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六日,距朱棣兵臨濟南城下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皇帝朱允炆派尚寶丞李得成前往濟南,與朱棣議和。
這其實是齊泰與黃子澄的緩兵之計。
燕王朱棣與尚寶丞李得成在濟南城外談判,拖拖拉拉,談了將近一個月。
李得成沒有能成功說服朱棣,沒能令朱棣撤兵,反倒是被朱棣給繞暈了。
七月,李得成得以返迴應天府,向皇帝朱允炆匯報。
李得成向皇帝朱允炆稟告道:“陛下,臣覺得燕王所言確有道理。燕王與陛下乃是宗親,燕王已是一地藩王,富貴至極,別無他求。如果不是因為陛下削藩,燕王不至於……”
“大膽!李得成!”朱允炆大喝一聲,十分生氣,“朕派你去說服朱棣,你反倒替朱棣來說服朕!你定是向朱棣投誠了!”
朱允炆怎麽也沒想到,派去勸降朱棣的李得成竟被朱棣洗腦了。
李得成連忙跪倒在地,大聲解釋道:“陛下,冤枉!陛下,臣,臣並沒有投靠朱棣……”
“來人!將逆賊李得成拿下,打入天牢!”
朱允炆一臉怒火,根本就不聽李得成的解釋。
殿前錦衣衛直接上前,將李得成拿下,帶出大殿。
朱允炆想用議和來拖延時間,重新籌集糧餉與軍隊。至於李得成議和成功與否,朱允炆與黃子澄等人並不在意。
這一個月的時間,朝廷重新調集軍隊,重新做了部署。
大將軍李景隆被免職了,但率軍北伐的新一任將領卻遲遲沒有選出來。
“陛下,息怒!”方孝儒在一旁勸道,“尚寶丞投靠朱棣罪不可赦,但眼下最重要的是選出新的將領再次率軍北伐,以解濟南之危。”
兵部尚書齊泰上前道:“陛下,方侍講說的沒錯!眼下是要就快商討對策,解救濟南,防止燕軍繼續南下。”
“陛下,請息怒。是臣等無能!”黃子澄與一眾文官跪在殿上,以示請罪。
“那你們說,朕派誰率軍北伐,眾將軍可有人願意替朕出征?”
龍椅之上,朱允炆轉眼看向殿中的一眾武將。
大殿中,一片寂靜,一眾武將都沉默不語,微微低下頭顱。
老將軍耿炳文率軍三十萬北伐朱棣,真定慘敗,被撤換。
年輕地李景隆率軍六十萬北伐朱棣,又敗了,還險些被降罪、整治。
朝廷中的武將幾乎個個都是老油條,他們根本沒有信心能夠打敗朱棣。
有了耿炳文與李景隆的這兩個前車之鑒,武將們更加不想帶兵出征了。
啪!
用力拍了一把身前的桌子,朱允炆站起身:“你們為何不迴答朕?難道朕的將領們,就沒一個願意為朕上陣殺敵的嗎?”
朱允炆很生氣,也很失望。
看著朝中一眾武將紛紛跪下,他感到很無奈。
朝中文武群臣,濟濟一堂,卻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主動擔下北伐朱棣的大任。
望著殿中跪下的文武大臣們,朱允炆想起了鄭海,想起了鄭海曾經對他說的話。
曾經,鄭海是他最信任的人,最知心的人。
他有些後悔了。
他不應該讓鄭海前往北平,那樣或許還能有人為他分憂。
或許,這個時候,鄭海會站出來,承擔起這個重任……
然而,鄭海離他而去。
朱允炆知道,鄭海投靠了朱棣,徹底背叛了他。
自從知道鄭海投靠了朱棣,朱允炆就不讓任何人再提起鄭海這個人。
但每當想起當初他與鄭海一起暢談天下、一起把酒言歡的日子,朱允炆心中便覺得恍然若失。
“鄭海,朕難道真的錯了嗎?假如當初朕聽你的,不急著削藩,那今天會不會就不是這樣了?”
站在龍椅前,看著殿下的群臣,朱允炆心中一片茫然。
“不!朕沒有錯!朕遵照的是皇爺爺的遺訓,這削藩是勢在必行。”
“鄭海,朕會證明給你看,你是錯的。朕並不比四皇叔差……”
奉天殿上,一片寂靜。
“陛下,臣願領兵出征。”
聽到這句話,眾人紛紛抬頭。
循聲看去,這說話的是魏國公徐輝祖。
徐輝祖是徐達的長子,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同時還是朱允炆的親信與太子太傅。
徐輝祖曾幾次請纓出征,但齊泰與黃子澄都對徐輝祖不放心,多次提出反對。
除了徐輝祖與朱棣的姻親關係,徐輝祖在軍中有很強的影響力,黃子澄和齊泰一直提防著徐輝祖,以免他在朝中做大。
“陛下,臣以為太子太傅有教育太子之責,不宜領兵出征。”
黃子澄再次站出來反對:“再說,上次陛下叫魏國公領兵三萬前去白河溝助陣,魏國公也是無功而返……”
“黃子澄!既然你反對魏國公,那你說,要派誰去?”朱允炆有些惱怒。
好不容易有一個魏國公主動請纓,他忍不住懟了黃子澄。
“這,這……”黃子澄一臉惶恐,不知如何迴答。
徐輝祖微微一笑,眼神中有一絲得意。
上一次,他苦苦相求,朱允炆才答應他帶兵三萬前去白河溝支援李景隆。
可他沒想到,他還沒抵達白河溝戰場,李景隆就敗了。
在雄縣,徐輝祖掩護李景隆的殘軍通過月漾橋撤退,救了李景隆殘部。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黃子澄等人在朝中參了他一本,說他救援來遲,無功而返。
徐輝祖不得已隻能返迴應天府。
他想要再現或者超越他父親徐達的夢想再一次落空。
這次,朱棣兵圍濟南,朝中無人應征,徐輝祖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隻要能使朱棣退兵,那就是大功一件。”
“如果我能在濟南打敗朱棣,那魏國公府的地位必將穩如泰山……”
“到時候,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又能奈我何?”
就在魏國公徐輝祖暗自得意之時,兵部尚書齊泰直起身。
“陛下,臣有兩個人選,或許,更合適。”
“齊泰,為何不早說?”朱允炆有些不高興,“是哪兩個?”
齊泰站起身,稟告道:“臣推薦的這個兩人,他們不再朝中。都督陳暉與都督平安,這兩人久經沙場,更適合帶兵。”
“陛下,陳暉與平安雖是將才,但他們屢屢被朱棣打敗。臣以為他們都不是朱棣的對手。”徐祖輝指出齊泰推薦將領的不足,意在自己爭取統兵之權。
朱允炆點點頭,提出自己的擔心:“正如魏國公所言,這兩人曾敗於朱棣之手,如何讓朕放心?”
黃子澄與齊泰一時間不知如何迴答,隻能互相對視一眼,然後看向不遠處的方孝儒。
假如兵權被徐輝祖控製在手中,那今後的朝堂隻怕會被徐輝祖一手遮天。這一點,黃子澄、齊泰與方孝儒三人都很忌憚。
方孝儒道:“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與朱棣正麵交手或許不足以取勝,但要解濟南之圍,確實綽綽有餘。”
“孝直先生,有何高見?”朱允炆看向方孝儒。
方孝儒道:“圍魏救趙,斷朱棣的糧草。”
皇帝朱允炆派尚寶丞李得成前往濟南,與朱棣議和。
這其實是齊泰與黃子澄的緩兵之計。
燕王朱棣與尚寶丞李得成在濟南城外談判,拖拖拉拉,談了將近一個月。
李得成沒有能成功說服朱棣,沒能令朱棣撤兵,反倒是被朱棣給繞暈了。
七月,李得成得以返迴應天府,向皇帝朱允炆匯報。
李得成向皇帝朱允炆稟告道:“陛下,臣覺得燕王所言確有道理。燕王與陛下乃是宗親,燕王已是一地藩王,富貴至極,別無他求。如果不是因為陛下削藩,燕王不至於……”
“大膽!李得成!”朱允炆大喝一聲,十分生氣,“朕派你去說服朱棣,你反倒替朱棣來說服朕!你定是向朱棣投誠了!”
朱允炆怎麽也沒想到,派去勸降朱棣的李得成竟被朱棣洗腦了。
李得成連忙跪倒在地,大聲解釋道:“陛下,冤枉!陛下,臣,臣並沒有投靠朱棣……”
“來人!將逆賊李得成拿下,打入天牢!”
朱允炆一臉怒火,根本就不聽李得成的解釋。
殿前錦衣衛直接上前,將李得成拿下,帶出大殿。
朱允炆想用議和來拖延時間,重新籌集糧餉與軍隊。至於李得成議和成功與否,朱允炆與黃子澄等人並不在意。
這一個月的時間,朝廷重新調集軍隊,重新做了部署。
大將軍李景隆被免職了,但率軍北伐的新一任將領卻遲遲沒有選出來。
“陛下,息怒!”方孝儒在一旁勸道,“尚寶丞投靠朱棣罪不可赦,但眼下最重要的是選出新的將領再次率軍北伐,以解濟南之危。”
兵部尚書齊泰上前道:“陛下,方侍講說的沒錯!眼下是要就快商討對策,解救濟南,防止燕軍繼續南下。”
“陛下,請息怒。是臣等無能!”黃子澄與一眾文官跪在殿上,以示請罪。
“那你們說,朕派誰率軍北伐,眾將軍可有人願意替朕出征?”
龍椅之上,朱允炆轉眼看向殿中的一眾武將。
大殿中,一片寂靜,一眾武將都沉默不語,微微低下頭顱。
老將軍耿炳文率軍三十萬北伐朱棣,真定慘敗,被撤換。
年輕地李景隆率軍六十萬北伐朱棣,又敗了,還險些被降罪、整治。
朝廷中的武將幾乎個個都是老油條,他們根本沒有信心能夠打敗朱棣。
有了耿炳文與李景隆的這兩個前車之鑒,武將們更加不想帶兵出征了。
啪!
用力拍了一把身前的桌子,朱允炆站起身:“你們為何不迴答朕?難道朕的將領們,就沒一個願意為朕上陣殺敵的嗎?”
朱允炆很生氣,也很失望。
看著朝中一眾武將紛紛跪下,他感到很無奈。
朝中文武群臣,濟濟一堂,卻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主動擔下北伐朱棣的大任。
望著殿中跪下的文武大臣們,朱允炆想起了鄭海,想起了鄭海曾經對他說的話。
曾經,鄭海是他最信任的人,最知心的人。
他有些後悔了。
他不應該讓鄭海前往北平,那樣或許還能有人為他分憂。
或許,這個時候,鄭海會站出來,承擔起這個重任……
然而,鄭海離他而去。
朱允炆知道,鄭海投靠了朱棣,徹底背叛了他。
自從知道鄭海投靠了朱棣,朱允炆就不讓任何人再提起鄭海這個人。
但每當想起當初他與鄭海一起暢談天下、一起把酒言歡的日子,朱允炆心中便覺得恍然若失。
“鄭海,朕難道真的錯了嗎?假如當初朕聽你的,不急著削藩,那今天會不會就不是這樣了?”
站在龍椅前,看著殿下的群臣,朱允炆心中一片茫然。
“不!朕沒有錯!朕遵照的是皇爺爺的遺訓,這削藩是勢在必行。”
“鄭海,朕會證明給你看,你是錯的。朕並不比四皇叔差……”
奉天殿上,一片寂靜。
“陛下,臣願領兵出征。”
聽到這句話,眾人紛紛抬頭。
循聲看去,這說話的是魏國公徐輝祖。
徐輝祖是徐達的長子,是燕王朱棣的大舅子,同時還是朱允炆的親信與太子太傅。
徐輝祖曾幾次請纓出征,但齊泰與黃子澄都對徐輝祖不放心,多次提出反對。
除了徐輝祖與朱棣的姻親關係,徐輝祖在軍中有很強的影響力,黃子澄和齊泰一直提防著徐輝祖,以免他在朝中做大。
“陛下,臣以為太子太傅有教育太子之責,不宜領兵出征。”
黃子澄再次站出來反對:“再說,上次陛下叫魏國公領兵三萬前去白河溝助陣,魏國公也是無功而返……”
“黃子澄!既然你反對魏國公,那你說,要派誰去?”朱允炆有些惱怒。
好不容易有一個魏國公主動請纓,他忍不住懟了黃子澄。
“這,這……”黃子澄一臉惶恐,不知如何迴答。
徐輝祖微微一笑,眼神中有一絲得意。
上一次,他苦苦相求,朱允炆才答應他帶兵三萬前去白河溝支援李景隆。
可他沒想到,他還沒抵達白河溝戰場,李景隆就敗了。
在雄縣,徐輝祖掩護李景隆的殘軍通過月漾橋撤退,救了李景隆殘部。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黃子澄等人在朝中參了他一本,說他救援來遲,無功而返。
徐輝祖不得已隻能返迴應天府。
他想要再現或者超越他父親徐達的夢想再一次落空。
這次,朱棣兵圍濟南,朝中無人應征,徐輝祖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隻要能使朱棣退兵,那就是大功一件。”
“如果我能在濟南打敗朱棣,那魏國公府的地位必將穩如泰山……”
“到時候,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又能奈我何?”
就在魏國公徐輝祖暗自得意之時,兵部尚書齊泰直起身。
“陛下,臣有兩個人選,或許,更合適。”
“齊泰,為何不早說?”朱允炆有些不高興,“是哪兩個?”
齊泰站起身,稟告道:“臣推薦的這個兩人,他們不再朝中。都督陳暉與都督平安,這兩人久經沙場,更適合帶兵。”
“陛下,陳暉與平安雖是將才,但他們屢屢被朱棣打敗。臣以為他們都不是朱棣的對手。”徐祖輝指出齊泰推薦將領的不足,意在自己爭取統兵之權。
朱允炆點點頭,提出自己的擔心:“正如魏國公所言,這兩人曾敗於朱棣之手,如何讓朕放心?”
黃子澄與齊泰一時間不知如何迴答,隻能互相對視一眼,然後看向不遠處的方孝儒。
假如兵權被徐輝祖控製在手中,那今後的朝堂隻怕會被徐輝祖一手遮天。這一點,黃子澄、齊泰與方孝儒三人都很忌憚。
方孝儒道:“陛下,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們與朱棣正麵交手或許不足以取勝,但要解濟南之圍,確實綽綽有餘。”
“孝直先生,有何高見?”朱允炆看向方孝儒。
方孝儒道:“圍魏救趙,斷朱棣的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