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三萬吳軍近乎全軍覆沒,虞汜被殺,張悌戰死,唯有周處不知所蹤,魏軍接連二勝士氣更漲,休息片刻之後便開赴建業城下。吳國君臣還沉浸在擊退蜀軍的慶幸之中,可惜趕跑了猛虎又來惡狼,朝中頓時愁雲密布。
虞汜和孫奉等人所葬送的不止是三萬多兵力,而是建業大半的戰鬥力。這三萬人都是近兩年征戰中的精選之士,專門用來拱衛國都之用。如今一戰盡墨,上至孫亮下到庶民百姓無不恐慌——魏軍就要到了。
危機之時孫亮征詢眾人意見,然而問遍滿朝文武皆是沒有對策。幸好全尚腦瓜尚算清醒,隨即向孫亮推薦薛瑩,諸葛靚二人為主帥保護建業城!此二人是陸抗領兵期間在朝中唯一能夠看清形勢的人物,陸抗更是托人將陸氏用兵之要贈給了薛瑩,其中的意義便不言而喻了。全尚被虞汜等人忽忽悠悠的到了前線,終是體諒了陸抗等人的難處,也是看清了形勢。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自打迴來之後全尚的立場便有所改變。
諸葛靚說話有所保留,態度也好,雖然主張與朝中主流不同,可依然能夠握有兵權。薛瑩因為朝中的政見不合屢次上書直言,莫說是朝中的同僚,就是自己的哥哥薛珝都是翻了臉,因此請病在家休養,也不露麵。
一道聖旨召來了薛瑩和諸葛靚二人,對此朝中群臣出奇的沒有反對。原因非常簡單,建業要兵沒兵,要將沒將,魏國大軍將至,這個時候薛瑩掌握大權也不過是亡國之前背黑鍋的罷了。最近的一支吳軍是吳國大將張布率領,駐防在建業東方百裏之外防備吳郡魏軍的五千精兵。除此之外尚有六七千人分散在建業附近的水道日夜監視,這就是建業周邊的全部力量。
原本拱衛吳主的解煩,無難兩軍四部人馬已經折損了一部,餘下七千五百人算是城中的主力軍,折損的那部卻是跟隨周處同去救援孫奉的。常駐的縣兵和守城的兵力有七千人,不過大都是老弱,戰鬥力十分有限。除此之外便僅剩宮中的禦林軍以及孫亮直屬的繞帳軍也是八千人左右。
如此一算,建業城中的兵力有兩萬三四千人,而麵對的魏軍卻是八萬!
依照群臣的意思,孫奉既然已經一死償罪,那麽被剝奪部曲的五十餘名少年將領自當恢複部曲,同心協力保護建業。不想薛瑩竟是一口反對,原因無他:“孫奉為宗室貴胄,欺上瞞下抗命不遵為一罪,越級上報延誤軍機是二罪,擅動兵權累及大軍是三罪,有此三罪者何來“
償還”一說?”
若是陸抗點將之時,這五十多名年輕將領都能舍命請戰,那麽陸抗保存這批人必然是為國家留下棟梁。然而五十餘人竟是眼睜睜看到結束,就算少數人覺得愧疚,然而這已經證明了這批人根本是不上道的貨色!薛瑩和群臣一番激辯後,便說出了自己的判斷,也是結論:陸抗不用這批將領,是因為他們不行;不殺他們,是因為大戰在即怕動搖軍心;放他們迴建業,是因為軍中實在是無人可用。陛下認為陸抗是保全這些人的顏麵,實在是多情了啊……
薛瑩的揣度與陸抗的意思相差便是不多了,可惜薛瑩隻是揣度清楚陸抗的意思,卻不明白吳主孫亮和朝中群臣的意思。這些少年將領能各自帶著部曲在軍中有立錐之地,其背後牽涉的家族世家實在是太廣泛了。主張重新啟用這些人,並非是要用這些人的能力,而是要用到這些人的背景和關係。通過啟用這些“廢將”達到凝聚江東現存實力和拉攏各大家族不要生有異心的手段之一。可惜,薛瑩雄心萬丈卻是忽略了本該在意的這些因素,這也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孫亮本是有心的,可經過薛瑩這麽一說,又是沒有辦法繼續。軍權剛剛交給薛瑩,就算孫亮啟用了這批將領,薛瑩不用也是白搭。好吧,孫亮無奈之下便應允了薛瑩的作戰方案。
薛瑩的作戰方案很是簡單,一個字,守!麵對八萬魏軍,就算是八萬的吳兵也難以在正麵和魏人抗衡。原因也很簡單,魏人的鬥具精銳程度直追蜀軍,而魏人更是擁有著所向無敵的鐵騎,並且控製著整個江東的水路。無論是你是陸戰還是水戰,和人家都沒有辦法比,這仗怎麽打?唯有守城,守到對方兵力疲憊,守到對方補給不足,守到各方來援,守到事情發生變化為止,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就隻剩下投降了。
江東連年戰火,好久都沒有消停過了。不隻是百姓們受苦遭罪,世家大族們也是同樣。族人和族中的奴隸家丁們一批批的被送到前線成為了炮灰,而分散在各地的產業時不時也遭受到山賊,山越,乃至魏軍的騷擾和霸占。隻是這些也就罷了,可水路完全掌握在魏軍水師的手中,陸地上也不太平,時間一久為這些世家大族們牟取利益的勞作都是荒廢掉了,商業更是萎靡不振,這便不好了。
就算錢財再多也不能坐吃山空,錢財雖然多可養著的人也多,物價飛漲不斷,一些小地主們都是家破人亡,流落街頭,這些世家豪族的日子也是每況愈下。
投降,或許是堅決江東戰亂,恢複和平最為便捷的方式。尤其在這孫氏政權風雨飄搖,隻能苟延殘喘的時代,站在孫氏一邊隻能是賠錢賠人賠死,這和世家大族們的利益完全不吻合。想盡忠,好啊,去看看陸家吧……陸氏的頭腦門都是怎麽掛掉的不說,就說這身後事兒,雖然孫亮給了追諡,給了封賞,給了撫慰,給了官爵。可這一切都是孫氏政權給的,給的封賞在當今的物價下實在不算什麽,給的官爵之類到了吳國滅亡還有什麽用麽?精英盡失的陸氏已然一蹶不振,唯一剩下的陸胤聽說也是重病纏身,連床都起不來。
這樣淒涼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想的,更不想要。富貴險中求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雖然建業還沒有攻破,可魏軍陳兵在外,而建業能期待的援軍根本是寡不敵眾,這個時候再不投資再不站好隊伍,等魏軍進城恐怕大家都要翹辮子了。
勸說孫亮投降是個笑話,更是玩命的工作,孫亮畢竟還是吳國的皇帝,一句話腦袋也就搬家了。所以不能勸孫亮投降,這是不要命更是愚蠢的,於是吳國各大世家用了一個比較委婉和煦的詞來代替,“請和”。
我們不投降,也不會投降,隻是請求談判。吳國可以滿足魏國的一些條件,來換取一時的和平。提議投降會被砍頭,提議談判就完全不同了。孫亮雖然有不屈的氣節,可眼下亡國的壓力絕對是一場噩夢。這個時候提出請和,倒是無妨一試了。
既然是外交手段,必然要派上一個厲害之人作為使者去談,人選還沒有確定事情卻是被薛瑩知道了。薛瑩帶著精兵急急從城頭趕迴宮中,戟指群臣大罵誤國該殺!都到了這個份兒上,還想著請和,這簡直是自欺欺人,包藏禍心!魏軍要的是攻下建業進而完全占領江東和蜀漢爭奪天下,別說不會答應你請和,就算是答應了,現在的而東吳又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給魏國麽?答案是沒有,所以群臣都退下了,薛瑩正義凜然的樣子也感動了孫亮,到了這般時刻朕的身旁還是有忠臣啊。
<ahref=""target="_nk">http://"></a>
三萬吳軍近乎全軍覆沒,虞汜被殺,張悌戰死,唯有周處不知所蹤,魏軍接連二勝士氣更漲,休息片刻之後便開赴建業城下。吳國君臣還沉浸在擊退蜀軍的慶幸之中,可惜趕跑了猛虎又來惡狼,朝中頓時愁雲密布。
虞汜和孫奉等人所葬送的不止是三萬多兵力,而是建業大半的戰鬥力。這三萬人都是近兩年征戰中的精選之士,專門用來拱衛國都之用。如今一戰盡墨,上至孫亮下到庶民百姓無不恐慌——魏軍就要到了。
危機之時孫亮征詢眾人意見,然而問遍滿朝文武皆是沒有對策。幸好全尚腦瓜尚算清醒,隨即向孫亮推薦薛瑩,諸葛靚二人為主帥保護建業城!此二人是陸抗領兵期間在朝中唯一能夠看清形勢的人物,陸抗更是托人將陸氏用兵之要贈給了薛瑩,其中的意義便不言而喻了。全尚被虞汜等人忽忽悠悠的到了前線,終是體諒了陸抗等人的難處,也是看清了形勢。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自打迴來之後全尚的立場便有所改變。
諸葛靚說話有所保留,態度也好,雖然主張與朝中主流不同,可依然能夠握有兵權。薛瑩因為朝中的政見不合屢次上書直言,莫說是朝中的同僚,就是自己的哥哥薛珝都是翻了臉,因此請病在家休養,也不露麵。
一道聖旨召來了薛瑩和諸葛靚二人,對此朝中群臣出奇的沒有反對。原因非常簡單,建業要兵沒兵,要將沒將,魏國大軍將至,這個時候薛瑩掌握大權也不過是亡國之前背黑鍋的罷了。最近的一支吳軍是吳國大將張布率領,駐防在建業東方百裏之外防備吳郡魏軍的五千精兵。除此之外尚有六七千人分散在建業附近的水道日夜監視,這就是建業周邊的全部力量。
原本拱衛吳主的解煩,無難兩軍四部人馬已經折損了一部,餘下七千五百人算是城中的主力軍,折損的那部卻是跟隨周處同去救援孫奉的。常駐的縣兵和守城的兵力有七千人,不過大都是老弱,戰鬥力十分有限。除此之外便僅剩宮中的禦林軍以及孫亮直屬的繞帳軍也是八千人左右。
如此一算,建業城中的兵力有兩萬三四千人,而麵對的魏軍卻是八萬!
依照群臣的意思,孫奉既然已經一死償罪,那麽被剝奪部曲的五十餘名少年將領自當恢複部曲,同心協力保護建業。不想薛瑩竟是一口反對,原因無他:“孫奉為宗室貴胄,欺上瞞下抗命不遵為一罪,越級上報延誤軍機是二罪,擅動兵權累及大軍是三罪,有此三罪者何來“
償還”一說?”
若是陸抗點將之時,這五十多名年輕將領都能舍命請戰,那麽陸抗保存這批人必然是為國家留下棟梁。然而五十餘人竟是眼睜睜看到結束,就算少數人覺得愧疚,然而這已經證明了這批人根本是不上道的貨色!薛瑩和群臣一番激辯後,便說出了自己的判斷,也是結論:陸抗不用這批將領,是因為他們不行;不殺他們,是因為大戰在即怕動搖軍心;放他們迴建業,是因為軍中實在是無人可用。陛下認為陸抗是保全這些人的顏麵,實在是多情了啊……
薛瑩的揣度與陸抗的意思相差便是不多了,可惜薛瑩隻是揣度清楚陸抗的意思,卻不明白吳主孫亮和朝中群臣的意思。這些少年將領能各自帶著部曲在軍中有立錐之地,其背後牽涉的家族世家實在是太廣泛了。主張重新啟用這些人,並非是要用這些人的能力,而是要用到這些人的背景和關係。通過啟用這些“廢將”達到凝聚江東現存實力和拉攏各大家族不要生有異心的手段之一。可惜,薛瑩雄心萬丈卻是忽略了本該在意的這些因素,這也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孫亮本是有心的,可經過薛瑩這麽一說,又是沒有辦法繼續。軍權剛剛交給薛瑩,就算孫亮啟用了這批將領,薛瑩不用也是白搭。好吧,孫亮無奈之下便應允了薛瑩的作戰方案。
薛瑩的作戰方案很是簡單,一個字,守!麵對八萬魏軍,就算是八萬的吳兵也難以在正麵和魏人抗衡。原因也很簡單,魏人的鬥具精銳程度直追蜀軍,而魏人更是擁有著所向無敵的鐵騎,並且控製著整個江東的水路。無論是你是陸戰還是水戰,和人家都沒有辦法比,這仗怎麽打?唯有守城,守到對方兵力疲憊,守到對方補給不足,守到各方來援,守到事情發生變化為止,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就隻剩下投降了。
江東連年戰火,好久都沒有消停過了。不隻是百姓們受苦遭罪,世家大族們也是同樣。族人和族中的奴隸家丁們一批批的被送到前線成為了炮灰,而分散在各地的產業時不時也遭受到山賊,山越,乃至魏軍的騷擾和霸占。隻是這些也就罷了,可水路完全掌握在魏軍水師的手中,陸地上也不太平,時間一久為這些世家大族們牟取利益的勞作都是荒廢掉了,商業更是萎靡不振,這便不好了。
就算錢財再多也不能坐吃山空,錢財雖然多可養著的人也多,物價飛漲不斷,一些小地主們都是家破人亡,流落街頭,這些世家豪族的日子也是每況愈下。
投降,或許是堅決江東戰亂,恢複和平最為便捷的方式。尤其在這孫氏政權風雨飄搖,隻能苟延殘喘的時代,站在孫氏一邊隻能是賠錢賠人賠死,這和世家大族們的利益完全不吻合。想盡忠,好啊,去看看陸家吧……陸氏的頭腦門都是怎麽掛掉的不說,就說這身後事兒,雖然孫亮給了追諡,給了封賞,給了撫慰,給了官爵。可這一切都是孫氏政權給的,給的封賞在當今的物價下實在不算什麽,給的官爵之類到了吳國滅亡還有什麽用麽?精英盡失的陸氏已然一蹶不振,唯一剩下的陸胤聽說也是重病纏身,連床都起不來。
這樣淒涼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想的,更不想要。富貴險中求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雖然建業還沒有攻破,可魏軍陳兵在外,而建業能期待的援軍根本是寡不敵眾,這個時候再不投資再不站好隊伍,等魏軍進城恐怕大家都要翹辮子了。
勸說孫亮投降是個笑話,更是玩命的工作,孫亮畢竟還是吳國的皇帝,一句話腦袋也就搬家了。所以不能勸孫亮投降,這是不要命更是愚蠢的,於是吳國各大世家用了一個比較委婉和煦的詞來代替,“請和”。
我們不投降,也不會投降,隻是請求談判。吳國可以滿足魏國的一些條件,來換取一時的和平。提議投降會被砍頭,提議談判就完全不同了。孫亮雖然有不屈的氣節,可眼下亡國的壓力絕對是一場噩夢。這個時候提出請和,倒是無妨一試了。
既然是外交手段,必然要派上一個厲害之人作為使者去談,人選還沒有確定事情卻是被薛瑩知道了。薛瑩帶著精兵急急從城頭趕迴宮中,戟指群臣大罵誤國該殺!都到了這個份兒上,還想著請和,這簡直是自欺欺人,包藏禍心!魏軍要的是攻下建業進而完全占領江東和蜀漢爭奪天下,別說不會答應你請和,就算是答應了,現在的而東吳又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給魏國麽?答案是沒有,所以群臣都退下了,薛瑩正義凜然的樣子也感動了孫亮,到了這般時刻朕的身旁還是有忠臣啊。
<ahref=""target="_nk">ht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