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牆頭草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31章 牆頭草
後漢高祖劉知遠也屬於沙陀部族,他因為自己姓劉,所以改國號為漢,而且還硬扯上漢高祖劉邦,還有光武帝劉秀,說他們都是自己的祖先。於是尊漢高祖劉邦為太祖,光武帝劉秀為世祖,為他們立廟祭祀,又尊自己的高祖劉湍為文祖,夫人李氏為明貞皇後,尊自己的曾祖父劉昂為德祖,曾祖母楊氏為恭惠皇後,把自己的祖父劉僎尊為翼祖,祖母李氏尊為昭穆皇後,自己的父親劉琠叫顯祖,母親安氏夫人尊為章懿皇後,所立的這四廟,加上漢高祖、光武帝的兩廟,合成六廟,比傳統的天子七廟少一個。命太常卿張昭,厘定六廟樂章。劉知遠因為鄴都叛亂被平息,於是高高興興地進祖廟去祭告祖先,所有製定的樂舞,全部表演了一番。
劉知遠祭祖廟,他兒子開封尹劉承訓給他做助祭,不料儀式結束以後,劉承訓染上了風寒,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劉承訓為人很忠厚,跟兄弟們相處的都很融洽,而且明達政事,劉知遠很看重他,所以格外留心看護,多方醫治。結果卻醫治無效,劉承訓於天福十二年,就是公元947年十二月,悠然而逝,死的時候才年僅二十六歲。劉知遠在太平宮為兒子舉哀,哭得幾乎暈過去。左右一看皇帝這麽悲傷,都極力的勸慰,他這才勉強收了眼淚。劉承訓死後被追封為魏王,送迴太原安葬。從這以後,劉知遠也是少樂多憂,常常懷念自己這個兒子。本來劉承訓已經被認定為劉知遠的繼承人了,而且父子感情又特別好,這喪子之痛是最讓人難過的。
蹉跎過了殘年,沒幾天就到了元旦,劉知遠身體也不太舒服了,所以也沒有讓大臣們朝賀,他自己就在宮中調養。轉眼間已過了四天,劉知遠感覺自己身體好了點,於是出宮上朝,改天福十三年為乾佑元年,並且頒下詔書,大赦天下。過了幾天,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為劉昺,又晉封馮道為齊國公,兼太師。
這時候兵部遞上奏表,說是鳳翔節度使侯益和晉昌節度使趙匡讚叛國,投降了後蜀,目前蟠踞在關中,請皇帝派大將前去討伐。劉知遠就命令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和將軍齊藏珍,調集了幾千禁軍,前去平定。
後蜀皇帝孟昶自從繼位以後,除掉了強臣李仁罕和張業,國內太平,十年之間,國內無事。耶律德光滅了晉朝,晉朝的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帶著秦州、成州、階州三個州投降了蜀國。當時孟昶就想趁機吞並關中。於是他派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等人攻下了鳳州,就是現在的陝西寶雞鳳縣那一帶。當時的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聽說杜重威現在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了,就擔心自己也未必能夠保全,劉知遠能放過自己嗎?索性投降後蜀算了。於是就寫了表文,派人去成都,請求蜀國派兵來支援長安,順便把鳳翔也拿下。
劉知遠剛建國,他現在著急要處理的是河南河北、山東中原地區的事情。由於長安的地理位置,所以趙匡讚現在隻要保住了西邊,那麽它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所以他就跟後蜀建議,拿下長安西邊的重鎮鳳翔。
孟昶接到趙匡讚的奏表,挺高興,立刻任命中書令張虔釗為北麵行營招討安撫使,任命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侯,率軍五萬,兵出散關。又命令何重建為副使,領兵出隴州,和張虔釗的部隊會師,一起前往鳳翔,一麵又命令都虞侯李廷珪統兵二萬出子午穀,聲援長安。
鳳翔節度使侯益咱們很早以前說過兩次,一次是李從珂叛亂的時候,李從厚讓侯益帶兵去跟李從珂作戰,侯益在家泡病號,不肯去。另一次是他曾經跟著杜重威一起平定過張從賓叛亂,打得張從賓從馬上掉下來,掉河裏淹死了。現在他接到報告,得知蜀軍大舉入侵,驚慌的了不得。正打算上表告急,忽然來了後蜀雄武軍的一個將領,叫吳崇惲,拿著何重建的親筆信,以及蜀國樞密使王處迴的招降書,其中的內容大意,無非是曉以利害,勸他投誠,侯益想了想,也覺得不如投降算了,免得自己這心裏老是撲騰撲騰的。於是就繳出了地圖兵籍,讓吳崇惲帶迴去,自己也給蜀國皇帝寫了一道表文,請求他派兵平定關中,還寫信給趙匡讚,約他互為犄角之勢,互相幫扶。他可不知道,就是這個趙匡讚給孟昶出的主意,讓人家派兵來打他的。
偏偏這個趙匡讚是個沒主意的人,他把人家蜀軍給勾來了,這會又聽了判官李恕的話,又給後漢朝廷上表,請求入京去朝見皇帝。
這個李恕本來是趙延壽的幕僚,趙延壽讓他輔佐自己兒子,擔任晉昌軍節度判官,趙匡讚給蜀國皇帝寫信投降的時候,李恕就已經勸阻過他,跟他說你別這麽幹,趙匡讚沒聽他的,後來李恕又反複勸他,說:“燕王入胡,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被形勢所逼的。如今漢家新得了天下,很重視招撫各方,如果您謝罪歸朝,必然能保全爵位俸祿,入蜀恐怕不是什麽良策,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以免後悔!”
趙匡讚聽了,覺得李恕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派李恕代表他入朝謝罪,說自己願意來朝見皇帝,接受處分。劉知遠就問李恕,說:“趙匡讚為什麽要去投靠蜀國啊?”
李恕迴答說:“趙匡讚因為自己跟父親都投靠遼國,擔心陛下不肯原諒,所以投靠蜀國求生。我一再勸他,說國家必定會存撫,趙匡讚現在也已經悔悟了,所以派我來向陛下謝罪。”
劉知遠說:“趙匡讚父子本來就是我的故交,我們是老熟人了,他們不幸身陷虜庭。而且他父親趙延壽還被關進了監獄,我怎麽會再害匡讚呢?你迴去告訴他,讓他不必多疑,盡可來朝!”李恕拜謝了皇帝,然後就迴去了。
侯益一看,人家趙匡讚都去見皇帝了,趕緊也上了一道表章,也和趙匡讚一樣,向朝廷謝罪,這時候王景崇還沒出發呢,劉知遠就把他召進自己的寢宮,悄悄跟他說:“趙匡讚和侯益雖然都派了人來,說是請求來京朝見,但是咱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什麽別的詭計,你這次率兵西去,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動靜!他如果是真心入朝,那麽不必過問,放他們過來就是了,如果他們還在那遷延觀望,首鼠兩端,你可以便宜從事,不要中了他們的奸計!”王景崇應聲遵旨,即日啟行,帶兵前往長安。
趙匡讚擔心蜀兵來了,自己前後矛盾,到時候難以脫身,所以他都沒等李恕迴來,就離開了長安,前往大梁。他在途中就和李恕遇上了,聽李恕轉告了劉知遠的話,就更加放心了。後邊他又跟王景崇見了麵,王景崇聽說他要去汴梁朝見皇帝,就讓他過去了,人家自己仍然率兵來到長安。他剛剛進城不久,軍報就陸續到了,說蜀兵已經進入秦州,就要來攻長安了。
............
知識卡片:
我們現在一說到廟,老是想到佛教的寺院。實際上在古代“廟”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寺”是用來辦公的,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寺和廟就成了佛教的東西了。
“廟”這個字最早見於西周,“廣”字頭在象形文字裏麵代表著房屋,房屋下麵有個人在供奉肉類食物。我們古人祭祀祖先要用“三牲”,三牲也叫“太牢”,就是豬牛羊肉。
《禮記》裏邊有記載,七廟為三昭三穆,太祖廟居中。左邊為三昭,右邊為三穆,然後呈品字型排著。實際上就是供奉著從稱帝的這個人開始往上數6代人。我們中國古代最注重的是祖先崇拜,當然也有神鬼崇拜,不過那個不是主流。所以祭祖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統治者就是利用這種傳統思維,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因為統治者本身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天底下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祭拜七代祖宗,這是他的無上榮耀。而老百姓被剝奪了這種祭祖的權利,我們可以想想,如果連祖先都低人一等,那何來的平等。這種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核心就是讓你承認,等級是天然存在的,上級是不可抗拒的。就好像一頭小牛,從它剛一生下來,就要被打著鼻環被牽著,它長大了以後就會慢慢忘了這個鼻環並不是我生下來就有的。
後漢高祖劉知遠也屬於沙陀部族,他因為自己姓劉,所以改國號為漢,而且還硬扯上漢高祖劉邦,還有光武帝劉秀,說他們都是自己的祖先。於是尊漢高祖劉邦為太祖,光武帝劉秀為世祖,為他們立廟祭祀,又尊自己的高祖劉湍為文祖,夫人李氏為明貞皇後,尊自己的曾祖父劉昂為德祖,曾祖母楊氏為恭惠皇後,把自己的祖父劉僎尊為翼祖,祖母李氏尊為昭穆皇後,自己的父親劉琠叫顯祖,母親安氏夫人尊為章懿皇後,所立的這四廟,加上漢高祖、光武帝的兩廟,合成六廟,比傳統的天子七廟少一個。命太常卿張昭,厘定六廟樂章。劉知遠因為鄴都叛亂被平息,於是高高興興地進祖廟去祭告祖先,所有製定的樂舞,全部表演了一番。
劉知遠祭祖廟,他兒子開封尹劉承訓給他做助祭,不料儀式結束以後,劉承訓染上了風寒,而且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劉承訓為人很忠厚,跟兄弟們相處的都很融洽,而且明達政事,劉知遠很看重他,所以格外留心看護,多方醫治。結果卻醫治無效,劉承訓於天福十二年,就是公元947年十二月,悠然而逝,死的時候才年僅二十六歲。劉知遠在太平宮為兒子舉哀,哭得幾乎暈過去。左右一看皇帝這麽悲傷,都極力的勸慰,他這才勉強收了眼淚。劉承訓死後被追封為魏王,送迴太原安葬。從這以後,劉知遠也是少樂多憂,常常懷念自己這個兒子。本來劉承訓已經被認定為劉知遠的繼承人了,而且父子感情又特別好,這喪子之痛是最讓人難過的。
蹉跎過了殘年,沒幾天就到了元旦,劉知遠身體也不太舒服了,所以也沒有讓大臣們朝賀,他自己就在宮中調養。轉眼間已過了四天,劉知遠感覺自己身體好了點,於是出宮上朝,改天福十三年為乾佑元年,並且頒下詔書,大赦天下。過了幾天,他給自己改了個名字為劉昺,又晉封馮道為齊國公,兼太師。
這時候兵部遞上奏表,說是鳳翔節度使侯益和晉昌節度使趙匡讚叛國,投降了後蜀,目前蟠踞在關中,請皇帝派大將前去討伐。劉知遠就命令右衛大將軍王景崇和將軍齊藏珍,調集了幾千禁軍,前去平定。
後蜀皇帝孟昶自從繼位以後,除掉了強臣李仁罕和張業,國內太平,十年之間,國內無事。耶律德光滅了晉朝,晉朝的雄武節度使何重建帶著秦州、成州、階州三個州投降了蜀國。當時孟昶就想趁機吞並關中。於是他派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等人攻下了鳳州,就是現在的陝西寶雞鳳縣那一帶。當時的晉昌軍節度使趙匡讚聽說杜重威現在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了,就擔心自己也未必能夠保全,劉知遠能放過自己嗎?索性投降後蜀算了。於是就寫了表文,派人去成都,請求蜀國派兵來支援長安,順便把鳳翔也拿下。
劉知遠剛建國,他現在著急要處理的是河南河北、山東中原地區的事情。由於長安的地理位置,所以趙匡讚現在隻要保住了西邊,那麽它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所以他就跟後蜀建議,拿下長安西邊的重鎮鳳翔。
孟昶接到趙匡讚的奏表,挺高興,立刻任命中書令張虔釗為北麵行營招討安撫使,任命宣徽使韓保貞為都虞侯,率軍五萬,兵出散關。又命令何重建為副使,領兵出隴州,和張虔釗的部隊會師,一起前往鳳翔,一麵又命令都虞侯李廷珪統兵二萬出子午穀,聲援長安。
鳳翔節度使侯益咱們很早以前說過兩次,一次是李從珂叛亂的時候,李從厚讓侯益帶兵去跟李從珂作戰,侯益在家泡病號,不肯去。另一次是他曾經跟著杜重威一起平定過張從賓叛亂,打得張從賓從馬上掉下來,掉河裏淹死了。現在他接到報告,得知蜀軍大舉入侵,驚慌的了不得。正打算上表告急,忽然來了後蜀雄武軍的一個將領,叫吳崇惲,拿著何重建的親筆信,以及蜀國樞密使王處迴的招降書,其中的內容大意,無非是曉以利害,勸他投誠,侯益想了想,也覺得不如投降算了,免得自己這心裏老是撲騰撲騰的。於是就繳出了地圖兵籍,讓吳崇惲帶迴去,自己也給蜀國皇帝寫了一道表文,請求他派兵平定關中,還寫信給趙匡讚,約他互為犄角之勢,互相幫扶。他可不知道,就是這個趙匡讚給孟昶出的主意,讓人家派兵來打他的。
偏偏這個趙匡讚是個沒主意的人,他把人家蜀軍給勾來了,這會又聽了判官李恕的話,又給後漢朝廷上表,請求入京去朝見皇帝。
這個李恕本來是趙延壽的幕僚,趙延壽讓他輔佐自己兒子,擔任晉昌軍節度判官,趙匡讚給蜀國皇帝寫信投降的時候,李恕就已經勸阻過他,跟他說你別這麽幹,趙匡讚沒聽他的,後來李恕又反複勸他,說:“燕王入胡,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被形勢所逼的。如今漢家新得了天下,很重視招撫各方,如果您謝罪歸朝,必然能保全爵位俸祿,入蜀恐怕不是什麽良策,蹄涔不容尺鯉,願公三思,以免後悔!”
趙匡讚聽了,覺得李恕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派李恕代表他入朝謝罪,說自己願意來朝見皇帝,接受處分。劉知遠就問李恕,說:“趙匡讚為什麽要去投靠蜀國啊?”
李恕迴答說:“趙匡讚因為自己跟父親都投靠遼國,擔心陛下不肯原諒,所以投靠蜀國求生。我一再勸他,說國家必定會存撫,趙匡讚現在也已經悔悟了,所以派我來向陛下謝罪。”
劉知遠說:“趙匡讚父子本來就是我的故交,我們是老熟人了,他們不幸身陷虜庭。而且他父親趙延壽還被關進了監獄,我怎麽會再害匡讚呢?你迴去告訴他,讓他不必多疑,盡可來朝!”李恕拜謝了皇帝,然後就迴去了。
侯益一看,人家趙匡讚都去見皇帝了,趕緊也上了一道表章,也和趙匡讚一樣,向朝廷謝罪,這時候王景崇還沒出發呢,劉知遠就把他召進自己的寢宮,悄悄跟他說:“趙匡讚和侯益雖然都派了人來,說是請求來京朝見,但是咱們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什麽別的詭計,你這次率兵西去,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動靜!他如果是真心入朝,那麽不必過問,放他們過來就是了,如果他們還在那遷延觀望,首鼠兩端,你可以便宜從事,不要中了他們的奸計!”王景崇應聲遵旨,即日啟行,帶兵前往長安。
趙匡讚擔心蜀兵來了,自己前後矛盾,到時候難以脫身,所以他都沒等李恕迴來,就離開了長安,前往大梁。他在途中就和李恕遇上了,聽李恕轉告了劉知遠的話,就更加放心了。後邊他又跟王景崇見了麵,王景崇聽說他要去汴梁朝見皇帝,就讓他過去了,人家自己仍然率兵來到長安。他剛剛進城不久,軍報就陸續到了,說蜀兵已經進入秦州,就要來攻長安了。
............
知識卡片:
我們現在一說到廟,老是想到佛教的寺院。實際上在古代“廟”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寺”是用來辦公的,也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寺和廟就成了佛教的東西了。
“廟”這個字最早見於西周,“廣”字頭在象形文字裏麵代表著房屋,房屋下麵有個人在供奉肉類食物。我們古人祭祀祖先要用“三牲”,三牲也叫“太牢”,就是豬牛羊肉。
《禮記》裏邊有記載,七廟為三昭三穆,太祖廟居中。左邊為三昭,右邊為三穆,然後呈品字型排著。實際上就是供奉著從稱帝的這個人開始往上數6代人。我們中國古代最注重的是祖先崇拜,當然也有神鬼崇拜,不過那個不是主流。所以祭祖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統治者就是利用這種傳統思維,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因為統治者本身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天底下隻有他一個人可以祭拜七代祖宗,這是他的無上榮耀。而老百姓被剝奪了這種祭祖的權利,我們可以想想,如果連祖先都低人一等,那何來的平等。這種奴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核心就是讓你承認,等級是天然存在的,上級是不可抗拒的。就好像一頭小牛,從它剛一生下來,就要被打著鼻環被牽著,它長大了以後就會慢慢忘了這個鼻環並不是我生下來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