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大明新帝出現了
大明的衰弱,其實自土木堡大敗之後就開始了,土木堡一役,讓大明皇帝失去了軍權,讓五軍都督府成了擺設,讓文官一家獨大,掌握了軍權,從此打破了大明的權力平衡。
土木堡之前,文官就是皇帝養的狗,聽話就給塊骨頭,不聽話就直接宰了,再換一批聽話的狗,而土木堡之後,皇帝則變成了文官們養的豬。
以前的大明勳貴掌軍,文官治國,皇帝至高無上,權責分明,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力往一塊使,精力也都放到了對外。
可土木堡之後,文官趁機奪取了兵權,讓大明內部的權力一下子失衡了,皇帝,文官,勳貴們的精力都放到了內鬥上,再也顧不上對外。
文官們有了兵權後,俞發的貪婪,想要限製皇權,勳貴們又不爭氣,自甘墮落,皇帝則是不甘心被限製,隻能在文官內部不斷的挑撥製造矛盾和黨爭,再用宦官來製衡,以達到權力平衡,確保不徹底淪為傀儡皇帝。
這樣的政治格局其實是畸形的,是失控的,幾乎所有人都在爭權奪利。
皇帝不信任文官,文官也害怕皇帝重新奪迴軍權,這就使得什麽事兒也幹不成,什麽問題也解決不了。
而如今林銳之所以敢給文官們放權,敢扶持洪承疇成為權相,說白了就是他這個皇帝掌握著軍權,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予奪。
所以根本就不用擔心文官會將皇權架空,會威脅到皇權,沒有威脅也就不需要防備,也就不需要在文官中搞製衡那一套,當根攪屎棍。
因為總理不聽話,就將總理拿下,各部尚書不作為,就全部換掉,天下所有文官不聽話,那就從上到下都換一遍。
既簡單也直接,根本不需要搞什麽陰謀詭計。
這不,幾乎各地的奏疏,隻要不涉及皇帝和軍事方麵的,內閣基本上自己就處理了,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命,也隻是在秘書監走過過場,林銳根本就懶得看。
時間進入到七月後,征召的青壯也都開始返迴大同宣府,準備接下來的秋收,每人也隻發了二兩銀子的工錢。
而崇禎退位自盡亡國的詔書,也已傳至南方各地,一時間南方各省無不震動,因為是崇禎自己宣布的亡國。
所以讓各地的文武官員都不知所措,也沒心思再剿賊了,這使得闖王和八大王等一眾反賊也是趁機瘋狂做大。
此時開封城外,二十餘萬闖軍已經圍城兩月了,但始終無法攻破這座中原大城。
此時城外的闖營大帳內,闖王的一眾謀士們,也是吵得熱火朝天不可開交。
主要還是分成了兩派,其中以剛投奔過來不久的李岩紅娘子為首的一眾人,認為此時應該和城中的明軍談判,趁著大明沒有新帝,應該擁立城中的周王為帝,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另一派則是以牛金星,宋獻策為首,認為闖王此時應該立即迴洛陽登基稱帝,建立政權,然後招撫各路明軍和文官,與華國分庭抗禮。
“闖王,大明畢竟享國兩百餘年,正統之名,早已深入人心,此時崇禎已崩,新帝未立,整個南方勢必人心浮動。
若闖王此時選擇擁立周王為帝,以開封為都,勢必會讓整個南方各地心向大明的文武官員,士紳豪族爭相歸附,到時闖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南京,以江南之富庶,何愁霸業不成?
而若是再拖下去,一旦讓南京方麵率先擁立新帝,則一切皆休,等到華軍大舉南下之時,我軍困於河南一隅,北有華軍,南有明軍,腹背受敵,何以抵擋?”
見主位上的闖王始終麵露猶豫,李岩再次出列,滿臉焦急的勸道。
不由的他不急,如今搶的就是一個時間,誰率先擁立朱家番王為帝,誰就占據了大明正統。
“我看李兄是仍心係明朝,想做明朝的臣子吧,大王縱橫天下十餘年,攻洛陽,滅福王,聲望豈是那林家小兒可比?
如今大王更是坐擁二十萬大軍,中原之地也就隻剩下這一座大城開封,何須再擁立朱家子孫,借助明朝的旗號?”
“不錯,洛陽本就是問鼎之所,以大王如今威名,隻需迴洛陽登基稱帝,昭告天下,檄文所到之處,必能不戰而定,豈不比擁立一個傀儡要強?”
見闖王似乎有些被李岩說動了,牛金星和宋獻策趕忙也站出來針鋒相對道。
而劉宗敏,劉芳亮,李過等一眾元老,自然也是支持闖王直接登基稱帝的。
畢竟闖王一旦稱帝,他們這些老兄弟立即就是開國元老。
其實闖王打心底裏是比較讚成李岩提出的策略的,因為河南實在太窮了,否則也不會死盯著開封這座大城不放,就是想要獲取城中的錢糧兵器。
雖然他沒有和華軍接觸過,但僅憑對方能先後打敗洪承疇,盧象升,以及遼東建奴,其實力必定不容小覷。
一旦華軍南下,憑他們現在缺衣少食,缺少兵器的二十萬人馬恐怕很難打得過。
可又擔心自己一旦擁立周王為帝後,會弄巧成拙,最後掌控不住。
最終一番糾結猶豫過後,闖王還是選擇了采納李岩的建議,擁立周王為帝,然後南下江南。
顯然此時的闖王才剛從商洛山中鑽出來不久,還沒有滋生出那麽大的野心。
畢竟前年還在東躲西藏,差點被逼的走投無路自盡,去年還在為了生存奔波,也就今年初攻下洛陽後,發了一波,再加上一眾文人來投,讓其心態從流寇開始轉變為梟雄。
如今急吼吼的又要當皇帝,著實有些心虛。
畢竟他再沒見識,也知道沒稱王稱帝之前都有退路,一旦稱王稱帝,最後不是君臨天下,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開封城內本來就人心惶惶,若非周王散盡家財,極力維持,怕不是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得知闖王願擁立自己為帝,周王和城中的文武官員也是大喜過望,隻是談了三日就談妥了。
然後準備了一天,在七月十八日這天,周王便在開封王府內直接登基,年號建興,為此還偽造了一封崇禎帝的傳位假詔,闖王則是被冊封為大明護國公。
果然,周王在開封繼承大統後,河南各地還在明軍手中的城池州府,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似的,立即就上表恭賀新皇,就連已經退守陝西的陳新甲都不例外,而淮北湖廣各地的明朝文官武將們也都紛紛上表恭賀新皇。
畢竟這時候各地的官員可以說正是無所適從的時候,沒有絲毫的安全感,他們都是異地為官,手中的權力都是皇權賦予的。
如今大明亡國了,皇帝都沒了,也就意味著他們這些官員手中的權力也消失了。
時間一長,地方的豪強大族根本不會再買他們的賬,所以必須要盡快再找一個皇帝,這會兒哪裏會計較周王的合法性,隻要是朱家子孫,管他哪個是皇帝,先認了再說。
大明的衰弱,其實自土木堡大敗之後就開始了,土木堡一役,讓大明皇帝失去了軍權,讓五軍都督府成了擺設,讓文官一家獨大,掌握了軍權,從此打破了大明的權力平衡。
土木堡之前,文官就是皇帝養的狗,聽話就給塊骨頭,不聽話就直接宰了,再換一批聽話的狗,而土木堡之後,皇帝則變成了文官們養的豬。
以前的大明勳貴掌軍,文官治國,皇帝至高無上,權責分明,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力往一塊使,精力也都放到了對外。
可土木堡之後,文官趁機奪取了兵權,讓大明內部的權力一下子失衡了,皇帝,文官,勳貴們的精力都放到了內鬥上,再也顧不上對外。
文官們有了兵權後,俞發的貪婪,想要限製皇權,勳貴們又不爭氣,自甘墮落,皇帝則是不甘心被限製,隻能在文官內部不斷的挑撥製造矛盾和黨爭,再用宦官來製衡,以達到權力平衡,確保不徹底淪為傀儡皇帝。
這樣的政治格局其實是畸形的,是失控的,幾乎所有人都在爭權奪利。
皇帝不信任文官,文官也害怕皇帝重新奪迴軍權,這就使得什麽事兒也幹不成,什麽問題也解決不了。
而如今林銳之所以敢給文官們放權,敢扶持洪承疇成為權相,說白了就是他這個皇帝掌握著軍權,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予奪。
所以根本就不用擔心文官會將皇權架空,會威脅到皇權,沒有威脅也就不需要防備,也就不需要在文官中搞製衡那一套,當根攪屎棍。
因為總理不聽話,就將總理拿下,各部尚書不作為,就全部換掉,天下所有文官不聽話,那就從上到下都換一遍。
既簡單也直接,根本不需要搞什麽陰謀詭計。
這不,幾乎各地的奏疏,隻要不涉及皇帝和軍事方麵的,內閣基本上自己就處理了,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命,也隻是在秘書監走過過場,林銳根本就懶得看。
時間進入到七月後,征召的青壯也都開始返迴大同宣府,準備接下來的秋收,每人也隻發了二兩銀子的工錢。
而崇禎退位自盡亡國的詔書,也已傳至南方各地,一時間南方各省無不震動,因為是崇禎自己宣布的亡國。
所以讓各地的文武官員都不知所措,也沒心思再剿賊了,這使得闖王和八大王等一眾反賊也是趁機瘋狂做大。
此時開封城外,二十餘萬闖軍已經圍城兩月了,但始終無法攻破這座中原大城。
此時城外的闖營大帳內,闖王的一眾謀士們,也是吵得熱火朝天不可開交。
主要還是分成了兩派,其中以剛投奔過來不久的李岩紅娘子為首的一眾人,認為此時應該和城中的明軍談判,趁著大明沒有新帝,應該擁立城中的周王為帝,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另一派則是以牛金星,宋獻策為首,認為闖王此時應該立即迴洛陽登基稱帝,建立政權,然後招撫各路明軍和文官,與華國分庭抗禮。
“闖王,大明畢竟享國兩百餘年,正統之名,早已深入人心,此時崇禎已崩,新帝未立,整個南方勢必人心浮動。
若闖王此時選擇擁立周王為帝,以開封為都,勢必會讓整個南方各地心向大明的文武官員,士紳豪族爭相歸附,到時闖王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南京,以江南之富庶,何愁霸業不成?
而若是再拖下去,一旦讓南京方麵率先擁立新帝,則一切皆休,等到華軍大舉南下之時,我軍困於河南一隅,北有華軍,南有明軍,腹背受敵,何以抵擋?”
見主位上的闖王始終麵露猶豫,李岩再次出列,滿臉焦急的勸道。
不由的他不急,如今搶的就是一個時間,誰率先擁立朱家番王為帝,誰就占據了大明正統。
“我看李兄是仍心係明朝,想做明朝的臣子吧,大王縱橫天下十餘年,攻洛陽,滅福王,聲望豈是那林家小兒可比?
如今大王更是坐擁二十萬大軍,中原之地也就隻剩下這一座大城開封,何須再擁立朱家子孫,借助明朝的旗號?”
“不錯,洛陽本就是問鼎之所,以大王如今威名,隻需迴洛陽登基稱帝,昭告天下,檄文所到之處,必能不戰而定,豈不比擁立一個傀儡要強?”
見闖王似乎有些被李岩說動了,牛金星和宋獻策趕忙也站出來針鋒相對道。
而劉宗敏,劉芳亮,李過等一眾元老,自然也是支持闖王直接登基稱帝的。
畢竟闖王一旦稱帝,他們這些老兄弟立即就是開國元老。
其實闖王打心底裏是比較讚成李岩提出的策略的,因為河南實在太窮了,否則也不會死盯著開封這座大城不放,就是想要獲取城中的錢糧兵器。
雖然他沒有和華軍接觸過,但僅憑對方能先後打敗洪承疇,盧象升,以及遼東建奴,其實力必定不容小覷。
一旦華軍南下,憑他們現在缺衣少食,缺少兵器的二十萬人馬恐怕很難打得過。
可又擔心自己一旦擁立周王為帝後,會弄巧成拙,最後掌控不住。
最終一番糾結猶豫過後,闖王還是選擇了采納李岩的建議,擁立周王為帝,然後南下江南。
顯然此時的闖王才剛從商洛山中鑽出來不久,還沒有滋生出那麽大的野心。
畢竟前年還在東躲西藏,差點被逼的走投無路自盡,去年還在為了生存奔波,也就今年初攻下洛陽後,發了一波,再加上一眾文人來投,讓其心態從流寇開始轉變為梟雄。
如今急吼吼的又要當皇帝,著實有些心虛。
畢竟他再沒見識,也知道沒稱王稱帝之前都有退路,一旦稱王稱帝,最後不是君臨天下,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開封城內本來就人心惶惶,若非周王散盡家財,極力維持,怕不是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得知闖王願擁立自己為帝,周王和城中的文武官員也是大喜過望,隻是談了三日就談妥了。
然後準備了一天,在七月十八日這天,周王便在開封王府內直接登基,年號建興,為此還偽造了一封崇禎帝的傳位假詔,闖王則是被冊封為大明護國公。
果然,周王在開封繼承大統後,河南各地還在明軍手中的城池州府,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似的,立即就上表恭賀新皇,就連已經退守陝西的陳新甲都不例外,而淮北湖廣各地的明朝文官武將們也都紛紛上表恭賀新皇。
畢竟這時候各地的官員可以說正是無所適從的時候,沒有絲毫的安全感,他們都是異地為官,手中的權力都是皇權賦予的。
如今大明亡國了,皇帝都沒了,也就意味著他們這些官員手中的權力也消失了。
時間一長,地方的豪強大族根本不會再買他們的賬,所以必須要盡快再找一個皇帝,這會兒哪裏會計較周王的合法性,隻要是朱家子孫,管他哪個是皇帝,先認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