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緊急召見,鄭海不敢在尼姑庵停留。


    他跟著太監昌盛,走出尼姑庵。


    離尼姑庵不遠的地方,一棵歪脖子鬆樹下,拴著幾匹紅棕色的快馬。


    見鄭海與昌盛走過來,幾名太監急忙去解拴著馬匹的繩子。


    見昌盛身邊沒人,鄭海低聲問道:“昌盛,陛下急著召見我,到底有什麽急事?”


    昌盛掃了一眼四周,湊近鄭海,低聲迴複道:“小的不瞞輔國公,陛下為的是南洋之事,不知輔國公是否有耳聞?”


    “莫非是暹羅國之事?”


    昌盛眉眼一挑,一副微微驚訝的表情,拱手恭維道:“國公的消息,真是靈通!小的佩服!”


    鄭海可不吃這套,直接道:“昌盛,你是宮中的老人,在我麵前,不必如此謙卑。私下裏,叫我鄭海就好……”


    昌盛久居皇宮,是個人精。


    他已經服侍過三代皇帝,論見識與察言觀色的本事可不是一般人可比。


    見識過年邁的洪武帝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陪伴過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從稚嫩走向成熟,又跟著心機深沉的永樂帝,太監昌盛早就學會了看人說話。


    知道鄭海沒有什麽架子,不喜阿諛奉承,他也就不再故作姿態。


    “小的可不敢直唿國公姓名。”


    昌盛歎了一口氣,感慨道:“想當年,小的與國公初識,您還隻是錦衣衛的一名小旗……這才多少年,您已經位列一等公爵,而小的依舊隻是陛下身前的一個奉禦太監……”


    “昌盛公公,可不要妄自菲薄。”


    鄭海寬慰道:“這陛下身邊的長隨奉禦,可不是誰都能當的。公公,辦事穩重,恪盡職守,來日一定能升上去。”


    “借國公吉言,希望如此。”


    “我義兄鄭和,以前就在陛下身邊當差,如今就升上去了,昌盛公公一定也可以!”


    “小的可不敢跟司禮監鄭大人相比。”


    昌盛微微低頭,眼神中卻是充滿了憧憬。


    他眼中的憧憬一閃而過,若不是鄭海的眼神之犀利異於常人,可能真發現不了。


    神色一變,昌盛低沉聲道:“唉!若是沒有那鐵匣子的事情,或許,小的還有出頭之日,可……”


    “公公,你如今不是得以出宮了嗎?可見,陛下對你信任有加。”


    鄭海不動聲色,繼續勸說道:“這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還望昌盛公公,著眼長遠。”


    就在鄭海與太監昌盛低聲閑談時,幾名太監牽著馬,走過來。


    “管事,輔國公,你們的馬。”


    昌盛衝著那幾名手下點點頭:“你們先等一下,我與輔國公說句話。”


    他湊到鄭海身前,低聲問道:“輔國公,小的有一事不明,還望國公為小的解惑。”


    “什麽事,你說。”


    昌盛極為謹慎地掃了一眼四周,輕聲細語道:“太祖高皇帝交代的鐵匣子,隻有國公與我知曉……”


    他神色肅然,盯著鄭海,旁敲側擊道:“國公,你說,西宮的那把火與先皇帝的神秘失蹤,是不是有什麽聯係?”


    鄭海嗬嗬一笑,從容不迫道:“這不過是巧合罷了。昌盛,莫非,你還知道其他的事情?”


    “嗬嗬,嗬嗬,小的也隻是瞎猜而已。”


    昌盛衝著鄭海微微一躬,行禮道:“請國公上馬,咱們這就入宮。”


    鄭海點點頭,走向不遠處的馬匹。


    在坐上馬鞍之際,他用餘光掃了一眼側後方的太監昌盛。


    昌盛的嘴角微微上揚,他的臉上有一絲冷笑,幾乎不可察覺的。


    鄭海心中暗暗警惕。


    “這昌盛果然不簡單,他已經有所懷疑了……


    “這久居皇宮的太監果真跟狐狸一樣精明,真不能等閑視之。


    “不過,懷疑歸懷疑,他沒有證據,根本不敢跟朱棣說。


    “更何況,他根本就不是朱棣的人,我暫且不用理會他。


    “不過,尋找朱允炆這件事情,必須想辦法推給其他人。


    “否則,這個鍋,保不定哪天會扣在我身上……”


    騎著馬,一路奔向皇宮,鄭海卻在暗暗思量著,該如何撇清與自己的嫌疑……


    來到皇宮門前,太監昌盛亮了亮手中的金牌,直接帶著鄭海入了宮。


    下了馬,太監昌盛直接領著鄭海趕往武英殿。


    走進武英殿,鄭海發現,鄭和、道衍、紀綱與朱棣都在殿中。


    “鄭海,你終於來了!”


    看到鄭海進殿,朱棣率先出聲。


    鄭和、道衍與紀綱紛紛扭頭看向鄭海。


    瞥了一眼鄭海,朱棣又道:“朕原本是想找你商議暹羅國之事,不過,你來晚了。朕命你與鄭和一同出使暹羅,這事就這麽定了!”


    “陛下,這……”


    “怎麽?你不願去?”


    盯著鄭海,朱棣的眼神深邃。


    那雙小眼珠子,像探照燈一樣照在鄭海的身上,令鄭海渾身不舒服。


    這哪裏是找鄭海來商議的,根本就是等鄭海前來,然後,直接宣布委派的決定。


    鄭海心裏當然有些不舒服。


    徐妙錦那邊還沒解釋清楚呢,這邊突然來了一個緊急召見。


    剛入宮,他還沒弄清楚事情呢,朱棣就來了這麽個旨意。


    要知道,這下西洋一趟就是兩年,剛迴來還沒過多久,又要出海了。


    鄭海心裏確實不願意。


    打量著鄭海,朱棣解釋道:“朕聽鄭和說,你是白衣族,言語與暹羅國多有類似,故命你與鄭和一同前往暹羅。”


    “臣確實是白衣族,臣領旨。”


    雖心裏不爽,但鄭海依舊應承下來。


    白衣族就是傣族,暹羅國是古代的泰國。


    傣族與泰國的泰人是同宗同源,語言上是同一語係,隻是後來慢慢各自演進,成了兩種不同語言,但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聽到鄭海一口答應,朱棣微微點頭,嘴角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陛下,不知使團什麽時候出發,臣有一些事情要……”


    “即刻出發,不得耽誤。”


    還沒等鄭海說完,朱棣便打斷了鄭海。


    “具體事宜,你問鄭和,朕已經跟他交代了。”


    鄭和公私分明,向鄭海抱拳行禮,鄭重道:“輔國公,具體事宜,稍後小的會向國公一一稟明。”


    在朝堂上,鄭海是輔國公,鄭和隻是司禮監掌事。


    因此,論身份地位,鄭海更高,鄭和向鄭海行禮,符合禮儀。


    “好了,你們師徒三人先退下吧,關於出使西洋的事情,你們自己商議。朕就不留你們了。”


    鄭海跟著道衍、鄭和向朱棣行禮,退出武英殿。


    武英殿中,隻剩下皇帝朱棣與錦衣衛指揮使紀綱。


    “紀綱,你的主意很好!”


    “謝陛下誇獎,”紀綱抱拳行禮,“這輔國公出使暹羅,怕是三五個月都迴不來了……”


    “三五個月?”朱棣咧嘴笑道,“是兩年。”


    紀綱一愣。


    朱棣微笑著道:“朕已命鄭和送南洋各國使團一同返迴南洋,要他迴訪諸國,這一來一迴,與上次出訪所花的時間不會少多少。”


    “陛下聖明!臣實在愚鈍,竟沒想到,陛下會有如此妙招!”


    紀綱抱拳行禮,不失時機地恭維朱棣。


    “徐妙錦那邊,怎麽樣了?”朱棣問了一句。


    紀綱迴複道:“陛下放心!臣已經吩咐下去,那老尼姑不會令徐姑娘真的出家。”


    “嗯,這件事,你辦的好,朕很滿意。”


    ……


    出了皇宮,鄭海與鄭和先送他們的師父道衍迴寺廟。


    從寺廟返迴的路上,鄭海問鄭和:“三寶,陛下為什麽急著命使團第二次出使西洋?”


    “小海,你有所不知,”鄭和解釋道,“暹羅國搶走了陛下賜予滿剌加國王的王印與封王誥令,還擄走了鎮山國石碑……”


    【注】


    有關學者對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間與過程有疑義,至今仍有爭議。


    《明史》記載的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與《天妃靈應之記》碑所記時間不同。


    《明史.鄭和傳》:“(永樂)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


    《明史.成祖》:“(永樂)六年……九月……癸亥,鄭和複使西洋。”


    《天妃靈應之記》碑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至五年迴……(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至七年還。”


    【《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立下的石碑,本小說以此為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第一航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人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人鬼並收藏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