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左右兩難


    李嗣源奉命來鄴都平叛,結果沒想到,他自己的手下倒先叛亂了,而且還要和鄴都的叛軍聯合,擁立李嗣源做皇帝。


    李嗣源不肯答應,我可不想造反,我也不想當什麽皇帝。霍彥威一看這情況,就悄悄走過去,暗示李嗣源,你先低低頭,先看看情況再說。於是眾軍士就擁著李嗣源一起前往魏州城,但是這些鬧事的士卒事先並沒有和城裏的叛軍溝通好,城裏還不知道李嗣源的軍營裏出了這麽大的變故,他們還以為這些人是深更半夜來偷襲的呢,於是皇甫暉帶著人打開城門,不由分說就殺了出來,城外這些兵沒有準備,一下子就被擊潰了,張破敗也在亂戰中陣亡了,隻剩下了李嗣源和霍彥威。這事想想都覺得搞笑,張破敗想當大俠,還替人家魏州兵打抱不平呢,魏州兵倒好,直接把盒飯給他送上了。


    李嗣源和霍彥威正在進退兩難呢,恰巧趙在禮迎了出來,一見是李嗣源和霍彥威,趕緊帶著手下的將校下拜行禮,趙在禮還哭著說:“將士們有負於令公,我願聽令公的將令。”


    李嗣源和霍彥威這會想走也走不了,隻好跟著人家進了城,趙在禮趕緊設宴款待,酒酣耳熱之後,大家登上南樓,觀看形勢,李嗣源的口風這會突然變了,他說:“此城堅固,可以作為根據地,但是必須有充足的兵力才行,你這城裏兵太少了,不夠用,我應該出城去多招些兵馬來,才能舉事。”趙在禮滿口讚成,於是李嗣源就和霍彥威一起出了城,暫時寄宿到魏州城東北方40裏地的魏縣,就在這召集本部人馬過來聚集,結果來的才一百來人。而且這些人都空著手,沒有兵器盔甲,幸虧霍彥威率領的五千部兵還留在營中待命,這時候也都過來了。元行欽手下倒是有兩萬兵馬,可是他一看李嗣源跟霍彥威進了城,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估計他是懷疑李嗣源跟叛軍合作了,所以他直接就帶著部隊撤退了。


    這時候李嗣源看著手下這點人,就流著鼻涕眼淚,對大家說:“國家患難,一至於此!我隻有迴去待罪,再圖後舉了。”霍彥威說:“您說的這句話不合適,您是元帥,隻不過是被壞人給劫持了,而元行欽又不戰而退,他肯定要說您也參與叛亂了,您要是不去洛陽,直接迴到您的藩鎮去,那更是授人於口實,更說不清楚了。不如您立刻去京城,當麵奏明天子,還可以自明。”中門使安重誨的意思也和霍彥威差不多。李嗣源於是就帶著這些人向南進發,他們走到相州的時候,馬坊使康福給了他們幾千匹官馬。


    隨後,李嗣源他們就聽說,元行欽帶兵已經退到了衛州,而且還派人飛馬上奏皇帝,說李嗣源反了,已經和叛軍通謀了。李嗣源一下就急了,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趕忙也派了使者去見皇帝,寫了奏章為自己申辯,但是他接連上了好幾道表章,卻並不見有朝廷的聖旨到來,他心裏就更慌了。忽然他手下一員大將說道:“明公何不速籌良策!難道就打算這樣束手受戮麽?”李嗣源一看,說話的原來是左射軍使石敬瑭,李嗣源就問他:“你有什麽好辦法?”


    石敬瑭不慌不忙,緩緩說道:“天下之事,能成功往往是因為果斷決策,失敗往往是因為猶豫不決。您作為朝廷上將,被叛兵劫持,一起進了賊城,還跟叛軍首領喝了頓酒,然後又安然無恙的出來,天下有這樣的事情嗎?你說出去誰會相信啊?汴梁是天下要衝,請您給我三百騎兵,我先去替您把汴梁占住,您再帶兵跟進,就把汴梁做為根據地,這樣才能自保!”突騎都指揮使康義誠也接著說:“主上無道,軍民怨憤,您從眾可生,守節必死。”就是說,你跟著大夥一起幹,才能活命。李嗣源想了好半天,除此之外也實在是沒別的辦法了,於是就命令安重誨,咱們改道,奔汴梁。


    從石敬瑭提出要去占領汴梁開始,應該可以說,推翻李存勖,奪取皇帝之位,這個調子才正式定下來了,這就等於是公然叛亂了。


    再說洛陽這邊,莊宗李存勖得到了元行欽的奏報,說李嗣源跟叛軍勾結,他馬上派李嗣源的長子李從審去給李嗣源傳旨。李從審走到衛州,就被元行欽給擋住了,不讓他過去。李從審說:“你們既然不肯原諒我父親,又不讓我去見我父親,那就讓我迴去好了。”元行欽於是放了他,讓他還遠路返迴。李從審迴到洛陽,跟莊宗哭訴,說元行欽阻撓,不讓他過去,莊宗也挺憐憫他,安慰了他幾句,給他賜名李繼璟,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親兒子一般。前麵說李嗣源先後不停地寫奏章為自己辯解,全都沒有迴信,其實也都是被元行欽給截了,這些奏章根本沒送到洛陽去。


    此時的黃河南北屢遭水患,老百姓四處流浪,餓殍遍地。京城的賦稅也減少了,連軍糧都不足了,莊宗可好,居然還帶著皇後、嬪妃和上萬的衛士,到處去打獵,所需要的物資全部讓老百姓提供,老百姓現在已經是賣妻鬻子,飽受饑寒了,哪來的什麽錢財,皇帝的輦駕所經之處,老百姓都逃避一空。皇帝的衛士們找不到人,氣的要命,他們無處泄憤,於是就毀掉老百姓的房舍、破壞老百姓的物品,簡直比強盜還要兇惡,地方官也都很害怕,有些也逃到了山裏。等到莊宗迴到洛陽以後,軍士們因為忍饑受餓,都很有怨言。租庸使孔謙因為糧倉都快要空了,所以就開始尅扣軍糧,結果軍中各營流言四起。莊宗對此也有所耳聞,卻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反而下了一道詔書,要向老百姓預借明年夏秋兩季的租稅。老百姓現在連當年的租稅都交不上了,哪裏能繳得出明年的租稅,可是政府官員們卻不管這些,他們奉了皇帝的旨意,逼迫老百姓,搞得人民怨苦連天,朝中的太史向皇帝上奏,說天有異象,要防備兵變,應該盡快開內庫,賑濟災民。宰相等人也上表請皇帝賑災,莊宗想要準奏,偏偏那個劉皇後不願意,她還跟皇帝說:“我夫婦君臨天下,雖然也憑借著陛下的武功,但是這也是天命,命既在天,人就不足畏了!”她可不知道,人不能逆天而行,否則誰也救不了你,現在的米國就是,拚命想阻止我們發展,這就是逆天而行。什麽是天,天就是大勢,就是趨勢,就是規律。


    莊宗聽了皇後的話,也改變了想法。宰相等人又在偏殿向皇帝陳明利害,不賑災,不管老百姓死活,後果嚴重。劉皇後就躲在屏風後麵偷聽,她聽到宰相大臣們都主張賑災,就讓宮女們拿了一些自己的化妝用品,還有三隻銀盆,然後她自己帶著三個皇子,豎著兩道柳眉,親自跑進來跟皇帝說:“四方貢獻的那些東西,都已經賞賜給大臣們了,現在宮中隻有這點東西了,賣點錢給軍士們吧!”


    莊宗一看皇後都出來了,這成何體統,不禁臉上變色,宰相等人也都瞠目結舌,隻好陸續退了出去。等到李嗣源舉事,警報頻傳,河南尹張全義怕自己受李嗣源的牽連,急的吃不下飯。當初是他和李紹宏極力主張讓李嗣源帶兵出征的,現在你推薦的人造反了,你肯定得負責嘛,最後張全義竟然給急死了。


    莊宗這時候才有點慌了,他命令指揮使白從暉扼守住洛陽橋,又下令拿出了內府的金銀財物賞賜給士卒們,士卒們大罵:“我們的妻子兒女都已經餓死了,現在要這些金銀有什麽用?”莊宗聽了,心裏也開始後悔了。


    莊宗趕忙下詔,讓元行欽迴師洛陽,元行欽帶兵迴到了鷂店,莊宗親自前去慰勞。元行欽對皇帝說:“鄴都叛軍打算渡河去襲擊鄆州和汴州,希望皇帝移駕關東,招撫各軍,免得他們被李嗣源所蒙蔽。”


    莊宗點頭稱是,趕緊返迴洛陽,調集衛士,馬上出發。


    那個伶官景進對莊宗說:“現在西南未安,王衍的族人同黨還有不少,如果他們聽說皇帝東征,恐怕會陰謀叛亂,不如早日把他除掉,比較妥當。”莊宗早就忘了自己曾經答應過王衍要保他平安的話,急忙派太監向延嗣拿了聖旨出發,聖旨中寫道:王衍一行全部處斬。樞密使張居翰看了聖旨,急忙把“王衍一行“那個“行”字擦掉,改成了一個“家”字,然後才交給那位向公公。


    向延嗣到了長安,西京留守接了旨,於是到驛館中,把王衍和他的家眷全都殺了。王衍的母親徐太後,那位徐大美女臨刑之前,捶著自己胸口大唿,說:“我兒子舉國迎降,現在反而要殺我們,信義何在?”


    王衍母子被殺,王衍的妻妾,包括那個皇後金飛山、妃子韋氏,就是王衍那個明明姓徐,卻偏偏說人家姓韋的那個表妹、還有錢氏,這些人全都被斬首了。


    王衍有一個侍妾姓劉,這位劉氏年紀最輕,發似烏雲,臉若朝霞,非常美麗,監刑官看她長的這麽好看,暗生豔羨,也不禁憐香惜玉,於是下令停刑。沒想到這位劉氏慨然說道:“國亡家破,我也不能受你們侮辱,快點殺我!”監刑官無可耐何,隻好下令行刑。除了王衍一家之外,其他那些跟他同行的前蜀的官員、家眷,以及王衍的仆役下人,不下千餘人,全都因為張居翰改了一個字,而得以幸免。


    .......


    知識卡片:


    李存勖喜歡狩獵,沒事幹就帶著一幫人去打獵玩。這同樣的一件事情,皇帝幹和老百姓幹根本就不是一迴事。皇家狩獵那是一種文化,絕不像朱溫當年打獵隻是為了吃口肉那麽簡單。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對高昌王麹文泰說:“大丈夫在世有三樂:一樂天下太平,物足民豐;二樂草淺獸肥,弓不虛發;三樂六合大同,上下歡洽。這三樂之中,隻有打獵是私欲。


    最早留下打獵記錄的是商朝的國君武乙,他在渭河邊上打獵,被雷給劈死了。周武王也是在渭河邊上打獵,巧遇了薑太公,後來才滅了殷商。周朝八百年間,打獵已經完全製度化了,《禮記·王製》上講:君王一年隻打三次獵。一是為了祭祀祖先,二是為了款待客人,三是為了自己享受美味。不過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意思就是,打獵的時候要給動物留條生路,別都殺光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沉溺於打獵,那個癡迷程度跟很多人玩吃雞一樣。別人勸他,他振振有詞,說:通過打獵,可以發現軍事人才。


    漢武帝打獵的氣概很男人,這位鐵血皇帝最喜歡跟熊或者野豬單挑。他喜歡的文士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娶了卓文君以後,就常常跟著武帝到長楊獵場看皇上打獵,這叫觀獵。漢武帝穿上便於騎射的窄袖的胡服,再喊上幾個文士,還有心愛的女人來觀獵,那是男人的威風,是排場。感覺跟功夫片明星似的。


    帝王打獵的時候經常在獵場布下巨大的包圍圈,叫做“圍”。一是防止獵物逃走,二是為了把獵物趕到平坦開闊的地方,便於馳射獵殺。


    由於地形地勢不同,這類圍也不止一處,多的能有十幾個。大規模狩獵一般都要持續十幾天,曆史上楚莊王、齊景公、前秦的苻堅都進行過長達十天以上的圍狩。圍場是不許斷圍出缺口的。有一次唐太宗到驪山打獵泡溫泉,登山觀圍,發現“圍有斷處”。他就不高興了,說:“軍不整而不治,這是壞軍紀;整治吧,又要說我是登高找毛病。”到了唐朝的時候,已經全無上古“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的講究了。


    唐朝李家有胡人的血統,打獵是他們的天性,唐太祖李淵就是個狩獵狂人,他的幾個兒子也個個善獵。宋代是最自詡風雅的朝代,宋人稱唐代為“胡唐”。《宋史》記載,太祖建隆二年,校獵於近郊。皇家禁軍專門設了圍場,“五坊以鷙禽細犬從”。“五坊”就是皇家的鷹犬管理機構,飼養的分別是雕、鶻、鷹、鷂子、狗。不過趙匡胤這次打獵,戰果很可憐,僅僅打了三隻兔子。


    清朝的實錄有點不靠譜,曾經記載說康熙一天就射了三百多隻兔子。而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打心裏厭惡打獵,他登基後經常對大臣們說:“淡泊養心,打獵就是役心的敗家玩意兒!”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才開始大規模行獵。像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都常常出巡行獵。“木蘭秋獮”是清朝康熙皇帝定下的製度,140年後到了道光,皇家狩獵就成了絕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石山房主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石山房主人並收藏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