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我劉玄德,要為自己打call!
三國:我,袁家嫡子,專好救人 作者:劍心崢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64章 我劉玄德,要為自己打call!
這方麵的事情,各位看官要先記住一個前提條件。
盡管後世不少史學家在分析這段曆史的時候,都以官渡之戰作為曹袁相爭中雙方攻守交替、局勢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說的好像官渡之戰失利之後袁紹就失去了廣大世家對他的支持,而曹操就順順利利的成為了新一任天命所歸的代表一樣。
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一定要圈定一場戰役作為曹操注定覆滅袁紹,而非先前人們所料想的那般袁紹終有一天會擊敗曹操的關鍵轉折點,那也隻會是後來的倉亭之戰。
官渡之戰雖然名聲更大,但實際上對於曹袁兩強爭霸的格局走向並沒有什麽決定性的意義。
之所以被視作一個關鍵節點,更多的是後世利用官渡之戰進行眾多藝術加工的結果。
數百年來無數文化人的藝術加工,才將官渡之戰推上了與赤壁之戰等同的地位,二者都被視作決定了漢末三國格局走向的關鍵戰役。
講的土一點,就是官渡之戰這個ip比倉亭之戰更有內涵,更有開發價值。
就好像小說改電視劇,改得好的基本都是武俠或者曆史,從不曾聽聞有玄幻小說翻拍出名的。但除此之外,論其他方麵的商業價值,可能那倆加起來也不見得能和玄幻分類抗衡。
官渡之戰,隻是讓曹操與袁紹之間從袁紹的絕對優勢變成了兩邊五五開而已。
在此之前,是袁紹對曹操的單方麵壓製,每次都是袁紹先找到機會出招,爾後曹操一方見招拆招,並在這個過程中嚐試著去給袁紹一方造成一些損失。直白一些,就是那個階段的袁紹可以失敗無數次,反正損失的也不是他的主力嫡係,但曹操隻要失敗一次,就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像袁術、呂布那樣被無情的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而在此之後,就是兩方互有來往的博弈。
一直到倉亭之戰袁紹再次一敗塗地,原本鐵了心支持袁紹、將全副身家都壓在河北的一幹世家大族才第一次開始正眼審視這位明明已經雄踞中原好幾年的閹宦之後。
而隨著袁紹一病不起、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打的頭破血流的消息傳遍河北,曹操才算是具備了一舉擊潰袁紹勢力並將其政治遺產全部化為己用的基礎。
因此,在如今劉備逃亡徐州的時間節點上,相比於除了荀氏叔侄之外身邊隻有大貓小貓兩三隻(郭嘉在混出來之前也不受家族重視,其他的不是分支就是寒門甚至更低端的存在)的曹操,身邊人才雲集、各大世家紛紛爭先恐後下注的袁紹看上去才更像是那個“天命所歸”。
汝南袁氏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在袁紹這一代人找到了一個變現的機會,而在袁術公然稱帝身敗名裂、袁紹的野心也已經在天下人的視線中露出冰山一角之後,對於決定在兩兄弟身上下注的袁氏高層來說,他們也隻有破釜沉舟一條路可走了。
這給袁紹帶來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位未來瓜分天下的巨頭此時此刻難以想象的政治與經濟資源。
而在得到天子血詔,將矛頭直指曹操這個曾經迎奉天子的“忠臣”的時候,於情於理,與袁紹合作似乎都是劉備的最優選。
當然,考慮到在袁紹眼裏,劉備這個所謂皇叔的身份壓根兒就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不想貿然亮出天子詔書這張王牌的劉備也曾就投奔劉表一事征求過徐庶的意見。
但經過徐庶的點撥,雖然劉備很不想承認,但他的選擇無疑是默認了徐庶的分析。
當時,徐庶說的是,若明公仍然想老老實實的做一個漢室忠臣,直到天子遜位之後再另謀他處,那麽應該去投奔劉表。現在的劉表也已經失去了銳意進取的想法,其狀況和當初的陶謙非常相像。
而有了徐州的經驗,這一次,劉備可不會像上一次那樣白白將徐州拱手讓出。
若能牢牢將荊襄抓在手裏,收攏那些南逃士族,再伺機拿下益州、江東,全據長江天險,到時候,劉備就完全有資格坐看北方風雲變幻。
這條路的優點,在於名正言順。等到劉表過世,劉備自然而然就會成為聲望最高的漢室宗親,到時候再亮出天子詔書,無論是進取北方還是割據江南,都算得上占據了道義的製高點。
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就是這條路上限不高。要知道,自古以來,以南方尤其是江南為根據地起家的諸侯,或許能稱雄一時,但還從未有過實現一統的先例。
嬴政掃蕩諸侯、高祖橫掃宇內,都是以關中為根據,以巴蜀為糧倉,大軍東出,一舉蕩平。
而光武成事,離不開河北士族的大力支持。那個“銅馬皇帝”的綽號可不是胡亂說說的。
當然,現在隻是漢末,雖然前麵沒有成功的先例,但並不代表割據南方就沒有機會。
一直等到元末明初那個時候,朱元璋自南向北承受的壓力那才是真正的恐怖。
上千年來,從最早的西楚霸王項羽,到三國時期的孫劉,再到東晉與宋齊梁陳,再到隋唐之後的十國紛亂,沒有任何一個曾經實現大一統或者局部一統的勢力是自南向北成功的。任你始皇帝、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一幹人如何的英明神武,地理上的優勢依然是難以跨越的一道天塹。
但徐庶也坦言,自南向北最直觀的弊端就在於,南方多水,故南人善舟楫,北地多平原,故北人善驅馳。
講的直白一點,在南方是沒辦法訓練出大規模的精銳騎兵的。而沒有精騎,人家想跑你追不上也就罷了,這會兒的東亞大地上可不流行玩重騎兵方陣以步破騎的套路。
在廣闊的平原上麵對潮水般的騎兵,步兵和待宰的羔羊也沒什麽區別。
捫心自問,不甘心就此進入混吃等死、割據一方當土霸王的劉備果斷選擇了前往徐州,試圖在北方雙雄爭鋒的格局下混一口飯吃。
將與徐庶的多次交談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冥冥之中捕捉到了方向的劉備長長的唿出一口氣。
接下來的路,恐怕就要他自己一個人走了。
再遇見一個能像徐庶這般為他指點前路的賢才,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當然,此時此刻的劉備雖然不敢說自己的前程已經是一片亮堂,但至少,相比於當初被困在許都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被曹操拎出來殺雞儆猴的日子,這一刻,明明前途未卜,劉備卻莫名的在心底激蕩出了幾分信心。
當初單槍匹馬逃出洛陽的曹操,尚且可以憑借一封不知真假的天子詔書舉檄文號召天下英雄共討董卓;
那今日攜帶大軍入主徐州的他,又為什麽不能憑借一封貨真價實的天子血詔號召天下諸侯共討曹操?
同樣是夾縫中求生存,當初初臨兗州的曹操,內憂外患,豈不是比他今日兩麵受敵還要困難?
短短數年,他曹操就從一個虛有其表的東郡太守變成了雄兵數十萬、大權在握的大漢司空!
那安知幾年後的我劉備,就一定勝不過這個宦豎之後呢?
論出身,掛著漢室宗親+盧植弟子兩塊金字招牌,劉備覺得總該比曹孟德那個宦官之後好使吧?
會的,一定會的。
曹操能做到的事情,我沒有理由做不到!
這方麵的事情,各位看官要先記住一個前提條件。
盡管後世不少史學家在分析這段曆史的時候,都以官渡之戰作為曹袁相爭中雙方攻守交替、局勢變化的重要轉折點,說的好像官渡之戰失利之後袁紹就失去了廣大世家對他的支持,而曹操就順順利利的成為了新一任天命所歸的代表一樣。
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是完完全全的扯淡。
一定要圈定一場戰役作為曹操注定覆滅袁紹,而非先前人們所料想的那般袁紹終有一天會擊敗曹操的關鍵轉折點,那也隻會是後來的倉亭之戰。
官渡之戰雖然名聲更大,但實際上對於曹袁兩強爭霸的格局走向並沒有什麽決定性的意義。
之所以被視作一個關鍵節點,更多的是後世利用官渡之戰進行眾多藝術加工的結果。
數百年來無數文化人的藝術加工,才將官渡之戰推上了與赤壁之戰等同的地位,二者都被視作決定了漢末三國格局走向的關鍵戰役。
講的土一點,就是官渡之戰這個ip比倉亭之戰更有內涵,更有開發價值。
就好像小說改電視劇,改得好的基本都是武俠或者曆史,從不曾聽聞有玄幻小說翻拍出名的。但除此之外,論其他方麵的商業價值,可能那倆加起來也不見得能和玄幻分類抗衡。
官渡之戰,隻是讓曹操與袁紹之間從袁紹的絕對優勢變成了兩邊五五開而已。
在此之前,是袁紹對曹操的單方麵壓製,每次都是袁紹先找到機會出招,爾後曹操一方見招拆招,並在這個過程中嚐試著去給袁紹一方造成一些損失。直白一些,就是那個階段的袁紹可以失敗無數次,反正損失的也不是他的主力嫡係,但曹操隻要失敗一次,就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像袁術、呂布那樣被無情的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而在此之後,就是兩方互有來往的博弈。
一直到倉亭之戰袁紹再次一敗塗地,原本鐵了心支持袁紹、將全副身家都壓在河北的一幹世家大族才第一次開始正眼審視這位明明已經雄踞中原好幾年的閹宦之後。
而隨著袁紹一病不起、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打的頭破血流的消息傳遍河北,曹操才算是具備了一舉擊潰袁紹勢力並將其政治遺產全部化為己用的基礎。
因此,在如今劉備逃亡徐州的時間節點上,相比於除了荀氏叔侄之外身邊隻有大貓小貓兩三隻(郭嘉在混出來之前也不受家族重視,其他的不是分支就是寒門甚至更低端的存在)的曹操,身邊人才雲集、各大世家紛紛爭先恐後下注的袁紹看上去才更像是那個“天命所歸”。
汝南袁氏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在袁紹這一代人找到了一個變現的機會,而在袁術公然稱帝身敗名裂、袁紹的野心也已經在天下人的視線中露出冰山一角之後,對於決定在兩兄弟身上下注的袁氏高層來說,他們也隻有破釜沉舟一條路可走了。
這給袁紹帶來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位未來瓜分天下的巨頭此時此刻難以想象的政治與經濟資源。
而在得到天子血詔,將矛頭直指曹操這個曾經迎奉天子的“忠臣”的時候,於情於理,與袁紹合作似乎都是劉備的最優選。
當然,考慮到在袁紹眼裏,劉備這個所謂皇叔的身份壓根兒就沒有多少利用價值,不想貿然亮出天子詔書這張王牌的劉備也曾就投奔劉表一事征求過徐庶的意見。
但經過徐庶的點撥,雖然劉備很不想承認,但他的選擇無疑是默認了徐庶的分析。
當時,徐庶說的是,若明公仍然想老老實實的做一個漢室忠臣,直到天子遜位之後再另謀他處,那麽應該去投奔劉表。現在的劉表也已經失去了銳意進取的想法,其狀況和當初的陶謙非常相像。
而有了徐州的經驗,這一次,劉備可不會像上一次那樣白白將徐州拱手讓出。
若能牢牢將荊襄抓在手裏,收攏那些南逃士族,再伺機拿下益州、江東,全據長江天險,到時候,劉備就完全有資格坐看北方風雲變幻。
這條路的優點,在於名正言順。等到劉表過世,劉備自然而然就會成為聲望最高的漢室宗親,到時候再亮出天子詔書,無論是進取北方還是割據江南,都算得上占據了道義的製高點。
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就是這條路上限不高。要知道,自古以來,以南方尤其是江南為根據地起家的諸侯,或許能稱雄一時,但還從未有過實現一統的先例。
嬴政掃蕩諸侯、高祖橫掃宇內,都是以關中為根據,以巴蜀為糧倉,大軍東出,一舉蕩平。
而光武成事,離不開河北士族的大力支持。那個“銅馬皇帝”的綽號可不是胡亂說說的。
當然,現在隻是漢末,雖然前麵沒有成功的先例,但並不代表割據南方就沒有機會。
一直等到元末明初那個時候,朱元璋自南向北承受的壓力那才是真正的恐怖。
上千年來,從最早的西楚霸王項羽,到三國時期的孫劉,再到東晉與宋齊梁陳,再到隋唐之後的十國紛亂,沒有任何一個曾經實現大一統或者局部一統的勢力是自南向北成功的。任你始皇帝、漢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一幹人如何的英明神武,地理上的優勢依然是難以跨越的一道天塹。
但徐庶也坦言,自南向北最直觀的弊端就在於,南方多水,故南人善舟楫,北地多平原,故北人善驅馳。
講的直白一點,在南方是沒辦法訓練出大規模的精銳騎兵的。而沒有精騎,人家想跑你追不上也就罷了,這會兒的東亞大地上可不流行玩重騎兵方陣以步破騎的套路。
在廣闊的平原上麵對潮水般的騎兵,步兵和待宰的羔羊也沒什麽區別。
捫心自問,不甘心就此進入混吃等死、割據一方當土霸王的劉備果斷選擇了前往徐州,試圖在北方雙雄爭鋒的格局下混一口飯吃。
將與徐庶的多次交談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冥冥之中捕捉到了方向的劉備長長的唿出一口氣。
接下來的路,恐怕就要他自己一個人走了。
再遇見一個能像徐庶這般為他指點前路的賢才,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
當然,此時此刻的劉備雖然不敢說自己的前程已經是一片亮堂,但至少,相比於當初被困在許都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被曹操拎出來殺雞儆猴的日子,這一刻,明明前途未卜,劉備卻莫名的在心底激蕩出了幾分信心。
當初單槍匹馬逃出洛陽的曹操,尚且可以憑借一封不知真假的天子詔書舉檄文號召天下英雄共討董卓;
那今日攜帶大軍入主徐州的他,又為什麽不能憑借一封貨真價實的天子血詔號召天下諸侯共討曹操?
同樣是夾縫中求生存,當初初臨兗州的曹操,內憂外患,豈不是比他今日兩麵受敵還要困難?
短短數年,他曹操就從一個虛有其表的東郡太守變成了雄兵數十萬、大權在握的大漢司空!
那安知幾年後的我劉備,就一定勝不過這個宦豎之後呢?
論出身,掛著漢室宗親+盧植弟子兩塊金字招牌,劉備覺得總該比曹孟德那個宦官之後好使吧?
會的,一定會的。
曹操能做到的事情,我沒有理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