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女人很像七彩椒一七一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問為什麽不走?停下的人一笑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麵,我要等它。這是個墨西歌寓言。
雖是個寓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行路中確實把靈魂落在了後麵,甚至有的人走著走著,竟然把靈魂丟了。
一七二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麽一句話,“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是不是這個道理,鋒說不準。但覺得,清朝大學士紀曉嵐“不以才代德,要區分真小人和偽君子”說得很直白。
那麽,鋒認為,隻要不做小人,其實都會得到天地眷顧。
如魚得水的工作,讓鋒最初很舒心,之後一些世事變化卻讓他感到有些太唐突,心中難免有了一種不安。這種不安,給正常生活帶來了一些變化。他一直信奉,踏踏實實做人管根本,老老實實做事管長遠的信條,但隨著一些事情的發生變化慢慢地也有了些改變。他發現如今的人們總是把老實與傻子聯係起來,把踏實與愚蠢掛起鉤來,把老祖宗曾經留下的許多寶貴經驗遺忘了,把一些最傳統的道德觀念徹底顛覆了,心裏便有了種剌疼感覺。
鋒一直記得從小父母就教育他,人麵前不許吧嗒嘴。特別要求女孩子們,不許當著別人麵叉腿坐,不許斜楞眼看人,不許羅鍋站,不許不稱長輩為您,也不許挽褲腿兒,不許攪菜碟,不許筷插碗兒,不許嘬牙花,不許抖落腿,不許不叫尊稱或名字就說話,不許當眾喳唿子,不許說瞎話,不許夾菜過盤中線,不許吃飯咬筷子,不許壺嘴對著人,不許滿盤子亂挑吃菜,不許吃飯前沒禮貌性的招唿長輩自己先吃,更不許長輩沒坐下說吃飯自己就吃,不許作客人時主人沒動筷子就動筷子,不許拿筷子、勺子敲碗,不許反著手給人倒水或倒酒,不許吃飯時稀裏唿嚕出聲,不許壓人肩膀,不許倒茶倒得過滿,不許做客時坐主人家的床,不許做客時進入主人家沒有人的房間,不許單獨和異性在公開場合露麵,不許站倚門、話高聲,不許未嫁姑娘站在窗前往外看,不許迴家後不跟長輩打招唿,不許出門時不給長輩說一聲……
迴想起這些來,再結合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鋒一直覺得這些規矩不能忘!得傳下去!通過這些細小的環節,可以正人,也可以通過這些細小環節正事。可如今有些地方出現的現狀,實在讓人痛心。但是,隻要人們把過去那些優秀的東西重新拿起來,一切都會迎來一種好結果。
……
人生本身就是個過程,關鍵經曆了多少很重要。經曆多了,人生豐富了,一切便都淡了。再淡了的東西,其本質上不能淡。若淡了,倫理就會變,倫理變了,人性一定會變,人性變了,法律法規、規章製度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因此,鋒覺得生活需要知識與文化的燒烤。否則,平淡中也缺少了一種野性味道。生活,更需要親情。沒了親情,人活著,總會覺得世界有許多事情不那麽理想,缺失便成為一種自然。生活,其實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協調。無論親情與世故,協調會讓親情變得無間。
鋒認為自己已經很知足,鳳天生那副性格與脾性,何必與她較真?她之所以那樣,幼稚的表現後麵,其實是一種沒有多少經曆地真實體現,也是她心底善良的根本所在。本分實在的人,隻有用這種性格和脾氣來展現自己,花言巧語她不是不會說,根本上是她本不想說。
對於與鳳之間的事情,鋒認為無論咋樣,打也罷,鬧也行,不也磕磕碰碰過了大半輩子。到現今年齡很現實地擺在麵前,還怎麽與她較真?自己對任何事情有了大的包容心,對自己的老婆不能沒有。大半輩子打打鬧鬧地,到底原因何在?並不是感情出現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其他原因。是欺騙和被欺騙?還是一種社會的因素在作祟?對也不對。
但鋒還會有自己的一種自信,不對的並不代表全不對,對的地方也不代表著全對。任何事情,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係,這是辯證法。
再一次在腦海中對經曆想一遍,直覺告訴鋒,是對是錯,其實已經不那麽重要。有擔當,有作為,有奉獻,有包容,這才正確。一種經曆,在當今的人們中,可以說已經鳳毛麟角,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地方?
豁然迴首,又想到了孩子。那年孩子出生後,母親特別高興,一大把年紀,樂得老太婆合不上嘴,首先精神上完全變成另外一個樣,逢人便說“這是我最小的孫子,我終於等到的。”
兒子剛學會走路,老太太執意要親自帶一帶自己最小的孫子,便到了a城。可沒幾天時間,那小家夥竟然學會了跑,而且跑得特別快。老太太緊追慢趕地,明有所擔心,老太太卻高興得了得,樂意這樣與最小的孫子相處。
自從老太太到了a城,住進部隊大院那天起,已經為大院裏增添了另外一道美麗的風景——奔跑的小孩和十分嗬護小孩而樂意緊追慢跑著的老太太。
想到這些,鋒心中一切都得到了釋然。是啊,他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生活需要親情,的的確確人如果沒了親情,活著總會覺得世界有許多事情不那麽理想,缺失便成為一種自然,追求自由便沒了法度。那麽,人隻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隻是為了比別人活得好,於是便有了不擇手段的把戲。
當然,鋒不願想得過多。突然間想到了老人後,活了五十多歲的他真希望自己家裏能有個老人在,有了老人讓自己再像個小孩子一樣撒一次嬌,讓老人再傳授一些東西給他。他感覺離開了老人,自己也把一些優秀的傳統的東西逐漸遺失。
家有老人是個寶。對於這句話的份量,此時對於鋒來說,著實有點太重。真不敢想,卻又不得不想。對於老人,有時候也怪冤的,生了最小的,卻是最早地離開了最小的,對於最小的,離開老人永遠卻都是最早的。
當兒子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太太突然間因腦溢血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臨終前,老太太對鋒說:“我非常知足,相比村裏的其他人,也走了不少地方。重要的,也是最關鍵地,能陪了最小孫子一陣子。希望你要學會知足。”
鋒當然明白母親遺言裏的含義,更懂得這句話的份量。想想鳳對待母親的樣子,一直以來始終把自己沒當作兒媳看待,覺得她自己就是老太太的親生女兒。和老太太之間溝通得異常融洽,鋒應該知足。隻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與鳳之間,缺乏了一種溝通,也許正因了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溝通時,相對難度較高,其他方麵並沒有不融洽的地方。
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從老太太去世後,特別逢年過節時分,鋒相反更加喜歡迴老家看看。不是懷舊,而是因為親情。故鄉裏的哥嫂,特別是長嫂如母長兄如父的情緣,讓他心存感激。平常日子裏,隻要有點閑暇時間,他也會想法設法地迴老家看看。迴家,讓他有點義無反顧。
幡然悔悟,與月之間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也沒有。性格也罷,文化程度也罷,還是其他因素影響,兒子即將大學畢業,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問為什麽不走?停下的人一笑說,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麵,我要等它。這是個墨西歌寓言。
雖是個寓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行路中確實把靈魂落在了後麵,甚至有的人走著走著,竟然把靈魂丟了。
一七二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麽一句話,“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是不是這個道理,鋒說不準。但覺得,清朝大學士紀曉嵐“不以才代德,要區分真小人和偽君子”說得很直白。
那麽,鋒認為,隻要不做小人,其實都會得到天地眷顧。
如魚得水的工作,讓鋒最初很舒心,之後一些世事變化卻讓他感到有些太唐突,心中難免有了一種不安。這種不安,給正常生活帶來了一些變化。他一直信奉,踏踏實實做人管根本,老老實實做事管長遠的信條,但隨著一些事情的發生變化慢慢地也有了些改變。他發現如今的人們總是把老實與傻子聯係起來,把踏實與愚蠢掛起鉤來,把老祖宗曾經留下的許多寶貴經驗遺忘了,把一些最傳統的道德觀念徹底顛覆了,心裏便有了種剌疼感覺。
鋒一直記得從小父母就教育他,人麵前不許吧嗒嘴。特別要求女孩子們,不許當著別人麵叉腿坐,不許斜楞眼看人,不許羅鍋站,不許不稱長輩為您,也不許挽褲腿兒,不許攪菜碟,不許筷插碗兒,不許嘬牙花,不許抖落腿,不許不叫尊稱或名字就說話,不許當眾喳唿子,不許說瞎話,不許夾菜過盤中線,不許吃飯咬筷子,不許壺嘴對著人,不許滿盤子亂挑吃菜,不許吃飯前沒禮貌性的招唿長輩自己先吃,更不許長輩沒坐下說吃飯自己就吃,不許作客人時主人沒動筷子就動筷子,不許拿筷子、勺子敲碗,不許反著手給人倒水或倒酒,不許吃飯時稀裏唿嚕出聲,不許壓人肩膀,不許倒茶倒得過滿,不許做客時坐主人家的床,不許做客時進入主人家沒有人的房間,不許單獨和異性在公開場合露麵,不許站倚門、話高聲,不許未嫁姑娘站在窗前往外看,不許迴家後不跟長輩打招唿,不許出門時不給長輩說一聲……
迴想起這些來,再結合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鋒一直覺得這些規矩不能忘!得傳下去!通過這些細小的環節,可以正人,也可以通過這些細小環節正事。可如今有些地方出現的現狀,實在讓人痛心。但是,隻要人們把過去那些優秀的東西重新拿起來,一切都會迎來一種好結果。
……
人生本身就是個過程,關鍵經曆了多少很重要。經曆多了,人生豐富了,一切便都淡了。再淡了的東西,其本質上不能淡。若淡了,倫理就會變,倫理變了,人性一定會變,人性變了,法律法規、規章製度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因此,鋒覺得生活需要知識與文化的燒烤。否則,平淡中也缺少了一種野性味道。生活,更需要親情。沒了親情,人活著,總會覺得世界有許多事情不那麽理想,缺失便成為一種自然。生活,其實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協調。無論親情與世故,協調會讓親情變得無間。
鋒認為自己已經很知足,鳳天生那副性格與脾性,何必與她較真?她之所以那樣,幼稚的表現後麵,其實是一種沒有多少經曆地真實體現,也是她心底善良的根本所在。本分實在的人,隻有用這種性格和脾氣來展現自己,花言巧語她不是不會說,根本上是她本不想說。
對於與鳳之間的事情,鋒認為無論咋樣,打也罷,鬧也行,不也磕磕碰碰過了大半輩子。到現今年齡很現實地擺在麵前,還怎麽與她較真?自己對任何事情有了大的包容心,對自己的老婆不能沒有。大半輩子打打鬧鬧地,到底原因何在?並不是感情出現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其他原因。是欺騙和被欺騙?還是一種社會的因素在作祟?對也不對。
但鋒還會有自己的一種自信,不對的並不代表全不對,對的地方也不代表著全對。任何事情,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係,這是辯證法。
再一次在腦海中對經曆想一遍,直覺告訴鋒,是對是錯,其實已經不那麽重要。有擔當,有作為,有奉獻,有包容,這才正確。一種經曆,在當今的人們中,可以說已經鳳毛麟角,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地方?
豁然迴首,又想到了孩子。那年孩子出生後,母親特別高興,一大把年紀,樂得老太婆合不上嘴,首先精神上完全變成另外一個樣,逢人便說“這是我最小的孫子,我終於等到的。”
兒子剛學會走路,老太太執意要親自帶一帶自己最小的孫子,便到了a城。可沒幾天時間,那小家夥竟然學會了跑,而且跑得特別快。老太太緊追慢趕地,明有所擔心,老太太卻高興得了得,樂意這樣與最小的孫子相處。
自從老太太到了a城,住進部隊大院那天起,已經為大院裏增添了另外一道美麗的風景——奔跑的小孩和十分嗬護小孩而樂意緊追慢跑著的老太太。
想到這些,鋒心中一切都得到了釋然。是啊,他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生活需要親情,的的確確人如果沒了親情,活著總會覺得世界有許多事情不那麽理想,缺失便成為一種自然,追求自由便沒了法度。那麽,人隻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隻是為了比別人活得好,於是便有了不擇手段的把戲。
當然,鋒不願想得過多。突然間想到了老人後,活了五十多歲的他真希望自己家裏能有個老人在,有了老人讓自己再像個小孩子一樣撒一次嬌,讓老人再傳授一些東西給他。他感覺離開了老人,自己也把一些優秀的傳統的東西逐漸遺失。
家有老人是個寶。對於這句話的份量,此時對於鋒來說,著實有點太重。真不敢想,卻又不得不想。對於老人,有時候也怪冤的,生了最小的,卻是最早地離開了最小的,對於最小的,離開老人永遠卻都是最早的。
當兒子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太太突然間因腦溢血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臨終前,老太太對鋒說:“我非常知足,相比村裏的其他人,也走了不少地方。重要的,也是最關鍵地,能陪了最小孫子一陣子。希望你要學會知足。”
鋒當然明白母親遺言裏的含義,更懂得這句話的份量。想想鳳對待母親的樣子,一直以來始終把自己沒當作兒媳看待,覺得她自己就是老太太的親生女兒。和老太太之間溝通得異常融洽,鋒應該知足。隻是現實生活中,自己與鳳之間,缺乏了一種溝通,也許正因了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溝通時,相對難度較高,其他方麵並沒有不融洽的地方。
每逢佳節倍思親。自從老太太去世後,特別逢年過節時分,鋒相反更加喜歡迴老家看看。不是懷舊,而是因為親情。故鄉裏的哥嫂,特別是長嫂如母長兄如父的情緣,讓他心存感激。平常日子裏,隻要有點閑暇時間,他也會想法設法地迴老家看看。迴家,讓他有點義無反顧。
幡然悔悟,與月之間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也沒有。性格也罷,文化程度也罷,還是其他因素影響,兒子即將大學畢業,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