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登上慧信和尚統領的福船。
他隻帶自己的隨從王伍與親衛,並沒有帶上喬裝打扮的朱允炆。
雖然朱允炆皮膚黝黑,跟舊港當地的華人沒什麽兩樣,但鄭海不放心,怕被人認出來。
他懷疑慧信和尚是受了朱棣之命,跟隨鄭海而來,是為了打探朱允炆的消息與行蹤。
見鄭海登船,慧信和尚笑容滿麵,上前迎接:“輔國公,請!”
走進主船艙,鄭海發現船艙眾人中一名有些麵生的太監,不記得在什麽地方見過,忍不住認真打量起來。
見鄭海如此,慧信和尚連忙笑著介紹:“忘了跟輔國公介紹了,這位公公也是陛下的使者,張謙,張公公。”
“奴婢張謙,見過輔國公。”宦官張謙主動向鄭海行禮。
既然是朱棣派來的特使,那必然有特殊使命,鄭海自然要給幾分麵子。他微微抱拳,還禮道:“張公公是與慧信大師一道的嗎?之前本國公怎麽沒看到公公呢?”
“迴輔國公,奴婢是與鄭和大人一道南下的,聽聞慧信大師前往舊港,故而奴婢才隨大師一路前來。”張謙很坦然地迴答。
鄭海微微頷首,不再多問。
“輔國公,為了方便各船之間的指揮調度,貧僧擅做主張,向各艘船隻派遣了傳令兵,”慧信和尚微笑著看向鄭海,“包括輔國公率領的那三艘船。”
鄭海冷笑一聲:“那是大師統領船隊,還是本國公統領船隊?”
慧信和尚並不生氣:“貧僧哪懂航海,自然是由輔國公統領。”
“那好,為了保證船隊的統一指揮與調度,請慧信大師將各船指揮請來,本國公要宣布南下航行的規劃與行進要點。”鄭海看向慧信和尚。
慧信和尚隻能點頭稱是,命人召集各船指揮。
慧信和尚向鄭海的三艘船隻派遣監視的士兵,想要控製山海盟的船隻與人員,其意圖不言而喻。
鄭海反手一擊,便是將整支船隊的指揮權掌控在手裏。
即便慧信和尚心裏不高興,他也沒法拒絕,隻能咬碎牙齒往肚裏咽。
在場的人員裏,鄭海身份與權力最大,海航路線又是鄭海最熟,船隊的指揮控製權自然應該由他控製。
召開完航海會議,鄭海與各船指揮見了麵,也就定了調,掌控整個艦隊的指揮權。
由八艘船隻組成的艦隊在鄭海的指揮下,先向東,再向南,朝著尚未被世人熟知的澳洲大陸前行。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七月。
太監黃儼向皇帝朱棣密報皇太子朱高熾徇私枉法,擅自赦免傷害百姓的一名陳千戶。這名陳千戶曾在交趾平叛有功,太子朱高熾念及舊功予以寬宥。
黃儼等人以太子意圖拉攏軍中勢力為由,彈劾太子監國有失,意圖不軌。
去年漢王朱高煦意圖謀反的事情還曆曆在目,朱棣自然擔心太子也有這種圖謀。
夏原吉等人極力維護太子,認為太子不可能拉攏軍中勢力,更不可能意圖謀反。
朱棣以太子的屬官輔佐不當為由,命錦衣衛逮捕輔佐太子監國的讚善梁潛、司諫周冕入獄。
不久後,讚善梁潛與司諫周冕死在獄中。
“梁潛、周冕一死,太子就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趙王朱高燧陰惻惻地笑著。
黃儼歎息一聲:“要是他們能指證太子與軍隊勾結,那咱們就能真正的廢掉太子。可惜了。如今,陛下隻是懷疑太子殺人滅口而已,要廢掉太子,隻怕還欠些火候。”
一名黑衣蒙麵人輕輕點頭,對趙王朱高燧抱拳道:“殿下,如今南京錦衣衛都控製在孟四顧手中,他隻效忠於鄭海。屬下沒法使那兩人屈服,隻能出此下策。”
“本王明白。”趙王朱高燧點頭道,“不過沒關係,有了我二哥先前的那件事,父皇必定對太子產生懷疑。隻要父皇對太子產生了懷疑,那本王就有機會廢掉太子。”
“如今漢王算是廢了,太子又是個病秧子,陛下隻能倚重殿下。”黃儼向趙王拱手。
朱高燧咧嘴一笑,又歎了一口氣:“若是去年我二哥能幹掉太子,那才好呢。二哥幹掉太子,然後,父皇再廢掉二哥……隻可惜,我那二哥也是個廢物,竟不敢動手……”
“雖然如此,可漢王廢了,殿下的對手少了一個,對咱們而已,那也是好事。”黃儼恭維道,“如今陛下又懷疑太子,殿下奪取太子之位,那必將手到擒來!”
“說得好!”朱高燧洋洋得意,看向黑衣蒙麵人,“你先迴去吧,若是父皇那邊有什麽消息,第一時間通知本王。”
黑衣蒙麵人抱拳行禮,退出房間。
與此同時,北京皇宮中,朱棣秘密召見剛升任禮部左侍郎的胡濙。
“源潔,太子暗中勾結軍中勢力,這件事你怎麽看?”朱棣詢問胡濙。
胡濙拱手行禮:“啟稟陛下,此事疑點頗多,臣不好判斷。”
“哦?你說說,都有哪些疑點?”朱棣雙眼一亮,盯著胡濙。
“陛下,請恕臣直言。”
“你說便是。”
胡濙分析道:“疑點有三:一、太子若欲勾結軍中勢力,為何拉攏區區一千戶?”
朱棣若有所思,輕輕點頭:“你繼續。”
“二、梁潛、周冕二人為何在獄中暴斃?”
“你不認為是太子殺人滅口?”朱棣直接問道。
“據臣所知,梁潛、周冕是太子的屬官,太子與錦衣衛指揮使關係很好,若太子想殺人滅口,為何選擇在錦衣衛獄中殺人?”胡濙看向朱棣。
“這不是很合理嗎?因為太子在錦衣衛中有人……”
“陛下,正因為如此,那才令人懷疑。”
“為何?”
“太明顯了,”胡濙迴答,“若是要殺人滅口,那為何非要等關入大牢才下手?在陛下給錦衣衛下令時,太子便可以殺人滅口。”
沉默了一會兒,朱棣又問:“那第三個疑點呢?”
胡濙繼續分析道:“第三個疑點,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太子,這太明顯了。”
“你認為,太子是被冤枉的?”朱棣盯著胡濙。
胡濙行禮道:“陛下,臣不敢妄論,臣隻是覺得有蹊蹺。”
“既然如此,那朕命你秘密調查此事,”朱棣想了想又道,“還有,此番南下,你再到江浙與福建一帶找一找那個人的下落。”
胡濙應了聲是,便退下了。
他知道皇帝嘴中的“那個人”,指的是失蹤的建文帝。
【注】
《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六年七月……甲戌,翰林院侍讀兼右春坊右讚善梁潛,以輔導有闕逮捕下獄。潛初以文學簡侍皇太子監國。
“南京有陳千戶者,害民取財。皇太子謫交趾立功後,念其舊軍功,宥之。
“或言陳千戶不當宥,(梁)潛及司諫周冕預聞之而不諫止,遂逮下獄。
“後,(周)冕不謹,遂並(梁)潛皆死。”
他隻帶自己的隨從王伍與親衛,並沒有帶上喬裝打扮的朱允炆。
雖然朱允炆皮膚黝黑,跟舊港當地的華人沒什麽兩樣,但鄭海不放心,怕被人認出來。
他懷疑慧信和尚是受了朱棣之命,跟隨鄭海而來,是為了打探朱允炆的消息與行蹤。
見鄭海登船,慧信和尚笑容滿麵,上前迎接:“輔國公,請!”
走進主船艙,鄭海發現船艙眾人中一名有些麵生的太監,不記得在什麽地方見過,忍不住認真打量起來。
見鄭海如此,慧信和尚連忙笑著介紹:“忘了跟輔國公介紹了,這位公公也是陛下的使者,張謙,張公公。”
“奴婢張謙,見過輔國公。”宦官張謙主動向鄭海行禮。
既然是朱棣派來的特使,那必然有特殊使命,鄭海自然要給幾分麵子。他微微抱拳,還禮道:“張公公是與慧信大師一道的嗎?之前本國公怎麽沒看到公公呢?”
“迴輔國公,奴婢是與鄭和大人一道南下的,聽聞慧信大師前往舊港,故而奴婢才隨大師一路前來。”張謙很坦然地迴答。
鄭海微微頷首,不再多問。
“輔國公,為了方便各船之間的指揮調度,貧僧擅做主張,向各艘船隻派遣了傳令兵,”慧信和尚微笑著看向鄭海,“包括輔國公率領的那三艘船。”
鄭海冷笑一聲:“那是大師統領船隊,還是本國公統領船隊?”
慧信和尚並不生氣:“貧僧哪懂航海,自然是由輔國公統領。”
“那好,為了保證船隊的統一指揮與調度,請慧信大師將各船指揮請來,本國公要宣布南下航行的規劃與行進要點。”鄭海看向慧信和尚。
慧信和尚隻能點頭稱是,命人召集各船指揮。
慧信和尚向鄭海的三艘船隻派遣監視的士兵,想要控製山海盟的船隻與人員,其意圖不言而喻。
鄭海反手一擊,便是將整支船隊的指揮權掌控在手裏。
即便慧信和尚心裏不高興,他也沒法拒絕,隻能咬碎牙齒往肚裏咽。
在場的人員裏,鄭海身份與權力最大,海航路線又是鄭海最熟,船隊的指揮控製權自然應該由他控製。
召開完航海會議,鄭海與各船指揮見了麵,也就定了調,掌控整個艦隊的指揮權。
由八艘船隻組成的艦隊在鄭海的指揮下,先向東,再向南,朝著尚未被世人熟知的澳洲大陸前行。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七月。
太監黃儼向皇帝朱棣密報皇太子朱高熾徇私枉法,擅自赦免傷害百姓的一名陳千戶。這名陳千戶曾在交趾平叛有功,太子朱高熾念及舊功予以寬宥。
黃儼等人以太子意圖拉攏軍中勢力為由,彈劾太子監國有失,意圖不軌。
去年漢王朱高煦意圖謀反的事情還曆曆在目,朱棣自然擔心太子也有這種圖謀。
夏原吉等人極力維護太子,認為太子不可能拉攏軍中勢力,更不可能意圖謀反。
朱棣以太子的屬官輔佐不當為由,命錦衣衛逮捕輔佐太子監國的讚善梁潛、司諫周冕入獄。
不久後,讚善梁潛與司諫周冕死在獄中。
“梁潛、周冕一死,太子就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趙王朱高燧陰惻惻地笑著。
黃儼歎息一聲:“要是他們能指證太子與軍隊勾結,那咱們就能真正的廢掉太子。可惜了。如今,陛下隻是懷疑太子殺人滅口而已,要廢掉太子,隻怕還欠些火候。”
一名黑衣蒙麵人輕輕點頭,對趙王朱高燧抱拳道:“殿下,如今南京錦衣衛都控製在孟四顧手中,他隻效忠於鄭海。屬下沒法使那兩人屈服,隻能出此下策。”
“本王明白。”趙王朱高燧點頭道,“不過沒關係,有了我二哥先前的那件事,父皇必定對太子產生懷疑。隻要父皇對太子產生了懷疑,那本王就有機會廢掉太子。”
“如今漢王算是廢了,太子又是個病秧子,陛下隻能倚重殿下。”黃儼向趙王拱手。
朱高燧咧嘴一笑,又歎了一口氣:“若是去年我二哥能幹掉太子,那才好呢。二哥幹掉太子,然後,父皇再廢掉二哥……隻可惜,我那二哥也是個廢物,竟不敢動手……”
“雖然如此,可漢王廢了,殿下的對手少了一個,對咱們而已,那也是好事。”黃儼恭維道,“如今陛下又懷疑太子,殿下奪取太子之位,那必將手到擒來!”
“說得好!”朱高燧洋洋得意,看向黑衣蒙麵人,“你先迴去吧,若是父皇那邊有什麽消息,第一時間通知本王。”
黑衣蒙麵人抱拳行禮,退出房間。
與此同時,北京皇宮中,朱棣秘密召見剛升任禮部左侍郎的胡濙。
“源潔,太子暗中勾結軍中勢力,這件事你怎麽看?”朱棣詢問胡濙。
胡濙拱手行禮:“啟稟陛下,此事疑點頗多,臣不好判斷。”
“哦?你說說,都有哪些疑點?”朱棣雙眼一亮,盯著胡濙。
“陛下,請恕臣直言。”
“你說便是。”
胡濙分析道:“疑點有三:一、太子若欲勾結軍中勢力,為何拉攏區區一千戶?”
朱棣若有所思,輕輕點頭:“你繼續。”
“二、梁潛、周冕二人為何在獄中暴斃?”
“你不認為是太子殺人滅口?”朱棣直接問道。
“據臣所知,梁潛、周冕是太子的屬官,太子與錦衣衛指揮使關係很好,若太子想殺人滅口,為何選擇在錦衣衛獄中殺人?”胡濙看向朱棣。
“這不是很合理嗎?因為太子在錦衣衛中有人……”
“陛下,正因為如此,那才令人懷疑。”
“為何?”
“太明顯了,”胡濙迴答,“若是要殺人滅口,那為何非要等關入大牢才下手?在陛下給錦衣衛下令時,太子便可以殺人滅口。”
沉默了一會兒,朱棣又問:“那第三個疑點呢?”
胡濙繼續分析道:“第三個疑點,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太子,這太明顯了。”
“你認為,太子是被冤枉的?”朱棣盯著胡濙。
胡濙行禮道:“陛下,臣不敢妄論,臣隻是覺得有蹊蹺。”
“既然如此,那朕命你秘密調查此事,”朱棣想了想又道,“還有,此番南下,你再到江浙與福建一帶找一找那個人的下落。”
胡濙應了聲是,便退下了。
他知道皇帝嘴中的“那個人”,指的是失蹤的建文帝。
【注】
《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六年七月……甲戌,翰林院侍讀兼右春坊右讚善梁潛,以輔導有闕逮捕下獄。潛初以文學簡侍皇太子監國。
“南京有陳千戶者,害民取財。皇太子謫交趾立功後,念其舊軍功,宥之。
“或言陳千戶不當宥,(梁)潛及司諫周冕預聞之而不諫止,遂逮下獄。
“後,(周)冕不謹,遂並(梁)潛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