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看向黑衣鬥篷,宋忠也站在那人的身旁。
他認得這個黑衣鬥篷,兩年前,就是此人阻止了他的越獄計劃。也是因為此人,他從北平按察司的大牢中無罪釋放,還獲得二十兩賞銀。
沒想到,再次相遇,鄭海依舊是被關在牢裏,黑衣鬥篷依舊穿著黑衣鬥篷。
鄭海盯著黑衣鬥篷,問道:“你是草頭將軍?”
“嗬嗬嗬,原來你還記得我!”黑衣鬥篷走向牢房中的鄭海,“我們又見麵了。可還記得,你當初的承諾?”
“自然記得。我欠你一個人情,我說過就一定會還你!”
雖然鄭海滿肚子吐槽,但表麵依舊裝得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與當初他在北平按察司大牢裏的神情一樣。
黑衣鬥篷在幽暗的大牢裏隻露出一個嘴巴和鼻子,嘴角微微一動,露出一個冷笑:“你連大牢都出不去,又如何還我的人情?”
“你會放我從牢裏出去,因為你就是來救我的......”
“嗬嗬嗬,誰說我是來救你的?我憑什麽要救你?”黑衣鬥篷的雙眼隱沒在鬥篷的陰影之下,隻見那黑衣鬥篷嘴角又微微一動。
“因為,你想讓我,還你的人情。”鄭海依舊很鎮定。
黑衣鬥篷嘴角微微上揚:“你很聰明!那你說說,我想讓你,如何還我的人情?”
“你想讓我迴到燕王身邊,為你打探消息,充當你的耳目。”
鄭海說完,看向黑衣鬥篷,想從他的身上尋找線索。
牢房裏,忽然安靜了下來,黑衣鬥篷沒有說話,鄭海也沒有說話。
這寂靜有些令人窒息,鄭海的心撲通撲通地跳著。他在賭自己的運氣,也在賭神秘人的身份。
過了一會,黑衣鬥篷再次咧嘴一笑:“果然是個聰明人!”
鄭海輕輕地緩了一口氣,撲通撲通狂跳的小心髒才慢慢平緩下來。
“那我問你,你是否願意還這個人情?”黑衣鬥篷問鄭海。
鄭海想了想,看了一眼黑衣鬥篷,又看向旁邊的千戶宋忠。搖搖頭,他迴答道:“如果你命令我這樣做,我一定聽從你的指令,但如果讓我選擇,我絕不會這麽做。”
“為什麽?”黑衣鬥篷淡淡地問。
“如今讓我迴到燕王身邊,燕王及燕王手下一定不會像從前那樣信任我。我殺了燕山衛指揮使盧振的弟弟,他第一個不會放過我。”
鄭海頓了頓,又道:“再者,燕王留在南京的侍衛都被你們抓了、殺了,而隻有我一個人迴去,這很難不令人懷疑。我即便想打探燕王的消息,隻怕得到的也未必是真實可信的。”
黑衣鬥篷又沉默了好一陣子,宋忠瞟了鄭海一眼,眼神中有些欣賞。
“你想不想知道我的身份?”黑衣鬥篷忽然問了一句。
“想!”鄭海迴答很幹脆。
“那你是否想加入錦衣衛?”黑衣鬥篷又問。
鄭海一本正經地迴答:“我早就是錦衣衛的人了,兩年多以前就是了,隻是沒有身份和職位而已。”
“嗬嗬嗬!”黑衣鬥篷爽朗地笑了,“你倒是狡猾!既然如此,你就留在應天府吧!”
黑衣鬥篷不再說話,轉身就要離開。
鄭海見狀連忙問道:“大人,你還沒告訴我,你的身份呢?”
黑衣鬥篷稍微停頓一下,轉臉看向身邊的宋忠,點了點頭。
宋忠看向鄭海,說道:“鄭海,這位是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án) ,蔣大人。你還不快謝大人,饒你不死!”
鄭海連忙畢恭畢敬地抱拳行禮道:“屬下鄭海,見過指揮使大人。”
“嗯。”蔣瓛微微應了一聲,再次向外走去。
見蔣瓛要離開,鄭海連忙叫到:“大人,都是自己人,你們什麽時候,放我出去啊!”
宋忠迴頭,衝鄭海道:“等著吧,時候到了,自然會放你出去!”
說完,蔣瓛和宋忠已經走出了牢房,隻剩下鄭海一個人,還關在牢房裏。
陰森的牢房裏,鄭海一個人,牢房中還有兩具屍體。
鄭海一下子就鬱悶了:“這下好了,連個說話的、鬥氣的人都沒了!”
空曠的牢房,幽暗而陰森。
鄭海像個傻子一樣,自言自語道:“草頭將軍,草頭將軍,原來就是一個‘蔣’字!完了,完了,這家夥下場也不好,我這靠山也靠不住啊!”
“隻能靠他了!”徐增壽暗歎一聲,拉住韁繩,馬匹在皇宮門前停了下來。
徐增壽下了馬,走進宮中,先去找了皇太孫朱允炆,然後才向朱元璋的宮殿走去。
徐增壽剛離開,皇太孫朱允炆就走進了朱元璋所在的房間。
“皇爺爺,我來看你了。”朱允炆手持一卷書走進房間,向朱元璋打招唿。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動,眼神閃過一絲狐疑,隨即又恢複了往日的慈祥,溫和地掃向朱允炆。
朱允炆與徐增壽一前一後走進殿中,心思縝密如朱元璋,難免會起疑心。
若是換了其他人,或許,朱元璋此時暴脾氣可能已經要爆發了。不過,來人是朱允炆,性格最像朱標的皇孫。朱元璋沒有發作,耐著性子,想要看看朱允炆會如何開場。
“嗯,你是來幫朕分憂的嗎?”朱元璋不鹹不淡地說了一句。
朱允炆對朱元璋拱手行禮,拿出手中的書,說道:“皇爺爺,孫兒,這幾日讀了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看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孫兒,特地拿來給皇爺爺看一下,想聽聽皇爺爺的解釋。”
“哦?允炆,你說來聽聽。”朱元璋依舊一臉平靜。
朱允炆打開書卷,放在朱元璋身前的桌上,指著書中的文字道:“皇爺爺,就是這一篇,《諫太宗十思疏》。”
朱元璋看向朱允炆指著的文章《諫太宗十思書》,點點頭:“嗯,這唐太宗與大臣魏征確實是一對好君臣。”
朱允炆繼續道:“魏征這樣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孫兒覺得,魏征說得很好。安邦治國,君王要注重積德義。要想讓國家像樹木一樣茁壯成長,像河流一樣源遠流長,那麽,我們就要鞏固國家的根本,疏通上下的阻塞,行仁義之政,以德治國。”
朱元璋掃了一眼朱允炆,眼神淩厲,不過,稍縱即逝。朱允炆在看書,根本沒有注意到朱元璋的眼神變化。
以前,太子朱標也曾跟朱元璋說過類似的言論,被朱元璋嚴厲駁斥。
朱元璋曾為此大發雷霆,他與太子朱標爭吵過好多次,而這爭執的背後,並不是是非對錯,而是治國理念上的不同。
直到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才明白這一點。當了解了朱允炆的心思,他便沒有像以前那般怒不可遏。
“允炆,你的理解很好。不過,皇爺爺老了,沒有精力像疏通河道那樣治理國家了。這些仁政的舉措,隻能由你自己推行了。”
朱元璋滿頭銀發,此時的他更像一個普通的老頭子。他放下了往日的威嚴,慈祥地打量著孫子朱允炆。
他又看了一眼,問道:“孫兒,還有其他事情嗎?如果沒有,那就退下吧,朕有些累了。”
“孫兒,有件事想求皇爺爺。”
一臉皺紋的朱元璋,這時笑了笑,額頭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一些:“你說吧,求皇爺爺,有什麽事?”
“孫兒,有一個朋友被錦衣衛關押了,孫兒想救他。”
“朋友?他叫什麽名字?”
“他叫鄭海,字慎之。他的字號就來自《諫太宗十思書》中的‘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朱允炆恭敬地迴答。
“嗯,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朱允炆躬身行禮道:“謝皇爺爺,孫兒告退!”
朱允炆走後,朱元璋找來一個人。
他認得這個黑衣鬥篷,兩年前,就是此人阻止了他的越獄計劃。也是因為此人,他從北平按察司的大牢中無罪釋放,還獲得二十兩賞銀。
沒想到,再次相遇,鄭海依舊是被關在牢裏,黑衣鬥篷依舊穿著黑衣鬥篷。
鄭海盯著黑衣鬥篷,問道:“你是草頭將軍?”
“嗬嗬嗬,原來你還記得我!”黑衣鬥篷走向牢房中的鄭海,“我們又見麵了。可還記得,你當初的承諾?”
“自然記得。我欠你一個人情,我說過就一定會還你!”
雖然鄭海滿肚子吐槽,但表麵依舊裝得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與當初他在北平按察司大牢裏的神情一樣。
黑衣鬥篷在幽暗的大牢裏隻露出一個嘴巴和鼻子,嘴角微微一動,露出一個冷笑:“你連大牢都出不去,又如何還我的人情?”
“你會放我從牢裏出去,因為你就是來救我的......”
“嗬嗬嗬,誰說我是來救你的?我憑什麽要救你?”黑衣鬥篷的雙眼隱沒在鬥篷的陰影之下,隻見那黑衣鬥篷嘴角又微微一動。
“因為,你想讓我,還你的人情。”鄭海依舊很鎮定。
黑衣鬥篷嘴角微微上揚:“你很聰明!那你說說,我想讓你,如何還我的人情?”
“你想讓我迴到燕王身邊,為你打探消息,充當你的耳目。”
鄭海說完,看向黑衣鬥篷,想從他的身上尋找線索。
牢房裏,忽然安靜了下來,黑衣鬥篷沒有說話,鄭海也沒有說話。
這寂靜有些令人窒息,鄭海的心撲通撲通地跳著。他在賭自己的運氣,也在賭神秘人的身份。
過了一會,黑衣鬥篷再次咧嘴一笑:“果然是個聰明人!”
鄭海輕輕地緩了一口氣,撲通撲通狂跳的小心髒才慢慢平緩下來。
“那我問你,你是否願意還這個人情?”黑衣鬥篷問鄭海。
鄭海想了想,看了一眼黑衣鬥篷,又看向旁邊的千戶宋忠。搖搖頭,他迴答道:“如果你命令我這樣做,我一定聽從你的指令,但如果讓我選擇,我絕不會這麽做。”
“為什麽?”黑衣鬥篷淡淡地問。
“如今讓我迴到燕王身邊,燕王及燕王手下一定不會像從前那樣信任我。我殺了燕山衛指揮使盧振的弟弟,他第一個不會放過我。”
鄭海頓了頓,又道:“再者,燕王留在南京的侍衛都被你們抓了、殺了,而隻有我一個人迴去,這很難不令人懷疑。我即便想打探燕王的消息,隻怕得到的也未必是真實可信的。”
黑衣鬥篷又沉默了好一陣子,宋忠瞟了鄭海一眼,眼神中有些欣賞。
“你想不想知道我的身份?”黑衣鬥篷忽然問了一句。
“想!”鄭海迴答很幹脆。
“那你是否想加入錦衣衛?”黑衣鬥篷又問。
鄭海一本正經地迴答:“我早就是錦衣衛的人了,兩年多以前就是了,隻是沒有身份和職位而已。”
“嗬嗬嗬!”黑衣鬥篷爽朗地笑了,“你倒是狡猾!既然如此,你就留在應天府吧!”
黑衣鬥篷不再說話,轉身就要離開。
鄭海見狀連忙問道:“大人,你還沒告訴我,你的身份呢?”
黑衣鬥篷稍微停頓一下,轉臉看向身邊的宋忠,點了點頭。
宋忠看向鄭海,說道:“鄭海,這位是錦衣衛指揮使,蔣瓛(huán) ,蔣大人。你還不快謝大人,饒你不死!”
鄭海連忙畢恭畢敬地抱拳行禮道:“屬下鄭海,見過指揮使大人。”
“嗯。”蔣瓛微微應了一聲,再次向外走去。
見蔣瓛要離開,鄭海連忙叫到:“大人,都是自己人,你們什麽時候,放我出去啊!”
宋忠迴頭,衝鄭海道:“等著吧,時候到了,自然會放你出去!”
說完,蔣瓛和宋忠已經走出了牢房,隻剩下鄭海一個人,還關在牢房裏。
陰森的牢房裏,鄭海一個人,牢房中還有兩具屍體。
鄭海一下子就鬱悶了:“這下好了,連個說話的、鬥氣的人都沒了!”
空曠的牢房,幽暗而陰森。
鄭海像個傻子一樣,自言自語道:“草頭將軍,草頭將軍,原來就是一個‘蔣’字!完了,完了,這家夥下場也不好,我這靠山也靠不住啊!”
“隻能靠他了!”徐增壽暗歎一聲,拉住韁繩,馬匹在皇宮門前停了下來。
徐增壽下了馬,走進宮中,先去找了皇太孫朱允炆,然後才向朱元璋的宮殿走去。
徐增壽剛離開,皇太孫朱允炆就走進了朱元璋所在的房間。
“皇爺爺,我來看你了。”朱允炆手持一卷書走進房間,向朱元璋打招唿。
朱元璋嘴角微微一動,眼神閃過一絲狐疑,隨即又恢複了往日的慈祥,溫和地掃向朱允炆。
朱允炆與徐增壽一前一後走進殿中,心思縝密如朱元璋,難免會起疑心。
若是換了其他人,或許,朱元璋此時暴脾氣可能已經要爆發了。不過,來人是朱允炆,性格最像朱標的皇孫。朱元璋沒有發作,耐著性子,想要看看朱允炆會如何開場。
“嗯,你是來幫朕分憂的嗎?”朱元璋不鹹不淡地說了一句。
朱允炆對朱元璋拱手行禮,拿出手中的書,說道:“皇爺爺,孫兒,這幾日讀了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看到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孫兒,特地拿來給皇爺爺看一下,想聽聽皇爺爺的解釋。”
“哦?允炆,你說來聽聽。”朱元璋依舊一臉平靜。
朱允炆打開書卷,放在朱元璋身前的桌上,指著書中的文字道:“皇爺爺,就是這一篇,《諫太宗十思疏》。”
朱元璋看向朱允炆指著的文章《諫太宗十思書》,點點頭:“嗯,這唐太宗與大臣魏征確實是一對好君臣。”
朱允炆繼續道:“魏征這樣說:‘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孫兒覺得,魏征說得很好。安邦治國,君王要注重積德義。要想讓國家像樹木一樣茁壯成長,像河流一樣源遠流長,那麽,我們就要鞏固國家的根本,疏通上下的阻塞,行仁義之政,以德治國。”
朱元璋掃了一眼朱允炆,眼神淩厲,不過,稍縱即逝。朱允炆在看書,根本沒有注意到朱元璋的眼神變化。
以前,太子朱標也曾跟朱元璋說過類似的言論,被朱元璋嚴厲駁斥。
朱元璋曾為此大發雷霆,他與太子朱標爭吵過好多次,而這爭執的背後,並不是是非對錯,而是治國理念上的不同。
直到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才明白這一點。當了解了朱允炆的心思,他便沒有像以前那般怒不可遏。
“允炆,你的理解很好。不過,皇爺爺老了,沒有精力像疏通河道那樣治理國家了。這些仁政的舉措,隻能由你自己推行了。”
朱元璋滿頭銀發,此時的他更像一個普通的老頭子。他放下了往日的威嚴,慈祥地打量著孫子朱允炆。
他又看了一眼,問道:“孫兒,還有其他事情嗎?如果沒有,那就退下吧,朕有些累了。”
“孫兒,有件事想求皇爺爺。”
一臉皺紋的朱元璋,這時笑了笑,額頭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一些:“你說吧,求皇爺爺,有什麽事?”
“孫兒,有一個朋友被錦衣衛關押了,孫兒想救他。”
“朋友?他叫什麽名字?”
“他叫鄭海,字慎之。他的字號就來自《諫太宗十思書》中的‘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朱允炆恭敬地迴答。
“嗯,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朱允炆躬身行禮道:“謝皇爺爺,孫兒告退!”
朱允炆走後,朱元璋找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