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鎮撫司大牢到皇宮走洪武門(午門)最近,但鄭海帶著方孝孺走的是皇宮的西門——西華門。
前幾天的宮中大火,奉天殿也燒著了一些,因為燕王朱棣選擇在武英殿召見罪臣方孝孺。
前往武英殿,走西華門更近。
從西華門入宮,道路左側是宮中的大庖廚,是為皇帝準備飲食的“禦膳房”。
過了大庖廚,左手邊的建築群就是方孝孺熟悉的建築——武英殿。
洪武八年(1375年),太祖朱元璋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
武英殿在武樓的西側,是皇帝下朝後日常辦公的地方。
方孝孺對這座宮殿太熟悉了,他以前就是這裏的常客。
下了早朝後,他經常陪著皇帝朱允炆在這裏商議國家大事,包括針對圍剿朱棣的各種謀劃。
昔日,他想方設法要誅殺的敵人,可如今,敵人竟堂而皇之地在武英殿召見他。
方孝孺心中又氣又惱。
與他一起商議的皇帝已經自焚而死,想到這,他悲痛不已。
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陛下,陛下!臣方孝孺,愧對陛下!”
剛走進武英殿大殿,方孝孺就跪在地上,悲聲痛哭。
殿上的寶座,空空如也,昔日的皇帝朱允炆已經不在了。
“陛下如此信任臣,可臣卻沒能幫助陛下,守住大明的江山……臣有罪!
“陛下賢明聖德,勤政愛民,一心為了大明,是臣等無能,才叫奸邪小人亂了天下,害了陛下……
“陛下,臣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方孝孺的悲切哀慟聲響徹大殿,哭訴聲從武英殿的大殿中傳出。
在大殿旁邊的側殿,燕王朱棣剛躺在臥榻上眯了一會兒,就聽到了方孝孺的哭訴聲。
朱棣起身,下了床榻,整理了一下衣服,走進武英殿大殿。
“真是蒼天無眼啊!竟讓這奸賊逆子奪了陛下的皇宮,臣恨不得,親手為陛下手刃這奸賊,已還朗朗乾坤……”
方孝孺聲淚俱下,大聲痛斥朱棣造反作亂。
在一旁怎麽勸說都不管用,看到朱棣示意不用管,鄭海隻好默默地退到一旁。
“先生,你這是自取煩惱,”朱棣從殿後走進來,解釋道,“本王隻是想效仿周公輔佐成王,可未曾想要逼宮。”
周公輔成王是曆史典故,講的是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病死了,他的弟弟姬旦輔助年僅十三歲的周成王掌管國家大事,輔政七年,最終將大權交給二十歲的周成王。
姬旦,又稱周公旦,一般簡稱周公。
“嗬嗬嗬!”方孝孺怒極反笑,瞪著朱棣道,“你說學周公輔成王,敢問,成王在哪?”
朱棣一臉平靜,鎮定地迴答道:“他自焚了。”
“即便是陛下已駕崩,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方孝孺一臉鄙夷地盯著朱棣。
“陛下還有兩位皇子,理應由皇子繼承大位,為何遲遲不宣布新帝繼位?”方孝孺質問朱棣,咄咄逼人。
皇帝朱允炆有兩位嫡子,太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此時,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隻有兩歲的朱文圭已被燕王關押起來。
方孝孺並在不知道兩位皇子的具體情況,但他猜想兩位皇子一定是落到了朱棣手裏。
朱棣鎮定自若,從容地迴答道:“皇子年幼,懵懂無知,國家治理需要成年的君主……”
“既然如此,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方孝孺針鋒相對,句句如刀刃一般鋒利,直指朱棣的要害。
方孝孺所說的成王的弟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
除了早逝的哥哥懷王朱雄英,皇帝朱允炆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吳王朱允熥(tēng)、衡王朱允熞(jiān)、徐王朱允熙。
其中,朱允熥虛歲二十五,朱允熞十八歲,朱允熙十二歲。
相比於兩位年幼的皇子,朱允炆的弟弟年齡是夠了。
方孝孺的話一針見血,抓住了朱棣言辭中的漏洞。
盯著難纏的方孝孺,朱棣沉著臉,微微皺眉,心中暗道:這方孝孺真是牙尖嘴利……
“燕王怎麽不迴答了?”方孝孺一臉嘲諷。
朱棣很不爽,迴答道:“誰繼承皇位,這是本王的家事!外人無需多言。”
方孝孺怒視朱棣,不再與朱棣說話。
皇位的繼承確實不是臣子能插手的,但燕王朱棣的野心,他方孝孺早已知曉。
他知道,跟朱棣爭執沒有意義,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朱棣召見方孝孺,目的是為了招攬方孝孺,讓方孝孺為自己所用。
見方孝孺不再說話,朱棣抓起桌子上的一本折子,瞟了一眼旁邊的馬和。
馬和微微點頭,指示兩名太監搬來一張桌子,放在方孝孺麵前,桌子上放在筆墨紙硯。
“本王聽說,我侄兒發給本王的文書大多出自先生之手,”朱棣放下手中的折子,“這昭告天下的詔書,就由先生草擬吧。”
朱棣看了一眼馬和。
馬和上前,將蘸了墨水的毛筆遞給方孝孺:“請先生起草。”
“老夫不才,不會草擬詔書,請燕王另尋高明。”
方孝孺沒有接過毛筆,直接拒絕了朱棣的提議。
他直接無視身旁的馬和,抬頭看向較遠處的朱棣。
古語有言: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更二夫。
我方孝孺忠君為國,豈能給這亂臣賊子寫詔書?
見方孝孺不動,朱棣以為方孝孺是自視清高,壓製著心中的怒火,再次衝馬和點點頭。
馬和再次將毛筆送到方孝孺麵前。
朱棣又道:“陛下駕崩,必須昭告天下,如此詔書,非先生您起草不可。”
方孝孺冷哼一聲,一把拿過馬和手中的毛筆。
他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了起來。
毛筆在白紙上快速行進,黑色的墨跡像遊龍一般,遊走在雪地一般的白紙上。
馬和站在一旁,卻是眉頭緊蹙,臉色越發難看。
悄悄走上前,鄭海瞥了一眼紙上的字,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
這方孝孺,真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
看到這十二個字,燕王肯定要發飆了……
【注】
《明史·方孝孺傳》:“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前幾天的宮中大火,奉天殿也燒著了一些,因為燕王朱棣選擇在武英殿召見罪臣方孝孺。
前往武英殿,走西華門更近。
從西華門入宮,道路左側是宮中的大庖廚,是為皇帝準備飲食的“禦膳房”。
過了大庖廚,左手邊的建築群就是方孝孺熟悉的建築——武英殿。
洪武八年(1375年),太祖朱元璋增建文華殿、武英殿等建築。
武英殿在武樓的西側,是皇帝下朝後日常辦公的地方。
方孝孺對這座宮殿太熟悉了,他以前就是這裏的常客。
下了早朝後,他經常陪著皇帝朱允炆在這裏商議國家大事,包括針對圍剿朱棣的各種謀劃。
昔日,他想方設法要誅殺的敵人,可如今,敵人竟堂而皇之地在武英殿召見他。
方孝孺心中又氣又惱。
與他一起商議的皇帝已經自焚而死,想到這,他悲痛不已。
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陛下,陛下!臣方孝孺,愧對陛下!”
剛走進武英殿大殿,方孝孺就跪在地上,悲聲痛哭。
殿上的寶座,空空如也,昔日的皇帝朱允炆已經不在了。
“陛下如此信任臣,可臣卻沒能幫助陛下,守住大明的江山……臣有罪!
“陛下賢明聖德,勤政愛民,一心為了大明,是臣等無能,才叫奸邪小人亂了天下,害了陛下……
“陛下,臣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方孝孺的悲切哀慟聲響徹大殿,哭訴聲從武英殿的大殿中傳出。
在大殿旁邊的側殿,燕王朱棣剛躺在臥榻上眯了一會兒,就聽到了方孝孺的哭訴聲。
朱棣起身,下了床榻,整理了一下衣服,走進武英殿大殿。
“真是蒼天無眼啊!竟讓這奸賊逆子奪了陛下的皇宮,臣恨不得,親手為陛下手刃這奸賊,已還朗朗乾坤……”
方孝孺聲淚俱下,大聲痛斥朱棣造反作亂。
在一旁怎麽勸說都不管用,看到朱棣示意不用管,鄭海隻好默默地退到一旁。
“先生,你這是自取煩惱,”朱棣從殿後走進來,解釋道,“本王隻是想效仿周公輔佐成王,可未曾想要逼宮。”
周公輔成王是曆史典故,講的是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病死了,他的弟弟姬旦輔助年僅十三歲的周成王掌管國家大事,輔政七年,最終將大權交給二十歲的周成王。
姬旦,又稱周公旦,一般簡稱周公。
“嗬嗬嗬!”方孝孺怒極反笑,瞪著朱棣道,“你說學周公輔成王,敢問,成王在哪?”
朱棣一臉平靜,鎮定地迴答道:“他自焚了。”
“即便是陛下已駕崩,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方孝孺一臉鄙夷地盯著朱棣。
“陛下還有兩位皇子,理應由皇子繼承大位,為何遲遲不宣布新帝繼位?”方孝孺質問朱棣,咄咄逼人。
皇帝朱允炆有兩位嫡子,太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此時,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隻有兩歲的朱文圭已被燕王關押起來。
方孝孺並在不知道兩位皇子的具體情況,但他猜想兩位皇子一定是落到了朱棣手裏。
朱棣鎮定自若,從容地迴答道:“皇子年幼,懵懂無知,國家治理需要成年的君主……”
“既然如此,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方孝孺針鋒相對,句句如刀刃一般鋒利,直指朱棣的要害。
方孝孺所說的成王的弟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
除了早逝的哥哥懷王朱雄英,皇帝朱允炆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吳王朱允熥(tēng)、衡王朱允熞(jiān)、徐王朱允熙。
其中,朱允熥虛歲二十五,朱允熞十八歲,朱允熙十二歲。
相比於兩位年幼的皇子,朱允炆的弟弟年齡是夠了。
方孝孺的話一針見血,抓住了朱棣言辭中的漏洞。
盯著難纏的方孝孺,朱棣沉著臉,微微皺眉,心中暗道:這方孝孺真是牙尖嘴利……
“燕王怎麽不迴答了?”方孝孺一臉嘲諷。
朱棣很不爽,迴答道:“誰繼承皇位,這是本王的家事!外人無需多言。”
方孝孺怒視朱棣,不再與朱棣說話。
皇位的繼承確實不是臣子能插手的,但燕王朱棣的野心,他方孝孺早已知曉。
他知道,跟朱棣爭執沒有意義,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朱棣召見方孝孺,目的是為了招攬方孝孺,讓方孝孺為自己所用。
見方孝孺不再說話,朱棣抓起桌子上的一本折子,瞟了一眼旁邊的馬和。
馬和微微點頭,指示兩名太監搬來一張桌子,放在方孝孺麵前,桌子上放在筆墨紙硯。
“本王聽說,我侄兒發給本王的文書大多出自先生之手,”朱棣放下手中的折子,“這昭告天下的詔書,就由先生草擬吧。”
朱棣看了一眼馬和。
馬和上前,將蘸了墨水的毛筆遞給方孝孺:“請先生起草。”
“老夫不才,不會草擬詔書,請燕王另尋高明。”
方孝孺沒有接過毛筆,直接拒絕了朱棣的提議。
他直接無視身旁的馬和,抬頭看向較遠處的朱棣。
古語有言: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更二夫。
我方孝孺忠君為國,豈能給這亂臣賊子寫詔書?
見方孝孺不動,朱棣以為方孝孺是自視清高,壓製著心中的怒火,再次衝馬和點點頭。
馬和再次將毛筆送到方孝孺麵前。
朱棣又道:“陛下駕崩,必須昭告天下,如此詔書,非先生您起草不可。”
方孝孺冷哼一聲,一把拿過馬和手中的毛筆。
他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寫了起來。
毛筆在白紙上快速行進,黑色的墨跡像遊龍一般,遊走在雪地一般的白紙上。
馬和站在一旁,卻是眉頭緊蹙,臉色越發難看。
悄悄走上前,鄭海瞥了一眼紙上的字,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
這方孝孺,真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
看到這十二個字,燕王肯定要發飆了……
【注】
《明史·方孝孺傳》:“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