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迴複手下的話,就一個字:“抓!”
錦衣衛千戶李春在涿州路邊喝茶時,五名官差將他團團圍住。
見勢不妙,李春放下茶碗,右手搭在腰刀的刀柄上,便要拔刀。
然而,終究是晚了。
兩把腰刀從背後架在他的脖頸上,身後傳來一句話:“別動!否則,立馬身首異處。”
“幾位兄弟,你們是不是誤會了,”李春鬆開握刀的手,衝麵前的幾人笑著說道,“我乃是錦衣衛千戶李春,你們是哪個衙門的?”
“千戶李春,本官抓的,就是你!”
浙江按察使周新走下馬車,來到李春等人前麵。
看見周新,李春立馬明白了,這還真是不是誤會。
倒了八輩子黴了!連喝茶都能撞上仇人!
臉色一變,李春厲聲道:“周新,我可是錦衣衛千戶,你憑什麽抓我!”
“就憑你在浙西一帶胡作非為,本官就有權抓你!”周新鐵麵無私。
被官差拿下後,李春仍不忘威脅道:“周新,我是錦衣衛,你敢拿我!你就不怕我們紀指揮使,找你麻煩!”
“錦衣衛又如何?天子犯法尚且與庶民同罪,”周新盯著李春,麵不改色道,“陛下許我便宜行事之權,可行都察院緝拿之徒。”
“大人,我們要一路押著他進京嗎?”辦案的官差詢問周新。
考慮到羈押犯人上路多有不便,又加上錦衣衛在京城眼線極多,周新輕輕搖頭。
他對手下官差道:“你們隨我來,我們先將他關押與涿州大牢,待我稟明陛下,再押解他入京。”
李春被關入涿州大牢,周新吩咐涿州大牢的獄卒要好生看管,便帶領手下再次上路,繼續趕往京城。
涿州大牢的牢頭一開始並不理會李春,但李春掏出錦衣衛令牌後,隻好請來了知州大人。
知州害怕錦衣衛,在李春的威嚇下,他偷偷釋放了李春。
李春生怕周新向皇帝奏稟他的事情,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報告。
得知這個消息,紀綱急忙下令錦衣衛秘密攔截入京的奏折,當即入宮求見皇帝。
“陛下,臣有密奏。”
“紀綱,到底是何事,為何這般急忙?”
紀綱對朱棣稟告道:“浙西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臣便迫不及待地趕來向陛下稟報。”
“哦?什麽驚人的消息?”朱棣有些疑惑。
“陛下,周新與耿通有勾結,逆匪倪弘三的民變就是他們策劃的……”
“你說什麽?!”朱棣詫異地盯著紀綱,既震驚又懷疑。
紀綱沉著冷靜地解釋道:“這件事,臣一開始也不敢相信。但這事是臣派去的千戶從浙西逃迴來後告訴臣的,具體事宜,陛下可傳殿後等候的千戶李春。”
“傳李春。”
朱棣一聲傳召,等候著殿外的錦衣衛千戶走進大殿。
李春跪在殿下,言之鑿鑿:“臣,錦衣衛千戶李春奉命前往浙西調查浙西大水,卻意外發現,新任浙江按察使周新與逆匪倪弘三暗中勾結……”
“你可有證據?”朱棣眯著一雙小眼睛,死死盯著李春。
李春抱拳道:“逆匪倪弘三之前接連打敗官軍,而周新剛到浙江不久便一舉打敗倪弘三,並將其擒拿歸案。
“微臣十分好奇,前去調查,周新卻一再阻撓。他明知臣為錦衣衛是陛下親軍,卻以陛下所授的便宜行事之權,要逮捕微臣……
“微臣急忙離開浙西,卻在涿州被他抓住,被關進大牢。陛下若不信,可以去問涿州大牢的獄卒與涿州知州。
“微臣是在涿州知州的協助下,這才得以逃脫……”
“果真如此?!”朱棣臉上有怒色。
李春信誓旦旦道:“臣對天發誓,若有半句假話,請陛下斬了臣!”
“陛下,周新素來耿直、清廉,”紀綱在一旁適時地分析道,“臣以為,周新興許是被耿通所惑,再加之,陛下不久前剛剛處死了耿通,激憤之下,難免做出一些……”
“連朕的錦衣衛也不放在眼裏?”朱棣麵露殺機,拍著桌子道,“即刻押解入京,朕倒想看看,他還有什麽話說!”
“臣等,這就去!”紀綱與李春退出大殿。
出了大殿,紀綱在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
李春一臉興奮地離開。
……
離開南京十幾天後,鄭海、鄭和等人率領的龐大船隊抵達了福建長樂。
鄭和官兵居住在長樂的十洋衛,十洋衛又稱“十洋街”。
十洋街,因為街道呈“十”字形而得名,是長樂縣城區的主幹道。
長樂縣境內有座高山,名為南山,山上有座寺廟,名為“南山三峰塔寺”。
鄭和前幾年曾向朝廷上奏,想在南山三峰塔寺內修一座天妃宮,以便出使西洋的官兵與水手們能夠在此祭拜天妃。
天妃,又稱“媽祖”,或者“天後”,海邊的漁民常尊稱為“海神娘娘”,是傳說中掌管航海的女神。
關於天妃的故事傳說可以追溯道宋朝,天妃的原型為一名叫林默的女子,因救漁民而遇難。
為祈福與保佑航海平安,海邊的人們常常祭拜天妃,沿海各地多修建有天妃宮。
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曾封林默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封林默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因此,有天妃名號。
每一次出海遠洋前,眾人都要祭拜天妃。
鄭和與鄭海率領船隊官兵,一同前往南山三峰塔寺天妃宮,祭拜天妃,為開始第四次出使西洋做最後的準備。
應南山寺廟主持的邀請,鄭海親筆為寺廟寫下“三峰塔寺”的匾額。
祭祀天妃的儀式結束後,鄭和邀鄭海登上寺廟中的佛塔。
高塔上,鄭和輕聲詢問道:“小海,陛下不是很信任周新嗎,怎麽會把周新抓起來呢?你的消息準確嗎?”
鄭海眺望著遠處的大海:“這是孟四顧從京城傳來的消息,應該不會有錯。”
“那會是什麽原因?”
鄭海苦笑道:“既然是錦衣衛抓的,那定然跟紀綱有很大的關係。”
“陛下寧可相信紀綱也不相信周新,這是為什麽?”鄭和手搭在寶塔的欄杆上,臉上有些悵然。
無奈地搖搖頭,鄭海歎息道:“當局者迷,這也是師父與我都不願意留在朝堂裏的原因。”
鄭和也歎息一聲,扭頭看向鄭海:“小海,你覺得陛下會怎麽處置周新?”
錦衣衛千戶李春在涿州路邊喝茶時,五名官差將他團團圍住。
見勢不妙,李春放下茶碗,右手搭在腰刀的刀柄上,便要拔刀。
然而,終究是晚了。
兩把腰刀從背後架在他的脖頸上,身後傳來一句話:“別動!否則,立馬身首異處。”
“幾位兄弟,你們是不是誤會了,”李春鬆開握刀的手,衝麵前的幾人笑著說道,“我乃是錦衣衛千戶李春,你們是哪個衙門的?”
“千戶李春,本官抓的,就是你!”
浙江按察使周新走下馬車,來到李春等人前麵。
看見周新,李春立馬明白了,這還真是不是誤會。
倒了八輩子黴了!連喝茶都能撞上仇人!
臉色一變,李春厲聲道:“周新,我可是錦衣衛千戶,你憑什麽抓我!”
“就憑你在浙西一帶胡作非為,本官就有權抓你!”周新鐵麵無私。
被官差拿下後,李春仍不忘威脅道:“周新,我是錦衣衛,你敢拿我!你就不怕我們紀指揮使,找你麻煩!”
“錦衣衛又如何?天子犯法尚且與庶民同罪,”周新盯著李春,麵不改色道,“陛下許我便宜行事之權,可行都察院緝拿之徒。”
“大人,我們要一路押著他進京嗎?”辦案的官差詢問周新。
考慮到羈押犯人上路多有不便,又加上錦衣衛在京城眼線極多,周新輕輕搖頭。
他對手下官差道:“你們隨我來,我們先將他關押與涿州大牢,待我稟明陛下,再押解他入京。”
李春被關入涿州大牢,周新吩咐涿州大牢的獄卒要好生看管,便帶領手下再次上路,繼續趕往京城。
涿州大牢的牢頭一開始並不理會李春,但李春掏出錦衣衛令牌後,隻好請來了知州大人。
知州害怕錦衣衛,在李春的威嚇下,他偷偷釋放了李春。
李春生怕周新向皇帝奏稟他的事情,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報告。
得知這個消息,紀綱急忙下令錦衣衛秘密攔截入京的奏折,當即入宮求見皇帝。
“陛下,臣有密奏。”
“紀綱,到底是何事,為何這般急忙?”
紀綱對朱棣稟告道:“浙西傳來一個驚人的消息,臣便迫不及待地趕來向陛下稟報。”
“哦?什麽驚人的消息?”朱棣有些疑惑。
“陛下,周新與耿通有勾結,逆匪倪弘三的民變就是他們策劃的……”
“你說什麽?!”朱棣詫異地盯著紀綱,既震驚又懷疑。
紀綱沉著冷靜地解釋道:“這件事,臣一開始也不敢相信。但這事是臣派去的千戶從浙西逃迴來後告訴臣的,具體事宜,陛下可傳殿後等候的千戶李春。”
“傳李春。”
朱棣一聲傳召,等候著殿外的錦衣衛千戶走進大殿。
李春跪在殿下,言之鑿鑿:“臣,錦衣衛千戶李春奉命前往浙西調查浙西大水,卻意外發現,新任浙江按察使周新與逆匪倪弘三暗中勾結……”
“你可有證據?”朱棣眯著一雙小眼睛,死死盯著李春。
李春抱拳道:“逆匪倪弘三之前接連打敗官軍,而周新剛到浙江不久便一舉打敗倪弘三,並將其擒拿歸案。
“微臣十分好奇,前去調查,周新卻一再阻撓。他明知臣為錦衣衛是陛下親軍,卻以陛下所授的便宜行事之權,要逮捕微臣……
“微臣急忙離開浙西,卻在涿州被他抓住,被關進大牢。陛下若不信,可以去問涿州大牢的獄卒與涿州知州。
“微臣是在涿州知州的協助下,這才得以逃脫……”
“果真如此?!”朱棣臉上有怒色。
李春信誓旦旦道:“臣對天發誓,若有半句假話,請陛下斬了臣!”
“陛下,周新素來耿直、清廉,”紀綱在一旁適時地分析道,“臣以為,周新興許是被耿通所惑,再加之,陛下不久前剛剛處死了耿通,激憤之下,難免做出一些……”
“連朕的錦衣衛也不放在眼裏?”朱棣麵露殺機,拍著桌子道,“即刻押解入京,朕倒想看看,他還有什麽話說!”
“臣等,這就去!”紀綱與李春退出大殿。
出了大殿,紀綱在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
李春一臉興奮地離開。
……
離開南京十幾天後,鄭海、鄭和等人率領的龐大船隊抵達了福建長樂。
鄭和官兵居住在長樂的十洋衛,十洋衛又稱“十洋街”。
十洋街,因為街道呈“十”字形而得名,是長樂縣城區的主幹道。
長樂縣境內有座高山,名為南山,山上有座寺廟,名為“南山三峰塔寺”。
鄭和前幾年曾向朝廷上奏,想在南山三峰塔寺內修一座天妃宮,以便出使西洋的官兵與水手們能夠在此祭拜天妃。
天妃,又稱“媽祖”,或者“天後”,海邊的漁民常尊稱為“海神娘娘”,是傳說中掌管航海的女神。
關於天妃的故事傳說可以追溯道宋朝,天妃的原型為一名叫林默的女子,因救漁民而遇難。
為祈福與保佑航海平安,海邊的人們常常祭拜天妃,沿海各地多修建有天妃宮。
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曾封林默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封林默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因此,有天妃名號。
每一次出海遠洋前,眾人都要祭拜天妃。
鄭和與鄭海率領船隊官兵,一同前往南山三峰塔寺天妃宮,祭拜天妃,為開始第四次出使西洋做最後的準備。
應南山寺廟主持的邀請,鄭海親筆為寺廟寫下“三峰塔寺”的匾額。
祭祀天妃的儀式結束後,鄭和邀鄭海登上寺廟中的佛塔。
高塔上,鄭和輕聲詢問道:“小海,陛下不是很信任周新嗎,怎麽會把周新抓起來呢?你的消息準確嗎?”
鄭海眺望著遠處的大海:“這是孟四顧從京城傳來的消息,應該不會有錯。”
“那會是什麽原因?”
鄭海苦笑道:“既然是錦衣衛抓的,那定然跟紀綱有很大的關係。”
“陛下寧可相信紀綱也不相信周新,這是為什麽?”鄭和手搭在寶塔的欄杆上,臉上有些悵然。
無奈地搖搖頭,鄭海歎息道:“當局者迷,這也是師父與我都不願意留在朝堂裏的原因。”
鄭和也歎息一聲,扭頭看向鄭海:“小海,你覺得陛下會怎麽處置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