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晉陽保衛戰
亂世烽煙:大石山房正說五代十國 作者:大石山房主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0章 晉陽保衛戰
朱友貞改元是公元915年11月的事兒,轉眼過了年,劉鄩仍然在莘城堅守,閉關不出,晉軍屢次去向梁軍挑戰,始終沒人出來應戰,但是人家城上的防守卻非常堅固,晉軍也一直沒什麽機會,無隙可乘。
於是晉王李存勖留下符存審,讓他在這守營,自己就去貝州勞軍去了,還揚言說要返迴晉陽,劉鄩於是奏請皇帝,說自己打算去襲擊魏州。朱友貞就給劉鄩迴了封信,說:“我把全國的兵馬稅賦都托付給了將軍,社稷存亡就關係此舉,希望將軍努力。”
於是劉鄩派楊師厚的舊將楊延直統兵1萬去襲擊魏州。楊延直夜裏到了魏州城的城南,他以為自己來的神不知鬼不覺,人家城裏肯定沒有防備呢,於是就不急不慌地開始慢慢紮營,不料,他的營還沒有紮好呢,突然來了一彪人馬,這些人個個精壯絕倫,所向披靡,況且夜深天黑,梁軍也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一下子就亂了,大敗而走。其實呢,城裏隻有500名壯士,趁著夜色溜出城來劫寨,居然嚇退了一萬梁軍。
到了第二天早上,劉鄩親自率領兵馬到了魏州城東和楊延直相會,他們正打算發起進攻呢,隻聽城中鼓聲大震,接著城門洞開,一員大將殺出,前來對陣。劉鄩遠遠一看,認出來了,來人正是大將李嗣源,劉鄩也擺開陣勢,跟敵人交鋒,雙方兵對兵,將對將,正殺的難解難分,突然間通往貝州的路上又有一軍殺到,當先一員統帥,服色與眾不同,麵貌英俊,手持令旗,風馳電掣般衝來,劉鄩大驚,說:“這來的不是晉王李存勖嗎,莫非我又被他騙了。“當下也來不及多想,趕忙引兵撤退,晉王和李嗣源合兵一處,在後邊步步緊逼,劉鄩且戰且退,逃到了故元城的城西,隻聽得後邊又是喊聲大震,原來是符存審也帶兵殺到了。
劉鄩一看,敵軍分三路殺到,不禁叫苦不迭,急忙命令士兵們布成防守的圓陣。但見西北方晉王統兵殺到,東南方符存審統兵殺到,兩軍布成方陣,這是個攻擊陣型,然後全軍鼓噪衝鋒,劉鄩四麵受敵,難以招架,他手下的士兵紛紛潰散,劉鄩好不容易帶著幾十名親隨突出重圍,梁軍七萬人馬被晉軍一陣圍殺,死了大半,剩下的一時僥幸逃脫,又被追到河邊,幾乎被殺光,隻剩下幾千人過了河,跟著劉鄩退守到了滑州。劉鄩這趟中了晉王的誘敵深入之計,能禁得住這哥仨一陣吊打,最後還能跑出去,也算是本事不小了。
梁朝的匡國軍節度使王檀是個官四代,他的曾祖父曾經做過唐朝的左金吾衛將軍,他自己以前是朱溫手下的一名小校,就靠著能打能殺,一路做到了節度使。這時候他密奏梁朝朝廷,請求發關西之兵,去偷襲晉陽。大臣們都認為這是條妙計,於是就采納了。王檀派河中、陝州、華州各鎮兵馬,一共三萬人,出了陰地關,悄悄來到了晉陽城下,果然打了晉陽一個出其不意。
這時候鎮守晉陽的是監軍張承業,他一看敵軍突然出現在了城外,趕緊調撥政府各機關公務員、工匠、老百姓,全部上城防守,王檀指揮部隊日夜猛攻,眼看晉陽城就要陷落了,張承業也是慌亂異常。
這時候晉陽城裏住著一位老將軍,不過人家已經因病退休了,名叫安金全,他因為老家就在晉陽,所以就在這養老,他一看外邊敵人攻勢挺猛,就去見張承業說:“晉陽是我們的根本,一旦失守,大事去矣,我雖然年老有病。但是願意為國出力。請你給我盔甲兵器,我來為你打退敵人。”張承業一看安老將軍主動請纓,不禁轉憂為喜,立刻把倉庫裏的甲胄軍械交給了安金全,這位老將軍立刻召集本族子弟,以及其他的一些退休將領,一共有幾百人,趁夜溜出北門,去偷襲梁軍大營,打了敵人一個冷不防,等梁軍撤退了,安金全才帶人退迴城去。
唐朝的時候,昭毅軍管轄著五個州,包括澤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現在澤州、潞州已經歸了晉王,另外三個州還在梁朝手裏,因此雙方各有一隻部隊,都叫昭毅軍。
又過了一天,晉國這邊的昭義軍節度使李嗣昭手下的牙將石君立帶著五百騎兵前來救援晉陽,石君立是早晨從潞州出發的,晚上就已經到了晉陽,他率軍衝過汾河橋,擊退了梁軍,直達城下。石君立這個人相當聰明,他看到有一些梁軍士兵離自己並不太遠,就假裝對著城上大喊“我們昭毅軍全軍都來了。”其實他這是故意說給梁軍官兵聽的,讓他們以為晉軍的大部隊隨後就到。
城上的張承業一聽救兵來了,大喜,趕緊開城把他們接了進去,石君立和安金全等人晚上又趁夜從城中出來偷襲梁軍大營,梁軍死傷頗多。
到了這個時候,王檀也知道,晉陽已經不可能打下來了,偷襲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他又怕晉軍的援軍趕到,迴頭人家給自己來了內外夾擊,那可就走不了了,於是搶劫了一番,就撤兵了。此時那個投降過來的賀德倫仍然住在晉陽,他手下的親兵有不少縋城而出,偷偷跑去投奔了梁軍。張承業很擔心,怕賀德倫迴頭給梁軍做內應,於是就把他給殺了,然後報告了晉王,晉王也沒有怪罪。
晉陽就這樣解圍了,但是,這場仗並不是晉王指揮的,晉王李存勖一向喜歡誇耀自己多麽的勇武智慧,這麽精彩的一仗竟然沒自己什麽事,這得多遺憾啊。李存勖的辦法就是對此事連提都不提,就當沒發生過,對立了功的將士們也毫無獎賞,幸虧張承業多方撫慰,大家才算是沒了怨言。
梁朝皇帝朱友貞聽說劉鄩敗退,王檀也是去而無功,忍不住仰天長歎,就下令讓劉鄩迴京述職,劉鄩擔心自己打了敗仗,迴去可能腦袋都保不住,就找了個托詞,說晉軍還沒有退,自己不能離開滑州。朱友貞便任命劉鄩為宣義節度使,讓他帶兵進駐黎陽。
晉王李存勖又派符存審去攻打貝州,貝州刺史張源德堅守不出,晉軍屢攻不下。李存勖自己帶兵去攻打磁州和衛州,很快這兩個州就被李存勖給打下來了,衛州刺史米昭投降,磁州刺史靳紹被殺。晉王又派兵分別攻打洺州、相州、邢州三州,三州的守將有的投降,有的逃走,這三個州也都被晉軍給占了。晉王下令把相州劃歸天雄軍,又在邢州新設置了一個安國軍,兼管洺州和磁州。並且任命李嗣源為安國軍節度使。
以上這些後果,全都是因為朱友貞要拆分魏博軍引起的,他這麽一個草率的決定,引起了一串連鎖反應,從一開始朱友貞就走錯了棋,這一步走錯,是步步都錯。
隨後,晉軍又進兵滄州。滄州的梁軍守將名叫毛璋,他一看晉軍來了,立刻開城投降,隻有那個貝州刺史張源德,始終拒不投降,城裏沒了糧食,甚至都開始吃人肉了,最後軍士們把張源德殺了,也向晉軍投降了。
貝州堅守了這麽長時間,這麽多晉軍將士都死在了貝州城下,貝州這些投降的士兵們就擔心晉軍會殺了他們報複。於是就提了個要求,說投降的時候,他們要身穿盔甲、手持兵器出城。
符存審假裝答應了這些降兵的要求,等到開城後就帶兵進了城,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安撫,然後讓那些降兵脫去盔甲,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們不知是計,都很聽話地脫了盔甲,扔下兵器,不料符存審突然就變臉了,一聲號令,晉軍立刻把這些投降的梁軍士兵團團圍住,3000多人全都殺的幹幹淨淨,一個不留。從此河北一帶就全部被晉軍占領了,隻有黎陽還在劉鄩手裏,晉軍始終打不下來,最後隻好班師迴去了。
晉王李存勖非常孝順,他往年在河北作戰,常常會抽出時間迴晉陽去看望自己的母親曹太夫人,這次出兵河北的時間很長,所以李存勖也是快馬加鞭,趕迴晉陽去看望母親。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的正室夫人姓劉,李克用當年起兵代北,轉戰中原,一直把這位劉夫人帶在身邊。劉夫人跟著自己丈夫這麽多年,對兵家之事也相當熟悉,而且還善於騎射,她曾經把宮女們組織在一起,跟在軍中,學習作戰打仗,李克用一生的功績有一半是出於這位劉氏夫人。等到李克用封了王,這位劉夫人也受封為秦國夫人,但是劉夫人沒有孩子,她和李克用的侍妾曹夫人關係很好,時常跟李克用說,看曹夫人的麵相,應該會生貴子,後來果然曹夫人生了李存勖。
李存勖接位以後,曹太夫人成了晉國夫人,地位幾乎就要超過劉太夫人了,劉太夫人對此也毫不嫉妒,李存勖迴晉陽看望自己的生母,曹太夫人也一定會囑咐他過去問候自己的嫡母,禮節上不能有所缺失。
.............
知識卡片:
朱友貞改元,也就是改年號,曆史裏經常出現這個詞。我們今天就說點跟年號有關的趣事。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用來表示年份。一般是由君主發起的。先秦到漢初是沒有年號的,漢武帝即位以後第十九年才首創了年號這個東西。他用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此後年號就成了一種製度。曆代的帝王們都要有自己的年號,遇到所謂的“天降祥瑞”或者內憂外患這樣的重要事情,一般還要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5年,就用過14個年號,她老婆武則天當了15年皇帝,也用了14個年號。到了明清,一個皇帝就隻用一個年號了,老是改來改去的,容易把人弄糊塗了。
年號製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日本、越南由於受中國的影響,也開始使用年號了,目前仍然在使用年號的是日本,它年號的名字全部來源於中國的曆史典籍,比如嘉仁天皇的年號大正,出自《易經》裏的一句話“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睦仁天皇的年號明治,也是出自《周易》裏邊的一句話:“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出自《尚書》裏邊的一句話“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年號大多數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不過呢,凡事總有例外,曆史上就有那麽幾個“個性皇帝”使用過“三個字”甚至“四個字”的年號,比如王莽的年號“始建國”、南朝梁武帝的年號“中大通”就是三個字,武則天的年號“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太宗的年號“太平興國”等等就是四個字。
中國古代出了那麽多皇帝,就免不了會出現重複的年號,好字眼大家都想用嘛。其中用的最多的年號就要數“建興”了,一共有十三位君主曾經使用過,“建興”從字麵意思來看,也確實是個不錯的年號,建立國家,興旺發達嘛,第一個使用“建興”作年號的是劉皇叔的兒子劉禪,不知道這個詞是不是諸葛亮幫他想的。
除了建興以外,“天佑”和“太平”也是皇帝比較愛用的爆款年號,不得不說,古人取年號還是比較注重意蘊了,“天佑”和“太平”都很好的反映了統治者對於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希望自己的政權能一直延續下去,老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結果呢,用過這個年號的皇帝運氣還真的都不錯,生活質量也很高。當然也有一些年號的“明星’光環真的很不光彩,比如“建安”、“靖康”。
大一統的王朝有的是出於不屑,有的是覺得不吉利,一般都不會使用前朝亡國之君的年號,特別是開國之君更不可能。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在不經意間使用了亡國政權的年號。據史書記載,北宋乾德四年,宋太祖在自已的後宮發現了一麵非常陳舊的銅鏡,背麵居然刻著“乾德四年鑄”五個大字,如此陳舊的鏡子,顯然不會是當年的新產品,可是背後刻的字又如何解釋呢?
於是宋太祖就把這麵銅鏡拿給當時的宰相們看,以趙普為首的宰相們看了以後,全都和太祖一樣,一臉的懵逼。不得已,太祖又詢問翰林學士竇儀,竇儀說:“這一定是前蜀的東西,前蜀皇帝王衍曾經用過乾德這個年號,這個銅鏡應該是那個時候鑄造的。”
宋太祖聽了以後很鬱悶,大臣們精心擬定的的年號,竟然是從前的亡國之君用過的,是個二手貨,而且自已的宰相們竟然沒人知道,於是他就頗為感慨地說:“哎,看來這宰相必須得用讀書人啊!”
那為什麽皇帝老喜歡改年號呢?這並不是皇帝沒事幹改著好玩,而是因為這年號裏邊有很大的含義,皇帝要修改年號,肯定是因為朝廷或者民間發生了什麽喜慶的事,比如說唐高宗李治曾經使用過的一個年號叫“顯慶”,就是為了慶祝兒子李顯出生,這也能看得出來,李治對自己這個兒子是相當喜愛的。
再比如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軍起義,在各位大臣的幫助下,這場暴動最終被鎮壓下去了,於是漢靈帝劉宏就把年號改成了“中平”。由此可見,年號的修改大多是因為開心,有喜得兒子的唐高宗,也有打了勝仗的漢靈帝,不過更多的年號是為了祈求國運昌盛,風調雨順。
年號的修改對於老百姓來講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大事,往往皇帝改完年號後就會有一係列的惠民活動,開倉賑濟窮人、實行大赦,釋放罪犯或者給罪犯們減刑等等,國家呈現出一種祥和的景像,官民之間其樂融融,也能夠更好的聚攏人心。
朱友貞改元是公元915年11月的事兒,轉眼過了年,劉鄩仍然在莘城堅守,閉關不出,晉軍屢次去向梁軍挑戰,始終沒人出來應戰,但是人家城上的防守卻非常堅固,晉軍也一直沒什麽機會,無隙可乘。
於是晉王李存勖留下符存審,讓他在這守營,自己就去貝州勞軍去了,還揚言說要返迴晉陽,劉鄩於是奏請皇帝,說自己打算去襲擊魏州。朱友貞就給劉鄩迴了封信,說:“我把全國的兵馬稅賦都托付給了將軍,社稷存亡就關係此舉,希望將軍努力。”
於是劉鄩派楊師厚的舊將楊延直統兵1萬去襲擊魏州。楊延直夜裏到了魏州城的城南,他以為自己來的神不知鬼不覺,人家城裏肯定沒有防備呢,於是就不急不慌地開始慢慢紮營,不料,他的營還沒有紮好呢,突然來了一彪人馬,這些人個個精壯絕倫,所向披靡,況且夜深天黑,梁軍也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一下子就亂了,大敗而走。其實呢,城裏隻有500名壯士,趁著夜色溜出城來劫寨,居然嚇退了一萬梁軍。
到了第二天早上,劉鄩親自率領兵馬到了魏州城東和楊延直相會,他們正打算發起進攻呢,隻聽城中鼓聲大震,接著城門洞開,一員大將殺出,前來對陣。劉鄩遠遠一看,認出來了,來人正是大將李嗣源,劉鄩也擺開陣勢,跟敵人交鋒,雙方兵對兵,將對將,正殺的難解難分,突然間通往貝州的路上又有一軍殺到,當先一員統帥,服色與眾不同,麵貌英俊,手持令旗,風馳電掣般衝來,劉鄩大驚,說:“這來的不是晉王李存勖嗎,莫非我又被他騙了。“當下也來不及多想,趕忙引兵撤退,晉王和李嗣源合兵一處,在後邊步步緊逼,劉鄩且戰且退,逃到了故元城的城西,隻聽得後邊又是喊聲大震,原來是符存審也帶兵殺到了。
劉鄩一看,敵軍分三路殺到,不禁叫苦不迭,急忙命令士兵們布成防守的圓陣。但見西北方晉王統兵殺到,東南方符存審統兵殺到,兩軍布成方陣,這是個攻擊陣型,然後全軍鼓噪衝鋒,劉鄩四麵受敵,難以招架,他手下的士兵紛紛潰散,劉鄩好不容易帶著幾十名親隨突出重圍,梁軍七萬人馬被晉軍一陣圍殺,死了大半,剩下的一時僥幸逃脫,又被追到河邊,幾乎被殺光,隻剩下幾千人過了河,跟著劉鄩退守到了滑州。劉鄩這趟中了晉王的誘敵深入之計,能禁得住這哥仨一陣吊打,最後還能跑出去,也算是本事不小了。
梁朝的匡國軍節度使王檀是個官四代,他的曾祖父曾經做過唐朝的左金吾衛將軍,他自己以前是朱溫手下的一名小校,就靠著能打能殺,一路做到了節度使。這時候他密奏梁朝朝廷,請求發關西之兵,去偷襲晉陽。大臣們都認為這是條妙計,於是就采納了。王檀派河中、陝州、華州各鎮兵馬,一共三萬人,出了陰地關,悄悄來到了晉陽城下,果然打了晉陽一個出其不意。
這時候鎮守晉陽的是監軍張承業,他一看敵軍突然出現在了城外,趕緊調撥政府各機關公務員、工匠、老百姓,全部上城防守,王檀指揮部隊日夜猛攻,眼看晉陽城就要陷落了,張承業也是慌亂異常。
這時候晉陽城裏住著一位老將軍,不過人家已經因病退休了,名叫安金全,他因為老家就在晉陽,所以就在這養老,他一看外邊敵人攻勢挺猛,就去見張承業說:“晉陽是我們的根本,一旦失守,大事去矣,我雖然年老有病。但是願意為國出力。請你給我盔甲兵器,我來為你打退敵人。”張承業一看安老將軍主動請纓,不禁轉憂為喜,立刻把倉庫裏的甲胄軍械交給了安金全,這位老將軍立刻召集本族子弟,以及其他的一些退休將領,一共有幾百人,趁夜溜出北門,去偷襲梁軍大營,打了敵人一個冷不防,等梁軍撤退了,安金全才帶人退迴城去。
唐朝的時候,昭毅軍管轄著五個州,包括澤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現在澤州、潞州已經歸了晉王,另外三個州還在梁朝手裏,因此雙方各有一隻部隊,都叫昭毅軍。
又過了一天,晉國這邊的昭義軍節度使李嗣昭手下的牙將石君立帶著五百騎兵前來救援晉陽,石君立是早晨從潞州出發的,晚上就已經到了晉陽,他率軍衝過汾河橋,擊退了梁軍,直達城下。石君立這個人相當聰明,他看到有一些梁軍士兵離自己並不太遠,就假裝對著城上大喊“我們昭毅軍全軍都來了。”其實他這是故意說給梁軍官兵聽的,讓他們以為晉軍的大部隊隨後就到。
城上的張承業一聽救兵來了,大喜,趕緊開城把他們接了進去,石君立和安金全等人晚上又趁夜從城中出來偷襲梁軍大營,梁軍死傷頗多。
到了這個時候,王檀也知道,晉陽已經不可能打下來了,偷襲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他又怕晉軍的援軍趕到,迴頭人家給自己來了內外夾擊,那可就走不了了,於是搶劫了一番,就撤兵了。此時那個投降過來的賀德倫仍然住在晉陽,他手下的親兵有不少縋城而出,偷偷跑去投奔了梁軍。張承業很擔心,怕賀德倫迴頭給梁軍做內應,於是就把他給殺了,然後報告了晉王,晉王也沒有怪罪。
晉陽就這樣解圍了,但是,這場仗並不是晉王指揮的,晉王李存勖一向喜歡誇耀自己多麽的勇武智慧,這麽精彩的一仗竟然沒自己什麽事,這得多遺憾啊。李存勖的辦法就是對此事連提都不提,就當沒發生過,對立了功的將士們也毫無獎賞,幸虧張承業多方撫慰,大家才算是沒了怨言。
梁朝皇帝朱友貞聽說劉鄩敗退,王檀也是去而無功,忍不住仰天長歎,就下令讓劉鄩迴京述職,劉鄩擔心自己打了敗仗,迴去可能腦袋都保不住,就找了個托詞,說晉軍還沒有退,自己不能離開滑州。朱友貞便任命劉鄩為宣義節度使,讓他帶兵進駐黎陽。
晉王李存勖又派符存審去攻打貝州,貝州刺史張源德堅守不出,晉軍屢攻不下。李存勖自己帶兵去攻打磁州和衛州,很快這兩個州就被李存勖給打下來了,衛州刺史米昭投降,磁州刺史靳紹被殺。晉王又派兵分別攻打洺州、相州、邢州三州,三州的守將有的投降,有的逃走,這三個州也都被晉軍給占了。晉王下令把相州劃歸天雄軍,又在邢州新設置了一個安國軍,兼管洺州和磁州。並且任命李嗣源為安國軍節度使。
以上這些後果,全都是因為朱友貞要拆分魏博軍引起的,他這麽一個草率的決定,引起了一串連鎖反應,從一開始朱友貞就走錯了棋,這一步走錯,是步步都錯。
隨後,晉軍又進兵滄州。滄州的梁軍守將名叫毛璋,他一看晉軍來了,立刻開城投降,隻有那個貝州刺史張源德,始終拒不投降,城裏沒了糧食,甚至都開始吃人肉了,最後軍士們把張源德殺了,也向晉軍投降了。
貝州堅守了這麽長時間,這麽多晉軍將士都死在了貝州城下,貝州這些投降的士兵們就擔心晉軍會殺了他們報複。於是就提了個要求,說投降的時候,他們要身穿盔甲、手持兵器出城。
符存審假裝答應了這些降兵的要求,等到開城後就帶兵進了城,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安撫,然後讓那些降兵脫去盔甲,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們不知是計,都很聽話地脫了盔甲,扔下兵器,不料符存審突然就變臉了,一聲號令,晉軍立刻把這些投降的梁軍士兵團團圍住,3000多人全都殺的幹幹淨淨,一個不留。從此河北一帶就全部被晉軍占領了,隻有黎陽還在劉鄩手裏,晉軍始終打不下來,最後隻好班師迴去了。
晉王李存勖非常孝順,他往年在河北作戰,常常會抽出時間迴晉陽去看望自己的母親曹太夫人,這次出兵河北的時間很長,所以李存勖也是快馬加鞭,趕迴晉陽去看望母親。李存勖的父親李克用的正室夫人姓劉,李克用當年起兵代北,轉戰中原,一直把這位劉夫人帶在身邊。劉夫人跟著自己丈夫這麽多年,對兵家之事也相當熟悉,而且還善於騎射,她曾經把宮女們組織在一起,跟在軍中,學習作戰打仗,李克用一生的功績有一半是出於這位劉氏夫人。等到李克用封了王,這位劉夫人也受封為秦國夫人,但是劉夫人沒有孩子,她和李克用的侍妾曹夫人關係很好,時常跟李克用說,看曹夫人的麵相,應該會生貴子,後來果然曹夫人生了李存勖。
李存勖接位以後,曹太夫人成了晉國夫人,地位幾乎就要超過劉太夫人了,劉太夫人對此也毫不嫉妒,李存勖迴晉陽看望自己的生母,曹太夫人也一定會囑咐他過去問候自己的嫡母,禮節上不能有所缺失。
.............
知識卡片:
朱友貞改元,也就是改年號,曆史裏經常出現這個詞。我們今天就說點跟年號有關的趣事。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用來表示年份。一般是由君主發起的。先秦到漢初是沒有年號的,漢武帝即位以後第十九年才首創了年號這個東西。他用的第一個年號是“建元”。此後年號就成了一種製度。曆代的帝王們都要有自己的年號,遇到所謂的“天降祥瑞”或者內憂外患這樣的重要事情,一般還要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的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5年,就用過14個年號,她老婆武則天當了15年皇帝,也用了14個年號。到了明清,一個皇帝就隻用一個年號了,老是改來改去的,容易把人弄糊塗了。
年號製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日本、越南由於受中國的影響,也開始使用年號了,目前仍然在使用年號的是日本,它年號的名字全部來源於中國的曆史典籍,比如嘉仁天皇的年號大正,出自《易經》裏的一句話“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睦仁天皇的年號明治,也是出自《周易》裏邊的一句話:“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出自《尚書》裏邊的一句話“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年號大多數都是由兩個字組成的,不過呢,凡事總有例外,曆史上就有那麽幾個“個性皇帝”使用過“三個字”甚至“四個字”的年號,比如王莽的年號“始建國”、南朝梁武帝的年號“中大通”就是三個字,武則天的年號“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太宗的年號“太平興國”等等就是四個字。
中國古代出了那麽多皇帝,就免不了會出現重複的年號,好字眼大家都想用嘛。其中用的最多的年號就要數“建興”了,一共有十三位君主曾經使用過,“建興”從字麵意思來看,也確實是個不錯的年號,建立國家,興旺發達嘛,第一個使用“建興”作年號的是劉皇叔的兒子劉禪,不知道這個詞是不是諸葛亮幫他想的。
除了建興以外,“天佑”和“太平”也是皇帝比較愛用的爆款年號,不得不說,古人取年號還是比較注重意蘊了,“天佑”和“太平”都很好的反映了統治者對於和平生活的向往,都希望自己的政權能一直延續下去,老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結果呢,用過這個年號的皇帝運氣還真的都不錯,生活質量也很高。當然也有一些年號的“明星’光環真的很不光彩,比如“建安”、“靖康”。
大一統的王朝有的是出於不屑,有的是覺得不吉利,一般都不會使用前朝亡國之君的年號,特別是開國之君更不可能。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在不經意間使用了亡國政權的年號。據史書記載,北宋乾德四年,宋太祖在自已的後宮發現了一麵非常陳舊的銅鏡,背麵居然刻著“乾德四年鑄”五個大字,如此陳舊的鏡子,顯然不會是當年的新產品,可是背後刻的字又如何解釋呢?
於是宋太祖就把這麵銅鏡拿給當時的宰相們看,以趙普為首的宰相們看了以後,全都和太祖一樣,一臉的懵逼。不得已,太祖又詢問翰林學士竇儀,竇儀說:“這一定是前蜀的東西,前蜀皇帝王衍曾經用過乾德這個年號,這個銅鏡應該是那個時候鑄造的。”
宋太祖聽了以後很鬱悶,大臣們精心擬定的的年號,竟然是從前的亡國之君用過的,是個二手貨,而且自已的宰相們竟然沒人知道,於是他就頗為感慨地說:“哎,看來這宰相必須得用讀書人啊!”
那為什麽皇帝老喜歡改年號呢?這並不是皇帝沒事幹改著好玩,而是因為這年號裏邊有很大的含義,皇帝要修改年號,肯定是因為朝廷或者民間發生了什麽喜慶的事,比如說唐高宗李治曾經使用過的一個年號叫“顯慶”,就是為了慶祝兒子李顯出生,這也能看得出來,李治對自己這個兒子是相當喜愛的。
再比如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軍起義,在各位大臣的幫助下,這場暴動最終被鎮壓下去了,於是漢靈帝劉宏就把年號改成了“中平”。由此可見,年號的修改大多是因為開心,有喜得兒子的唐高宗,也有打了勝仗的漢靈帝,不過更多的年號是為了祈求國運昌盛,風調雨順。
年號的修改對於老百姓來講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大事,往往皇帝改完年號後就會有一係列的惠民活動,開倉賑濟窮人、實行大赦,釋放罪犯或者給罪犯們減刑等等,國家呈現出一種祥和的景像,官民之間其樂融融,也能夠更好的聚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