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是一種特殊的技能,朱棣如是說。
當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進駐河間府時,燕軍大軍正在前往永平的路上。
燕王的將領們心態出現了問題,在支援永平的問題上再次出現分歧。
是繼續救援永平,還是返迴防守北平?
燕王朱棣與鄭海走進吵鬧的大帳,諸將停止爭吵,都看向燕王朱棣。
“大家了解李九江嗎?”朱棣先問了一個問題,不等眾人迴答,他又道:“我對李九江這小子太熟悉了。”
眾將領安靜下來,側耳傾聽。
他們都想聽一聽,了解一下敵人的最大統帥是個什麽樣的人物。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作為一位帶兵的將領,將領們都竭盡全力想要了解自己的對手。
“李九江就是豢養之子,智商平平,缺少謀略,剛愎自負,並不擅長帶兵,更沒有經曆過什麽像樣的大戰。讓他率領五十萬大軍,那就是朝廷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鄭海帶頭點頭,眾將中也有不少人點頭讚同。
李九江就是李景隆,九江是李景隆的字。
朱棣的話半真半假,有真有假。
李景隆相對於朱棣等人來說,卻是猶如豢養的孩子,溫室裏的花朵。
但說李景隆智商平平,缺少謀略,這就有些故意貶損了。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多次讓李景隆在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朱棣說李景隆不擅長帶兵,這也是故意貶低的。
不過,李景隆沒有經曆過大的戰爭場麵,沒有打過大仗,這一點確實是真的。
見眾將領認真傾聽,朱棣接著說道:“以前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能夠掌控天下英才為自己服務。他所能率領的軍隊人馬不過十萬人,隻有韓信才敢詭辯說自己領兵是多多益善。”
“李九江算什麽玩意?他能指揮五十萬大軍?你們不覺得可笑?”朱棣將李景隆與漢高祖劉邦及韓信作對比。
鄭海附和道:“殿下說得有道理。我看李景隆跟趙括一樣,隻會紙上談兵。”
“沒錯!鄭海說得是!”朱棣微微一笑,接過話題。
他繼續說道:“以前,趙括隻會熟讀他父親的兵書,卻不知道變通。
趙國選他做統帥與秦國打仗,結果長平之戰大敗,被秦國坑死四十萬趙兵。就李九江的才能,還不如趙括呢,讓他統兵,必敗無疑!”
張玉讚同道:“殿下分析是,李九江率領五十萬大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那都是唬人的。隻要能挫一挫他的銳氣,隻怕還不如耿炳文呢!”
“哈哈!確實如此!上次,老子差點就逮著耿老賊,最後被他溜了。這李九江小子興許還不如耿老賊呢!”對於耿炳文的那一仗,譚淵意猶未盡。
朱棣點點頭,對眾位將領的反應很滿意。
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隻有他們上套,他才好就像吹下去。
“本王堅信李九江必敗,你們知道為什麽嗎?”
“為什麽?”有人好奇地問了一句。
朱棣一臉自信:“因為李九江所率領的大軍有五個致命的缺點,導致他們必敗無疑!”
鄭海裝作一臉好奇地問道:“殿下,到底是哪五個致命的必敗的原因?”
鄭海的問題簡直就是諸位將領的心聲,他們都很好奇,到底李景隆為什麽一定會敗?
更讓他們好奇的是,燕王竟然找出了整整五個原因。
“其一,古代兵書上說的領兵五要素,李九江都沒有做到。”
“李九江領兵,政令不修,紀律不整,將士上下不團結,沒有勇往直前的死誌。”
五十萬大軍要是沒有一點問題,那是不可能的,但在朱棣的嘴裏,李景隆就兵書上的五要素都沒做到。
這一點聽上去有些牽強,但又不是完全捏造。
接著,朱棣又拋出第二個證據:“如今北方進入寒冷的冬季,李九江率領的南方士兵穿的衣物並不能防寒抗凍,凍傷是遲早的
。而且,他們的馬匹沒有多餘的草料,士兵沒有足夠的糧食,這是他們必敗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點必敗的理由是,李九江孤軍深入,不注重考察地形,容易陷入危險;”
“第四是李九江貪婪,過於自負,在軍中缺乏威信,也沒有禦下的指揮,他的軍隊不能令行禁止,更談不上什麽勇敢與正義。”
“第五,李九江任用小人,喜歡阿諛奉承,不能有些的節製軍隊。”
最後,朱棣總結道:“這五點,李九江都犯了,怎麽看都沒有一點勝算,他這是來送死!”
朱棣的分析極具迷惑性,看似麵麵俱到,其實也都是一些普通將領常犯的錯誤。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誰都不能說李景隆沒有上麵五點問題,但要是深究這些問題,其實,誰統領五十萬大軍都有可能存在類似的問題。
隻是,朱棣一下子拋出這些問題,眾將領們一時間都挑不出毛病。
給眾人的感覺就是:好像真的是這麽迴事!
別人吹牛是吹噓自己,而朱棣吹牛是貶低別人,還鼓舞了士氣。
朱棣手下的將領們一時間被五個理由折服了,這吹牛都不打草稿,一吹就能拎出五個證據。
牆,你可以不扶;但對於朱棣,你不能不服。
鄭海心裏暗暗發笑:朱棣的演講水平太高了,整到現代絕對是個大師級的演講水平。
朱棣的這番慷慨陳詞,自然少不了鄭海的啟發,但朱棣的演繹與表達絕對是高水平的,
看到眾將領一致認可的表情,朱棣最後拋出他的最終觀點:“如果本王待在北平城,李九江必然不敢貿然前來攻打北平。”
“如今,本王帶著你們前往支援永平城,李九江一聽到這個消息,他必定前來進攻北平。當他攻城,攻不下,這時候,我們再迴師攻擊他的大軍,前後夾擊,那他這小子必敗無疑。”
鄭海再次站出來,抱拳恭維道:“殿下英明,這個計策實在是高明!”
老將軍張玉也站出來,讚同道:“殿下,如果此計成功,我們必然可以打敗李景隆。末將讚同殿下的決策。”
朱棣最後說道:“李景隆大軍軍紀渙散,即便前來進攻北平,也不可能全力進攻。因此,我們不如先解決掉永平城的危機。吳高膽小,一聽到本王率軍前來,他一定會撤退。”
眾將都點頭同意,紛紛表示,支持先援救永平城。
九月十五日,吳高聽說燕王率軍前來,果然望風而逃。
朱棣趁勢派兵追擊,大敗吳高。
然而,解除永平之圍後,朱棣並沒有率軍返迴北平,而是繼續往北,殺向了鬆亭關。
當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進駐河間府時,燕軍大軍正在前往永平的路上。
燕王的將領們心態出現了問題,在支援永平的問題上再次出現分歧。
是繼續救援永平,還是返迴防守北平?
燕王朱棣與鄭海走進吵鬧的大帳,諸將停止爭吵,都看向燕王朱棣。
“大家了解李九江嗎?”朱棣先問了一個問題,不等眾人迴答,他又道:“我對李九江這小子太熟悉了。”
眾將領安靜下來,側耳傾聽。
他們都想聽一聽,了解一下敵人的最大統帥是個什麽樣的人物。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作為一位帶兵的將領,將領們都竭盡全力想要了解自己的對手。
“李九江就是豢養之子,智商平平,缺少謀略,剛愎自負,並不擅長帶兵,更沒有經曆過什麽像樣的大戰。讓他率領五十萬大軍,那就是朝廷自己給自己挖的坑!”
鄭海帶頭點頭,眾將中也有不少人點頭讚同。
李九江就是李景隆,九江是李景隆的字。
朱棣的話半真半假,有真有假。
李景隆相對於朱棣等人來說,卻是猶如豢養的孩子,溫室裏的花朵。
但說李景隆智商平平,缺少謀略,這就有些故意貶損了。
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多次讓李景隆在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兵。朱棣說李景隆不擅長帶兵,這也是故意貶低的。
不過,李景隆沒有經曆過大的戰爭場麵,沒有打過大仗,這一點確實是真的。
見眾將領認真傾聽,朱棣接著說道:“以前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能夠掌控天下英才為自己服務。他所能率領的軍隊人馬不過十萬人,隻有韓信才敢詭辯說自己領兵是多多益善。”
“李九江算什麽玩意?他能指揮五十萬大軍?你們不覺得可笑?”朱棣將李景隆與漢高祖劉邦及韓信作對比。
鄭海附和道:“殿下說得有道理。我看李景隆跟趙括一樣,隻會紙上談兵。”
“沒錯!鄭海說得是!”朱棣微微一笑,接過話題。
他繼續說道:“以前,趙括隻會熟讀他父親的兵書,卻不知道變通。
趙國選他做統帥與秦國打仗,結果長平之戰大敗,被秦國坑死四十萬趙兵。就李九江的才能,還不如趙括呢,讓他統兵,必敗無疑!”
張玉讚同道:“殿下分析是,李九江率領五十萬大軍,看似來勢洶洶,其實那都是唬人的。隻要能挫一挫他的銳氣,隻怕還不如耿炳文呢!”
“哈哈!確實如此!上次,老子差點就逮著耿老賊,最後被他溜了。這李九江小子興許還不如耿老賊呢!”對於耿炳文的那一仗,譚淵意猶未盡。
朱棣點點頭,對眾位將領的反應很滿意。
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隻有他們上套,他才好就像吹下去。
“本王堅信李九江必敗,你們知道為什麽嗎?”
“為什麽?”有人好奇地問了一句。
朱棣一臉自信:“因為李九江所率領的大軍有五個致命的缺點,導致他們必敗無疑!”
鄭海裝作一臉好奇地問道:“殿下,到底是哪五個致命的必敗的原因?”
鄭海的問題簡直就是諸位將領的心聲,他們都很好奇,到底李景隆為什麽一定會敗?
更讓他們好奇的是,燕王竟然找出了整整五個原因。
“其一,古代兵書上說的領兵五要素,李九江都沒有做到。”
“李九江領兵,政令不修,紀律不整,將士上下不團結,沒有勇往直前的死誌。”
五十萬大軍要是沒有一點問題,那是不可能的,但在朱棣的嘴裏,李景隆就兵書上的五要素都沒做到。
這一點聽上去有些牽強,但又不是完全捏造。
接著,朱棣又拋出第二個證據:“如今北方進入寒冷的冬季,李九江率領的南方士兵穿的衣物並不能防寒抗凍,凍傷是遲早的
。而且,他們的馬匹沒有多餘的草料,士兵沒有足夠的糧食,這是他們必敗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點必敗的理由是,李九江孤軍深入,不注重考察地形,容易陷入危險;”
“第四是李九江貪婪,過於自負,在軍中缺乏威信,也沒有禦下的指揮,他的軍隊不能令行禁止,更談不上什麽勇敢與正義。”
“第五,李九江任用小人,喜歡阿諛奉承,不能有些的節製軍隊。”
最後,朱棣總結道:“這五點,李九江都犯了,怎麽看都沒有一點勝算,他這是來送死!”
朱棣的分析極具迷惑性,看似麵麵俱到,其實也都是一些普通將領常犯的錯誤。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誰都不能說李景隆沒有上麵五點問題,但要是深究這些問題,其實,誰統領五十萬大軍都有可能存在類似的問題。
隻是,朱棣一下子拋出這些問題,眾將領們一時間都挑不出毛病。
給眾人的感覺就是:好像真的是這麽迴事!
別人吹牛是吹噓自己,而朱棣吹牛是貶低別人,還鼓舞了士氣。
朱棣手下的將領們一時間被五個理由折服了,這吹牛都不打草稿,一吹就能拎出五個證據。
牆,你可以不扶;但對於朱棣,你不能不服。
鄭海心裏暗暗發笑:朱棣的演講水平太高了,整到現代絕對是個大師級的演講水平。
朱棣的這番慷慨陳詞,自然少不了鄭海的啟發,但朱棣的演繹與表達絕對是高水平的,
看到眾將領一致認可的表情,朱棣最後拋出他的最終觀點:“如果本王待在北平城,李九江必然不敢貿然前來攻打北平。”
“如今,本王帶著你們前往支援永平城,李九江一聽到這個消息,他必定前來進攻北平。當他攻城,攻不下,這時候,我們再迴師攻擊他的大軍,前後夾擊,那他這小子必敗無疑。”
鄭海再次站出來,抱拳恭維道:“殿下英明,這個計策實在是高明!”
老將軍張玉也站出來,讚同道:“殿下,如果此計成功,我們必然可以打敗李景隆。末將讚同殿下的決策。”
朱棣最後說道:“李景隆大軍軍紀渙散,即便前來進攻北平,也不可能全力進攻。因此,我們不如先解決掉永平城的危機。吳高膽小,一聽到本王率軍前來,他一定會撤退。”
眾將都點頭同意,紛紛表示,支持先援救永平城。
九月十五日,吳高聽說燕王率軍前來,果然望風而逃。
朱棣趁勢派兵追擊,大敗吳高。
然而,解除永平之圍後,朱棣並沒有率軍返迴北平,而是繼續往北,殺向了鬆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