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軍如今的兵力規模可以說是非常嚇人的,算上留守歸化被打殘的那個步兵營,光步兵就整整有20個營,10萬人馬。


    還有就是剛整編不久的14個守備營,將近14萬人,再加上兩個騎兵營,長弓營,火器營,戰車營,親衛營,護位營,以及各總兵,遊擊將軍投降過來的兵馬家丁,總兵力已經達到了33萬。


    這對於人口不過三四百萬,才十個郡不到的華國,兵民比例絕對是非常恐怖的,如果每月都要發軍餉是絕對吃不消的。


    所以一番權衡思索後,林銳打算隻給小旗以上軍銜的老兵和軍官發放軍餉,普通士卒則仍然不予發放軍餉。


    因為士兵一旦發放軍餉,在本質上就會變成為錢打仗,為錢賣命,而不發軍餉,以前途和土地以及相關的待遇來激勵,反而會讓士兵覺得是在保家衛國,是在為自己打仗。


    隻要宣傳操作的好,不但不會影響戰鬥力,反而會大大提高士氣和戰鬥力。


    畢竟每個月二兩銀子的軍餉,一年下來也就二十幾兩,而要是立功後可以獲得土地賞賜,甚至是當官,提高身份地位,傻子都知道如何選。


    當然這樣一來,所選的士兵就不能是那種家中的頂梁柱,而是應該以少年為主。


    所以林銳規定,今後華國招兵隻招二十歲以下的未婚男子,包吃包住沒有軍餉,三年之內沒有晉升為小旗的,則直接退役迴家,補償一筆銀子。


    五年之內沒有晉升為總旗的,同樣直接退役,不過除了補償一筆銀子外,還可以賞賜十畝土地,七年之內沒有晉升為百戶的,則調往地方。


    因為林銳打算將華國的軍隊今後分為三種,一種為野戰軍,專門負責四處征戰,一種為守備軍,負責駐守地方,最後一種則為預備軍。


    野戰軍的最高編製為軍團,以少年步兵為主,每個軍團五萬人左右,其中包括六個步兵營,一個精銳的陷陣營,一個騎兵營,一個火器營,一個後勤營,長弓營則是直接取消了,畢竟未來火器才是主流。


    最終林銳打算先編四個野戰軍團,第一軍團為近衛軍團,其中就包括騎兵左右營,共一萬蒙古騎兵,親衛左右營,一萬精銳老卒,五千護衛營,一個戰車營,一個火炮營,火炮營將全部裝備紅衣大炮,一個後勤營,另外再抽掉兩個步兵營加入。


    近衛軍團共下轄十個營,共計五萬五千人左右,主要任務是守衛國都和陪都,軍團長由牛嫂林秀雲擔任,王樸和王廷臣擔任副軍團長。


    親衛營隻剩下了幾百老兵,所需的兵員全部從衛所武官和投降將領的家丁中挑選補充,護衛營同樣一半為蒙古少女,一半為漢人女兵。


    第二軍團,軍團長由黃奔擔任,尚可喜和楊國柱擔任副軍團長,共下轄六個步兵營,再從守備軍中挑選五千敢死精銳,組成一個陷陣營,騎兵營則是從各將領的家丁親衛中挑選五千會騎馬的來組成。


    各軍團的騎兵營不用騎射,隻要能騎馬衝鋒砍殺就行了,而六個步兵營中,會挑選出一個來作為龍騎兵培養。


    至於後勤營就簡單了,除了一些木匠鐵匠,再招募一批救護女兵郎中馬夫車夫即可,平日規模保持在五千人就行了,要行軍打仗時可以在臨時征召青壯。


    火器營今後將主要裝備弗朗機炮和火銃,同樣為五千人,兵員倒是好找,隻不過短時間內恐怕很難配齊火炮和火銃。


    這樣一來,今後每個軍團都能獨立作戰,獨當一麵,步兵營負責野戰對敵,騎兵負責突襲偵查,掩護追敵,陷陣營負責近戰亂戰,負責帶頭攻堅,後勤營則負責後勤工作,包括打掃戰場等等。


    第三軍團,軍團長為周猛,張存仁,唐通擔任副團長,配置和人員與第二軍團相當。


    第四軍團軍團長為王狗娃,白廣恩,馬科擔任副軍團長,配置和人員一樣。


    野戰軍,四個軍團共計二十餘萬人,基礎的編製則保持不變,同樣為伍,什,哨,隊,營,最後是軍,也稱軍團。


    各級軍官稱謂也統一為,伍長,什長,哨長,隊長,營統領,軍團長。


    軍銜保持不變,由低到高依次為,士兵,老兵,小旗,總旗,百戶,千戶,偏將,參將,中將,大將,共十等,每等又細分甲乙丙三級。


    今後剛入伍的新兵不授予軍銜,訓練滿四個月後,在授予士兵軍銜,打兩仗,或者斬殺一名敵人後,又或者是入伍達到兩年,晉升為老兵軍銜。


    伍長,什長則全部由小旗擔任,哨長由總旗百戶擔任,隊長由百戶千戶擔任,營統領由偏將參將擔任,軍團長由中將擔任。


    為了徹底取消軍餉,今後每月給軍官發放的軍餉,改稱為職務補貼,伍長每月補貼一兩銀子,什長二兩,哨長五兩,隊長十兩,營統領五十兩,軍團長一百兩,這樣一來二十萬野戰軍,每月也隻需要花銷幾萬兩銀子,加上夥食也不會超過二十萬兩,而且所有士兵還都能吃好吃飽。


    對於堂堂軍團長每月隻有一百兩銀子,林家軍的老人們不但沒有嫌少,反而都是非常的激動,畢竟跟著大帥這麽多年了,今後每月終於有俸祿了。


    而投降過來的各位總兵,也都不在乎那所謂的軍餉,他們在乎的是跟著林銳建功立業,然後開國封爵。


    普通的華軍無論是老兵還是少年新兵,由於每日的思想教育,加上又都習慣了,對於沒有軍餉也都能接受。


    畢竟隻要能吃飽飯,大家都是奔著將來去的,都希望今後能混個一官半職,娶妻生子去地方上擔任守備軍官,最不濟也能賞賜一些土地。


    唯有那些邊軍老卒和家丁親衛,聽說沒有軍餉後,頓時就有些不樂意了。


    畢竟邊軍老卒以前雖然都沒領到過滿餉,但每個月終歸還是會發一點的,而那些家丁親衛就更不用說了,每個月起碼都有四五兩銀子,大多數人都是靠著這些銀子來養家糊口的。


    雖然有許多家人都不在大同宣府,但他們效忠的那些將領,每月依然會讓老家的管事給家丁的親眷發放軍餉。


    如今歸順華國後,大王將他們和那些效忠的將領拆開,那些將領肯定不會在給他們的親眷發放軍餉了。


    對此林銳也是明確表示,想要留下來的就必須接受華軍的規矩,不願意接受的可以發放一些幹糧和銀子自行離去。


    最後雖然有不少人都選擇了離開,但留下來的卻更多,畢竟留在華軍中確實前途無量,尤其是野戰軍中。


    整編完野戰軍後,林銳就開始著手整編守備軍,按照林銳的設想,今後守備軍最高編製為鎮,一鎮大約2~3萬人規模,負責駐守一個省。


    但華國目前地盤加起來估計也就一個省左右,一個郡也就相當於一個府,所以林銳打算暫時就編一些守備營,每營一到三千人。


    比如草原各郡,隻需要在郡城駐紮一千人即可。


    而大同三郡,除了大同,宣府,朔州三城,每城起碼要駐紮一千人外,其餘各州城縣城也得駐紮一到三百人不等。


    至於再小的城堡,就沒必要派守備軍駐守了,有預備役就足夠了。


    最後林銳直接編了八個守備營,共計兩萬五千人,主要裝備刀盾和長槍,由歸順過來的八位遊擊將軍擔任營統領。


    分別駐守在歸化,雲中,河內,東勝,集寧,大同,朔州,宣化八個郡,至於五原郡,由於情況特殊,則無需守備軍駐紮。


    各守備營今後的主要任務是防守郡城,州城和縣城,以及協助地方維持治安。


    而剩餘的十多萬守備軍,大同本地的青壯,補償一筆銀子糧食後直接退役迴家去種田,可以轉為預備役。


    那些不是大同宣府本地的邊軍,林銳打算將他們全部打包送到五原郡去屯田,還有歸化城外的幾萬婦女,將來這些人便可以組成家庭,在五原安家落戶。


    畢竟重心轉移到大同後,歸化城已經不需要那麽多人搞建設了,隻要留下一些泥瓦匠和木匠慢慢修建就行了。


    五原那麽大塊風水寶地,12個屯田衛是遠遠不夠的,起碼也得20幾個屯田衛,十幾萬人,才能將所有土地都耕種起來。


    而將來無論是征討漠北,還是漠西,從五原直接運輸糧草,都將大大的節約時間和開銷,這也是林銳不遺餘力的想要將五原打造成糧倉的原因。


    預備役就簡單多了,將直接由大都督府管轄,林銳打算從各步兵營中挑選一些老兵出來退役,前往三郡的基層擔任預備役軍官。


    畢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跟著他打了幾年的仗,都還沒有晉升為總旗百戶,可見要麽就是能力不足,要麽就是開始懈怠皮了,沒了上進心,這種老兵要是不及時清理出野戰軍,很容易就會演變成老兵油子。


    但直接退役又太傷人了,畢竟這些都是少年時期就跟隨著他南征北戰的老兵,風裏來雪裏去了好幾迴,所以讓他們去擔任預備役的軍官,再合適不過。


    畢竟這些人對華國的歸屬感都非常的強,隻要保留他們的軍職軍銜,每月再補助一些錢糧,絕對會對他對華國忠心耿耿,也有助於他牢牢的掌控住三郡的基層。


    至於土地,到時候他們想租種的話,也可以租種一些,直接賞賜那是不用想的,因為林銳的計劃是中原和南方主要省份的土地,今後全部都要收歸國有,私人隻有使用權,沒有買賣轉讓權。


    哪怕是開出來的荒地,所有權都是國家的。


    而想要屬於自己的土地,就隻能去海外打拚,反正他隻承諾將來統一天下後,每人都會賞賜土地,又沒有說要賞賜哪裏的土地,到時候每人賞賜一大塊海外土地,自己招人管理,然後去抓農奴開荒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從草原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狠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狠帝並收藏明末,從草原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