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港出發,向西北航行。
經過彭家山,駛過遍布馬來鱷的鱷魚嶼,鄭和船隊抵達了滿剌加國。
“滿剌加”是梵文音譯(今譯為:馬六甲),意為“大的島嶼”。
滿剌加原本是一個小漁村,原三佛齊國王子拜裏.米蘇拉遭受爪哇國迫害,逃離舊港定居於此,建立了滿剌加國。
滿剌加原本是暹(xiān)羅國的勢力範圍,滿剌加國需要每年給暹羅國繳納黃金40兩,才能避免被暹羅國討伐。
北邊有強大的暹羅國,南邊有宿敵爪哇國,滿加剌國是在夾縫中生存。
滿剌加第一代國王(蘇丹)拜裏.米蘇拉有意尋求大國庇護。
米蘇拉皈依迴迴教,因此,國王又稱為“蘇丹”。
滿剌加國,全稱為滿剌加蘇丹國。
永樂元年(1403年),米蘇拉向出使南洋的大明使者尹慶表示願意向大明納貢,請求保護。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米蘇拉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朝貢。
皇帝朱棣賜封拜裏.米蘇拉為滿剌加國王,頒布誥令與銀印。
朱棣封滿剌加西山為鎮國之山,還親自撰寫《滿剌加國鎮國山碑》銘文,令人雕刻石碑。
鄭和下西洋,順道攜帶了石碑與大明的誥令文書及銀印,前來賜封滿剌加國王。
鄭和船隊抵達滿剌加國後,隨即前往滿剌加國王的王宮宣布朱棣的賜封誥令,賜封拜裏米蘇拉為國王,賜雙台銀印與冠帶袍服。
“拜裏.米蘇拉,請接旨!”
鄭和抵達滿剌加國王的王國後,拿出詔書,宣布朱棣的聖旨。
鄭和是用漢話宣讀詔令,經懂爪哇語的通事(翻譯)向國王米蘇拉同步翻譯。
米蘇拉信奉迴迴教,行迴迴教禮儀。
他頭上纏著細白番布,身穿細花青布長袍,一臉喜悅,從鄭和手中接過誥令文書以及銀銀。
米蘇拉嘰裏呱啦地說了一通爪哇語。
鄭和與鄭海不懂爪哇語,經通事翻譯才知道,米蘇拉國王給他們準備了迴禮。
米蘇拉給鄭和等人的迴禮,包括十顆拇指粗的大珍珠、黑熊兩對、黑猿兩對、紅猴兩對以及白鹿十隻等。
冊封完畢,鄭海帶著人將《滿剌加國鎮國山碑》搬進王宮中。
本來鄭海是打算將石碑立在滿剌加王城中,令滿剌加人都能看到,但米蘇拉不同意。
米蘇拉視朱棣賜予的《滿剌加國鎮國石碑》如同冊封文書與銀印一般重要,非要搬進王宮中。
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滿剌加的王城還沒修建好,米蘇拉怕鎮國山碑被人偷走。
鄭和與鄭海還派大明官兵與工匠協助滿剌加國一同修築王城。
鄭海對鄭和道:“三寶,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裏修建一個後勤補給基地。這樣,以後我們船隊的補給問題就好解決了。”
“輔國公,這個主意不錯!”一旁的副使王景弘十分讚成。
鄭和點頭道:“嗯,這個主意是不錯,隻是米蘇拉國王會同意嗎?”
“他會同意的。”鄭海解釋道,“他處於暹羅與爪哇國夾縫之中,有我們大明的駐紮會更安全,他不會拒絕的。”
正如鄭海所料,米蘇拉國王一聽鄭和提議建立“官廠”,立馬同意了。
官廠,顧名思義就是大明官方的工廠,是下西洋船隊的後勤補給基地。
考察了港口周邊的地形後,鄭海與鄭和決定,在滿剌加港口附近一處地勢平坦的地方建立船隊基地。
基地四周豎立木柵欄,構築起兩道城牆。按照大明城市的樣式設立四個城門,在城牆上修築鍾鼓樓,由大明官兵駐守巡邏。
基地內,還設有第二道柵欄,就像甕城一樣,加強基地的防守。
基地中建造有房屋和倉庫,用於存儲和轉運船隊需要的物資。
在占城、爪哇交易所得的一部分物資,暫時存放在這個基地裏。
由於沒有找到海盜陳祖義的線索,鄭和與鄭海決定繼續西行,完成朱棣交代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的有兩大使命:
一是宣揚大明的恩威,加強與南洋諸國的友好關係;
二是想方設法聯係上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或震懾,或交涉,使帖木兒取消東征大明的計劃。
如果說鄭和的使命是明麵上的,那麽鄭海的使命就是暗中的。
朱棣交代給鄭海的使命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協助滿剌加修建好王城後,鄭和船隊繼續西行。
經過五晝夜的航行,船隊抵達西南蘇門答剌國。
由於蘇門答剌國同樣受到爪哇國的威脅,所以,蘇門答剌國與滿剌加國一樣向大明請求賜封與庇護。
朱棣同樣賜封了蘇門答剌的國王,鄭和代表明朝賜封宰奴裏阿必丁為國王。
船隊在蘇門答剌國再次建立“官廠”,建立第二個後勤補給基地。
離開蘇門答剌,經過三個晝夜航行,船隊抵達南浡裏國。
十月份,冬季風開始盛行,鄭和船隊借著冬季風開始繼續向西航行。
十月二日,身處南京的朱棣收到了一個噩耗:
征討安南的大將軍成國公朱能行軍至龍州時,在軍中病逝,享年三十七歲。
看著奏報噩耗的奏折,朱棣眼睛紅紅的,淚水從臉上滑落,直接滴在奏折上。
“士弘,你怎麽……怎麽就拋下朕了……”
朱棣哽咽著,閉上眼睛,卻依舊止不住淚水。
俆皇後披著厚厚的毛絨披風,咳嗽著,走到朱棣身旁。
“陛下,出了什麽事?”俆皇後一邊詢問朱棣,一邊拿起奏折。
“皇後,士弘他走了……”朱棣睜開淚眼,“朕,不該派他南下征討安南……是朕的錯!”
“陛下,這不是您的錯。”
放下奏折,俆皇後輕聲安慰道:“陛下,生死有命,不是您的錯。”
“士弘,如此年輕,就這麽走了!”朱棣歎息了一聲,“朕又少了一員大將……”
“陛下,陛下應該好好想一想,這安南的戰事該由誰統領?”
朱棣抹了一下眼角的淚水:“皇後提醒的是,朕,這就叫人擬旨。”
“陛下,可有人選?”
“不用從其他地方調人了,就讓張輔統領吧。將門虎子,朕相信他能當好這個征夷大將軍。”
俆皇後點點頭。
她抬起手,輕輕放在嘴巴,咳嗽了起來。
“皇後,你的病給太醫看了嗎?”
朱棣起身,為俆皇後整理肩上的絨毛披風。
“臣妾隻是得了風寒,陛下不用擔心……”
“皇後得了風寒,那就要好好養著。”
朱棣握住俆皇後手,一臉關心,衝著一旁的太監喊道:“來人,送皇後迴宮,請太醫給皇後好好看看。”
送俆皇後離開後,朱棣看向一旁伺候的太監昌盛:“鄭海有沒有傳迴來什麽消息?”
經過彭家山,駛過遍布馬來鱷的鱷魚嶼,鄭和船隊抵達了滿剌加國。
“滿剌加”是梵文音譯(今譯為:馬六甲),意為“大的島嶼”。
滿剌加原本是一個小漁村,原三佛齊國王子拜裏.米蘇拉遭受爪哇國迫害,逃離舊港定居於此,建立了滿剌加國。
滿剌加原本是暹(xiān)羅國的勢力範圍,滿剌加國需要每年給暹羅國繳納黃金40兩,才能避免被暹羅國討伐。
北邊有強大的暹羅國,南邊有宿敵爪哇國,滿加剌國是在夾縫中生存。
滿剌加第一代國王(蘇丹)拜裏.米蘇拉有意尋求大國庇護。
米蘇拉皈依迴迴教,因此,國王又稱為“蘇丹”。
滿剌加國,全稱為滿剌加蘇丹國。
永樂元年(1403年),米蘇拉向出使南洋的大明使者尹慶表示願意向大明納貢,請求保護。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米蘇拉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朝貢。
皇帝朱棣賜封拜裏.米蘇拉為滿剌加國王,頒布誥令與銀印。
朱棣封滿剌加西山為鎮國之山,還親自撰寫《滿剌加國鎮國山碑》銘文,令人雕刻石碑。
鄭和下西洋,順道攜帶了石碑與大明的誥令文書及銀印,前來賜封滿剌加國王。
鄭和船隊抵達滿剌加國後,隨即前往滿剌加國王的王宮宣布朱棣的賜封誥令,賜封拜裏米蘇拉為國王,賜雙台銀印與冠帶袍服。
“拜裏.米蘇拉,請接旨!”
鄭和抵達滿剌加國王的王國後,拿出詔書,宣布朱棣的聖旨。
鄭和是用漢話宣讀詔令,經懂爪哇語的通事(翻譯)向國王米蘇拉同步翻譯。
米蘇拉信奉迴迴教,行迴迴教禮儀。
他頭上纏著細白番布,身穿細花青布長袍,一臉喜悅,從鄭和手中接過誥令文書以及銀銀。
米蘇拉嘰裏呱啦地說了一通爪哇語。
鄭和與鄭海不懂爪哇語,經通事翻譯才知道,米蘇拉國王給他們準備了迴禮。
米蘇拉給鄭和等人的迴禮,包括十顆拇指粗的大珍珠、黑熊兩對、黑猿兩對、紅猴兩對以及白鹿十隻等。
冊封完畢,鄭海帶著人將《滿剌加國鎮國山碑》搬進王宮中。
本來鄭海是打算將石碑立在滿剌加王城中,令滿剌加人都能看到,但米蘇拉不同意。
米蘇拉視朱棣賜予的《滿剌加國鎮國石碑》如同冊封文書與銀印一般重要,非要搬進王宮中。
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滿剌加的王城還沒修建好,米蘇拉怕鎮國山碑被人偷走。
鄭和與鄭海還派大明官兵與工匠協助滿剌加國一同修築王城。
鄭海對鄭和道:“三寶,我覺得,我們應該在這裏修建一個後勤補給基地。這樣,以後我們船隊的補給問題就好解決了。”
“輔國公,這個主意不錯!”一旁的副使王景弘十分讚成。
鄭和點頭道:“嗯,這個主意是不錯,隻是米蘇拉國王會同意嗎?”
“他會同意的。”鄭海解釋道,“他處於暹羅與爪哇國夾縫之中,有我們大明的駐紮會更安全,他不會拒絕的。”
正如鄭海所料,米蘇拉國王一聽鄭和提議建立“官廠”,立馬同意了。
官廠,顧名思義就是大明官方的工廠,是下西洋船隊的後勤補給基地。
考察了港口周邊的地形後,鄭海與鄭和決定,在滿剌加港口附近一處地勢平坦的地方建立船隊基地。
基地四周豎立木柵欄,構築起兩道城牆。按照大明城市的樣式設立四個城門,在城牆上修築鍾鼓樓,由大明官兵駐守巡邏。
基地內,還設有第二道柵欄,就像甕城一樣,加強基地的防守。
基地中建造有房屋和倉庫,用於存儲和轉運船隊需要的物資。
在占城、爪哇交易所得的一部分物資,暫時存放在這個基地裏。
由於沒有找到海盜陳祖義的線索,鄭和與鄭海決定繼續西行,完成朱棣交代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的有兩大使命:
一是宣揚大明的恩威,加強與南洋諸國的友好關係;
二是想方設法聯係上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或震懾,或交涉,使帖木兒取消東征大明的計劃。
如果說鄭和的使命是明麵上的,那麽鄭海的使命就是暗中的。
朱棣交代給鄭海的使命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協助滿剌加修建好王城後,鄭和船隊繼續西行。
經過五晝夜的航行,船隊抵達西南蘇門答剌國。
由於蘇門答剌國同樣受到爪哇國的威脅,所以,蘇門答剌國與滿剌加國一樣向大明請求賜封與庇護。
朱棣同樣賜封了蘇門答剌的國王,鄭和代表明朝賜封宰奴裏阿必丁為國王。
船隊在蘇門答剌國再次建立“官廠”,建立第二個後勤補給基地。
離開蘇門答剌,經過三個晝夜航行,船隊抵達南浡裏國。
十月份,冬季風開始盛行,鄭和船隊借著冬季風開始繼續向西航行。
十月二日,身處南京的朱棣收到了一個噩耗:
征討安南的大將軍成國公朱能行軍至龍州時,在軍中病逝,享年三十七歲。
看著奏報噩耗的奏折,朱棣眼睛紅紅的,淚水從臉上滑落,直接滴在奏折上。
“士弘,你怎麽……怎麽就拋下朕了……”
朱棣哽咽著,閉上眼睛,卻依舊止不住淚水。
俆皇後披著厚厚的毛絨披風,咳嗽著,走到朱棣身旁。
“陛下,出了什麽事?”俆皇後一邊詢問朱棣,一邊拿起奏折。
“皇後,士弘他走了……”朱棣睜開淚眼,“朕,不該派他南下征討安南……是朕的錯!”
“陛下,這不是您的錯。”
放下奏折,俆皇後輕聲安慰道:“陛下,生死有命,不是您的錯。”
“士弘,如此年輕,就這麽走了!”朱棣歎息了一聲,“朕又少了一員大將……”
“陛下,陛下應該好好想一想,這安南的戰事該由誰統領?”
朱棣抹了一下眼角的淚水:“皇後提醒的是,朕,這就叫人擬旨。”
“陛下,可有人選?”
“不用從其他地方調人了,就讓張輔統領吧。將門虎子,朕相信他能當好這個征夷大將軍。”
俆皇後點點頭。
她抬起手,輕輕放在嘴巴,咳嗽了起來。
“皇後,你的病給太醫看了嗎?”
朱棣起身,為俆皇後整理肩上的絨毛披風。
“臣妾隻是得了風寒,陛下不用擔心……”
“皇後得了風寒,那就要好好養著。”
朱棣握住俆皇後手,一臉關心,衝著一旁的太監喊道:“來人,送皇後迴宮,請太醫給皇後好好看看。”
送俆皇後離開後,朱棣看向一旁伺候的太監昌盛:“鄭海有沒有傳迴來什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