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國王昭祿群膺(ying)乘坐著大象,率領臣子到碼頭迎接大明使團。
昭祿群膺身著長衫,頭纏白布,雙手合十對鄭和行佛禮:“尊敬的天朝使者,歡迎你們的到來。”
鄭和持佛禮迴應:“感謝暹羅國王熱情接待,本使是天子之命,前來傳旨。”
昭祿群膺再次行禮:“天朝使者遠來,請跟隨本王入宮。待本王沐浴更衣,再聆聽天朝陛下的聖諭。”
鄭海跟著鄭和,乘坐暹羅國的大象,跟著暹羅國王前往王宮。
暹羅國王在王宮中隆重設宴,款待鄭和使團。
一頓場豐盛的宴席過後,暹羅國國王昭祿群膺已經沐浴更衣,來到鄭和所在的宮殿。
“請天朝使者宣布聖諭。”昭祿群膺率領一眾臣子跪下。
鄭和取出聖旨,大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請暹羅國王接旨——
“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德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
“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鑒戒。
“其即返占城使節,還蘇門答剌、滿剌加印誥。
“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
鄭和念完詔書,鄭海又用泰語翻譯了一遍。
鄭海對暹羅國君臣翻譯翻譯道:“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你暹羅都是受大明朝廷的賜封,你怎麽能擅自扣押這些國家進貢大明的使者呢?
“你們搶奪了蘇門答剌與滿剌加國王的封王誥印,這是不對的。
“命你立即送返占城的使者,歸還蘇門答剌。滿剌加的封王詔書與印璽。
“佛曰:‘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安南國黎氏亡國,就是前車之鑒。
“從今天起,希望你們要遵守律法,與鄰國友好相處,這樣才能永享太平……”
鄭海嘰裏呱啦地一通泰語翻譯,念得口幹舌燥。
他學過泰語,事先又叫懂泰語的大明翻譯將聖旨翻譯了。
但為了方便暹羅國君臣的理解,他特意引用了佛教經典《無量壽經》中佛語,這無形中增加譯文的長度。
聽完鄭海的翻譯,暹羅國群臣這才明白,這次大明使團前來是來問罪的。
暹羅國王昭祿群膺行禮起身,從鄭和手中接過聖旨。
他一臉淡定,從容不迫道,用一口流利地漢語說道:“啟稟天朝聖使,聖使有所不知,這滿剌加是敝國的屬地。對敝國的屬地,本王有管轄之權……”
聽著暹羅國王流利的漢語,鄭海心中一頓謾罵。
早知道暹羅國王懂漢語,他還把聖旨翻譯一遍做什麽……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轉念一想,他又想起了一件事:在碼頭迎接鄭和時,暹羅國國王說的就是漢語。
“當王子時,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就去過大明,他會講漢語,這陛下難道不知道?”
“如果朱棣知道,那為什麽還叫我前來暹羅呢?”
忽然間,鄭海有些想不明白。
就在鄭海走神的時候,鄭和已經與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多次交鋒。
滿剌加雖然以前是暹羅國的屬地,但大明天子已經冊封滿剌加國王。
更何況,暹羅國還扣押了占城進貢大明的使者。他不僅搶奪了滿剌加國王的封王詔書與印璽,連蘇門答剌國王的封王詔書與印璽也搶了。
鄭和有理有節,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恩威並濟,辯得暹羅國王無話可說。
昭祿群膺自知理虧,表示認錯、悔罪。
正當鄭海與鄭和以為一切順利時,暹羅國王突然殺了一個迴馬槍。
“本王若是同意歸還滿剌加與蘇門答剌兩國的誥印,不知天朝聖使可否答應本王一個條件?”
鄭和和鄭海對視一眼,他們知道,暹羅國王心裏並不服氣。
暹羅是南洋的強國,滿剌加曾經不過是它的一塊屬地,而蘇門答剌也是不它的對手。
雖然大明足夠強大,但大明離南洋很遙遠。
隻能震懾暹羅,要出兵暹羅,那會費時費力,代價不小。
若不是有占城亡國的前車之鑒,又見鄭和船隊規模如此浩大,昭祿群膺真不想歸還兩國有關大明的誥印。
要暹羅王心服口服,光靠言語震懾是不夠的,必須用行動證明大明的使團是有本事、有能力,能服人的。
“不知暹羅王,有什麽要求?”鄭和不卑不亢,不動聲色。
“哈哈,聖使言重了,本王哪裏敢向天朝聖使提要求,”昭祿群膺微笑道:“本王聽說,天朝的岐黃之術獨步天下,想請聖使為暹羅國的百姓醫治一二。”
聽到國王這麽說,剛才一直沉默的暹羅國群臣紛紛大聲附和。
從這些暹羅國的大臣語氣裏,鄭海聽出了貓膩。
他明白,這些人根本就不讚同他們的國王歸還滿剌加與蘇門答剌的大明賜予的誥印與禮物。
劫掠鄰國的財寶、扣押占城國使者並索要贖金,這是他們暹羅國國王默許的。而這些事情對他們這些臣子是大有好處,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要他們把到手的財物再還迴來,遭受損失的是他們。
他們當然不樂意,隻是礙於大明的天威,礙於國王的權威,他們不好當著鄭和使團的麵提出來。
如今,昭祿群膺國王這麽一說,他們就借題發揮了。
連“岐黃之術”這個詞都懂,這昭祿群膺真是個中國通。
岐黃之術,泛指中醫醫術。
“岐黃”中的“黃”是指軒轅黃帝,“岐”是指黃帝的臣子岐伯。
黃帝與岐伯經常探討醫學問題,相傳《黃帝內經》為黃帝所作,後人以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
鄭和當然知道暹羅國國王這是故意出難題,目的是不想歸還大明賜予滿剌加與蘇門答剌兩國的誥印。
他微笑道:“我天朝醫術自然獨步天下,不過,暹羅醫術也不弱……”
“誒,聖使謙虛了,我暹羅醫術豈能與天朝相比,還請聖使不要推辭。”
在一旁聽著,鄭海在心中暗暗吐槽:這昭祿群膺真是老謀深算!
“暹羅王,我使團船隊出使隻帶了一些普通的醫官,”鄭海急忙救場,“若要醫治貴國百姓的疑難雜症,隻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斜了一眼鄭海,昭祿群膺嗬嗬笑道:“這位通事,如若是敝國百姓的尋常小病,本王豈敢勞煩天朝聖使。”
“什麽通事,這是我們使團的副使,大明的輔國公!暹羅王,請你放尊重點!”
旁邊的大明的禮部官員對昭祿群膺的傲慢很生氣,上前解釋鄭海的身份。
“哦,原來是副使,還是國公啊,本王失禮了。”
昭祿群膺微微躬身,隨即又道:“這位國公,莫非你們是不願為敝國百姓醫治?”
暹羅王不可能不知道鄭海的身份。
他故意貶低鄭海的身份,就是為了挑起矛盾,激怒鄭海,趁機發難。
鄭海與鄭和對視一眼,微微點頭。
鄭和從容道:“既然暹羅王有求,那本使自然願為敝國百姓診治。不知是病症如何?”
昭祿群膺一臉笑容,暹羅國的一眾大臣也是一臉得意。
“來人,傳病人。”
昭祿群膺忘乎所以地喊了一聲漢語,這次醒悟,又用泰語說了一遍。
鄭海與鄭和連忙與身旁的禮部官員協調,叫來船隊中最厲害的醫官。
“放心吧,兩位大人,屬下一定盡力,不給大明太醫丟臉。”船隊醫官向鄭海、鄭和信誓旦旦。
不一會兒,暹羅王的兩名侍從帶著一名病人,走進殿中。
那病人一進殿,鄭和與一眾大明使者都傻眼了。
“兩位大人,這等怪……怪病……屬下未曾見過,屬下……屬下無能。”
鄭海嘴角一勾。
湊到鄭和耳邊,他附耳低語道:“三寶,這個病,我有辦法……”
昭祿群膺身著長衫,頭纏白布,雙手合十對鄭和行佛禮:“尊敬的天朝使者,歡迎你們的到來。”
鄭和持佛禮迴應:“感謝暹羅國王熱情接待,本使是天子之命,前來傳旨。”
昭祿群膺再次行禮:“天朝使者遠來,請跟隨本王入宮。待本王沐浴更衣,再聆聽天朝陛下的聖諭。”
鄭海跟著鄭和,乘坐暹羅國的大象,跟著暹羅國王前往王宮。
暹羅國王在王宮中隆重設宴,款待鄭和使團。
一頓場豐盛的宴席過後,暹羅國國王昭祿群膺已經沐浴更衣,來到鄭和所在的宮殿。
“請天朝使者宣布聖諭。”昭祿群膺率領一眾臣子跪下。
鄭和取出聖旨,大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請暹羅國王接旨——
“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德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
“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鑒戒。
“其即返占城使節,還蘇門答剌、滿剌加印誥。
“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
鄭和念完詔書,鄭海又用泰語翻譯了一遍。
鄭海對暹羅國君臣翻譯翻譯道:“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你暹羅都是受大明朝廷的賜封,你怎麽能擅自扣押這些國家進貢大明的使者呢?
“你們搶奪了蘇門答剌與滿剌加國王的封王誥印,這是不對的。
“命你立即送返占城的使者,歸還蘇門答剌。滿剌加的封王詔書與印璽。
“佛曰:‘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安南國黎氏亡國,就是前車之鑒。
“從今天起,希望你們要遵守律法,與鄰國友好相處,這樣才能永享太平……”
鄭海嘰裏呱啦地一通泰語翻譯,念得口幹舌燥。
他學過泰語,事先又叫懂泰語的大明翻譯將聖旨翻譯了。
但為了方便暹羅國君臣的理解,他特意引用了佛教經典《無量壽經》中佛語,這無形中增加譯文的長度。
聽完鄭海的翻譯,暹羅國群臣這才明白,這次大明使團前來是來問罪的。
暹羅國王昭祿群膺行禮起身,從鄭和手中接過聖旨。
他一臉淡定,從容不迫道,用一口流利地漢語說道:“啟稟天朝聖使,聖使有所不知,這滿剌加是敝國的屬地。對敝國的屬地,本王有管轄之權……”
聽著暹羅國王流利的漢語,鄭海心中一頓謾罵。
早知道暹羅國王懂漢語,他還把聖旨翻譯一遍做什麽……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轉念一想,他又想起了一件事:在碼頭迎接鄭和時,暹羅國國王說的就是漢語。
“當王子時,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就去過大明,他會講漢語,這陛下難道不知道?”
“如果朱棣知道,那為什麽還叫我前來暹羅呢?”
忽然間,鄭海有些想不明白。
就在鄭海走神的時候,鄭和已經與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多次交鋒。
滿剌加雖然以前是暹羅國的屬地,但大明天子已經冊封滿剌加國王。
更何況,暹羅國還扣押了占城進貢大明的使者。他不僅搶奪了滿剌加國王的封王詔書與印璽,連蘇門答剌國王的封王詔書與印璽也搶了。
鄭和有理有節,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恩威並濟,辯得暹羅國王無話可說。
昭祿群膺自知理虧,表示認錯、悔罪。
正當鄭海與鄭和以為一切順利時,暹羅國王突然殺了一個迴馬槍。
“本王若是同意歸還滿剌加與蘇門答剌兩國的誥印,不知天朝聖使可否答應本王一個條件?”
鄭和和鄭海對視一眼,他們知道,暹羅國王心裏並不服氣。
暹羅是南洋的強國,滿剌加曾經不過是它的一塊屬地,而蘇門答剌也是不它的對手。
雖然大明足夠強大,但大明離南洋很遙遠。
隻能震懾暹羅,要出兵暹羅,那會費時費力,代價不小。
若不是有占城亡國的前車之鑒,又見鄭和船隊規模如此浩大,昭祿群膺真不想歸還兩國有關大明的誥印。
要暹羅王心服口服,光靠言語震懾是不夠的,必須用行動證明大明的使團是有本事、有能力,能服人的。
“不知暹羅王,有什麽要求?”鄭和不卑不亢,不動聲色。
“哈哈,聖使言重了,本王哪裏敢向天朝聖使提要求,”昭祿群膺微笑道:“本王聽說,天朝的岐黃之術獨步天下,想請聖使為暹羅國的百姓醫治一二。”
聽到國王這麽說,剛才一直沉默的暹羅國群臣紛紛大聲附和。
從這些暹羅國的大臣語氣裏,鄭海聽出了貓膩。
他明白,這些人根本就不讚同他們的國王歸還滿剌加與蘇門答剌的大明賜予的誥印與禮物。
劫掠鄰國的財寶、扣押占城國使者並索要贖金,這是他們暹羅國國王默許的。而這些事情對他們這些臣子是大有好處,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要他們把到手的財物再還迴來,遭受損失的是他們。
他們當然不樂意,隻是礙於大明的天威,礙於國王的權威,他們不好當著鄭和使團的麵提出來。
如今,昭祿群膺國王這麽一說,他們就借題發揮了。
連“岐黃之術”這個詞都懂,這昭祿群膺真是個中國通。
岐黃之術,泛指中醫醫術。
“岐黃”中的“黃”是指軒轅黃帝,“岐”是指黃帝的臣子岐伯。
黃帝與岐伯經常探討醫學問題,相傳《黃帝內經》為黃帝所作,後人以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
鄭和當然知道暹羅國國王這是故意出難題,目的是不想歸還大明賜予滿剌加與蘇門答剌兩國的誥印。
他微笑道:“我天朝醫術自然獨步天下,不過,暹羅醫術也不弱……”
“誒,聖使謙虛了,我暹羅醫術豈能與天朝相比,還請聖使不要推辭。”
在一旁聽著,鄭海在心中暗暗吐槽:這昭祿群膺真是老謀深算!
“暹羅王,我使團船隊出使隻帶了一些普通的醫官,”鄭海急忙救場,“若要醫治貴國百姓的疑難雜症,隻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斜了一眼鄭海,昭祿群膺嗬嗬笑道:“這位通事,如若是敝國百姓的尋常小病,本王豈敢勞煩天朝聖使。”
“什麽通事,這是我們使團的副使,大明的輔國公!暹羅王,請你放尊重點!”
旁邊的大明的禮部官員對昭祿群膺的傲慢很生氣,上前解釋鄭海的身份。
“哦,原來是副使,還是國公啊,本王失禮了。”
昭祿群膺微微躬身,隨即又道:“這位國公,莫非你們是不願為敝國百姓醫治?”
暹羅王不可能不知道鄭海的身份。
他故意貶低鄭海的身份,就是為了挑起矛盾,激怒鄭海,趁機發難。
鄭海與鄭和對視一眼,微微點頭。
鄭和從容道:“既然暹羅王有求,那本使自然願為敝國百姓診治。不知是病症如何?”
昭祿群膺一臉笑容,暹羅國的一眾大臣也是一臉得意。
“來人,傳病人。”
昭祿群膺忘乎所以地喊了一聲漢語,這次醒悟,又用泰語說了一遍。
鄭海與鄭和連忙與身旁的禮部官員協調,叫來船隊中最厲害的醫官。
“放心吧,兩位大人,屬下一定盡力,不給大明太醫丟臉。”船隊醫官向鄭海、鄭和信誓旦旦。
不一會兒,暹羅王的兩名侍從帶著一名病人,走進殿中。
那病人一進殿,鄭和與一眾大明使者都傻眼了。
“兩位大人,這等怪……怪病……屬下未曾見過,屬下……屬下無能。”
鄭海嘴角一勾。
湊到鄭和耳邊,他附耳低語道:“三寶,這個病,我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