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洛陽的魏軍和蜀軍已經對峙數月之久。雙方兵力相差無幾,任何一方采取守勢,另一方都難以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司馬昭倒是沒有什麽可覺得焦急的,哪怕是新野丟了也沒見司馬昭有什麽過激的情緒。這麽多年來魏國經曆的太多了,司馬昭經曆的也是太多了,鍾會的叛變之後,司馬昭變得更加敏感,也變得更加深沉,就算常年跟隨司馬昭的裴秀和張華等人也很難再揣摩出司馬昭的心思。
東南方向戰事頻頻,唐彬這種事情實在是添亂子。司馬昭嘴裏不說,可脾氣明顯要暴躁許多。私下裏裴秀和張華皆認為留守許昌的司馬炎在這件事上做的實在是欠考慮。全國各條戰線都在吃緊,這個時候寧少一事不多一事。司馬昭把魏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給了王基,這種信任在鍾會反叛後的魏國是彌足珍貴的。司馬炎就算是不相信王基,也應該相信自己父親的判斷力。
司馬昭與王基相識四五十年,還會看錯麽?這是司馬炎不懂司馬昭啊……
鍾會叛變之後,司馬昭竭盡心力去補救這個殘局,日夜操勞之下竟是眇了一目,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最初不過是左眼附近長了一個大包,久治不愈的狀況竟然危機了司馬昭的視力,最終使這個老者隻剩下一隻眼睛。
得到司馬炎的報告之後,司馬昭一夜未睡,裴秀和張華在屋外等候了一晚,隻聽到陣陣歎息。相交四五十年如今搞出這種事情,司馬昭不知道還好,或是過一段時間知道也好,偏偏是眼下各方吃緊的狀況下得到這種消息,讓司馬昭很難靜下心來考慮事情的真偽。
人的精力有限,何況司馬昭這個垂暮老者?
國家政治勢力,軍事力量,後勤部署,生產規劃事事都要司馬昭過目,操心,對於一個老者來言這負擔實在是重了些。這若是和平年達或是三分鼎立的年代,司馬昭足以應付一切突發事件。但若是一個亂世,一個危機重重戰事不斷的時代,譬如眼下,這絕不是司馬昭可以掌控的,至少難以像天下三分時候一般的掌控自如。
這固然有體力和精力的限製,同時也是智力不及的原因,私下裏張華和裴秀嘴中不說,可心中不斷的用司馬昭比較司馬懿,得出這個結論隻不過是智者見智罷了。一個時代的英雄或是一個時期的英雄,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都大不相同,沒有辦法做橫向的比較。但是司馬昭從三分天下到了雙雄逐鹿的環境轉變,其能力沒有變化,可為什麽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是環境變化,而人本身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原因啊。
若是司馬懿處於這個時代,能否有所不同?答案是未知。
隻有曹操這種從亂世走出統一中原的人物才有這般能力,司馬氏從曹氏手中攝取大權,培養心腹班底,可說到底,這是在一個封閉的國家和集團中,而非一個開放性的大時代。地位或許相同,高度也許一樣,但誰都知道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難度。
而今,一切都看司馬昭的,可司馬昭真的可靠麽?這不僅僅是裴秀和張華的考慮,更是中原世家們拭目以待的事情。司馬昭早就顯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被構陷殺害的那些忠臣中至少有一半人是司馬昭有意為之。殺了那些人可以震懾其他人,殺了那些人可以讓自己的權利穩定,能答道這兩個目的,司馬昭不惜有意的聽從那些奸佞去做一些自己心中早已認定的事情。是奸佞左右了司馬昭,還是司馬昭利用了這些小人?
分不清楚,也沒有辦法分清楚,這是利益的角逐,而非忠奸的對決。
事情到了洛陽已經不再是東南能否安定的問題,而是整個魏國能否安定的問題了。潘嶽,王愷為代表的一幫大臣認為王基忠心耿耿,絕無問題,可傅袛知情不報有意隱瞞,身為世子身旁的智囊,卻是這般的沒用,顯然這不是一個合格的人選。心懷二意,誌慮不忠,這是傅袛的罪名。
傅袛是玄學一流的重要人物之一,潘嶽糾集了王愷等王學和經學一幫大臣不斷的抨擊,讓朝中玄學一派的大臣都難以心安,紛紛走出來支持傅袛無罪。可若傅袛無罪,這含糊其辭的文書與那讓人難以不信的謠言豈非把矛頭都指向了王基?這就是潘嶽聰明的地方,並不趕盡殺絕,隻是挑選了一個容易下手的傅袛,漂白王基。這樣玄學一派想推翻自己的定論,無形之中便會把王基拉下水。
而王基,是絕對不可能背叛魏國的——因為司馬昭相信!
攻擊玄學代表人物傅袛的潘嶽也是玄學主要人物之一,他這一起高調一下子就號召了不少玄學的人士和力量。這些人和力量加上王愷代表的經學和王學兩派大臣,足以和郭奕,朱振代表的玄學派係分庭抗禮。兩股力量從對王基和傅袛的猜忌引發到了派係的衝突,個人恩怨,官場利害的傾軋,這本就超出了事件本身,但偏偏要用這不想幹的事情做一個了解,要一個結果,其中牽扯之廣可想而知。
這多年來中原屢屢震動,各方勢力早已有了對司馬氏的不滿,司馬昭有意撤換了不少功勳彪炳,能力超然的邊將而換上自家的親信取而代之,這並非是無的放矢。雖然弱化了防衛力量和國家的戰鬥力,但在某種程度上,這讓司馬氏的政權更加穩固。魏國與司馬氏的輝煌並不是一迴事兒,在司馬昭看來魏國不能沒有司馬氏,保住家族的地位和統治力等於保住了魏國。
可天下人,天下士人,是否如此看呢?
尚書令和嶠在郭奕等人的延請之下,不得不出麵平息這場爭論。可王愷與潘嶽更是找到了司馬炎的嶽父,楊駿出麵來應付和嶠。和嶠這一邊雖然都是朝中的權臣,但對手都是司馬氏的親戚親家。在某種程度上說,對上王愷和楊駿這幫人比遇上皇親國戚還要難纏數倍!這些人不僅僅和司馬氏的利益緊密相連,更是財大勢粗黨羽無數!
司馬昭重用族中親屬後,這些人都是高官厚祿手握兵權,和嶠縱然是尚書令對上這些人也難以硬氣起來——司馬昭重親屬而疏遠外臣的做法使得雙方的實力完全不對等。更多的人見到雙方劍拔弩張,都是不願意置身其中,恐怕受到牽連。但也有一些投機分子此時看中了某一方便力挺加入其中,若是勝利便是榮華富貴,輸了麽……自然也不用多說了,總之這是一場賭博!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魏國朝堂內部炸開鍋的時候,一個消息竟是讓魏國朝堂接近崩潰。橫海將軍列侯唐諮在譙郡連結蜀人揭竿而起,殺譙郡太守高誕及附近郡縣守令數人,新兵總指揮李儉,龍驤將軍石崇先後戰敗紛紛向朝廷求援!
這朝中兩大派係打個不停,私人恩怨更是夾雜其中牽連無數。眼下譙郡一丟,群臣更是互相指責,借此達到打壓地方的目的,就算有忠正之言出現也是被唾沫星子淹沒,根本沒人響應。譙郡地處東方雖然離許昌頗遠,可其南方便是揚州兩淮,東方則是徐州,西方是豫州,北方的兗州。這麽一個地方被蜀軍占領,其威脅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各州兵力都被抽調一空,譙郡的蜀兵傳聞有萬人之眾,魏人卻拿不出相應的兵力前去征討!無可奈何之下,司馬昭隻好下令抽調吳郡的胡氏兄弟迴轉中原,消滅譙郡蜀軍!
<ahref=""target="_nk">http://"></a>
洛陽的魏軍和蜀軍已經對峙數月之久。雙方兵力相差無幾,任何一方采取守勢,另一方都難以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司馬昭倒是沒有什麽可覺得焦急的,哪怕是新野丟了也沒見司馬昭有什麽過激的情緒。這麽多年來魏國經曆的太多了,司馬昭經曆的也是太多了,鍾會的叛變之後,司馬昭變得更加敏感,也變得更加深沉,就算常年跟隨司馬昭的裴秀和張華等人也很難再揣摩出司馬昭的心思。
東南方向戰事頻頻,唐彬這種事情實在是添亂子。司馬昭嘴裏不說,可脾氣明顯要暴躁許多。私下裏裴秀和張華皆認為留守許昌的司馬炎在這件事上做的實在是欠考慮。全國各條戰線都在吃緊,這個時候寧少一事不多一事。司馬昭把魏國三分之一的兵力交給了王基,這種信任在鍾會反叛後的魏國是彌足珍貴的。司馬炎就算是不相信王基,也應該相信自己父親的判斷力。
司馬昭與王基相識四五十年,還會看錯麽?這是司馬炎不懂司馬昭啊……
鍾會叛變之後,司馬昭竭盡心力去補救這個殘局,日夜操勞之下竟是眇了一目,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最初不過是左眼附近長了一個大包,久治不愈的狀況竟然危機了司馬昭的視力,最終使這個老者隻剩下一隻眼睛。
得到司馬炎的報告之後,司馬昭一夜未睡,裴秀和張華在屋外等候了一晚,隻聽到陣陣歎息。相交四五十年如今搞出這種事情,司馬昭不知道還好,或是過一段時間知道也好,偏偏是眼下各方吃緊的狀況下得到這種消息,讓司馬昭很難靜下心來考慮事情的真偽。
人的精力有限,何況司馬昭這個垂暮老者?
國家政治勢力,軍事力量,後勤部署,生產規劃事事都要司馬昭過目,操心,對於一個老者來言這負擔實在是重了些。這若是和平年達或是三分鼎立的年代,司馬昭足以應付一切突發事件。但若是一個亂世,一個危機重重戰事不斷的時代,譬如眼下,這絕不是司馬昭可以掌控的,至少難以像天下三分時候一般的掌控自如。
這固然有體力和精力的限製,同時也是智力不及的原因,私下裏張華和裴秀嘴中不說,可心中不斷的用司馬昭比較司馬懿,得出這個結論隻不過是智者見智罷了。一個時代的英雄或是一個時期的英雄,所處的時代和環境都大不相同,沒有辦法做橫向的比較。但是司馬昭從三分天下到了雙雄逐鹿的環境轉變,其能力沒有變化,可為什麽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是環境變化,而人本身智力不足以應付環境的原因啊。
若是司馬懿處於這個時代,能否有所不同?答案是未知。
隻有曹操這種從亂世走出統一中原的人物才有這般能力,司馬氏從曹氏手中攝取大權,培養心腹班底,可說到底,這是在一個封閉的國家和集團中,而非一個開放性的大時代。地位或許相同,高度也許一樣,但誰都知道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難度。
而今,一切都看司馬昭的,可司馬昭真的可靠麽?這不僅僅是裴秀和張華的考慮,更是中原世家們拭目以待的事情。司馬昭早就顯露出力不從心的態勢,被構陷殺害的那些忠臣中至少有一半人是司馬昭有意為之。殺了那些人可以震懾其他人,殺了那些人可以讓自己的權利穩定,能答道這兩個目的,司馬昭不惜有意的聽從那些奸佞去做一些自己心中早已認定的事情。是奸佞左右了司馬昭,還是司馬昭利用了這些小人?
分不清楚,也沒有辦法分清楚,這是利益的角逐,而非忠奸的對決。
事情到了洛陽已經不再是東南能否安定的問題,而是整個魏國能否安定的問題了。潘嶽,王愷為代表的一幫大臣認為王基忠心耿耿,絕無問題,可傅袛知情不報有意隱瞞,身為世子身旁的智囊,卻是這般的沒用,顯然這不是一個合格的人選。心懷二意,誌慮不忠,這是傅袛的罪名。
傅袛是玄學一流的重要人物之一,潘嶽糾集了王愷等王學和經學一幫大臣不斷的抨擊,讓朝中玄學一派的大臣都難以心安,紛紛走出來支持傅袛無罪。可若傅袛無罪,這含糊其辭的文書與那讓人難以不信的謠言豈非把矛頭都指向了王基?這就是潘嶽聰明的地方,並不趕盡殺絕,隻是挑選了一個容易下手的傅袛,漂白王基。這樣玄學一派想推翻自己的定論,無形之中便會把王基拉下水。
而王基,是絕對不可能背叛魏國的——因為司馬昭相信!
攻擊玄學代表人物傅袛的潘嶽也是玄學主要人物之一,他這一起高調一下子就號召了不少玄學的人士和力量。這些人和力量加上王愷代表的經學和王學兩派大臣,足以和郭奕,朱振代表的玄學派係分庭抗禮。兩股力量從對王基和傅袛的猜忌引發到了派係的衝突,個人恩怨,官場利害的傾軋,這本就超出了事件本身,但偏偏要用這不想幹的事情做一個了解,要一個結果,其中牽扯之廣可想而知。
這多年來中原屢屢震動,各方勢力早已有了對司馬氏的不滿,司馬昭有意撤換了不少功勳彪炳,能力超然的邊將而換上自家的親信取而代之,這並非是無的放矢。雖然弱化了防衛力量和國家的戰鬥力,但在某種程度上,這讓司馬氏的政權更加穩固。魏國與司馬氏的輝煌並不是一迴事兒,在司馬昭看來魏國不能沒有司馬氏,保住家族的地位和統治力等於保住了魏國。
可天下人,天下士人,是否如此看呢?
尚書令和嶠在郭奕等人的延請之下,不得不出麵平息這場爭論。可王愷與潘嶽更是找到了司馬炎的嶽父,楊駿出麵來應付和嶠。和嶠這一邊雖然都是朝中的權臣,但對手都是司馬氏的親戚親家。在某種程度上說,對上王愷和楊駿這幫人比遇上皇親國戚還要難纏數倍!這些人不僅僅和司馬氏的利益緊密相連,更是財大勢粗黨羽無數!
司馬昭重用族中親屬後,這些人都是高官厚祿手握兵權,和嶠縱然是尚書令對上這些人也難以硬氣起來——司馬昭重親屬而疏遠外臣的做法使得雙方的實力完全不對等。更多的人見到雙方劍拔弩張,都是不願意置身其中,恐怕受到牽連。但也有一些投機分子此時看中了某一方便力挺加入其中,若是勝利便是榮華富貴,輸了麽……自然也不用多說了,總之這是一場賭博!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魏國朝堂內部炸開鍋的時候,一個消息竟是讓魏國朝堂接近崩潰。橫海將軍列侯唐諮在譙郡連結蜀人揭竿而起,殺譙郡太守高誕及附近郡縣守令數人,新兵總指揮李儉,龍驤將軍石崇先後戰敗紛紛向朝廷求援!
這朝中兩大派係打個不停,私人恩怨更是夾雜其中牽連無數。眼下譙郡一丟,群臣更是互相指責,借此達到打壓地方的目的,就算有忠正之言出現也是被唾沫星子淹沒,根本沒人響應。譙郡地處東方雖然離許昌頗遠,可其南方便是揚州兩淮,東方則是徐州,西方是豫州,北方的兗州。這麽一個地方被蜀軍占領,其威脅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各州兵力都被抽調一空,譙郡的蜀兵傳聞有萬人之眾,魏人卻拿不出相應的兵力前去征討!無可奈何之下,司馬昭隻好下令抽調吳郡的胡氏兄弟迴轉中原,消滅譙郡蜀軍!
<ahref=""target="_nk">ht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