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房間裏,徐王妃坐在主位上,道衍和尚坐在一旁。
馬和領著一名身穿平民服飾的男子,走進房間。
徐王妃問道:“李有直,你是來找鄭鎮撫使的嗎?”
“稟徐王妃,小的不是來找鄭大人的。鄭大人吩咐小的,直接找燕王稟報。”
徐王妃與道衍和尚對視一眼,兩人神情都有一些微微詫異。
“鄭鎮撫使,讓你來找燕王稟告,這是何故?”徐王妃有些警覺地看著李有直。
“王妃,這您要問我們鄭大人,小的隻是遵令行事。”李有直說著從懷中掏出一份折子,稟告道:“王妃,這是小的偷偷抄錄張布政使的密折,請王妃呈送燕王。”
馬和上前接過李有直的折子,遞給徐王妃。
“王妃,小的不敢久留,小的退下了。”李有直向徐王妃行禮,退出了房間。
看著密折上的內容,徐王妃的臉上大變:“大師,不好了!張昺、謝貴等人要對王府動手了……”
道衍和尚接過密折一看,眉毛緊皺,神情凝重,大叫道:“不好!大事不好……”
“道衍,到底是什麽事情?為何如此震驚?”
燕王朱棣從屏風後走出來,張玉與朱能跟在身邊。
看了折子上的內容,燕王朱棣的神情也變得凝重。
折子又傳到張玉與朱能等人手上,眾人看過折子,臉色都很難看。
燕王朱棣看向道衍和尚,詢問道:“道衍,依你之見,本王該如何應對?”
道衍摸了摸白色的胡須,一雙病虎三角眼迸射出狠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唯有放手一搏!”
燕王鄭重地點點頭,看向張玉:“世美,本王手裏還有多少兵馬?”
燕山衛指揮僉事張玉抱拳稟告道:“稟殿下,隻有八百。”
“什麽!”燕王朱棣有些驚訝,“為何隻有八百?”
張玉迴答道:“稟王爺,自百戶倪諒告發一事後,於諒、周鐸等人被斬,皇帝將殿下的三衛都調離了北平。臣與朱能能夠掌控的精兵,就隻有這最後的八百親兵了……”
燕王朱棣臉色一暗,雙眉緊皺,喃喃自語道:“八百對三萬……三萬……”
朱棣看向朱能,隻能微微低頭。
“隻有八百親兵,如何能對付得了三萬之眾呢?”
燕王朱棣低聲念叨著,看向不遠處坐著的道衍和尚。
道衍摸著白胡須,一副沉思的模樣,同樣沉默不語。
燕王朱棣再次掃了一眼屋中的幾人,歎了一口氣,心中暗道:即便是本王親自帶兵,這八百親兵能以一當十,那也幹不過三萬人啊!
屋中燈火通明,房間裏一片安靜,眾人沉默不語。
空氣好像都凝固了,燭火燃燒升起黑色的煙氣,筆直而上。
幾隻飛蛾撲在燈罩上,發出輕輕的吧嗒聲。
循聲看去,燕王朱棣看到幾隻飛蛾掉落在燈罩底下。燈罩上,有幾隻飛蛾正沿著紙糊的燈罩向上爬。一隻飛蛾振翅,直撲燭火……
嘶——一聲輕微地聲音,飛蛾一閃而逝,化成了黑灰。
飛蛾撲火啊……
“王爺,我們或許,遺忘了一個人。”
徐王妃的話打破了屋子裏的沉寂,屋中五雙男人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徐王妃,五人都是一臉疑惑。
“愛妃,本王忘了誰?”
燕王朱棣打量著屋中的四名親信。道衍和尚是謀士,馬和是道衍的徒弟、燕王的最信任的近侍,張玉有勇有謀的謀將,朱能忠誠勇猛的虎將。這幾人是他最信任的人。
除了他們,還有誰,能夠值得信任,值得一起謀劃天下呢?
要是還有人,那就是本王的愛妃了。
朱棣掃視一圈,再次看向徐王妃:“愛妃,除了他們幾個,本王還能相信誰?你是說,袁珙嗎?”
不待徐王妃迴答,朱棣自己解釋道:“袁珙隻擅長相人,算個良辰吉日還可,一起謀劃卻是不適合……”
“王爺,這人還真與袁珙有一些關係。袁珙告訴臣妾,是他用計讓張信來王府投靠的我們的。”
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睜大,有些驚訝,有些困惑。
徐王妃嘴角一抿,微笑道:“王爺,您不要忘了,這李有直,可是他的人……”
道衍和尚恍然大悟,連連點頭道:“王妃,你說的是他……”
“這小子一來府裏就胡吃海喝,本王還以為是來蹭吃的,”朱棣眉毛上翹,小眼睛金光閃爍,“是該見一見這小子了!”
朱能一臉懵圈,問道:“王爺,你們說得是誰?”
眾人笑而不語,馬和低聲迴複道:“朱千戶,王爺說得是錦衣衛鎮撫使鄭海。”
……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張昺(bing)、謝貴奉朱允炆密旨,派兵包圍燕王府,準備緝拿燕王王府屬官。
布政使張昺對都指揮使張信說道:“張信,明日,我與謝指揮使將逮捕燕王府屬官,待他們認罪,你再擒拿燕王。”
“張大人,謝大人,那本將軍靜候二位佳音。”張信向張昺、謝貴抱拳。
七月初五,張昺、謝貴來到燕王府府外,王府已經被團團圍住。
咚,咚,咚!
士兵握住朱紅色大門的漆金銅鈕,用力敲打著燕王府的大門。
這是燕王府的南大門,名為端禮門。
大門兩側的石獅子威武莊嚴,大門口的士兵手持刀槍,身披甲胄,虎虎生威。
咿呀一聲響,端禮門的木門打開一邊,張玉身穿甲胄出現在門口。
“末將張玉,見過兩位大人,”張玉抱拳向張昺。謝貴行禮,“兩日前,燕王殿下邀請兩位大人前來參加宴會,兩位大人不來。今日,兩位大人為何不請自來?”
布政使張昺道:“本官奉陛密令,緝拿燕王府謀逆官吏,請稟告燕王。”
張玉道:“兩位大人,請稍後。如今燕王殿下已病愈,正在東殿,請兩位大人移步東殿。”
“好!謝指揮使,那我們將帶兵前往東殿……”
“等等!”張玉伸手,攔住張昺與謝貴,“兩位大人,非王府親衛與王爺允諾,任何人不可帶兵入府。請兩位大人獨自前往,衛士不可入內。”
布政使張昺與都指揮使謝貴兩人互相對視一眼,站住不動,狐疑地打量著張玉。
張昺道:“本官可是奉的陛下指令,為何不能帶兵入內?”
張玉不卑不亢,微微笑道:“請問張大人,陛下可曾宣布聖旨?兩位大人,手裏可有聖旨?”
“我們沒有聖旨,但有陛下的密旨。本官奉旨行事,請你讓開!”張昺雙眼狠狠盯著張玉。
張玉笑道:“既然如此,那便需要燕王的首肯。不如這樣,大人拿著密旨先拜會燕王,燕王通知,小的自然放大人的衛士入府。否則,你們這就是違抗先皇指令,恕張玉無法同意。”
張昺與謝貴對了一下眼神,眼中充滿了警惕。
張昺掏出密折,遞給張玉:“本官就先在這等著,你拿著折子去給燕王確認一下吧。”
“好的,請兩位大人稍等。”
張玉將折子交給身旁一名親衛,親衛快速跑向燕王所在的東殿。
“道衍,這兩人可是帶來數千兵丁,又不肯單獨入府。本王該怎麽辦?”燕王朱棣看向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一雙三角眼瞟向鄭海:“鄭海,你說該怎麽辦?”
鄭海上前抱拳道:“這個好辦!我這就去帶路,打消他們的疑慮。殿下,等我帶他們前來!”
燕王朱棣點頭應允。
馬和領著一名身穿平民服飾的男子,走進房間。
徐王妃問道:“李有直,你是來找鄭鎮撫使的嗎?”
“稟徐王妃,小的不是來找鄭大人的。鄭大人吩咐小的,直接找燕王稟報。”
徐王妃與道衍和尚對視一眼,兩人神情都有一些微微詫異。
“鄭鎮撫使,讓你來找燕王稟告,這是何故?”徐王妃有些警覺地看著李有直。
“王妃,這您要問我們鄭大人,小的隻是遵令行事。”李有直說著從懷中掏出一份折子,稟告道:“王妃,這是小的偷偷抄錄張布政使的密折,請王妃呈送燕王。”
馬和上前接過李有直的折子,遞給徐王妃。
“王妃,小的不敢久留,小的退下了。”李有直向徐王妃行禮,退出了房間。
看著密折上的內容,徐王妃的臉上大變:“大師,不好了!張昺、謝貴等人要對王府動手了……”
道衍和尚接過密折一看,眉毛緊皺,神情凝重,大叫道:“不好!大事不好……”
“道衍,到底是什麽事情?為何如此震驚?”
燕王朱棣從屏風後走出來,張玉與朱能跟在身邊。
看了折子上的內容,燕王朱棣的神情也變得凝重。
折子又傳到張玉與朱能等人手上,眾人看過折子,臉色都很難看。
燕王朱棣看向道衍和尚,詢問道:“道衍,依你之見,本王該如何應對?”
道衍摸了摸白色的胡須,一雙病虎三角眼迸射出狠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唯有放手一搏!”
燕王鄭重地點點頭,看向張玉:“世美,本王手裏還有多少兵馬?”
燕山衛指揮僉事張玉抱拳稟告道:“稟殿下,隻有八百。”
“什麽!”燕王朱棣有些驚訝,“為何隻有八百?”
張玉迴答道:“稟王爺,自百戶倪諒告發一事後,於諒、周鐸等人被斬,皇帝將殿下的三衛都調離了北平。臣與朱能能夠掌控的精兵,就隻有這最後的八百親兵了……”
燕王朱棣臉色一暗,雙眉緊皺,喃喃自語道:“八百對三萬……三萬……”
朱棣看向朱能,隻能微微低頭。
“隻有八百親兵,如何能對付得了三萬之眾呢?”
燕王朱棣低聲念叨著,看向不遠處坐著的道衍和尚。
道衍摸著白胡須,一副沉思的模樣,同樣沉默不語。
燕王朱棣再次掃了一眼屋中的幾人,歎了一口氣,心中暗道:即便是本王親自帶兵,這八百親兵能以一當十,那也幹不過三萬人啊!
屋中燈火通明,房間裏一片安靜,眾人沉默不語。
空氣好像都凝固了,燭火燃燒升起黑色的煙氣,筆直而上。
幾隻飛蛾撲在燈罩上,發出輕輕的吧嗒聲。
循聲看去,燕王朱棣看到幾隻飛蛾掉落在燈罩底下。燈罩上,有幾隻飛蛾正沿著紙糊的燈罩向上爬。一隻飛蛾振翅,直撲燭火……
嘶——一聲輕微地聲音,飛蛾一閃而逝,化成了黑灰。
飛蛾撲火啊……
“王爺,我們或許,遺忘了一個人。”
徐王妃的話打破了屋子裏的沉寂,屋中五雙男人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徐王妃,五人都是一臉疑惑。
“愛妃,本王忘了誰?”
燕王朱棣打量著屋中的四名親信。道衍和尚是謀士,馬和是道衍的徒弟、燕王的最信任的近侍,張玉有勇有謀的謀將,朱能忠誠勇猛的虎將。這幾人是他最信任的人。
除了他們,還有誰,能夠值得信任,值得一起謀劃天下呢?
要是還有人,那就是本王的愛妃了。
朱棣掃視一圈,再次看向徐王妃:“愛妃,除了他們幾個,本王還能相信誰?你是說,袁珙嗎?”
不待徐王妃迴答,朱棣自己解釋道:“袁珙隻擅長相人,算個良辰吉日還可,一起謀劃卻是不適合……”
“王爺,這人還真與袁珙有一些關係。袁珙告訴臣妾,是他用計讓張信來王府投靠的我們的。”
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睜大,有些驚訝,有些困惑。
徐王妃嘴角一抿,微笑道:“王爺,您不要忘了,這李有直,可是他的人……”
道衍和尚恍然大悟,連連點頭道:“王妃,你說的是他……”
“這小子一來府裏就胡吃海喝,本王還以為是來蹭吃的,”朱棣眉毛上翹,小眼睛金光閃爍,“是該見一見這小子了!”
朱能一臉懵圈,問道:“王爺,你們說得是誰?”
眾人笑而不語,馬和低聲迴複道:“朱千戶,王爺說得是錦衣衛鎮撫使鄭海。”
……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張昺(bing)、謝貴奉朱允炆密旨,派兵包圍燕王府,準備緝拿燕王王府屬官。
布政使張昺對都指揮使張信說道:“張信,明日,我與謝指揮使將逮捕燕王府屬官,待他們認罪,你再擒拿燕王。”
“張大人,謝大人,那本將軍靜候二位佳音。”張信向張昺、謝貴抱拳。
七月初五,張昺、謝貴來到燕王府府外,王府已經被團團圍住。
咚,咚,咚!
士兵握住朱紅色大門的漆金銅鈕,用力敲打著燕王府的大門。
這是燕王府的南大門,名為端禮門。
大門兩側的石獅子威武莊嚴,大門口的士兵手持刀槍,身披甲胄,虎虎生威。
咿呀一聲響,端禮門的木門打開一邊,張玉身穿甲胄出現在門口。
“末將張玉,見過兩位大人,”張玉抱拳向張昺。謝貴行禮,“兩日前,燕王殿下邀請兩位大人前來參加宴會,兩位大人不來。今日,兩位大人為何不請自來?”
布政使張昺道:“本官奉陛密令,緝拿燕王府謀逆官吏,請稟告燕王。”
張玉道:“兩位大人,請稍後。如今燕王殿下已病愈,正在東殿,請兩位大人移步東殿。”
“好!謝指揮使,那我們將帶兵前往東殿……”
“等等!”張玉伸手,攔住張昺與謝貴,“兩位大人,非王府親衛與王爺允諾,任何人不可帶兵入府。請兩位大人獨自前往,衛士不可入內。”
布政使張昺與都指揮使謝貴兩人互相對視一眼,站住不動,狐疑地打量著張玉。
張昺道:“本官可是奉的陛下指令,為何不能帶兵入內?”
張玉不卑不亢,微微笑道:“請問張大人,陛下可曾宣布聖旨?兩位大人,手裏可有聖旨?”
“我們沒有聖旨,但有陛下的密旨。本官奉旨行事,請你讓開!”張昺雙眼狠狠盯著張玉。
張玉笑道:“既然如此,那便需要燕王的首肯。不如這樣,大人拿著密旨先拜會燕王,燕王通知,小的自然放大人的衛士入府。否則,你們這就是違抗先皇指令,恕張玉無法同意。”
張昺與謝貴對了一下眼神,眼中充滿了警惕。
張昺掏出密折,遞給張玉:“本官就先在這等著,你拿著折子去給燕王確認一下吧。”
“好的,請兩位大人稍等。”
張玉將折子交給身旁一名親衛,親衛快速跑向燕王所在的東殿。
“道衍,這兩人可是帶來數千兵丁,又不肯單獨入府。本王該怎麽辦?”燕王朱棣看向道衍和尚。
道衍和尚一雙三角眼瞟向鄭海:“鄭海,你說該怎麽辦?”
鄭海上前抱拳道:“這個好辦!我這就去帶路,打消他們的疑慮。殿下,等我帶他們前來!”
燕王朱棣點頭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