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緊急召見,鄭海不敢在尼姑庵停留。
他跟著太監昌盛,走出尼姑庵。
離尼姑庵不遠的地方,一棵歪脖子鬆樹下,拴著幾匹紅棕色的快馬。
見鄭海與昌盛走過來,幾名太監急忙去解拴著馬匹的繩子。
見昌盛身邊沒人,鄭海低聲問道:“昌盛,陛下急著召見我,到底有什麽急事?”
昌盛掃了一眼四周,湊近鄭海,低聲迴複道:“小的不瞞輔國公,陛下為的是南洋之事,不知輔國公是否有耳聞?”
“莫非是暹羅國之事?”
昌盛眉眼一挑,一副微微驚訝的表情,拱手恭維道:“國公的消息,真是靈通!小的佩服!”
鄭海可不吃這套,直接道:“昌盛,你是宮中的老人,在我麵前,不必如此謙卑。私下裏,叫我鄭海就好……”
昌盛久居皇宮,是個人精。
他已經服侍過三代皇帝,論見識與察言觀色的本事可不是一般人可比。
見識過年邁的洪武帝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陪伴過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從稚嫩走向成熟,又跟著心機深沉的永樂帝,太監昌盛早就學會了看人說話。
知道鄭海沒有什麽架子,不喜阿諛奉承,他也就不再故作姿態。
“小的可不敢直唿國公姓名。”
昌盛歎了一口氣,感慨道:“想當年,小的與國公初識,您還隻是錦衣衛的一名小旗……這才多少年,您已經位列一等公爵,而小的依舊隻是陛下身前的一個奉禦太監……”
“昌盛公公,可不要妄自菲薄。”
鄭海寬慰道:“這陛下身邊的長隨奉禦,可不是誰都能當的。公公,辦事穩重,恪盡職守,來日一定能升上去。”
“借國公吉言,希望如此。”
“我義兄鄭和,以前就在陛下身邊當差,如今就升上去了,昌盛公公一定也可以!”
“小的可不敢跟司禮監鄭大人相比。”
昌盛微微低頭,眼神中卻是充滿了憧憬。
他眼中的憧憬一閃而過,若不是鄭海的眼神之犀利異於常人,可能真發現不了。
神色一變,昌盛低沉聲道:“唉!若是沒有那鐵匣子的事情,或許,小的還有出頭之日,可……”
“公公,你如今不是得以出宮了嗎?可見,陛下對你信任有加。”
鄭海不動聲色,繼續勸說道:“這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還望昌盛公公,著眼長遠。”
就在鄭海與太監昌盛低聲閑談時,幾名太監牽著馬,走過來。
“管事,輔國公,你們的馬。”
昌盛衝著那幾名手下點點頭:“你們先等一下,我與輔國公說句話。”
他湊到鄭海身前,低聲問道:“輔國公,小的有一事不明,還望國公為小的解惑。”
“什麽事,你說。”
昌盛極為謹慎地掃了一眼四周,輕聲細語道:“太祖高皇帝交代的鐵匣子,隻有國公與我知曉……”
他神色肅然,盯著鄭海,旁敲側擊道:“國公,你說,西宮的那把火與先皇帝的神秘失蹤,是不是有什麽聯係?”
鄭海嗬嗬一笑,從容不迫道:“這不過是巧合罷了。昌盛,莫非,你還知道其他的事情?”
“嗬嗬,嗬嗬,小的也隻是瞎猜而已。”
昌盛衝著鄭海微微一躬,行禮道:“請國公上馬,咱們這就入宮。”
鄭海點點頭,走向不遠處的馬匹。
在坐上馬鞍之際,他用餘光掃了一眼側後方的太監昌盛。
昌盛的嘴角微微上揚,他的臉上有一絲冷笑,幾乎不可察覺的。
鄭海心中暗暗警惕。
“這昌盛果然不簡單,他已經有所懷疑了……
“這久居皇宮的太監果真跟狐狸一樣精明,真不能等閑視之。
“不過,懷疑歸懷疑,他沒有證據,根本不敢跟朱棣說。
“更何況,他根本就不是朱棣的人,我暫且不用理會他。
“不過,尋找朱允炆這件事情,必須想辦法推給其他人。
“否則,這個鍋,保不定哪天會扣在我身上……”
騎著馬,一路奔向皇宮,鄭海卻在暗暗思量著,該如何撇清與自己的嫌疑……
來到皇宮門前,太監昌盛亮了亮手中的金牌,直接帶著鄭海入了宮。
下了馬,太監昌盛直接領著鄭海趕往武英殿。
走進武英殿,鄭海發現,鄭和、道衍、紀綱與朱棣都在殿中。
“鄭海,你終於來了!”
看到鄭海進殿,朱棣率先出聲。
鄭和、道衍與紀綱紛紛扭頭看向鄭海。
瞥了一眼鄭海,朱棣又道:“朕原本是想找你商議暹羅國之事,不過,你來晚了。朕命你與鄭和一同出使暹羅,這事就這麽定了!”
“陛下,這……”
“怎麽?你不願去?”
盯著鄭海,朱棣的眼神深邃。
那雙小眼珠子,像探照燈一樣照在鄭海的身上,令鄭海渾身不舒服。
這哪裏是找鄭海來商議的,根本就是等鄭海前來,然後,直接宣布委派的決定。
鄭海心裏當然有些不舒服。
徐妙錦那邊還沒解釋清楚呢,這邊突然來了一個緊急召見。
剛入宮,他還沒弄清楚事情呢,朱棣就來了這麽個旨意。
要知道,這下西洋一趟就是兩年,剛迴來還沒過多久,又要出海了。
鄭海心裏確實不願意。
打量著鄭海,朱棣解釋道:“朕聽鄭和說,你是白衣族,言語與暹羅國多有類似,故命你與鄭和一同前往暹羅。”
“臣確實是白衣族,臣領旨。”
雖心裏不爽,但鄭海依舊應承下來。
白衣族就是傣族,暹羅國是古代的泰國。
傣族與泰國的泰人是同宗同源,語言上是同一語係,隻是後來慢慢各自演進,成了兩種不同語言,但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聽到鄭海一口答應,朱棣微微點頭,嘴角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陛下,不知使團什麽時候出發,臣有一些事情要……”
“即刻出發,不得耽誤。”
還沒等鄭海說完,朱棣便打斷了鄭海。
“具體事宜,你問鄭和,朕已經跟他交代了。”
鄭和公私分明,向鄭海抱拳行禮,鄭重道:“輔國公,具體事宜,稍後小的會向國公一一稟明。”
在朝堂上,鄭海是輔國公,鄭和隻是司禮監掌事。
因此,論身份地位,鄭海更高,鄭和向鄭海行禮,符合禮儀。
“好了,你們師徒三人先退下吧,關於出使西洋的事情,你們自己商議。朕就不留你們了。”
鄭海跟著道衍、鄭和向朱棣行禮,退出武英殿。
武英殿中,隻剩下皇帝朱棣與錦衣衛指揮使紀綱。
“紀綱,你的主意很好!”
“謝陛下誇獎,”紀綱抱拳行禮,“這輔國公出使暹羅,怕是三五個月都迴不來了……”
“三五個月?”朱棣咧嘴笑道,“是兩年。”
紀綱一愣。
朱棣微笑著道:“朕已命鄭和送南洋各國使團一同返迴南洋,要他迴訪諸國,這一來一迴,與上次出訪所花的時間不會少多少。”
“陛下聖明!臣實在愚鈍,竟沒想到,陛下會有如此妙招!”
紀綱抱拳行禮,不失時機地恭維朱棣。
“徐妙錦那邊,怎麽樣了?”朱棣問了一句。
紀綱迴複道:“陛下放心!臣已經吩咐下去,那老尼姑不會令徐姑娘真的出家。”
“嗯,這件事,你辦的好,朕很滿意。”
……
出了皇宮,鄭海與鄭和先送他們的師父道衍迴寺廟。
從寺廟返迴的路上,鄭海問鄭和:“三寶,陛下為什麽急著命使團第二次出使西洋?”
“小海,你有所不知,”鄭和解釋道,“暹羅國搶走了陛下賜予滿剌加國王的王印與封王誥令,還擄走了鎮山國石碑……”
【注】
有關學者對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間與過程有疑義,至今仍有爭議。
《明史》記載的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與《天妃靈應之記》碑所記時間不同。
《明史.鄭和傳》:“(永樂)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
《明史.成祖》:“(永樂)六年……九月……癸亥,鄭和複使西洋。”
《天妃靈應之記》碑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至五年迴……(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至七年還。”
【《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立下的石碑,本小說以此為準】
他跟著太監昌盛,走出尼姑庵。
離尼姑庵不遠的地方,一棵歪脖子鬆樹下,拴著幾匹紅棕色的快馬。
見鄭海與昌盛走過來,幾名太監急忙去解拴著馬匹的繩子。
見昌盛身邊沒人,鄭海低聲問道:“昌盛,陛下急著召見我,到底有什麽急事?”
昌盛掃了一眼四周,湊近鄭海,低聲迴複道:“小的不瞞輔國公,陛下為的是南洋之事,不知輔國公是否有耳聞?”
“莫非是暹羅國之事?”
昌盛眉眼一挑,一副微微驚訝的表情,拱手恭維道:“國公的消息,真是靈通!小的佩服!”
鄭海可不吃這套,直接道:“昌盛,你是宮中的老人,在我麵前,不必如此謙卑。私下裏,叫我鄭海就好……”
昌盛久居皇宮,是個人精。
他已經服侍過三代皇帝,論見識與察言觀色的本事可不是一般人可比。
見識過年邁的洪武帝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陪伴過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從稚嫩走向成熟,又跟著心機深沉的永樂帝,太監昌盛早就學會了看人說話。
知道鄭海沒有什麽架子,不喜阿諛奉承,他也就不再故作姿態。
“小的可不敢直唿國公姓名。”
昌盛歎了一口氣,感慨道:“想當年,小的與國公初識,您還隻是錦衣衛的一名小旗……這才多少年,您已經位列一等公爵,而小的依舊隻是陛下身前的一個奉禦太監……”
“昌盛公公,可不要妄自菲薄。”
鄭海寬慰道:“這陛下身邊的長隨奉禦,可不是誰都能當的。公公,辦事穩重,恪盡職守,來日一定能升上去。”
“借國公吉言,希望如此。”
“我義兄鄭和,以前就在陛下身邊當差,如今就升上去了,昌盛公公一定也可以!”
“小的可不敢跟司禮監鄭大人相比。”
昌盛微微低頭,眼神中卻是充滿了憧憬。
他眼中的憧憬一閃而過,若不是鄭海的眼神之犀利異於常人,可能真發現不了。
神色一變,昌盛低沉聲道:“唉!若是沒有那鐵匣子的事情,或許,小的還有出頭之日,可……”
“公公,你如今不是得以出宮了嗎?可見,陛下對你信任有加。”
鄭海不動聲色,繼續勸說道:“這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還望昌盛公公,著眼長遠。”
就在鄭海與太監昌盛低聲閑談時,幾名太監牽著馬,走過來。
“管事,輔國公,你們的馬。”
昌盛衝著那幾名手下點點頭:“你們先等一下,我與輔國公說句話。”
他湊到鄭海身前,低聲問道:“輔國公,小的有一事不明,還望國公為小的解惑。”
“什麽事,你說。”
昌盛極為謹慎地掃了一眼四周,輕聲細語道:“太祖高皇帝交代的鐵匣子,隻有國公與我知曉……”
他神色肅然,盯著鄭海,旁敲側擊道:“國公,你說,西宮的那把火與先皇帝的神秘失蹤,是不是有什麽聯係?”
鄭海嗬嗬一笑,從容不迫道:“這不過是巧合罷了。昌盛,莫非,你還知道其他的事情?”
“嗬嗬,嗬嗬,小的也隻是瞎猜而已。”
昌盛衝著鄭海微微一躬,行禮道:“請國公上馬,咱們這就入宮。”
鄭海點點頭,走向不遠處的馬匹。
在坐上馬鞍之際,他用餘光掃了一眼側後方的太監昌盛。
昌盛的嘴角微微上揚,他的臉上有一絲冷笑,幾乎不可察覺的。
鄭海心中暗暗警惕。
“這昌盛果然不簡單,他已經有所懷疑了……
“這久居皇宮的太監果真跟狐狸一樣精明,真不能等閑視之。
“不過,懷疑歸懷疑,他沒有證據,根本不敢跟朱棣說。
“更何況,他根本就不是朱棣的人,我暫且不用理會他。
“不過,尋找朱允炆這件事情,必須想辦法推給其他人。
“否則,這個鍋,保不定哪天會扣在我身上……”
騎著馬,一路奔向皇宮,鄭海卻在暗暗思量著,該如何撇清與自己的嫌疑……
來到皇宮門前,太監昌盛亮了亮手中的金牌,直接帶著鄭海入了宮。
下了馬,太監昌盛直接領著鄭海趕往武英殿。
走進武英殿,鄭海發現,鄭和、道衍、紀綱與朱棣都在殿中。
“鄭海,你終於來了!”
看到鄭海進殿,朱棣率先出聲。
鄭和、道衍與紀綱紛紛扭頭看向鄭海。
瞥了一眼鄭海,朱棣又道:“朕原本是想找你商議暹羅國之事,不過,你來晚了。朕命你與鄭和一同出使暹羅,這事就這麽定了!”
“陛下,這……”
“怎麽?你不願去?”
盯著鄭海,朱棣的眼神深邃。
那雙小眼珠子,像探照燈一樣照在鄭海的身上,令鄭海渾身不舒服。
這哪裏是找鄭海來商議的,根本就是等鄭海前來,然後,直接宣布委派的決定。
鄭海心裏當然有些不舒服。
徐妙錦那邊還沒解釋清楚呢,這邊突然來了一個緊急召見。
剛入宮,他還沒弄清楚事情呢,朱棣就來了這麽個旨意。
要知道,這下西洋一趟就是兩年,剛迴來還沒過多久,又要出海了。
鄭海心裏確實不願意。
打量著鄭海,朱棣解釋道:“朕聽鄭和說,你是白衣族,言語與暹羅國多有類似,故命你與鄭和一同前往暹羅。”
“臣確實是白衣族,臣領旨。”
雖心裏不爽,但鄭海依舊應承下來。
白衣族就是傣族,暹羅國是古代的泰國。
傣族與泰國的泰人是同宗同源,語言上是同一語係,隻是後來慢慢各自演進,成了兩種不同語言,但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聽到鄭海一口答應,朱棣微微點頭,嘴角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陛下,不知使團什麽時候出發,臣有一些事情要……”
“即刻出發,不得耽誤。”
還沒等鄭海說完,朱棣便打斷了鄭海。
“具體事宜,你問鄭和,朕已經跟他交代了。”
鄭和公私分明,向鄭海抱拳行禮,鄭重道:“輔國公,具體事宜,稍後小的會向國公一一稟明。”
在朝堂上,鄭海是輔國公,鄭和隻是司禮監掌事。
因此,論身份地位,鄭海更高,鄭和向鄭海行禮,符合禮儀。
“好了,你們師徒三人先退下吧,關於出使西洋的事情,你們自己商議。朕就不留你們了。”
鄭海跟著道衍、鄭和向朱棣行禮,退出武英殿。
武英殿中,隻剩下皇帝朱棣與錦衣衛指揮使紀綱。
“紀綱,你的主意很好!”
“謝陛下誇獎,”紀綱抱拳行禮,“這輔國公出使暹羅,怕是三五個月都迴不來了……”
“三五個月?”朱棣咧嘴笑道,“是兩年。”
紀綱一愣。
朱棣微笑著道:“朕已命鄭和送南洋各國使團一同返迴南洋,要他迴訪諸國,這一來一迴,與上次出訪所花的時間不會少多少。”
“陛下聖明!臣實在愚鈍,竟沒想到,陛下會有如此妙招!”
紀綱抱拳行禮,不失時機地恭維朱棣。
“徐妙錦那邊,怎麽樣了?”朱棣問了一句。
紀綱迴複道:“陛下放心!臣已經吩咐下去,那老尼姑不會令徐姑娘真的出家。”
“嗯,這件事,你辦的好,朕很滿意。”
……
出了皇宮,鄭海與鄭和先送他們的師父道衍迴寺廟。
從寺廟返迴的路上,鄭海問鄭和:“三寶,陛下為什麽急著命使團第二次出使西洋?”
“小海,你有所不知,”鄭和解釋道,“暹羅國搶走了陛下賜予滿剌加國王的王印與封王誥令,還擄走了鎮山國石碑……”
【注】
有關學者對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間與過程有疑義,至今仍有爭議。
《明史》記載的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與《天妃靈應之記》碑所記時間不同。
《明史.鄭和傳》:“(永樂)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
《明史.成祖》:“(永樂)六年……九月……癸亥,鄭和複使西洋。”
《天妃靈應之記》碑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至五年迴……(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至七年還。”
【《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立下的石碑,本小說以此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