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這個冬天不太冷
重生之在古代翻雲覆雨 作者:偏愛紫色的小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牧此語一出,令楊廣大為動容,心中再度燃起重視之火。
這名為水泥的奇物,若真能價廉易得,那麽……
整個大隋的未來,或將迎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許牧話鋒一轉,續道:“此物簡易可得,便於普及,尤為重要的是,它能助我們築起雲霄之樓!”
憑借其獨特性質,隻需內置鋼骨架構,穩築根基,即可確保建築堅如磐石。
與傳統木構建築相比,其施工難度大大降低。
諸如紫禁城般的宏偉建築,往往需由建築世家承攬,經由精心設計,集合無數工匠之力方能成就。
相比之下,水泥的優勢不言而喻。
在許牧的點撥之下,楊廣豁然開朗。
“水泥之物,實乃惠及萬世、福澤邦國的瑰寶。”楊廣大發感慨。
心中暗誓,待日後重返東都,定要全力以赴推廣此水泥。
“故而,僭越之慮大可不必,未來的主公府邸,或許能聳入雲霄也未可知。”飲畢茶水,許牧放下茶盞,起身離席,前往專屬辦公之所。
而楊廣則倚於椅背,繼續細品茶香。
“這小子,倒真會享受。”輕拍椅背,楊廣搖頭含笑。他所坐之椅,乃是有靠背之太師椅。
隋唐之時,君臣多席地而坐,促膝談國事,共商天下。
然而,胡人對此卻不以為然。
因地理之故,胡人久居邊塞,氣候嚴寒,慣用矮凳,而非席地。
時至今日,胡凳已傳遍中原,普及四方。
而有靠背的太師椅,則是晚唐時期的產物。
故而,楊廣言及許牧懂得享受。
“不過這臘月,確是寒氣逼人。”窗外冷風襲來,楊廣瞥見琉璃般晶瑩的窗欞,連忙起身閉窗。
雪已停歇,融雪之際,寒意更甚。
初見琉璃之窗,能透視內外,楊廣大感驚奇。
後發現,主公府每一室皆裝有同款玻璃。
於是,他不再多問。
畢竟,在萬民城的這段時日,奇物異事早已屢見不鮮。
……
主公府四層之上。
許牧正著手一項至關重要的民生工程——
名為“蜂窩煤入戶計劃”。
據統計,萬民城現有戶籍七千餘戶,人口逾萬一千。
城中百姓多為流亡而來,孤身者眾,故戶籍繁多。
此刻,許牧正推進的便是暖爐入戶項目。
不久之前,研究所又有新成果問世。
蜂窩煤模具製成,煤場亦在煤礦旁建立,蜂窩煤生產步入正軌。
並依據蜂窩煤的散熱特性,設計出高效暖爐與火灶。
當前任務,即是將暖爐推廣至萬民城外的居民之中。
水泥尚未全麵普及,他們仍棲身於自建的木棚之中。
城外生活,今冬已有多起凍傷事件發生。
幸虧許牧入冬前發放的棉衣相助,萬民城居民無一凍斃。
這些棉衣,皆由城內婦女以棉花田所產棉花縫製,保暖效果極佳。
許牧已免費發放萬餘套。
所幸人口尚少,否則他囤積的棉花恐將告罄。
許牧拿起項目書,簽上自己的名字,蓋上公章,並批示:宜即刻執行,三日內務必使暖爐遍及全城。
隨後,他召來一名身披鐵浮屠黑甲的士兵,命其傳達此令。
“看來,不僅辦公後勤人手短缺,小吏亦是急需。”
許牧深感目前人手之匱乏。
在這萬人之中,可用之才已被他悉數挖掘。
體魄健壯者,已送往軍中曆練;
有一技之長且願簽死契者,均被安置於研究所;
不願入所者,則另建工廠,讓這些工匠生產諸如曲轅犁、水轉筒車、暖爐等創新器具。
雖有圖紙,技術門檻不高,但人手依舊緊張。
偌大的主公府,竟無傳遞文書之人。
“張孟男該迴山了吧?”
行至琉璃窗前,許牧習慣性詢問,對張須陀的歸來充滿期待。
……
萬民城外,景象迥異。
山腰與穀底,零星散布著木棚與茅舍。
更有甚者,連棲身之所都難以尋覓。
土豆田的農事長宋斌,頂風冒雪兩日,終將土豆收獲完畢。今日,宋斌選擇在家休憩,未踏出家門半步,邁向那片熟悉的土豆田。
家中有妻,名喚劉氏,排行第三,平日裏親切喚作三娘。
“三娘,今日之寒,似能刺骨,多添些木柴於爐中吧。如今糧倉豐盈,何不烹些土豆,熬一鍋熱粥,暖身又暖心?”宋斌緊裹著主公府賜予的棉衣,仍難擋寒風侵襲,不禁瑟縮。
他膚色黝黑,自遁入這深山,原是為避那沉重的徭役,擬待鄉間征召結束,再歸故土。然而此刻,歸鄉之意,已淡如雲煙。
世外桃源,豈是塵囂所能媲美?
朝廷苛政猛於虎,征稅徭役,壓榨農夫至絕境。
“知曉了,你那土豆田的收成,讓你驕傲得緊。”三娘亦披著一件花布棉衣,那是她親手在製衣廠縫製的成衣,曾換得數斤糧食。
在這個時代,許牧一無所有,唯糧食是他起家的根基。於是,萬民城中,銅錢讓位於糧食,成為真正的流通之王。
因此,許牧招募人手,皆以糧食為酬。
“嘿嘿,當初你死活不願隨我入山,幸虧我心意堅定,否則怎會有此等明主,又怎能逢此良機。”宋斌笑語連連,緊隨三娘,圍爐取暖。
“今年這天氣,真真凍煞人也,若能早日住進那結實的水泥房,該有多好。主公府便是那樣的屋子,風吹不透,雨打不進。”他嗬氣暖手,卻仍覺寒意透骨。
所幸有棉衣護體,往昔凍斃之憂,應不再來。
“凍不死你這田間漢,讀了幾年私塾,識得幾個大字,倒學會貪圖安逸了?”三娘瞪視一眼,腳尖輕踢,帶著幾分嬌嗔。
宋斌麵皮厚實,在這簡陋木棚中,挨近三娘,嘿嘿笑道:“三娘,話不可這麽說,主公當眾讚譽我那土豆田潛力無限,將來更有百分之一的分成。試想,畝產三十石……”
三娘欲言又止,忽聞門外唿喚:“宋斌,三娘?在家否?主公府送來了暖爐與蜂窩煤,速來領取。”
門外,七八人列隊,皆為主公府雇傭,專司物資發放。
他們立於半融積雪之上,向著簡陋木棚高聲唿喚。
“來了來了!”
宋斌眸光一閃,不及與三娘細說,便飛奔而出。
一番寒暄後,宋斌方知,此乃主公府特意為他們取暖所贈。
“主公有令,此物可取暖,但燃燒時切記通風。因人手短缺,暫無法為你們安裝火灶,待日後人力充足,製造廠的工匠將逐一上門安裝,爾後無需再上山伐木。”
來者簡述許牧之令,隨即匆匆離去,因政令要求三日內,需普及全城。
送走眾人,宋斌費力將暖爐移入屋內。
此爐僅及他半身高,爐壁厚重,中空設計,顯然是為放置某種燃料預留。
三娘自廚房走出,見宋斌擺弄暖爐,隨口道:“這般小爐,有何用處?能取暖?”
“蜂窩煤雖貴,且煙熏火燎,但聽我言,此物不同凡響。”三娘瞥見蜂窩煤,不禁嘀咕。
宋斌埋首研究如何點燃暖爐,未曾抬頭。
三娘咕噥幾句,搖頭返迴廚房。
在她看來,主公府此舉,實屬多餘。
既免費,不妨由宋斌隨意擺弄。
約莫一刻鍾後。
“三娘,快來快來!感受一下這屋內有何不同?”前屋傳來宋斌的唿喚。
三娘步入前廳,本欲防備煙熏,卻驚覺……
“怎會如此?氣溫迴升乎?”在這屋內,竟感到了一絲暖意。
宋斌露出神秘笑容,指向暖爐,嘿嘿笑道:“婦人之見,此乃主公所賜暖爐之功也。”
爐內,兩塊蜂窩煤靜靜燃燒,熱力透過爐壁,溫暖了周遭空氣。
氣溫漸漸升高。
三娘亦被吸引,湊近觀瞧,那形態奇特、孔洞密布的煤炭,竟無一絲煙霧。
她好奇問道:“以往我們燒的煤炭,煙霧繚繞,為何此炭無煙?”
宋斌大笑道:“彼時燒的是木炭,非此煤炭。主公所推之煤,豈會生煙?”
“且看,主公此次賜予十塊蜂窩煤,據我觀察,兩塊足以燃盡一日。”
三娘近前細察,果然如此,燃燒多時,煤塊仍緩緩釋放熱量,許多部分尚未點燃。
“如此一來,今冬不必再受饑寒之苦。隨你多年,終能共度一個溫馨之冬。”
三娘歡喜地擁住宋斌,獻上深情一吻。
隋唐風氣開放,鄉野之間,家中親昵,自是尋常。
宋斌咧嘴而笑,心中已開始憧憬來年春日,主公親命他主持土豆田拓荒擴種之大計。
這名為水泥的奇物,若真能價廉易得,那麽……
整個大隋的未來,或將迎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許牧話鋒一轉,續道:“此物簡易可得,便於普及,尤為重要的是,它能助我們築起雲霄之樓!”
憑借其獨特性質,隻需內置鋼骨架構,穩築根基,即可確保建築堅如磐石。
與傳統木構建築相比,其施工難度大大降低。
諸如紫禁城般的宏偉建築,往往需由建築世家承攬,經由精心設計,集合無數工匠之力方能成就。
相比之下,水泥的優勢不言而喻。
在許牧的點撥之下,楊廣豁然開朗。
“水泥之物,實乃惠及萬世、福澤邦國的瑰寶。”楊廣大發感慨。
心中暗誓,待日後重返東都,定要全力以赴推廣此水泥。
“故而,僭越之慮大可不必,未來的主公府邸,或許能聳入雲霄也未可知。”飲畢茶水,許牧放下茶盞,起身離席,前往專屬辦公之所。
而楊廣則倚於椅背,繼續細品茶香。
“這小子,倒真會享受。”輕拍椅背,楊廣搖頭含笑。他所坐之椅,乃是有靠背之太師椅。
隋唐之時,君臣多席地而坐,促膝談國事,共商天下。
然而,胡人對此卻不以為然。
因地理之故,胡人久居邊塞,氣候嚴寒,慣用矮凳,而非席地。
時至今日,胡凳已傳遍中原,普及四方。
而有靠背的太師椅,則是晚唐時期的產物。
故而,楊廣言及許牧懂得享受。
“不過這臘月,確是寒氣逼人。”窗外冷風襲來,楊廣瞥見琉璃般晶瑩的窗欞,連忙起身閉窗。
雪已停歇,融雪之際,寒意更甚。
初見琉璃之窗,能透視內外,楊廣大感驚奇。
後發現,主公府每一室皆裝有同款玻璃。
於是,他不再多問。
畢竟,在萬民城的這段時日,奇物異事早已屢見不鮮。
……
主公府四層之上。
許牧正著手一項至關重要的民生工程——
名為“蜂窩煤入戶計劃”。
據統計,萬民城現有戶籍七千餘戶,人口逾萬一千。
城中百姓多為流亡而來,孤身者眾,故戶籍繁多。
此刻,許牧正推進的便是暖爐入戶項目。
不久之前,研究所又有新成果問世。
蜂窩煤模具製成,煤場亦在煤礦旁建立,蜂窩煤生產步入正軌。
並依據蜂窩煤的散熱特性,設計出高效暖爐與火灶。
當前任務,即是將暖爐推廣至萬民城外的居民之中。
水泥尚未全麵普及,他們仍棲身於自建的木棚之中。
城外生活,今冬已有多起凍傷事件發生。
幸虧許牧入冬前發放的棉衣相助,萬民城居民無一凍斃。
這些棉衣,皆由城內婦女以棉花田所產棉花縫製,保暖效果極佳。
許牧已免費發放萬餘套。
所幸人口尚少,否則他囤積的棉花恐將告罄。
許牧拿起項目書,簽上自己的名字,蓋上公章,並批示:宜即刻執行,三日內務必使暖爐遍及全城。
隨後,他召來一名身披鐵浮屠黑甲的士兵,命其傳達此令。
“看來,不僅辦公後勤人手短缺,小吏亦是急需。”
許牧深感目前人手之匱乏。
在這萬人之中,可用之才已被他悉數挖掘。
體魄健壯者,已送往軍中曆練;
有一技之長且願簽死契者,均被安置於研究所;
不願入所者,則另建工廠,讓這些工匠生產諸如曲轅犁、水轉筒車、暖爐等創新器具。
雖有圖紙,技術門檻不高,但人手依舊緊張。
偌大的主公府,竟無傳遞文書之人。
“張孟男該迴山了吧?”
行至琉璃窗前,許牧習慣性詢問,對張須陀的歸來充滿期待。
……
萬民城外,景象迥異。
山腰與穀底,零星散布著木棚與茅舍。
更有甚者,連棲身之所都難以尋覓。
土豆田的農事長宋斌,頂風冒雪兩日,終將土豆收獲完畢。今日,宋斌選擇在家休憩,未踏出家門半步,邁向那片熟悉的土豆田。
家中有妻,名喚劉氏,排行第三,平日裏親切喚作三娘。
“三娘,今日之寒,似能刺骨,多添些木柴於爐中吧。如今糧倉豐盈,何不烹些土豆,熬一鍋熱粥,暖身又暖心?”宋斌緊裹著主公府賜予的棉衣,仍難擋寒風侵襲,不禁瑟縮。
他膚色黝黑,自遁入這深山,原是為避那沉重的徭役,擬待鄉間征召結束,再歸故土。然而此刻,歸鄉之意,已淡如雲煙。
世外桃源,豈是塵囂所能媲美?
朝廷苛政猛於虎,征稅徭役,壓榨農夫至絕境。
“知曉了,你那土豆田的收成,讓你驕傲得緊。”三娘亦披著一件花布棉衣,那是她親手在製衣廠縫製的成衣,曾換得數斤糧食。
在這個時代,許牧一無所有,唯糧食是他起家的根基。於是,萬民城中,銅錢讓位於糧食,成為真正的流通之王。
因此,許牧招募人手,皆以糧食為酬。
“嘿嘿,當初你死活不願隨我入山,幸虧我心意堅定,否則怎會有此等明主,又怎能逢此良機。”宋斌笑語連連,緊隨三娘,圍爐取暖。
“今年這天氣,真真凍煞人也,若能早日住進那結實的水泥房,該有多好。主公府便是那樣的屋子,風吹不透,雨打不進。”他嗬氣暖手,卻仍覺寒意透骨。
所幸有棉衣護體,往昔凍斃之憂,應不再來。
“凍不死你這田間漢,讀了幾年私塾,識得幾個大字,倒學會貪圖安逸了?”三娘瞪視一眼,腳尖輕踢,帶著幾分嬌嗔。
宋斌麵皮厚實,在這簡陋木棚中,挨近三娘,嘿嘿笑道:“三娘,話不可這麽說,主公當眾讚譽我那土豆田潛力無限,將來更有百分之一的分成。試想,畝產三十石……”
三娘欲言又止,忽聞門外唿喚:“宋斌,三娘?在家否?主公府送來了暖爐與蜂窩煤,速來領取。”
門外,七八人列隊,皆為主公府雇傭,專司物資發放。
他們立於半融積雪之上,向著簡陋木棚高聲唿喚。
“來了來了!”
宋斌眸光一閃,不及與三娘細說,便飛奔而出。
一番寒暄後,宋斌方知,此乃主公府特意為他們取暖所贈。
“主公有令,此物可取暖,但燃燒時切記通風。因人手短缺,暫無法為你們安裝火灶,待日後人力充足,製造廠的工匠將逐一上門安裝,爾後無需再上山伐木。”
來者簡述許牧之令,隨即匆匆離去,因政令要求三日內,需普及全城。
送走眾人,宋斌費力將暖爐移入屋內。
此爐僅及他半身高,爐壁厚重,中空設計,顯然是為放置某種燃料預留。
三娘自廚房走出,見宋斌擺弄暖爐,隨口道:“這般小爐,有何用處?能取暖?”
“蜂窩煤雖貴,且煙熏火燎,但聽我言,此物不同凡響。”三娘瞥見蜂窩煤,不禁嘀咕。
宋斌埋首研究如何點燃暖爐,未曾抬頭。
三娘咕噥幾句,搖頭返迴廚房。
在她看來,主公府此舉,實屬多餘。
既免費,不妨由宋斌隨意擺弄。
約莫一刻鍾後。
“三娘,快來快來!感受一下這屋內有何不同?”前屋傳來宋斌的唿喚。
三娘步入前廳,本欲防備煙熏,卻驚覺……
“怎會如此?氣溫迴升乎?”在這屋內,竟感到了一絲暖意。
宋斌露出神秘笑容,指向暖爐,嘿嘿笑道:“婦人之見,此乃主公所賜暖爐之功也。”
爐內,兩塊蜂窩煤靜靜燃燒,熱力透過爐壁,溫暖了周遭空氣。
氣溫漸漸升高。
三娘亦被吸引,湊近觀瞧,那形態奇特、孔洞密布的煤炭,竟無一絲煙霧。
她好奇問道:“以往我們燒的煤炭,煙霧繚繞,為何此炭無煙?”
宋斌大笑道:“彼時燒的是木炭,非此煤炭。主公所推之煤,豈會生煙?”
“且看,主公此次賜予十塊蜂窩煤,據我觀察,兩塊足以燃盡一日。”
三娘近前細察,果然如此,燃燒多時,煤塊仍緩緩釋放熱量,許多部分尚未點燃。
“如此一來,今冬不必再受饑寒之苦。隨你多年,終能共度一個溫馨之冬。”
三娘歡喜地擁住宋斌,獻上深情一吻。
隋唐風氣開放,鄉野之間,家中親昵,自是尋常。
宋斌咧嘴而笑,心中已開始憧憬來年春日,主公親命他主持土豆田拓荒擴種之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