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郭威統兵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34章 郭威統兵
夔州指揮使尚洪遷覺得自己很勇猛,他徑自來到長安城下,趙思綰這時候已經養足了銳氣,就等著官軍來了好開戰呢,他遠遠地看到尚洪遷的部隊來了,立即帶兵殺出城來。尚洪遷這邊還沒列好陣形呢,趙思綰和部下就已經殺到了,尚洪遷措手不及,雖然他確實驍悍過人,但也是抵擋不住,部下亂成了一團,雖然勉強招架,終究還是不能支撐,眼看著士卒紛紛受傷倒地,尚洪遷趕緊下令後撤,他自己親自率領親軍斷後,邊打邊退。趙思綰緊追不放,最後惹惱了尚洪遷血性,他拚死力鬥,才把趙思綰擊退。但是尚洪遷身上已經受了重傷,傷口有幾十處,迴到大營以後不停地吐血,過了一夜還是死了。
郭從義和王峻二人一看,尚洪遷這麽猛都戰死了,不禁心生畏懼,停兵不前。他們倆人還彼此不和,互相推諉責任,朝廷於是又派了澤潞節度使常恩領兵前來支援,剛好郭從義也分兵去迎,兩邊會師,總算是攻下了潼關,常恩就屯兵駐守在那。河中行營都部署白文珂留在同州,也沒有進兵。新任的鳳翔節度使趙暉到了鹹陽,就開始部署兵士,一時也不能急進。小皇帝劉承佑對此頗為擔憂,於是就任命樞密使郭威為西麵軍前招諭安撫使,讓所有河中、永興、鳳翔各路軍馬都聽郭威節製。
郭威接到皇帝的命令,就打算要出發,他臨走之前,先去了趟老太師馮道那,向他問策。馮道說:“李守貞是宿將,他自以為功高望重,必然可以約束住手下的士卒。你去以後,不要愛惜財物,多多賞賜軍兵官吏,到時候必然眾望所歸,李守貞自然就難以有所作為了!”
郭威受教,隨即向馮道告辭,調集各道兵馬前來會師。並且下令讓白文珂前往河中,讓趙暉前往鳳翔。
趙暉已經打探到王景崇投降了蜀軍,並且跟李守貞保持著聯係,於是他接連上表,奏明了皇帝。皇帝一看,立馬下詔,命郭威順便討伐王景崇。郭威就召集眾將商議軍情,眾將都說應該先攻下長安和鳳翔。當時的華州節度使扈彥珂也奉調在軍中,他在旁獻計說:“如今三叛連兵,他們推李守貞為主,李守貞一旦滅亡了,其他兩鎮自然膽寒,可以一戰而下。古人有言,擒賊先擒王,咱們不取首逆,反而先攻王景崇和趙思綰,這已經是失策了,何況河中路近,長安、鳳翔路遠,舍近攻遠,如果王景崇和趙思綰拒我前鋒,李守貞襲我後路,豈不危險!”
郭威聽他說完,說“你說的對”,於是決定兵分三路,進攻河中,他讓白文珂和劉詞從同州進兵,讓常恩從潼關進兵,郭威自己率領部眾從陝州進兵。
沿途這一路上,郭威和士卒們同甘共苦,將士們有點小功,郭威必賞,有點小過,郭威也不加處罰,士卒有病,郭威常常親自去探視撫慰,他手下的屬吏不管是誰,隻要有什麽建議,郭威都是和顏悅色,虛心聽取。所以郭威的部隊凝聚力很強。
這邊李守貞聽說郭威統兵來了,他是毫不在意,而且他還認為,禁軍曾經在自己麾下,自己是他們的老領導,以前對他們也很好,所以他們一到城下,肯定會倒戈投靠自己,根本都不用打。也不知道他是哪來的這份自信。
不久,這三路漢兵就陸續到了,但見城外旗幟飄揚,戰鼓隆隆,郭威所帶的部隊更是氣勢空前,野心勃勃。李守貞一看這陣勢,立刻就有了三分懼色,他站在城上,往下邊瞅了半天,一看到有認識的軍將,就叫著他們的名字,想跟人家敘敘舊,套套近乎,結果話還沒出口呢,下邊已經是一片喧嘩,大家大叫叛賊,搞得李守貞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李守貞轉念又一想,現在木已成舟,就這麽著了,於是提起精神,督率部下在城上拒守。郭威在城西紮了營,白文珂在河西紮營,常恩在城南紮了營。郭威一看常恩的軍營,亂七八糟的不像個樣子,跟他一聊,發現這也不是帶兵打仗的人呐,算了,你先迴去吧,於是就讓他迴去了,郭威自己分出一部分兵來,駐紮在南城。
眾將都向郭威請求立刻攻城,郭威搖著頭,說:“人家李守貞是前朝宿將,那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曾經立過不少戰功,況且他這座城池臨大河而建,城牆樓堞都完整堅固,急切間是難以攻克的。而且人家據高臨下,我軍在城下仰攻,非常危險,這就像是趕著士卒們投身火海,那肯定是九死一生啊。這樣進攻有什麽好處?自古以來,勇有盛衰,攻有緩急。時有可否,事有先後。咱們呐,不如先設下長圍,咱給他來個封城,這叫做以守為戰,讓他無處可逃。然後咱們就在這休兵牧馬,等糧餉來了,咱們該吃吃、該喝喝,等到城中的糧食都吃幹淨了。那時候咱們再安排好雲梯衝車,一方麵再散發檄文,一邊攻城,一邊招撫,我料想啊,城中的將士到了那時侯,一個個的都隻想著逃命了,父子都不能相保,何況這幫烏合之眾呢!”
眾將說:“可是長安、鳳翔都和李守貞聯結,他們肯定要派兵來救的,如果人家給咱們來個內外夾攻,那可如何是好?”
其實人家郭威心裏有數,他聽大夥這麽說,就微笑著跟大夥解釋:“各位盡可放心,趙思綰、王景崇,隻是憑著一股血氣,他們根本就不懂兵法,何況還有郭從義他們在長安呢,趙暉不是也在鳳翔呢,這兩路兵馬已經足以牽製他們了,大家不必擔心!”
於是郭威又下令從各州調來了兩萬多名民夫,讓白文珂指揮,在四麵挖掘塹壕,築起長壘,把城給圍住。過了些日子,城上的守軍,好像並沒有什麽變化,郭威又對眾將說:“李守貞過去很怕高祖皇帝,不敢囂張。如今呢,他看咱們這些人過去並沒有多少功勞戰績,所以對咱們很輕視,他這才敢造反。咱們就應該對他示弱,然後慢慢的製伏他。”
隨後郭威命領將士們偃旗息鼓,就在營中待著,沒事也別出去。隻是沿著河岸搞了不少的了望樓,讓手下的士卒們輪流巡邏放哨。又讓水軍把船都停在岸邊,不論白天晚上,都小心防備著,把水路和陸路都控製住了。遇到城中有探子出來打探消息,全部抓過來,搞得李守貞無計可施,看來也隻有率兵突圍這一條路可走了。
人家郭威周邊早就給他安排好了,李守貞的兵一出來,郭威立刻命令各軍截擊,絕對不讓一人一騎出城,所以李守貞手下的士卒,出來一次,被打迴去一次。李守貞又派出使者,拿著他的書信,分頭向各處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後蜀,北求遼國,結果這些使者也全部被漢軍的巡邏隊給抓去了,李守貞更是苦無對策,漸漸的糧食也快吃完了,看來已經堅持不了多久了,急得李守貞整天皺著眉頭,急得不行。他那個國師、就是那個自稱會望氣的和尚總倫,總在他跟前晃悠,李守貞心煩的不行,就免不了要拿他出氣。總倫說:“大王你肯定是要當天子的,這就是你的命,別人是改變不了的,現在嘛,隻是分野有災,要經曆點磨難。等到最後隻剩下一人一馬了,那時候才是大王您雄起的時侯呢。”李守貞一聽,居然還覺得總倫說的對,於是對他仍然還像以前一樣,信任有加。
.............
知識卡片:
那個和尚說李守貞分野有災。分野這個詞,古代經常用,現在很少用了。我們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有一種聯係,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山川河流都是有一定關聯的,這種天地對應的關係就叫分野。明朝有一本書,叫《圖書編·分野總敘》就是專門講這個事的。
分野這種觀念,是一種帶有神秘論學說的東西,不光是中國人,埃及人、瑪雅人、古巴比倫人都很信這玩意,所以這個分野又和占星術產生了關係。中國古人相信天地相通,天地人合一的理論,在周朝,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員叫保章氏,他的職責之一就是依照天上的星星去劃分所統治的地區,去判斷這個地方的吉兇。
周景王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522年的時候,周景王和一個名叫伶州鳩的官員有一段對話,就被記錄在了《國語·周語》裏“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大概的意思是說,當年的歲星運行到鶉火星次,對應周之分野,這就預示著周武王伐商能得到上天的護佑。這是“分野”最早的記載。
分野理論在中國有很多分類,其中主要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分野和十二分野。十二分野在我國古代地理對應的是兗州、幽州、徐州、荊州等十二個州。所以這個總倫和尚說,現在分野有災,意思就是,你是當皇帝的命,隻是河中這個地方有災,人都得死光光,跟你沒關係,你放心吧,等河中這個地方的人死的就剩你一個了,你就等著當皇帝吧。
這種分野體係在漢代和魏晉非常流行,到了隋唐時期漸漸就不怎麽流行了。
夔州指揮使尚洪遷覺得自己很勇猛,他徑自來到長安城下,趙思綰這時候已經養足了銳氣,就等著官軍來了好開戰呢,他遠遠地看到尚洪遷的部隊來了,立即帶兵殺出城來。尚洪遷這邊還沒列好陣形呢,趙思綰和部下就已經殺到了,尚洪遷措手不及,雖然他確實驍悍過人,但也是抵擋不住,部下亂成了一團,雖然勉強招架,終究還是不能支撐,眼看著士卒紛紛受傷倒地,尚洪遷趕緊下令後撤,他自己親自率領親軍斷後,邊打邊退。趙思綰緊追不放,最後惹惱了尚洪遷血性,他拚死力鬥,才把趙思綰擊退。但是尚洪遷身上已經受了重傷,傷口有幾十處,迴到大營以後不停地吐血,過了一夜還是死了。
郭從義和王峻二人一看,尚洪遷這麽猛都戰死了,不禁心生畏懼,停兵不前。他們倆人還彼此不和,互相推諉責任,朝廷於是又派了澤潞節度使常恩領兵前來支援,剛好郭從義也分兵去迎,兩邊會師,總算是攻下了潼關,常恩就屯兵駐守在那。河中行營都部署白文珂留在同州,也沒有進兵。新任的鳳翔節度使趙暉到了鹹陽,就開始部署兵士,一時也不能急進。小皇帝劉承佑對此頗為擔憂,於是就任命樞密使郭威為西麵軍前招諭安撫使,讓所有河中、永興、鳳翔各路軍馬都聽郭威節製。
郭威接到皇帝的命令,就打算要出發,他臨走之前,先去了趟老太師馮道那,向他問策。馮道說:“李守貞是宿將,他自以為功高望重,必然可以約束住手下的士卒。你去以後,不要愛惜財物,多多賞賜軍兵官吏,到時候必然眾望所歸,李守貞自然就難以有所作為了!”
郭威受教,隨即向馮道告辭,調集各道兵馬前來會師。並且下令讓白文珂前往河中,讓趙暉前往鳳翔。
趙暉已經打探到王景崇投降了蜀軍,並且跟李守貞保持著聯係,於是他接連上表,奏明了皇帝。皇帝一看,立馬下詔,命郭威順便討伐王景崇。郭威就召集眾將商議軍情,眾將都說應該先攻下長安和鳳翔。當時的華州節度使扈彥珂也奉調在軍中,他在旁獻計說:“如今三叛連兵,他們推李守貞為主,李守貞一旦滅亡了,其他兩鎮自然膽寒,可以一戰而下。古人有言,擒賊先擒王,咱們不取首逆,反而先攻王景崇和趙思綰,這已經是失策了,何況河中路近,長安、鳳翔路遠,舍近攻遠,如果王景崇和趙思綰拒我前鋒,李守貞襲我後路,豈不危險!”
郭威聽他說完,說“你說的對”,於是決定兵分三路,進攻河中,他讓白文珂和劉詞從同州進兵,讓常恩從潼關進兵,郭威自己率領部眾從陝州進兵。
沿途這一路上,郭威和士卒們同甘共苦,將士們有點小功,郭威必賞,有點小過,郭威也不加處罰,士卒有病,郭威常常親自去探視撫慰,他手下的屬吏不管是誰,隻要有什麽建議,郭威都是和顏悅色,虛心聽取。所以郭威的部隊凝聚力很強。
這邊李守貞聽說郭威統兵來了,他是毫不在意,而且他還認為,禁軍曾經在自己麾下,自己是他們的老領導,以前對他們也很好,所以他們一到城下,肯定會倒戈投靠自己,根本都不用打。也不知道他是哪來的這份自信。
不久,這三路漢兵就陸續到了,但見城外旗幟飄揚,戰鼓隆隆,郭威所帶的部隊更是氣勢空前,野心勃勃。李守貞一看這陣勢,立刻就有了三分懼色,他站在城上,往下邊瞅了半天,一看到有認識的軍將,就叫著他們的名字,想跟人家敘敘舊,套套近乎,結果話還沒出口呢,下邊已經是一片喧嘩,大家大叫叛賊,搞得李守貞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李守貞轉念又一想,現在木已成舟,就這麽著了,於是提起精神,督率部下在城上拒守。郭威在城西紮了營,白文珂在河西紮營,常恩在城南紮了營。郭威一看常恩的軍營,亂七八糟的不像個樣子,跟他一聊,發現這也不是帶兵打仗的人呐,算了,你先迴去吧,於是就讓他迴去了,郭威自己分出一部分兵來,駐紮在南城。
眾將都向郭威請求立刻攻城,郭威搖著頭,說:“人家李守貞是前朝宿將,那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曾經立過不少戰功,況且他這座城池臨大河而建,城牆樓堞都完整堅固,急切間是難以攻克的。而且人家據高臨下,我軍在城下仰攻,非常危險,這就像是趕著士卒們投身火海,那肯定是九死一生啊。這樣進攻有什麽好處?自古以來,勇有盛衰,攻有緩急。時有可否,事有先後。咱們呐,不如先設下長圍,咱給他來個封城,這叫做以守為戰,讓他無處可逃。然後咱們就在這休兵牧馬,等糧餉來了,咱們該吃吃、該喝喝,等到城中的糧食都吃幹淨了。那時候咱們再安排好雲梯衝車,一方麵再散發檄文,一邊攻城,一邊招撫,我料想啊,城中的將士到了那時侯,一個個的都隻想著逃命了,父子都不能相保,何況這幫烏合之眾呢!”
眾將說:“可是長安、鳳翔都和李守貞聯結,他們肯定要派兵來救的,如果人家給咱們來個內外夾攻,那可如何是好?”
其實人家郭威心裏有數,他聽大夥這麽說,就微笑著跟大夥解釋:“各位盡可放心,趙思綰、王景崇,隻是憑著一股血氣,他們根本就不懂兵法,何況還有郭從義他們在長安呢,趙暉不是也在鳳翔呢,這兩路兵馬已經足以牽製他們了,大家不必擔心!”
於是郭威又下令從各州調來了兩萬多名民夫,讓白文珂指揮,在四麵挖掘塹壕,築起長壘,把城給圍住。過了些日子,城上的守軍,好像並沒有什麽變化,郭威又對眾將說:“李守貞過去很怕高祖皇帝,不敢囂張。如今呢,他看咱們這些人過去並沒有多少功勞戰績,所以對咱們很輕視,他這才敢造反。咱們就應該對他示弱,然後慢慢的製伏他。”
隨後郭威命領將士們偃旗息鼓,就在營中待著,沒事也別出去。隻是沿著河岸搞了不少的了望樓,讓手下的士卒們輪流巡邏放哨。又讓水軍把船都停在岸邊,不論白天晚上,都小心防備著,把水路和陸路都控製住了。遇到城中有探子出來打探消息,全部抓過來,搞得李守貞無計可施,看來也隻有率兵突圍這一條路可走了。
人家郭威周邊早就給他安排好了,李守貞的兵一出來,郭威立刻命令各軍截擊,絕對不讓一人一騎出城,所以李守貞手下的士卒,出來一次,被打迴去一次。李守貞又派出使者,拿著他的書信,分頭向各處求救,南求南唐,西求後蜀,北求遼國,結果這些使者也全部被漢軍的巡邏隊給抓去了,李守貞更是苦無對策,漸漸的糧食也快吃完了,看來已經堅持不了多久了,急得李守貞整天皺著眉頭,急得不行。他那個國師、就是那個自稱會望氣的和尚總倫,總在他跟前晃悠,李守貞心煩的不行,就免不了要拿他出氣。總倫說:“大王你肯定是要當天子的,這就是你的命,別人是改變不了的,現在嘛,隻是分野有災,要經曆點磨難。等到最後隻剩下一人一馬了,那時候才是大王您雄起的時侯呢。”李守貞一聽,居然還覺得總倫說的對,於是對他仍然還像以前一樣,信任有加。
.............
知識卡片:
那個和尚說李守貞分野有災。分野這個詞,古代經常用,現在很少用了。我們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有一種聯係,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山川河流都是有一定關聯的,這種天地對應的關係就叫分野。明朝有一本書,叫《圖書編·分野總敘》就是專門講這個事的。
分野這種觀念,是一種帶有神秘論學說的東西,不光是中國人,埃及人、瑪雅人、古巴比倫人都很信這玩意,所以這個分野又和占星術產生了關係。中國古人相信天地相通,天地人合一的理論,在周朝,負責觀察天象的官員叫保章氏,他的職責之一就是依照天上的星星去劃分所統治的地區,去判斷這個地方的吉兇。
周景王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522年的時候,周景王和一個名叫伶州鳩的官員有一段對話,就被記錄在了《國語·周語》裏“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大概的意思是說,當年的歲星運行到鶉火星次,對應周之分野,這就預示著周武王伐商能得到上天的護佑。這是“分野”最早的記載。
分野理論在中國有很多分類,其中主要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分野和十二分野。十二分野在我國古代地理對應的是兗州、幽州、徐州、荊州等十二個州。所以這個總倫和尚說,現在分野有災,意思就是,你是當皇帝的命,隻是河中這個地方有災,人都得死光光,跟你沒關係,你放心吧,等河中這個地方的人死的就剩你一個了,你就等著當皇帝吧。
這種分野體係在漢代和魏晉非常流行,到了隋唐時期漸漸就不怎麽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