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耶律德光北歸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2章 耶律德光北歸
王德妃花見羞一行人到了汴梁,就去拜見遼國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也離開座位還禮,對王德妃說:“明宗跟我是兄弟,那你就是我的嫂子,我怎麽好受你的大禮呢!”王德妃讓李從益進來拜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也笑眯眯地接見了,讓他們母子都住進客館之中,不久,婚禮舉行完畢,王德妃母子就去向耶律德光辭行。耶律德光當麵任命李從益為彰信軍節度使。王德妃說李從益年紀還太小,也不通政務,就替他推辭了。耶律德光就讓李從益還是跟隨母親一起迴到洛陽,仍然封李從益為許王。
耶律德光還打算自己繼續在中原做皇帝呢,於是就任命張礪、和凝二人同平章事,當年郭崇韜在成都被李繼岌殺掉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去抱著郭崇韜的屍體放聲大哭,那個人就是張礪,當時他是掌書記,後來石敬瑭起兵造反的時候,張礪和趙延壽一起被遼兵給抓了,送到了契丹。
耶律德光自己親臨崇元殿,換上了赭黃袍,讓晉朝這些大臣行入閣禮。唐朝的時候,天子的正殿叫作衙,便殿叫作閣,耶律德光讓大臣們行入閣禮,無非是想隨時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好治理國家。
不料宋州、亳州、密州各處,接連有警報傳來,都說被敵人攻陷了。耶律德光長長的歎了口氣,說:“中原之人這麽難管啊,真是出人意料!”於是就起了北歸的心思。
等到天氣漸漸暖和了,耶律德光就召集這些晉朝的大臣們進宮,說:“現在天要熱起來了,我難以久留,想要暫時迴北方去探問太後。此處應該留下一名親將,讓他在這做節度使,這樣才不至於生變。”
晉朝這些不知羞恥的大臣們齊聲說:“皇帝怎麽能走呢!如果您是因為省親不方便,何不派使者把太後接來呢。”
耶律德光說:“太後是大家族,好像一棵古柏,地下盤根錯節,不便移動。我主意已定,你們就別勸了!”
晉朝這些大臣們聽耶律德光這麽一說,一個個的也不敢再吭聲了,紛紛夾著尾巴退了出去。不久就有詔書頒下,改汴梁為宣武軍,任命國舅蕭翰為節度使,留守汴梁。蕭翰是述律太後哥哥的兒子,他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耶律德光,也做了遼國皇後,然後他家被賜姓為蕭,於是遼國的後族,世世代代都姓蕭。
耶律德光想讓晉朝這些大臣也都跟著他一起走,但是又怕搖動人心,他想了半天,最後決定隻讓文武主管官員跟他一起去北方,就這樣也有不下好幾千人呢,他還選了幾百名宦官和宮女,讓他們跟著在路上伺候,這些人府裏的全部財物都打包裝車帶走。蕭翰送耶律德光出了城,然後自己仍然迴來鎮守。
耶律德光一路向北進發,隻見沿途一帶,村落個個空空如也,也不免唏噓歎息,立刻命令官府發榜,招撫流民,但是也沒什麽用。胡人喜歡搶劫,隻要有百姓聚居的地方,就跑去打劫,耶律德光也不加約束。
一行人晝行夜宿,到了白馬津,大家渡河,耶律德光就對宣徽使高勳說:“我在北庭,每天出去打獵,舒服得很。自從到了中原以後,住在皇宮裏邊,毫無樂趣可言,現在能活著迴來,我是雖死無遺恨了!”
這些人走到相州,正遇上遼將高唐英正在圍攻相州城,和梁暉相持不下。耶律德光立刻派兵前去助攻,很快就把城給攻下來了,梁暉巷戰而死。城裏所有的男人全部被遼兵殺害,嬰兒和小孩被遼兵扔在空中,舉刀一接,有一些立刻被剖腹而死,還有一些摔在地上,也給摔死了。遼兵把年老的婦女全都殺掉,把年輕的留下,趕著向北而去。高唐英留下鎮守相州。城裏活著的隻剩下了七百人,死屍卻有十幾萬。
耶律德光還聽說磁州刺史李穀在秘密聯係晉陽的劉知遠,於是就派兵去把他抓來,親自審問。李穀問他有什麽證據,結果反而搞得耶律德光語塞,無話可說,於是他就假裝讓手下去拿證據過來,李穀知道他是在詐自己,一點也不虛,就等他拿證據出來。耶律德光沒辦法,隻好讓他迴去了。
耶律德光這些人繼續上路,一路所過城鎮,滿目蕭條,耶律德光就對手下的大臣們說:“讓中原受此災殃,這都是燕王一人的罪過啊。”他說的燕王就是趙延壽,這就相當於日本人說,把中國弄成這樣,這都是汪精衛的罪過啊。
耶律德光又牛頭對身邊的張礪說:“還有你呢,你也算是個出力的!”張礪低下頭,慚愧不已,無話可說。
寧國軍都虞侯武行德受耶律德光之命,和遼國官員一起運輸武器,這些武器都裝在船上,溯流而上。武行德麾下有一千多名士卒,走到河陰的時候,武行德對手下這些人說:“咱們被胡虜所製,現在要離鄉遠去,人生總有一死,難道大夥都去做外國鬼麽?如今遼國皇帝已經迴去了,遼軍的實力也漸漸衰弱了,咱們為何不把胡人趕走,再據守河陽,等到中原有主了,然後歸附,這樣豈不是更好!”士卒們一聽,全都讚成,表示願意聽他命令,武行德就把船裏的兵器和盔甲都發給了士卒們,隨後一聲號令,大家殺了那些遼國官員,乘勢襲擊河陽城。遼國節度使崔廷勳剛派了兵去支援耿廷美進攻潞州,城裏邊這時候毫無防備,武行德等人殺進城去,趕走了崔廷勳,占領了河陽,然後武行德讓自己的弟弟武行友拿著蠟封的書信,從小路趕往晉陽,去聯絡劉知遠。
這時候的潞州留守王守恩已經在向晉陽告急了,劉知遠命史弘肇為指揮使,率兵前去支援。史弘肇讓部將馬誨做先鋒,星夜進兵,趕到潞州城下,隻見四下裏寂靜無聲,並不見有遼兵,馬誨就不免起了疑心。等到王守恩出城相迎,兩個人一聊,這才知道,原來遼兵聽說人家晉陽的援軍來了,已經退走了。馬誨奮然說道:“遼軍聽說我軍到來,就退兵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強弩之末啊。我應該前去追擊,殺敵報功啊!”倆人正說著呢,史弘肇也到了,馬誨當即請令,要帶兵去追殺遼兵,果然途中就追上了,大家大唿衝鋒,揮刀殺敵,好似風掃落葉一般,不一會,就殺了敵兵一千多人,其餘的還是給跑掉了。
馬誨他們得勝而歸,遼將耿崇美退到了懷州,崔廷勳也狼狽不堪地跑了過來。洛陽的遼將拽剌等人也跑到了懷州,和耿崇美、崔廷勳等人會和,幾個人相對歎息了一番,然後派人去報告耶律德光。
...........
知識卡片:
本集中出現的那個遼將耿崇美,他們家不是契丹人,而是漢人,老家是幽州的,在河北張家口,當時叫上穀郡。他們家算是個武將世家,他的祖父叫耿用,父親叫耿去斌。耶律阿保機南下,搶劫了大量的人口,當時受災比較嚴重的就是幽州,耿家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為契丹人效力的。
耿崇美娶的老婆是皇族耶律家的,他兒子耿紹忠娶的契丹皇族的女人,耿崇美的孫女還當了遼國皇帝的嬪妃。耿家跟安次韓家也是姻親,他們這些家族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北方漢人的胡化現象。
有朋友可能會說,應該是胡人漢化吧?當然了,遼金漢化是曆史發展最後的結果,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在晚唐五代直到宋朝,遼東遼西地區漢人胡化的現象也很常見,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了。原因很複雜,比如有的地方已經被外族占領了,比如甘肅以西地區,實際上是被吐蕃控製了,所以這兒的很多人都學會說吐蕃語了。還有像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所以這兒的人也開始講契丹語了。還有就是北部邊疆地區,很多中原百姓因為要和北方少數民族做生意,交易皮毛茶葉等等,所以不少漢人會說契丹語,不少契丹人也會說漢語。
契丹高層當然知道他們文化基礎薄弱,沙陀人和蒙古人也一樣,他們渴望得到中原文化的支撐,但是他們同時也懼怕中原文化強大的力量會消磨掉他們的民族性。所以也有不少像述律平這樣的契丹貴族反對漢化,堅定地維護著貴族統治的傳統。契丹甚至還搞起了一國兩製,弄了個南院北院。
漢化或者是胡化其實都是相對的,就是個比例問題,導致的結果也非常龐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們說,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時期。正是這個經過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成為了我們今天的中華文化,道家是中華文化,禪宗同樣是中華文化,古箏是民樂,琵琶同樣是民樂,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兼容並蓄。
王德妃花見羞一行人到了汴梁,就去拜見遼國皇帝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也離開座位還禮,對王德妃說:“明宗跟我是兄弟,那你就是我的嫂子,我怎麽好受你的大禮呢!”王德妃讓李從益進來拜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也笑眯眯地接見了,讓他們母子都住進客館之中,不久,婚禮舉行完畢,王德妃母子就去向耶律德光辭行。耶律德光當麵任命李從益為彰信軍節度使。王德妃說李從益年紀還太小,也不通政務,就替他推辭了。耶律德光就讓李從益還是跟隨母親一起迴到洛陽,仍然封李從益為許王。
耶律德光還打算自己繼續在中原做皇帝呢,於是就任命張礪、和凝二人同平章事,當年郭崇韜在成都被李繼岌殺掉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去抱著郭崇韜的屍體放聲大哭,那個人就是張礪,當時他是掌書記,後來石敬瑭起兵造反的時候,張礪和趙延壽一起被遼兵給抓了,送到了契丹。
耶律德光自己親臨崇元殿,換上了赭黃袍,讓晉朝這些大臣行入閣禮。唐朝的時候,天子的正殿叫作衙,便殿叫作閣,耶律德光讓大臣們行入閣禮,無非是想隨時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好治理國家。
不料宋州、亳州、密州各處,接連有警報傳來,都說被敵人攻陷了。耶律德光長長的歎了口氣,說:“中原之人這麽難管啊,真是出人意料!”於是就起了北歸的心思。
等到天氣漸漸暖和了,耶律德光就召集這些晉朝的大臣們進宮,說:“現在天要熱起來了,我難以久留,想要暫時迴北方去探問太後。此處應該留下一名親將,讓他在這做節度使,這樣才不至於生變。”
晉朝這些不知羞恥的大臣們齊聲說:“皇帝怎麽能走呢!如果您是因為省親不方便,何不派使者把太後接來呢。”
耶律德光說:“太後是大家族,好像一棵古柏,地下盤根錯節,不便移動。我主意已定,你們就別勸了!”
晉朝這些大臣們聽耶律德光這麽一說,一個個的也不敢再吭聲了,紛紛夾著尾巴退了出去。不久就有詔書頒下,改汴梁為宣武軍,任命國舅蕭翰為節度使,留守汴梁。蕭翰是述律太後哥哥的兒子,他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耶律德光,也做了遼國皇後,然後他家被賜姓為蕭,於是遼國的後族,世世代代都姓蕭。
耶律德光想讓晉朝這些大臣也都跟著他一起走,但是又怕搖動人心,他想了半天,最後決定隻讓文武主管官員跟他一起去北方,就這樣也有不下好幾千人呢,他還選了幾百名宦官和宮女,讓他們跟著在路上伺候,這些人府裏的全部財物都打包裝車帶走。蕭翰送耶律德光出了城,然後自己仍然迴來鎮守。
耶律德光一路向北進發,隻見沿途一帶,村落個個空空如也,也不免唏噓歎息,立刻命令官府發榜,招撫流民,但是也沒什麽用。胡人喜歡搶劫,隻要有百姓聚居的地方,就跑去打劫,耶律德光也不加約束。
一行人晝行夜宿,到了白馬津,大家渡河,耶律德光就對宣徽使高勳說:“我在北庭,每天出去打獵,舒服得很。自從到了中原以後,住在皇宮裏邊,毫無樂趣可言,現在能活著迴來,我是雖死無遺恨了!”
這些人走到相州,正遇上遼將高唐英正在圍攻相州城,和梁暉相持不下。耶律德光立刻派兵前去助攻,很快就把城給攻下來了,梁暉巷戰而死。城裏所有的男人全部被遼兵殺害,嬰兒和小孩被遼兵扔在空中,舉刀一接,有一些立刻被剖腹而死,還有一些摔在地上,也給摔死了。遼兵把年老的婦女全都殺掉,把年輕的留下,趕著向北而去。高唐英留下鎮守相州。城裏活著的隻剩下了七百人,死屍卻有十幾萬。
耶律德光還聽說磁州刺史李穀在秘密聯係晉陽的劉知遠,於是就派兵去把他抓來,親自審問。李穀問他有什麽證據,結果反而搞得耶律德光語塞,無話可說,於是他就假裝讓手下去拿證據過來,李穀知道他是在詐自己,一點也不虛,就等他拿證據出來。耶律德光沒辦法,隻好讓他迴去了。
耶律德光這些人繼續上路,一路所過城鎮,滿目蕭條,耶律德光就對手下的大臣們說:“讓中原受此災殃,這都是燕王一人的罪過啊。”他說的燕王就是趙延壽,這就相當於日本人說,把中國弄成這樣,這都是汪精衛的罪過啊。
耶律德光又牛頭對身邊的張礪說:“還有你呢,你也算是個出力的!”張礪低下頭,慚愧不已,無話可說。
寧國軍都虞侯武行德受耶律德光之命,和遼國官員一起運輸武器,這些武器都裝在船上,溯流而上。武行德麾下有一千多名士卒,走到河陰的時候,武行德對手下這些人說:“咱們被胡虜所製,現在要離鄉遠去,人生總有一死,難道大夥都去做外國鬼麽?如今遼國皇帝已經迴去了,遼軍的實力也漸漸衰弱了,咱們為何不把胡人趕走,再據守河陽,等到中原有主了,然後歸附,這樣豈不是更好!”士卒們一聽,全都讚成,表示願意聽他命令,武行德就把船裏的兵器和盔甲都發給了士卒們,隨後一聲號令,大家殺了那些遼國官員,乘勢襲擊河陽城。遼國節度使崔廷勳剛派了兵去支援耿廷美進攻潞州,城裏邊這時候毫無防備,武行德等人殺進城去,趕走了崔廷勳,占領了河陽,然後武行德讓自己的弟弟武行友拿著蠟封的書信,從小路趕往晉陽,去聯絡劉知遠。
這時候的潞州留守王守恩已經在向晉陽告急了,劉知遠命史弘肇為指揮使,率兵前去支援。史弘肇讓部將馬誨做先鋒,星夜進兵,趕到潞州城下,隻見四下裏寂靜無聲,並不見有遼兵,馬誨就不免起了疑心。等到王守恩出城相迎,兩個人一聊,這才知道,原來遼兵聽說人家晉陽的援軍來了,已經退走了。馬誨奮然說道:“遼軍聽說我軍到來,就退兵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強弩之末啊。我應該前去追擊,殺敵報功啊!”倆人正說著呢,史弘肇也到了,馬誨當即請令,要帶兵去追殺遼兵,果然途中就追上了,大家大唿衝鋒,揮刀殺敵,好似風掃落葉一般,不一會,就殺了敵兵一千多人,其餘的還是給跑掉了。
馬誨他們得勝而歸,遼將耿崇美退到了懷州,崔廷勳也狼狽不堪地跑了過來。洛陽的遼將拽剌等人也跑到了懷州,和耿崇美、崔廷勳等人會和,幾個人相對歎息了一番,然後派人去報告耶律德光。
...........
知識卡片:
本集中出現的那個遼將耿崇美,他們家不是契丹人,而是漢人,老家是幽州的,在河北張家口,當時叫上穀郡。他們家算是個武將世家,他的祖父叫耿用,父親叫耿去斌。耶律阿保機南下,搶劫了大量的人口,當時受災比較嚴重的就是幽州,耿家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為契丹人效力的。
耿崇美娶的老婆是皇族耶律家的,他兒子耿紹忠娶的契丹皇族的女人,耿崇美的孫女還當了遼國皇帝的嬪妃。耿家跟安次韓家也是姻親,他們這些家族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北方漢人的胡化現象。
有朋友可能會說,應該是胡人漢化吧?當然了,遼金漢化是曆史發展最後的結果,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在晚唐五代直到宋朝,遼東遼西地區漢人胡化的現象也很常見,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了。原因很複雜,比如有的地方已經被外族占領了,比如甘肅以西地區,實際上是被吐蕃控製了,所以這兒的很多人都學會說吐蕃語了。還有像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所以這兒的人也開始講契丹語了。還有就是北部邊疆地區,很多中原百姓因為要和北方少數民族做生意,交易皮毛茶葉等等,所以不少漢人會說契丹語,不少契丹人也會說漢語。
契丹高層當然知道他們文化基礎薄弱,沙陀人和蒙古人也一樣,他們渴望得到中原文化的支撐,但是他們同時也懼怕中原文化強大的力量會消磨掉他們的民族性。所以也有不少像述律平這樣的契丹貴族反對漢化,堅定地維護著貴族統治的傳統。契丹甚至還搞起了一國兩製,弄了個南院北院。
漢化或者是胡化其實都是相對的,就是個比例問題,導致的結果也非常龐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們說,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時期。正是這個經過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成為了我們今天的中華文化,道家是中華文化,禪宗同樣是中華文化,古箏是民樂,琵琶同樣是民樂,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兼容並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