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烽煙過後,河北大地恢複寧靜,然聚集的異族兵馬卻是隻多不少,漸漸的在鄴城四周方圓百裏之內,竟是處處營帳,處處牧馬,鄉村盡數荒廢,百姓流離失所,爭相奔赴其他地域,卻是被各族抓捕,又或是押迴鄴城之內。


    漢軍退兵,河北百姓大失所望,強弱漢朝也是無法擊退胡人,恢複漢人河山,一時間士族盡數傾向胡人,百姓亦唯有認命罷了。能夠反抗的人不是被漢軍救走,便是早已死在胡人的刀下,想要在河北活下去除了認命之外,又能怎樣?


    隻是匈奴各部皆與受漢化,行事雖然不能如同漢人一般,總算是有板有眼的依照漢人作風去做,百姓自然少受辛苦。可其他的部族對待漢人則是截然不同,此刻匈奴大單於劉淵開國登基在即,眼看朝中便要采取雷霆手段來穩定河北局勢,便在這前夕的短短幾日間,各族瘋狂擄掠漢民為奴,紛紛送往自己族群的聚集地。


    不僅僅是劉淵以及一眾大臣忙碌,此刻的準太子劉和也是興奮不已,忙於交際應酬,對於即將到來的美好時刻甚是激動。此時此刻朝野之間各種消息飛速流傳,無論是胡人兵將還是漢人臣民皆是對此津津樂道,品論不休。


    “啟稟大單於,巡視軍騎皆以發下,數日之內河北大地必然平靜。”被匈奴大單於劉淵委以重任的劉殷一身文官裝扮,恭恭敬敬的前來稟報。


    “百姓乃是我匈奴立國之根本,無論漢人,還是胡人皆要一般對待。”劉淵聞言微微頷首緩緩說道,說話間眼光掃過在場的漢胡臣屬,銳利非常。


    “大單於憂國憂民,此乃百姓之福也。然臣以為重兵雲集,不宜長居,大單於當擇日登基,可附萬民之望也!”說到這裏劉殷深深一躬發自肺腑的感情蘊含其中,使得劉淵聽得十分受用。


    開國立業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僅僅要震懾中原的漢朝,同時也是對匈奴內部以及各族的一種威懾。未曾立國之前各族還能憑借自己的規矩行事,一旦融合成為一個國家,等於打破了族群的生存結構,將形成嶄新的一方勢力。


    這其中飽含多少的辛苦,危險,血腥都是不得而知,但匈奴要鞏固政權,將軍政大權牢牢的控製在手中,削減其他部族的實力是非常必要的舉措。眼下河北之地荒蕪,未來將有多少部族要遣返在中原的戰士還不得而知,但這已經是大勢所趨。


    河北不僅僅是匈奴要立下根基的所在,更是要發展壯大的。大量的步騎停留在河北大地上,對民生的破壞不下於戰爭。從根本上講著並不符合匈奴政權的利益,劉淵長期以來與親信幕僚各族頭腦進行不斷的商討,便是要把塞外各族的勢力進行從組與分配,說到底,這是匈奴與各大部族的“協議”,中小部族沒有反抗的力量,唯有聽命而已。


    作為劉淵的重臣,劉殷不僅是了解,而且參與了眾多謀劃,此刻提出也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在場之人都清楚匈奴開國之舉便在近日了。


    數日之後,匈奴大單於在漢胡文武的擁護下終於是開創了匈奴帝國,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立國號為“漢”,聲討季漢劉禪,以示自己方是漢之正統,定都於鄴城!


    改年號為元熙,冊封唿延氏為皇後,其子劉和為太子。從祖父劉宣為丞相,崔遊為禦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劉洋為太傅,太子劉和加大司馬,唿延翼為大司空,劉歡樂為大司徒,唿延攸為宗正,何遵為光祿大夫,劉銳為衛尉,一種胡漢文武盡數擢升封賞,一時間無論胡漢官職在身,封地各處,彼此禮尚往來,同朝為臣,倒也有一番朝廷氣象。


    自此起各族兵馬部分你我,統一由朝廷調配,州府衙門則是胡漢互相輔佐,互相監督,胡人助漢人治軍,漢人替胡人治民。河北之地依舊分為冀,並,幽,青四州,分設四名刺史兼各地軍政。


    其中冀州乃是天子所在,以皇後唿延氏族長唿延翼為冀州刺史兼司隸校尉;四子劉聰以車騎將軍領幽州刺史;鮮卑族段部族長段務目塵領並州刺史;鮮卑族慕容部族長慕容廆為青州刺史。


    河北地域有限難以盡數封賞,因此劉淵將塞外地域也是進行了分割整合,紛紛賞給各族,重新劃分了各族的地域以及勢力。凡是後漢國內的部族,皆須將一部分百姓以及兵將安置在塞外生活,每年春秋兩季自有國內相關的官員前往塞外選拔軍健等等。


    此舉一處各族眾所紛紜,態度不一,但此時此刻無論有怎樣的抱怨也隻有聽命行事,否則後漢帝王劉淵一句話,便可以滅掉一個族群而不費吹灰之力!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後漢皇帝劉淵用大族來弭平中小部族的反對聲音,又以重新劃分塞外之地來減輕河北的負擔與壓力。如此一來不僅僅免去了許多麻煩,更是將各族的勢力拆分的七零八落,就算一些大族在內要受製於國法官位,在塞外也因為地域的重新劃分而難以施展。


    如此一來劉淵保證了自己對河北的統禦能力,又以這建立在河北大地上的後漢王朝威懾塞外的各族,各方勢力得到了平衡,權力聚集在了匈奴各族手中,一時間原本混亂不堪的麵貌一掃而空,劉淵不由得躊躇瞞誌,等待征討中原的機會。


    然不和諧的因素依然存在,包括崔遊在內的一批漢人文官,原本乃是劉淵請來給匈奴族群內部貴族講述經典的名儒罷了。為胡人授學講經論典還是可以,但要做胡人的臣屬,食胡人的俸祿這些名儒大家雖然一個個耄耋之年,身體殘弱,卻是堅持不受官祿,紛紛迴家養老不願出仕。


    這些人無一不是名滿天下的大儒,如此不給劉淵顏麵可謂是惱人之極。漢官方麵沒有辦法勸慰,與這些大儒相對即便是敷衍之談也會被人不齒,硬著頭皮去了幾次無果,劉淵隻好出動胡人臣屬前去相勸。


    胡人建立了後漢,雖然打著是漢人後裔的名號,但對於這些胡人來說卻是不覺得有什麽不好。即便是擁有天下無敵的鐵騎,縱橫塞外的本領,但自古以來中原漢人才是王者,才是心底下不得不承認的強者。


    借漢人的名號來建立國家,這在胡人看來乃是強大的象征,根本不覺得臉紅又或是有辱自身。所謂漢胡不兩立,長期傳承下來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無可動搖,漢人俯視胡人,胡人仰視漢人,即便是滅掉了晉朝,骨子裏這一觀念也沒有什麽改變。


    和崔遊等名人打交道自然不能用粗魯之輩,一介莽夫隻會氣得砍掉這些老頭兒的腦袋,卻是不能勸服這些老頭兒。通曉漢人文化的胡人去了同樣是白給,本身的知識道理都是漢人的,而崔遊等人則是其中的翹楚,公認的大家,想說服這些老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這些老頭兒都有些骨氣。


    幾個來迴後,劉淵深知自己難以說服崔遊等人,索性接著台階下批準了這些老儒在家養老,但卻把其門人子弟不少都硬塞到了各個州郡任職。後漢皇帝劉淵得到了好的名聲,崔遊等人也不必食胡人的俸祿,雖然仍在後漢的統治下,可總算是保住了晚節。


    至於那族內的後輩們,走什麽路,那是自己選的,不會為崔遊等人左右。實際上若是崔遊等人再有抗拒,腦袋掉地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兒。


    ……


    消息傳到了中原,曾經的晉帝司馬攸聽聞不由得痛哭流涕,竟是月餘之後鬱鬱而終,在成都去世。


    曾經的晉將苟晞,祖逖,劉琨,孟觀等人聽聞無不義憤填膺,拔劍以砍桌石,更有人麵北而歸,嚎啕泣血!


    而此刻的漢朝內部清談名士王衍為首的一群人,因為胡毋輔之,光逸,畢卓,王澄等人酒後衝撞大將軍薑維車駕,以及其言論多有亂國之語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大量的清談名士被查處,收押,斬首,流徙。


    尤其是身居高位,供職州府的一些官吏,方才投身不久便遭此橫禍可謂不幸。能夠躋身此圈者大都是世家子弟,對於士族來說這些人雖然皆是家族的能人,但並非全部,甚至還占不到主要的地位。


    而此時朝廷的手腕也是拿捏的十分精準,傳遞的訊息更是明確。例如王衍等試圖憑借家族的影響力與朝廷一搏的,基本上是全族覆沒,雖然殺頭流徙的不過是帶頭之人,可所謂樹倒猢猻散,隻是漢帝劉禪一句話的事情,偌大的家族,幾十年甚至更久的傳承便被伐斷當場。


    犧牲一部分人來保持家族在朝廷的地位,這是必要的選擇。出乎天下人意料,事件竟然是輕輕鬆鬆的便解決掉了。士族開始了樸素務實的作風,大改先前揮金如土,一擲千金的生活。即便隻是做做樣子,對於天下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風向變了,世家豪族也是跟著轉變,這個時候知道改變也不算晚,但也確實是晚了。因為清談與奢靡的風氣不過是表象罷了,漢帝劉禪真正的目的不知不覺中幾乎達到。


    魏晉勢力占據中原已久,其所奉行的九品中正儼然便是世家豪族壟斷國家的工具,寒門子弟入仕之途閉塞,偶有出頭之人也是鳳毛麟角。即便出人頭地,也是世家豪族的幫襯依托,一旦離開了世家豪族又或是與之對立,其消失在官場的速度隻是眨眼間而已。


    這般製度在漢朝占據中原之後便完全消失,被漢朝的製度所取代。但漢朝所任用的大量魏晉官員無不是深受此等製度之益,各地士族早成氣候,推選官吏,提拔下屬雖應漢朝法,實則走的仍是士族朋黨的關節。


    想一舉消除這等影響,恢複選拔人才的公正自然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清談之士無疑便是敲打中原士族的最佳著力點。舉朝州府皆是士族官吏,其經典論學毫無隔閡,天下的官吏成為了清談之風迅速波及全國上下的土壤,其影響可謂相當得大。


    聽之任之,必釀大禍,鏟之除之,可收奇效!


    漢帝劉禪有川中的班底,荊州,江南,雍涼收服甚早,隻需些許手段便可獲得支持。而中原世家孤掌難鳴,本身又是實力大損,別說是漢帝劉禪這般強勢的帝王,就算是尋常的皇帝怕也是能夠將其壓製的。


    因此整風行動在火苗被點燃之後迅速蔓延全國各地的上下州府,因此丟掉官職或是被貶職的大小官吏不計其數。越是精於清談之人在地方上的名望越是高,在士族圈子中的地位越是重要,選拔人物時的評價越是夠分量。


    這些人首當其衝的被削職,流徙,甚至殺頭,等若除掉了世家彼此相互提攜的重要一環!


    敲碎了這一環,有此上下蔓延開來,大部分的家族損失的不過是部分精英,可從整體角度上來看,卻是失去世家豪族千秋萬載的根基所在。等到這成為了一個共識之時,各地的風波都已接近尾聲,縱是世家豪族聯合在一切,對於這一切也是無以挽迴。


    大量的空缺職位被劉禪派遣郗鑒等人根據長期的觀察以及嚴格的甄選,在世家豪族以及寒門人士中選拔填補。這不僅打破了士族的利益壟斷,更是給予了寒門人士一個重要的信號,朝廷選拔人才不論出身,隻看本事!


    裴秀之子裴頠在此時也是臨危受命,接過了清談人士首領的重任。與王衍不同,學術經典上裴頠不遜色於王衍,而其所為的清談則是更加重視現實根據,也便是接近漢帝劉禪所舉措的務實之風。


    有根有據的從現實出發,做道理上的辯駁,思想上的開拓是無可厚非之事。集思廣益之下對於朝政,對於百姓,有何等的幫助也是值得期待。比起王衍所領導的建立在不切實際的“道”來展開辯駁,這般虛空的道理對於現實的貢獻可謂寥寥了。


    或許道理沒有錯,但劉禪看的隻是貢獻,一種風氣能否輔佐國家安定,一種風氣能否助益國家發展,其中的道理哪個帝王會在意呢?


    江南的士族官吏大批的北上,南下,西遷,這是漢帝劉禪與襄王劉動,在杜預,吾彥等人的認同下頒布的政令。劃江自居,安逸生活得久了,放足於外開闊眼界總是好的。


    離開家族所在地,到外地任職這是一種平衡勢力的方法,同時也是互相牽製的關鍵,無論軍政都需要某種程度的平衡。大到國家層麵,小到鄉村亭閣,無不如是。


    一番變動涉及了漢王朝的各個角落,想要真正的安穩下來卻是不容易的。但大體格局上趨於穩定,細枝末節也不過是磨合的時間長短罷了。


    便在這一年,漢帝劉禪決定退居幕後在襄陽休養,而太子劉動則來到了台前,攝政國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驚雷入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乾坤不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乾坤不動並收藏驚雷入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