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燙手的京官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3章 燙手的京官
石敬瑭現在給秦王李從榮當副手,擔任六軍諸衛的副司令,但是他心中不安,總想找個機會離開京城。
卻說契丹耶律阿保機的大兒子、東丹王耶律突欲,他還有個漢族名字,叫耶律倍。契丹是漢文化的忠實粉絲嘛,所以很多人都有漢名,耶律阿保機的漢名叫耶律億,也叫劉億,耶律德光就不用說了,一聽就是漢名,其實他的契丹名字叫耶律堯骨,反而沒幾個人知道。
耶律突欲因為對自己的母親太後述律平和弟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不滿,就越海投奔了後唐。後唐賜他了一個名字,叫李讚華,跟了後唐皇家姓了。還任命他擔任懷化軍節度使。
上次王晏球討伐王都的時候,契丹派了個大將耶律惕隱來支援王都,後來被盧龍軍給活捉了,唐朝給這個耶律惕隱也授了官職,賜名為狄懷忠。
現在呢,契丹派了使者過來,跟後唐政府要人,什麽耶律突欲、耶律惕隱,都得交給我們。後唐沒理他,於是契丹屢次入寇。明宗就打算派人去河東鎮守,抵禦契丹,兩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就向皇帝推薦了石敬瑭和山南東道節度使康義誠。這個康義誠前麵出現過一次,打過一次醬油,當時李嗣源的部下都勸他在河北自立為帝,這個康義誠有一句台詞:“主上無道,軍民怨憤,您從眾可生,守節必死。”
康義誠,字信臣,名字都是好詞,又仁義,又誠懇,又有信用,不過他的真實人品恰恰相反,不忠不信,不仁不義。
石敬瑭一聽說兩位樞密使都推薦自己,這機會可得抓住了,立刻進宮去見皇帝,也自告奮勇,要替皇帝去抵禦契丹。於是明宗任命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領命,一點沒耽擱,當天就起程上路了。他到了晉陽,任命自己的部將劉知遠、周瓌為都押衙,軍事方麵的事情就交給了劉知遠,財政方麵的事務委托給了周瓌處理。
明宗又調迴康義誠,讓他接替石敬瑭,擔任六軍諸衛的副總指揮。任命自己的養子李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加封為潞王。封四兒子李從益為許王,並且加封老二秦王李從榮為尚書令,兼侍中。
老四李從益年齡還小,他有個奶媽姓王,本來是宮裏的女官,這個女人也是個見風使舵的聰明人,她見秦王得勢,就打算找個緣由投靠過去,也算為自己日後找個靠山,於是就告訴李從益,讓他跟自己的皇帝爹說,自己想見二哥李從榮。李嗣源一聽,覺得小兒子想哥哥,乃是人之常情嘛,於是就讓這位王奶媽帶著李從益去秦王府見哥哥。王奶媽一見到秦王李老二,立刻使足了勁,火力全開地大拍馬屁,甚至還裝出許多媚態,殷勤巴結。李從榮最喜歡聽這些溜須拍馬的話,又見這位王奶媽有三分姿色,索性讓丫鬟們抱著弟弟去見自己的王妃劉氏,自己就跟王奶媽進房開車去了。完事以後,倆人還約了下次見麵的日子。
李老二又囑咐王奶媽,讓她幫自己留意宮中的動靜,王奶媽一口答應,然後帶著李從益迴了宮。從此以後,王奶媽就經常出入秦王府,給她男朋友傳遞消息,宮中發生的所有事情,李老二是無所不知。
前任太仆少卿何澤,都已經退休了,現在還不甘寂寞,也乘機巴結秦王,上表請皇帝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沒想到這個臭不要亮的何澤馬屁完全拍錯了。
首先是明宗,他看著奏章,眼淚就流下來了,跟左右說:“群臣現在就請立太子,看來,朕應該迴太原老家去了!”他不得已,隻好讓宰相和樞密使商議此事。李從榮得知了消息,趕緊去見父親,說:“我聽說有奸人請父皇立太子,我現在年紀還小,隻想多學些治國之道,不願做太子。”明宗說:“這是群臣的意思,朕尚未決定呢。”
李老二退出來以後,就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說:“宰相們要立我為太子,是想奪我兵權,把我關在東宮裏邊罷了。”你看,他是怕自己當了太子,大家就按未來皇帝的標準來要求他,整天讓他在東宮學習治國之道,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玩了。
範延光等人揣度皇帝的心思,又怕李從榮見怪,於是就奏請皇帝,封李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居宰相之上,明宗就批準了。於是從此以後,這李老二總攬兵權,竟然還讓皇帝的禁軍給自己當親兵。每次出入,一路上都是侍衛保護,就是入朝的時候,跟班也不下好幾百人,一個個攜弓帶箭,在皇帝專用的禦道上馳騁往來,儼然是一位六軍領袖,八麵威風。但是他這麽囂張,是要出事的,他的兵權可不是像人家曹操、李世民,自己帶兵打出來的,他這是皇帝封的,基礎不一樣的。
朝中的大臣,見李老二如此擅權,這麽嘚瑟,一個個的都怕給自己惹禍,這裏麵不知道包括不包括那個請明宗立太子的何澤。但是其中有兩個人是特別的著急,就是樞密使範延光和趙延壽。他們屢次向皇帝辭職,明宗都沒批準。明宗生了病,一連好幾天不能上朝,李老二就跟自己的手下說:“我一旦得居南麵,一定要把這些權臣幸臣全都滅族,肅清宮廷!”你光聽他說的這話,就知道這李老二智商有問題。
範延光、趙延壽聽說了這事,就更加惶急了,再次上表請皇帝派他們出京。明宗正在病中,鬱悶的要命,見了這倆打的報告,氣的扔在地上,說:“要去便去,何用給我上表?”
範延光、趙延壽二人急得沒辦法,趙延壽是明宗的駙馬,他妻子此時已經進封為齊國公主,頗得明宗垂愛,於是她就親自進宮,去替趙延壽說情,說我們家老趙身體不好,老是生病,工作太重,承受不了,但是明宗還是不同意他辭職。
趙延壽又叫上範延光,一起進宮去見皇帝,說:“不是臣等偷懶,推卸工作,我們隻是想和朝廷功臣們共同執掌樞密,免得被別人議論。再者說了,我們倆人也不敢一起辭職,希望皇帝可以讓一個人先去,另一個人還繼續留任,然後再另外新任命一位樞密使,如果這個新人不稱職,那仍然可以召我們迴京,臣奉詔立刻就到。”
明宗聽了,總算是勉強答應了,於是任命趙延壽擔任宣武節度使,趙延壽蹦著迪斯科就走了。現在樞密使出了一缺,明宗召鳳翔節度使朱弘昭繼任。朱弘昭就是前麵說過的,安重誨兩次路過鳳翔,第一次對安重誨殷勤款待,隨後就給朝廷打小報告,然後安重誨第二次路過鳳翔,連門都不讓進的那個鳳翔節度使。
朱弘昭奉詔入朝,他也是一個勁地推辭,不願意做這個樞密使,氣的明宗都吼起來了:“你們都不願意留在我身邊,我養你們這些人做什麽?”朱弘昭這才不敢再說什麽了。
範延光一看趙延壽外調成功,那個欣羨啊,隻恨自己沒有也娶個公主,隻好把自己家裏的積蓄,都拿出來,送給宣徽使孟漢瓊,托他懇求王淑妃,請這位花見羞幫自己在皇帝麵前多多美言,希望外調。結果這一招還真就有效了,一道聖旨,任命範延光為成德軍節度使。範延光簡直就像是個被關了幾年的重刑犯,當天就去跟皇帝辭行,直奔鎮州赴任去了。由三司使馮贇補任樞密使。其實這樞密使不是不能做,隻是範延光、趙延壽二人沒那個才能而已。
除了這二人以外,其他朝中官員,很多也求皇帝批準外放,你從這就能看得出來,這李老二有多能作,搞得這些京官一個個都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有一些人的請求,皇帝也同意了,也有一些皇帝沒答應,那些得到了批準的個個是喜笑顏開,趕緊走啊,沒批準的統統是愁眉苦臉,康義誠料想自己肯定是走不了,於是派自己的兒子去伺候那位李老二,好為自己留條後路。明宗琢磨人的本事還是不行,他還以為康義誠真的是忠厚淳樸呢,就任命他擔任自己的親軍都指揮使,兼同平章事,其實這個康義誠不過是表麵恭順,實際上是蛇鼠兩端,根本沒甚麽忠厚可言。
..........
知識卡片:
今天咱們說說這個“樞密院”和“樞密使”。樞密使就是樞密院的一把手,一般下麵還有一位副使。在唐朝,樞密使的地位還沒有那麽高,主抓的並不是全國的軍務,隻是軍事情報而已,根據宋代史書《文獻通考》記載:唐末的樞密使一直都由宦官擔任,權利已經和宰相不相上下了。到了五代,樞密使開始由皇帝的心腹大臣擔任,比宰相的權利更大。所以前麵出現過幾個樞密使分別推薦不同的官員擔任宰相的情況。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宰相負責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事務,而樞密使成了武職官員,是軍界一把手,相當於唐朝的兵馬大元帥。宋朝皇帝還會在樞密院裏安插兩名“承旨”,字麵上就是負責宣旨的,是負責樞密院和皇帝溝通的人員,實際上是皇帝的眼線和耳目。因為樞密院是國家最高軍事機構,所以皇帝一定會嚴格控製。
宋朝增加了樞密院的權力,可以製約相權,樞密院和中書省的關係始終不好,雙方老是你說東我說西。宰相主張進攻,樞密使就主張防禦,這種官僚階層的相互製約,直接影響了北宋的對外戰爭。南宋統治者吸取了前車之鑒,試行軍政合一的政策,設立了“平章軍國奏事”一職,樞密使的大權從此就被分出去了。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老兵油子被調到地方幹閑職,可是中央禁軍要有人統領呀。宋初的禁軍早先是由一個人領導的,叫殿前都點檢,這種情況是趙匡胤不想見到的。因為他自己就是在這個職位上奪權上位當了皇帝的,所以他把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給撤銷了,設立了殿前都指揮、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這三個職務,由他們分別統領禁軍。這三個職務統稱“三衙”,從此禁軍中就沒有“元帥”一職了,所有人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
宋神宗保留了有發兵之權的樞密院,樞密院雖然是宋朝軍界首屈一指的機構,可以調配京都禁軍,但是,樞密院沒人有資格統兵。就算他們來到軍隊,也沒辦法調兵遣將。有資格調兵遣將的是三衙,可是他們隻能聽從樞密院的調配,自己沒有調兵的權力。因此,不論是三衙還是樞密院,都無法單獨掌握軍隊。
到了元代,樞密院管的事很雜,太子經常兼著樞密使,主管情報、邊防、禁衛等事務。到打仗的時候還有專門的樞密院,叫行樞密院。最後樞密院被朱元璋給廢了,改設大都督府統領軍隊。
石敬瑭現在給秦王李從榮當副手,擔任六軍諸衛的副司令,但是他心中不安,總想找個機會離開京城。
卻說契丹耶律阿保機的大兒子、東丹王耶律突欲,他還有個漢族名字,叫耶律倍。契丹是漢文化的忠實粉絲嘛,所以很多人都有漢名,耶律阿保機的漢名叫耶律億,也叫劉億,耶律德光就不用說了,一聽就是漢名,其實他的契丹名字叫耶律堯骨,反而沒幾個人知道。
耶律突欲因為對自己的母親太後述律平和弟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不滿,就越海投奔了後唐。後唐賜他了一個名字,叫李讚華,跟了後唐皇家姓了。還任命他擔任懷化軍節度使。
上次王晏球討伐王都的時候,契丹派了個大將耶律惕隱來支援王都,後來被盧龍軍給活捉了,唐朝給這個耶律惕隱也授了官職,賜名為狄懷忠。
現在呢,契丹派了使者過來,跟後唐政府要人,什麽耶律突欲、耶律惕隱,都得交給我們。後唐沒理他,於是契丹屢次入寇。明宗就打算派人去河東鎮守,抵禦契丹,兩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就向皇帝推薦了石敬瑭和山南東道節度使康義誠。這個康義誠前麵出現過一次,打過一次醬油,當時李嗣源的部下都勸他在河北自立為帝,這個康義誠有一句台詞:“主上無道,軍民怨憤,您從眾可生,守節必死。”
康義誠,字信臣,名字都是好詞,又仁義,又誠懇,又有信用,不過他的真實人品恰恰相反,不忠不信,不仁不義。
石敬瑭一聽說兩位樞密使都推薦自己,這機會可得抓住了,立刻進宮去見皇帝,也自告奮勇,要替皇帝去抵禦契丹。於是明宗任命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領命,一點沒耽擱,當天就起程上路了。他到了晉陽,任命自己的部將劉知遠、周瓌為都押衙,軍事方麵的事情就交給了劉知遠,財政方麵的事務委托給了周瓌處理。
明宗又調迴康義誠,讓他接替石敬瑭,擔任六軍諸衛的副總指揮。任命自己的養子李從珂為鳳翔節度使,加封為潞王。封四兒子李從益為許王,並且加封老二秦王李從榮為尚書令,兼侍中。
老四李從益年齡還小,他有個奶媽姓王,本來是宮裏的女官,這個女人也是個見風使舵的聰明人,她見秦王得勢,就打算找個緣由投靠過去,也算為自己日後找個靠山,於是就告訴李從益,讓他跟自己的皇帝爹說,自己想見二哥李從榮。李嗣源一聽,覺得小兒子想哥哥,乃是人之常情嘛,於是就讓這位王奶媽帶著李從益去秦王府見哥哥。王奶媽一見到秦王李老二,立刻使足了勁,火力全開地大拍馬屁,甚至還裝出許多媚態,殷勤巴結。李從榮最喜歡聽這些溜須拍馬的話,又見這位王奶媽有三分姿色,索性讓丫鬟們抱著弟弟去見自己的王妃劉氏,自己就跟王奶媽進房開車去了。完事以後,倆人還約了下次見麵的日子。
李老二又囑咐王奶媽,讓她幫自己留意宮中的動靜,王奶媽一口答應,然後帶著李從益迴了宮。從此以後,王奶媽就經常出入秦王府,給她男朋友傳遞消息,宮中發生的所有事情,李老二是無所不知。
前任太仆少卿何澤,都已經退休了,現在還不甘寂寞,也乘機巴結秦王,上表請皇帝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沒想到這個臭不要亮的何澤馬屁完全拍錯了。
首先是明宗,他看著奏章,眼淚就流下來了,跟左右說:“群臣現在就請立太子,看來,朕應該迴太原老家去了!”他不得已,隻好讓宰相和樞密使商議此事。李從榮得知了消息,趕緊去見父親,說:“我聽說有奸人請父皇立太子,我現在年紀還小,隻想多學些治國之道,不願做太子。”明宗說:“這是群臣的意思,朕尚未決定呢。”
李老二退出來以後,就對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說:“宰相們要立我為太子,是想奪我兵權,把我關在東宮裏邊罷了。”你看,他是怕自己當了太子,大家就按未來皇帝的標準來要求他,整天讓他在東宮學習治國之道,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玩了。
範延光等人揣度皇帝的心思,又怕李從榮見怪,於是就奏請皇帝,封李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居宰相之上,明宗就批準了。於是從此以後,這李老二總攬兵權,竟然還讓皇帝的禁軍給自己當親兵。每次出入,一路上都是侍衛保護,就是入朝的時候,跟班也不下好幾百人,一個個攜弓帶箭,在皇帝專用的禦道上馳騁往來,儼然是一位六軍領袖,八麵威風。但是他這麽囂張,是要出事的,他的兵權可不是像人家曹操、李世民,自己帶兵打出來的,他這是皇帝封的,基礎不一樣的。
朝中的大臣,見李老二如此擅權,這麽嘚瑟,一個個的都怕給自己惹禍,這裏麵不知道包括不包括那個請明宗立太子的何澤。但是其中有兩個人是特別的著急,就是樞密使範延光和趙延壽。他們屢次向皇帝辭職,明宗都沒批準。明宗生了病,一連好幾天不能上朝,李老二就跟自己的手下說:“我一旦得居南麵,一定要把這些權臣幸臣全都滅族,肅清宮廷!”你光聽他說的這話,就知道這李老二智商有問題。
範延光、趙延壽聽說了這事,就更加惶急了,再次上表請皇帝派他們出京。明宗正在病中,鬱悶的要命,見了這倆打的報告,氣的扔在地上,說:“要去便去,何用給我上表?”
範延光、趙延壽二人急得沒辦法,趙延壽是明宗的駙馬,他妻子此時已經進封為齊國公主,頗得明宗垂愛,於是她就親自進宮,去替趙延壽說情,說我們家老趙身體不好,老是生病,工作太重,承受不了,但是明宗還是不同意他辭職。
趙延壽又叫上範延光,一起進宮去見皇帝,說:“不是臣等偷懶,推卸工作,我們隻是想和朝廷功臣們共同執掌樞密,免得被別人議論。再者說了,我們倆人也不敢一起辭職,希望皇帝可以讓一個人先去,另一個人還繼續留任,然後再另外新任命一位樞密使,如果這個新人不稱職,那仍然可以召我們迴京,臣奉詔立刻就到。”
明宗聽了,總算是勉強答應了,於是任命趙延壽擔任宣武節度使,趙延壽蹦著迪斯科就走了。現在樞密使出了一缺,明宗召鳳翔節度使朱弘昭繼任。朱弘昭就是前麵說過的,安重誨兩次路過鳳翔,第一次對安重誨殷勤款待,隨後就給朝廷打小報告,然後安重誨第二次路過鳳翔,連門都不讓進的那個鳳翔節度使。
朱弘昭奉詔入朝,他也是一個勁地推辭,不願意做這個樞密使,氣的明宗都吼起來了:“你們都不願意留在我身邊,我養你們這些人做什麽?”朱弘昭這才不敢再說什麽了。
範延光一看趙延壽外調成功,那個欣羨啊,隻恨自己沒有也娶個公主,隻好把自己家裏的積蓄,都拿出來,送給宣徽使孟漢瓊,托他懇求王淑妃,請這位花見羞幫自己在皇帝麵前多多美言,希望外調。結果這一招還真就有效了,一道聖旨,任命範延光為成德軍節度使。範延光簡直就像是個被關了幾年的重刑犯,當天就去跟皇帝辭行,直奔鎮州赴任去了。由三司使馮贇補任樞密使。其實這樞密使不是不能做,隻是範延光、趙延壽二人沒那個才能而已。
除了這二人以外,其他朝中官員,很多也求皇帝批準外放,你從這就能看得出來,這李老二有多能作,搞得這些京官一個個都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有一些人的請求,皇帝也同意了,也有一些皇帝沒答應,那些得到了批準的個個是喜笑顏開,趕緊走啊,沒批準的統統是愁眉苦臉,康義誠料想自己肯定是走不了,於是派自己的兒子去伺候那位李老二,好為自己留條後路。明宗琢磨人的本事還是不行,他還以為康義誠真的是忠厚淳樸呢,就任命他擔任自己的親軍都指揮使,兼同平章事,其實這個康義誠不過是表麵恭順,實際上是蛇鼠兩端,根本沒甚麽忠厚可言。
..........
知識卡片:
今天咱們說說這個“樞密院”和“樞密使”。樞密使就是樞密院的一把手,一般下麵還有一位副使。在唐朝,樞密使的地位還沒有那麽高,主抓的並不是全國的軍務,隻是軍事情報而已,根據宋代史書《文獻通考》記載:唐末的樞密使一直都由宦官擔任,權利已經和宰相不相上下了。到了五代,樞密使開始由皇帝的心腹大臣擔任,比宰相的權利更大。所以前麵出現過幾個樞密使分別推薦不同的官員擔任宰相的情況。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宰相負責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事務,而樞密使成了武職官員,是軍界一把手,相當於唐朝的兵馬大元帥。宋朝皇帝還會在樞密院裏安插兩名“承旨”,字麵上就是負責宣旨的,是負責樞密院和皇帝溝通的人員,實際上是皇帝的眼線和耳目。因為樞密院是國家最高軍事機構,所以皇帝一定會嚴格控製。
宋朝增加了樞密院的權力,可以製約相權,樞密院和中書省的關係始終不好,雙方老是你說東我說西。宰相主張進攻,樞密使就主張防禦,這種官僚階層的相互製約,直接影響了北宋的對外戰爭。南宋統治者吸取了前車之鑒,試行軍政合一的政策,設立了“平章軍國奏事”一職,樞密使的大權從此就被分出去了。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老兵油子被調到地方幹閑職,可是中央禁軍要有人統領呀。宋初的禁軍早先是由一個人領導的,叫殿前都點檢,這種情況是趙匡胤不想見到的。因為他自己就是在這個職位上奪權上位當了皇帝的,所以他把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給撤銷了,設立了殿前都指揮、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這三個職務,由他們分別統領禁軍。這三個職務統稱“三衙”,從此禁軍中就沒有“元帥”一職了,所有人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
宋神宗保留了有發兵之權的樞密院,樞密院雖然是宋朝軍界首屈一指的機構,可以調配京都禁軍,但是,樞密院沒人有資格統兵。就算他們來到軍隊,也沒辦法調兵遣將。有資格調兵遣將的是三衙,可是他們隻能聽從樞密院的調配,自己沒有調兵的權力。因此,不論是三衙還是樞密院,都無法單獨掌握軍隊。
到了元代,樞密院管的事很雜,太子經常兼著樞密使,主管情報、邊防、禁衛等事務。到打仗的時候還有專門的樞密院,叫行樞密院。最後樞密院被朱元璋給廢了,改設大都督府統領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