把握。至於明廷和朝鮮的外交壓力,他們沒有軍力去幹預,就等著吧。
總之,北方打的越亂越有利,張元彪在朝鮮才不會像在臨清那樣畏首畏尾,除了不能正大光明的打出旗號,這就是一場國戰。
射擊軍一股一千人規模的主力部隊帶著一千征募民夫,在崇禎十年元月七日抵達了朝鮮北部沿海開始在當地內應的協助下占領海州港口,剛剛經曆過清軍荼毒的港口滿目瘡痍,留守的清軍和部分漢軍水師一觸即潰逃向主城區匯報,朝鮮大戰,開始。
得益於大明的保護,朝鮮的武備鬆弛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在遼東後金崛起之時,朝鮮軍也派過一些援軍配合明軍一同去圍剿,初期朝鮮軍也覺得天朝上國牛逼轟轟,結果打了幾仗明軍一再失敗,折騰到了崇禎年遼東都打沒了,朝鮮也是因為有東江軍的存在,隻是與後金簽訂了合議保持中立。
現在東江軍都被折騰垮了,那些殘餘的隊伍都藏在森林或者海島上自生自滅,別說出來牽製了,每天的糧草和軍餉都成大明朝廷頭疼的開支。
真可惜了毛文龍浮海臥冰帶著遼人百姓熬了這麽多年,領著一萬人的軍餉糧草,幹的比遼西軍閥們還辛苦工作,牽製後金軍使其不能長時間分兵作戰,毛文龍一死,後金軍直接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惜可歎。
卻說這清軍正月裏就大兵壓境,皇太極率領主力從鎮江出,沿著大路向朝鮮進發,一路上都是好路,可以直接抵達朝鮮的義州,所到之處的朝鮮軍沒有一戰之力,紛紛投降。北部的側翼部隊為滿蒙聯軍,由多爾袞和豪格帶領從寬甸附近出發,這一帶還有一些東江軍的殘部屬於有戰鬥意誌卻沒有戰鬥實力的叫花子軍隊。當初東江軍和後金軍在此地的森林中打了好些年的遊擊戰,此次豪格隊伍也有一次性剿滅這些殘餘東江軍的計劃。
皇太極是打算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把東邊這個國家收拾了,以便於以後安心與大明作戰。
史稱“丙子胡亂”的第二次清鮮戰爭於崇禎九年的十二月拉開序幕,臨清軍北上戰爭的大戲正式開始。
最先得到消息的陳浩南立刻就開始組織新成立的內海船隊組織糧草進行轉運,前期的這些糧草主要是為了賺錢,因為清軍打過來了,那些可憐的朝鮮州府百姓一夜之間成了流民紛紛往南逃竄,狡猾的朝鮮商人趁機囤積糧食售賣,那生意能差了?隻要陳浩南的糧草轉運過去就能賺取三倍甚至四倍的利潤,再想想朝鮮本國的商人怎麽賣給自己人也得七到八倍,除了倒黴的朝鮮百姓,整個利益鏈都在賺錢,至於這些糧食會不會資敵為清軍所用,東部參謀部在張元彪決斷後,直接就忽略了這一點,即便是臨清軍不賣糧,山東這邊的奸商也是會賣過去,至於清軍一貫的作戰思想,那也是人殺完糧帶走,久不見刀兵的朝鮮境內糧食少不了。
策略定下來,走私糧食就成了大買賣。因為臨清軍在登萊經營日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囤積糧食,這裏的糧食大多是劉小秀和劉小楠姐妹從南京海運過來的,價格本來就比登萊二地的糧食便宜,所以這一來二去,賺錢賺得手腳都麻了,每日運迴來的銀兩可以用萬計。
陳浩南忙著轉運糧食換取錢財的同時,趙大雲也是根據東部參謀部的計劃,開始了緊急動員,把羅山寨本部的軍力集合起來操練,同時征調隊伍的文書也通過羅山寨的參謀部下發到了山東東部地區的“土匪軍”營地中。
這些分散的臨清軍編外人員在本來都是苦哈哈的各地山民或者直接就是被抓的壯實戰俘,一聽說有打仗賺錢的機會紛紛踴躍報名,本著守六戰四的原則,精銳的土匪軍在拿到開拔銀之後,帶著自己的裝備下山乘坐臨清運輸公司的馬車開始向羅山寨移動。
土匪軍的射手會被編成羅山寨低配遊騎兵,雖然跟遊騎兵一樣都是紅衣黑帽拿燧發槍,但是出於對臨清軍本部的榮譽著想,這些人都會編成射擊軍,雖然這個做法引起了一些“土匪軍”老弟兄的不滿,卻是拗不過張元彪的意思,成軍之日起就是天然的要矮一頭。
隻是這射擊軍隻是暫時整編,待朝鮮之戰結束後,射擊軍還是要迴去,所以這些事情隨著整編的深入,漸漸也沒人再提起。
射擊軍總人數達到了四千人,其中精銳射手有兩千人全部編為燧發槍射手,其作用類似於遊騎兵,其餘的兩千人類似於輔兵卻也是精通火銃射擊的軍士,因為燧發火銃的數量不足,他們使用的還是老式火繩火銃。
四千人在羅山寨集結,然後開始了適應性訓練,因為在朝鮮之戰計劃中還是以防禦戰為主,運動戰還是要交給後續趕來的正牌遊騎兵負責,所以他們接受的訓練多是防禦性的射擊訓練與行軍訓練,在完成整訓後就開始分批坐上了北去的內海福船往朝鮮出發。
這要是和平時期,這些軍隊到了朝鮮邊境就會被發現然後引起極大地外交爭端,但是現在誰顧得上呢?朝鮮北邊淪陷,清軍後續輔助部隊正在忙著劫掠人口和財帛,朝鮮各地官府被搜到就會優先被殺掉或者抓走當奴隸,整個朝鮮的北邊都成了無政府混亂局麵。
散落在海島上的東江軍在接受了一些糧食後,對於陳浩南的運輸船隊隻有想搶一把的覺悟,後來發現打不過也就想著加入,在得知是要去北邊對付建奴,部分小島上的將領甚至表示願意出賃軍士給陳浩南用,給不給錢無所謂,管飯就行。畢竟島上太窮苦了,飯都吃不上,持續性的饑荒下,活下去還能打建奴簡直就成了這些東江老兵夢寐以求的工作,很多的低級軍官都在鼓動著要去朝鮮吃糧。
陳浩南可不敢要這些人,隻是給了些糧食和鼓勵的話就走了,隻留下一個個徒有虛職的總兵、遊擊們歎息不已。
東江軍不是鐵板一塊,自打孔有德投靠後金以後不斷地有人被誘降或者直接當了後金軍的奸細,他們久在海島搞滲透,對於有船隊去走私賣糧那是第一時間去匯報給清軍主子,隻是他們不知道這些大膽商人的底細,以為就是有些官方背景的商人,所言也多為輕蔑,清軍方麵對於東江軍和登萊水師較為防備,眼見有人送糧食也沒啥戒備,賣給朝鮮商人,到最後不還是大清官兵的口糧?
至於登萊官府的舉動更加沒意思,在接到了朝鮮被入侵的消息後,就是匆匆下了個戒嚴的命令,不許船隻入海,又命令登萊的水師日夜巡視,上報的消息都是些撲風捉影的東西,而京城的大人們也當做看不到,不然怎麽辦?看到了內閣拿不出主意,不是要被小心眼的皇帝大人拖出去砍了?
反正清軍坐船打迴來那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所以這些大人們居然和陳浩南的想法一樣,就是通過各種關係搞到船隻去賣糧食,隻要陳浩南錢給到位,登萊的大人才不管這個識時務的小年輕。
運人運量半日抵達朝鮮,通過那邊的暗線射擊軍很快就開始在官道附近的險要位置經營防禦工事,這些地點大多是選擇在沿海的地域,通過拿出來糧食作為吸引,那些躲藏的朝鮮百姓為了吃飯都成了免費的勞動力,一傳十十傳百,前來幹活的百姓日益增多,在清軍接掠過的後方形成了幾個小據點,雖然不能夠直接威脅到主要官道的清軍運輸隊,但是時機成熟後,不說是截斷官道,持續的騷擾還是可以做到。
這次的滲透作戰是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臨清軍花錢費力不是來搞正義營救的,是要在關鍵的時候脅迫朝鮮的大人們拿好處的。對於好處的界定,張元彪下達為上中下三種情況讓東部參謀部自己琢磨。
上策為臨清軍在朝鮮挫敗了清軍的進攻,保全朝鮮王室,臨清軍作為朝鮮護國軍成為東北的一方勢力,把持此地的經濟與政治權利,成為太上皇,讓清軍不敢全力南下。
中策為臨清軍在朝鮮丙子胡亂取得部分勝利,牽製清軍的入侵,脅迫朝鮮王室簽訂可接受的軍費與割地條約,然後臨清軍在朝鮮沿海山地與清軍展開拉鋸戰和防禦戰,清軍誌在速成定然不能久呆,待清軍撤退後,與朝鮮王室達成保護協議,隻是將朝鮮作為商品銷售地和原料采集地使用,對遼東產生牽製。
下策是清軍取得朝鮮王室,朝鮮完全投降,臨清軍在軍事作戰中無法取得優勢,待清軍撤走前後,以戰養戰占領朝鮮重要沿海地區修築棱堡,氣候臨清軍主力撤迴,扶持部分朝鮮本國代理人或者拉些倭寇出來搞搞名義,割據仁川、釜山兩處港口進行經濟殖民,朝鮮大軍討伐不在話下,朝鮮的新大哥清朝若是派人來征伐,正省的去遼東苦寒之地作戰,隻要有實力,掛出什麽幌子都好說。
至於軍事完全失敗,朝鮮特殊的地形以及臨清軍精熟的陣地戰打法,在這種有限戰爭的前提下應該是不存在的,隻是最後能撈多少或者賠多少錢,戰爭的發展到了最後,實現下策也是有把握。至於明廷和朝鮮的外交壓力,他們沒有軍力去幹預,就等著吧。
總之,北方打的越亂越有利,張元彪在朝鮮才不會像在臨清那樣畏首畏尾,除了不能正大光明的打出旗號,這就是一場國戰。
射擊軍一股一千人規模的主力部隊帶著一千征募民夫,在崇禎十年元月七日抵達了朝鮮北部沿海開始在當地內應的協助下占領海州港口,剛剛經曆過清軍荼毒的港口滿目瘡痍,留守的清軍和部分漢軍水師一觸即潰逃向主城區匯報,朝鮮大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