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台灣初移民
祖宗保佑之風起大明【君臨天下】 作者:煙雨蓑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徐閑與張嫣輕鬆愉快微服度蜜月的時候,遠在台灣島的鄭芝龍正幹得熱火朝天。
本來他的總部是在福建泉州安平鎮的,這是他近幾年打造起來的航海和經商基地。
鄭芝龍的通商範圍
自從1633年他於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之後,他就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大明海商通販洋貨,皆用鄭氏的旗號。
鄭芝龍的通商範圍廣及東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柬埔寨、暹羅。
目前他及他的所屬勢力的兵力,包括漢人、日本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高達二十萬人,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隊。
鄭芝龍水師擁有大熕(gong)船、水艍船、犁繒船、沙船、烏龍船、銃船、快哨等各式戰船。目前的主力艦隻是——大熕船 和水艍船。
因鄭芝龍曾經在揭陽港打撈了一門歐洲火炮,稱之為龍熕,仿製後裝備鄭軍戰船,安裝龍熕的船就稱為大熕船,一次可容彈子二十四斤,擊約2500米遠。
大熕船和水艍船長約100米,寬約 5.3 米,高約 21-24 米,吃水約 4 米,船身用鐵葉包裹,並裝有火炮,各能容 500 士兵,裝有遠射程的火炮,具有較強的續航能力和攻擊性。
船上除了配備有火炮外,還有神機銃、千花銃、連珠火箭、噴筒、火罐、倭刀等輕武器。
犁繒船和沙船吃水2.6米,各能容納100名士兵。而鳥尾船、烏尾船、銃船就比較小,吃水2.2米,可容50-60名士兵,主要用於近海作戰。
與當時的荷蘭船相比,鄭芝龍的戰船則要小的多,而且武器裝備也相對落後。荷蘭船長 100 米,寬 20 米,高 20 米,有 5 根桅杆,船的兩側放置小銅炮,甲板上有巨鐵炮,每船配置各種火炮 20-30 門。
而鄭芝龍水師的艦船上隻有兩門大炮。雖然如此,在與荷蘭艦隊的兩次較量中,憑借著數量的優勢鄭軍水師都取得了勝利。1633 年料羅灣海戰荷鄭雙方交戰的艦船之比為 8:150。可以說就是蟻群咬死大象。
望著自己的水師,鄭芝龍想起陛下和逍遙王對自己的交代:
“收攏沿海愛國勢力,組建大明海軍。並盡快護送山西災民前往台灣島墾荒。”
對了,還破格提拔我為大明海軍總兵。
看來陛下是愛民如子、重視人才的明君啊,確實值得我追隨!
又想起了逍遙王過後對自己的叮嚀:
“我知道你愛國愛民,多年來為大明守護海疆,守護沿海百姓,暗中付出了不少,堪稱大明棟梁。
本次,我請陛下提拔你為大明海軍總兵,並組建大明海軍,發展軍事力量。是對你的嘉獎和肯定。你隻要好好幹,未來封侯拜將,甚至封王裂地,都不在話下。
而你的那群結拜兄弟,也盡量引他們上正道,我許你自行安排官職,隻要他們心中有大明,我也給他們一個封妻蔭子的機會。
另外,山西很快有災情,你盡可能派船隊過來帶災民去台灣,讓他們墾荒,給他們一條活路。
還有,這張設計圖給你,它可以幫你收拾荷蘭人。”
鄭芝龍迴憶起當時的情景,又是感動於逍遙王對自己的肯定,又是驚訝於逍遙王對自己的了解,而看到設計圖後,就變成佩服逍遙王的智慧和心胸了。
為何?
因為這設計圖上畫的正是熱氣球,若拿它來偷襲或者斬首,別說荷蘭人,就連自己都得——玩完。
好吧,我肯定是愛國的,怎能不愛國呢?以前愛,以後會更愛!
“四弟,你去五羊城那邊交代造船廠,再造一批大船出來。”
“好。”鄭鴻逵應道。
“洪旭,你和我帶船隊去天津港,多帶些糧食去,盡量多載些災民迴來。災年不容易,能多救一人是一人。”
“施大瑄,你和其他兄弟看好家,繼續安排島上百姓搭建木棚。”
“是!”兩人齊聲答道。
其實這已經不是鄭芝龍第一次載人過台灣了。
在台灣曆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當初,鄭芝龍吞沒了李旦的財產,繼續海上貿易,以台灣為基地,“設旗號,豎帥旗”,他一方麵開發台灣,一方麵在海上發展貿易,勢力擴大後,漳泉等地人民先後遷移到台灣島上,很快達到三萬餘人。
《明史紀事本末》謂:“(天啟)六年春,(芝龍)遂據海島,截商粟,閩中洊饑,望海米不至,於是求食者,多往投之。”《東南紀事》亦謂“會閩洊饑,芝龍截商民船,多得米粟,求食者競往投之,眾至數萬。”這是芝龍受撫前到達台灣的移民。
崇禎元年(1628)受撫後,開始更大規模的移民。《賜姓始末》謂崇禎年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民饑,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台灣,令其芟舍,開墾荒土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後為紅夷所奪。”芝龍把這數萬饑民運到台灣,使墾荒島,漸成邑聚,有的漁獵,有的做工,有的經商。
台灣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災民去到後都能很好的適應。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南部,在大員(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
赫普特(albrerht herport)在《台灣旅行記》中說:“在要塞(熱蘭遮)外麵,……有個郊外的城市,中國人的大部分房屋建在那裏,他們從中國運來各種貨物,以與荷蘭人交易。”又說:“受荷蘭人管轄的teiyoun(安平)的中國人,大部分是商人和工人。”
《小腆紀年》謂:“荷夷二千居城中,流民數萬屯城外,耦俱無猜,鴻荒甫辟,土膏墳盈,一歲三熟,厥田惟上上。漳泉之人,赴之如歸市。”隻台南一帶,漢族移民,達三萬戶,當有十萬之眾。
那台灣土著居民呢?他們有統一的政權嗎?
根據明代《東番記》所載,台灣當時的部族情況是:
“斷續凡千餘裏 , 種類甚蕃。別為社, 社或千人 , 或五、六百。”
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很多個部族,大的有千餘人,小的有五六百。
而台灣的部族大部分都是在山林或丘陵裏世代生活,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他們一般也不會亂跑。
關鍵直到明末他們的總人口數也特別少,根據荷蘭人對各部族的研究和統計,截止1655年(順治九年)的時候,荷蘭人對已知能接觸到的部族,統計結果是約7萬人左右。
當然這個數據是經過荷蘭人殖民、屠戮、征討過後的數據。原生狀態下的各部族,應該是能夠有10多萬人。
雖說有10多萬人,但地形條件相對惡劣,生活狀態又比較原始,跟中原文明的聯係又時斷時續,族群又多,沒有爭霸的思想,想要建立統一的王國或政權,其實是非常難的。
就像大肚番這樣的大部族,雖然戰鬥力不弱,曾打敗過荷蘭人的入侵,就連鄭成功的軍隊也沒能收服他們。但他們卻也安土重遷,不曾產生一統台灣的念頭。
隻要你不去侵犯他們領土或利益,他們頂多就把你當成眾多部族裏的一個,你幹什麽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麽關係呢。
總觀台灣目前的局勢,荷蘭人侵占了台灣的南部地區,人員主要集中在在大員(今台南市)的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
而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中間部分則是土著部族——大肚番部族的地盤。鄭芝龍的地盤在北港,靠近荷蘭人。
鄭芝龍看了看輿圖,“先讓人再找些糧食,修些房子吧,也不知要過來多少人,多備無患。然後再把熱氣球搞出來,最後再圖謀整個台灣。”
就這麽幹……
本來他的總部是在福建泉州安平鎮的,這是他近幾年打造起來的航海和經商基地。
鄭芝龍的通商範圍
自從1633年他於金門島的料羅灣海戰中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之後,他就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大明海商通販洋貨,皆用鄭氏的旗號。
鄭芝龍的通商範圍廣及東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柬埔寨、暹羅。
目前他及他的所屬勢力的兵力,包括漢人、日本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高達二十萬人,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隊。
鄭芝龍水師擁有大熕(gong)船、水艍船、犁繒船、沙船、烏龍船、銃船、快哨等各式戰船。目前的主力艦隻是——大熕船 和水艍船。
因鄭芝龍曾經在揭陽港打撈了一門歐洲火炮,稱之為龍熕,仿製後裝備鄭軍戰船,安裝龍熕的船就稱為大熕船,一次可容彈子二十四斤,擊約2500米遠。
大熕船和水艍船長約100米,寬約 5.3 米,高約 21-24 米,吃水約 4 米,船身用鐵葉包裹,並裝有火炮,各能容 500 士兵,裝有遠射程的火炮,具有較強的續航能力和攻擊性。
船上除了配備有火炮外,還有神機銃、千花銃、連珠火箭、噴筒、火罐、倭刀等輕武器。
犁繒船和沙船吃水2.6米,各能容納100名士兵。而鳥尾船、烏尾船、銃船就比較小,吃水2.2米,可容50-60名士兵,主要用於近海作戰。
與當時的荷蘭船相比,鄭芝龍的戰船則要小的多,而且武器裝備也相對落後。荷蘭船長 100 米,寬 20 米,高 20 米,有 5 根桅杆,船的兩側放置小銅炮,甲板上有巨鐵炮,每船配置各種火炮 20-30 門。
而鄭芝龍水師的艦船上隻有兩門大炮。雖然如此,在與荷蘭艦隊的兩次較量中,憑借著數量的優勢鄭軍水師都取得了勝利。1633 年料羅灣海戰荷鄭雙方交戰的艦船之比為 8:150。可以說就是蟻群咬死大象。
望著自己的水師,鄭芝龍想起陛下和逍遙王對自己的交代:
“收攏沿海愛國勢力,組建大明海軍。並盡快護送山西災民前往台灣島墾荒。”
對了,還破格提拔我為大明海軍總兵。
看來陛下是愛民如子、重視人才的明君啊,確實值得我追隨!
又想起了逍遙王過後對自己的叮嚀:
“我知道你愛國愛民,多年來為大明守護海疆,守護沿海百姓,暗中付出了不少,堪稱大明棟梁。
本次,我請陛下提拔你為大明海軍總兵,並組建大明海軍,發展軍事力量。是對你的嘉獎和肯定。你隻要好好幹,未來封侯拜將,甚至封王裂地,都不在話下。
而你的那群結拜兄弟,也盡量引他們上正道,我許你自行安排官職,隻要他們心中有大明,我也給他們一個封妻蔭子的機會。
另外,山西很快有災情,你盡可能派船隊過來帶災民去台灣,讓他們墾荒,給他們一條活路。
還有,這張設計圖給你,它可以幫你收拾荷蘭人。”
鄭芝龍迴憶起當時的情景,又是感動於逍遙王對自己的肯定,又是驚訝於逍遙王對自己的了解,而看到設計圖後,就變成佩服逍遙王的智慧和心胸了。
為何?
因為這設計圖上畫的正是熱氣球,若拿它來偷襲或者斬首,別說荷蘭人,就連自己都得——玩完。
好吧,我肯定是愛國的,怎能不愛國呢?以前愛,以後會更愛!
“四弟,你去五羊城那邊交代造船廠,再造一批大船出來。”
“好。”鄭鴻逵應道。
“洪旭,你和我帶船隊去天津港,多帶些糧食去,盡量多載些災民迴來。災年不容易,能多救一人是一人。”
“施大瑄,你和其他兄弟看好家,繼續安排島上百姓搭建木棚。”
“是!”兩人齊聲答道。
其實這已經不是鄭芝龍第一次載人過台灣了。
在台灣曆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當初,鄭芝龍吞沒了李旦的財產,繼續海上貿易,以台灣為基地,“設旗號,豎帥旗”,他一方麵開發台灣,一方麵在海上發展貿易,勢力擴大後,漳泉等地人民先後遷移到台灣島上,很快達到三萬餘人。
《明史紀事本末》謂:“(天啟)六年春,(芝龍)遂據海島,截商粟,閩中洊饑,望海米不至,於是求食者,多往投之。”《東南紀事》亦謂“會閩洊饑,芝龍截商民船,多得米粟,求食者競往投之,眾至數萬。”這是芝龍受撫前到達台灣的移民。
崇禎元年(1628)受撫後,開始更大規模的移民。《賜姓始末》謂崇禎年間,“熊文燦撫閩,值大旱,民饑,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曰:公第聽某所為,文燦曰諾。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台灣,令其芟舍,開墾荒土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獲,倍於中土,其人以衣食之餘,納租鄭氏。後為紅夷所奪。”芝龍把這數萬饑民運到台灣,使墾荒島,漸成邑聚,有的漁獵,有的做工,有的經商。
台灣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災民去到後都能很好的適應。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南部,在大員(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
赫普特(albrerht herport)在《台灣旅行記》中說:“在要塞(熱蘭遮)外麵,……有個郊外的城市,中國人的大部分房屋建在那裏,他們從中國運來各種貨物,以與荷蘭人交易。”又說:“受荷蘭人管轄的teiyoun(安平)的中國人,大部分是商人和工人。”
《小腆紀年》謂:“荷夷二千居城中,流民數萬屯城外,耦俱無猜,鴻荒甫辟,土膏墳盈,一歲三熟,厥田惟上上。漳泉之人,赴之如歸市。”隻台南一帶,漢族移民,達三萬戶,當有十萬之眾。
那台灣土著居民呢?他們有統一的政權嗎?
根據明代《東番記》所載,台灣當時的部族情況是:
“斷續凡千餘裏 , 種類甚蕃。別為社, 社或千人 , 或五、六百。”
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很多個部族,大的有千餘人,小的有五六百。
而台灣的部族大部分都是在山林或丘陵裏世代生活,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他們一般也不會亂跑。
關鍵直到明末他們的總人口數也特別少,根據荷蘭人對各部族的研究和統計,截止1655年(順治九年)的時候,荷蘭人對已知能接觸到的部族,統計結果是約7萬人左右。
當然這個數據是經過荷蘭人殖民、屠戮、征討過後的數據。原生狀態下的各部族,應該是能夠有10多萬人。
雖說有10多萬人,但地形條件相對惡劣,生活狀態又比較原始,跟中原文明的聯係又時斷時續,族群又多,沒有爭霸的思想,想要建立統一的王國或政權,其實是非常難的。
就像大肚番這樣的大部族,雖然戰鬥力不弱,曾打敗過荷蘭人的入侵,就連鄭成功的軍隊也沒能收服他們。但他們卻也安土重遷,不曾產生一統台灣的念頭。
隻要你不去侵犯他們領土或利益,他們頂多就把你當成眾多部族裏的一個,你幹什麽對於他們來說,又有什麽關係呢。
總觀台灣目前的局勢,荷蘭人侵占了台灣的南部地區,人員主要集中在在大員(今台南市)的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
而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中間部分則是土著部族——大肚番部族的地盤。鄭芝龍的地盤在北港,靠近荷蘭人。
鄭芝龍看了看輿圖,“先讓人再找些糧食,修些房子吧,也不知要過來多少人,多備無患。然後再把熱氣球搞出來,最後再圖謀整個台灣。”
就這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