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杜卿有何話說?但說無妨。”高宗自然能夠猜出杜審言要說什麽,可是卻又不能阻止,隻好陰沉著臉讓杜審言說出來。
隻見杜審言說道:“陛下當知曉,吐蕃賊子野心勃勃,數度圖謀吐穀渾及我河西四鎮,幸被邊軍數度擊敗,如今周王滅其二十萬大軍,令其元氣大傷,我大唐消滅吐蕃名將噶爾欽陵,直搗邏些,正其時也,奈何中途放棄,養虎遺患乎?”
這時候卻聽得一旁的劉禕之厲聲喝道:“好大膽的杜審言,你口無遮攔倒也罷了,今日竟敢犯了泰祖之遵諱,此乃大不敬之罪也,便是淩遲處死亦不過分,猶敢在此饒舌乎?”
杜審言無心之失竟然犯了忌諱,一時之間也是惶恐不已,而高宗為了自己的目的能夠達到,也命令殿外衛士將其拖出殿外,杜審言雖然有心再為李顯辯解幾句,卻已是無可奈何,隻能苦笑著離開。
杜審言雖然被迫退出,可朝中卻依然有直臣,隻聽得一旁的郝處俊上前說道:“杜禦史雖然出言無禮,犯了忌諱,然則所言並非沒有道理,如今我大唐勝券在握,原本不必講和,反而應該加派人手,命我大唐各路將士齊心合力,先剿滅噶爾欽陵部,隨後出征吐蕃本土,相信不出一年,吐蕃定然成為我大唐郡縣,如高句麗故事。此時尤為重大,還請陛下三思而行。”
“臣附議”,在郝處俊說完後,裴行儉也隨聲附和,高聲說道:“陛下,吐蕃威脅我大唐邊疆數十載,如今正是千載難逢之機,奈何放棄唾手可得之物,反落無用之虛名哉?”
無論是郝處俊還是裴行儉,都遠非杜審言所能比擬的,他們的身份資曆在那裏擺著,即便是高宗都要給幾分麵子,所以,高宗一時之間躊躇不已,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把求援的目光轉向了武後。
武後雖然與高宗起了同樣的心思,可是卻也不能如此表態,因為她想把阻止李顯建功的罪責推到高宗的頭上,所以也沒有說話,而是看了一眼心腹老臣許敬宗。
許敬宗也不愧為老狐狸,瞬間就領會了武後的意圖,同時還想出了對策,隻見許敬宗輕輕歎道:“陛下,皇後,微臣認為郝侍郎、裴侍郎所言並非沒有道理,目前的確是我大唐對付吐蕃之最佳時機,然則我軍征戰所需大量糧草輜重從何而來?便是能夠籌備好,以之發放給百姓賑災豈非更好?請陛下、娘娘想一想,我軍征戰吐蕃,雖然並其土地無數,然則若無百姓耕種,要那土地何用?當初太宗文皇帝可是諄諄告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理,萬一因為災荒之事激起人變(民變,微臣恐征戰吐蕃之功亦不能彌補百姓動亂之過也。”
高宗見許敬宗之言正合己意,不由得心中喜悅,讚賞的說道:“許卿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果然是高見,郝卿、裴卿亦皆忠直為國,令人好生相敬,朕決意賞賜三位愛卿各錢十萬,帛千匹,三位愛卿,下去領賞吧。”
高宗用厚賞將郝處俊和裴行儉打發離去,同時堵住了他們的嘴,導致朝堂上對於他的決議再也沒人反對,於是乃決定,令東台擬旨,令薛仁貴作為全權代表,與噶爾欽陵議和,隻要其答應將吐穀渾及安西四鎮歸還我大唐,並且保證日後不再侵犯,便放其離開,不得多做逗留,除此之外,還特別宣詔李顯返迴長安接受封賞,至於其所統大軍,暫且交給其部將唐休璟進行指揮。
當高宗確定這件事的時候,李顯正率領著他麾下的將士們進行著浴血奮戰,而當聖旨傳送的這幾天裏,戰鬥是最為兇險的時刻,噶爾欽陵率領著他的吐蕃將士對李顯的唐軍營寨發動最為勇猛無畏的進攻。
而這一點也是噶爾欽陵的計策之一,他生怕計劃提前泄露,導致薛仁貴和李顯再做出什麽應變,所以一麵派人到長安展開秘密行動,另一方麵按照正常情況對李顯的營寨發動進攻,甚至比起以往還要更加猛烈一些。
李顯果然沒有對噶爾欽陵的手段產生懷疑,他還以為對方是在形勢所迫下的垂死掙紮罷了,隻要堅守下去,最終的希望還是屬於己方,直到聖旨來到的那一刻。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兒?眼看再用不了多少事日,我軍便能將徹底取勝,為何朝廷卻下了這麽一道奇怪的旨意?”唐休璟在得知了聖旨的內容之後,不由得大為惱怒,氣憤難當。
李顯對此也是苦笑不已,雖然不知道具體情況,他卻明白肯定是朝內的一些人不願意讓他建功立業,所以才在皇帝麵前獻讒言,致令他與薛仁貴苦心謀劃了數月的作戰計劃化為了流水。
“我本來以為在國家大義麵前,不管是什麽人,有什麽樣的新仇舊恨,都應該暫時先放下,待得公事了結之後再去想私仇,卻沒想到這世上專門有這樣一種人,自身沒有什麽本事,卻偏偏有本事阻礙別人建功立業,製造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劇。這真應了後世所流傳的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唉,‘宰相電飛和戎慣,雷厲班師撤戰迴。不使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
看到這一幕,李顯不由得想起了五百年後,抗金元帥嶽飛被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迫令班師一事,又想起了一千二百年後清朝同法人作戰,眼看就要取得勝利卻被弄權奸臣強行下令班師,並與法人簽訂合約的一幕這才體會了嶽少保和馮子材等人當年那種無奈和憤恨的心情。
“哼,我一定要查出,到底是哪個權奸竟然如此誤國,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卻為了一己私怨而做出令親者痛而仇者快之蠢事來,若是查出來了,我定要,定要……”
李顯想到這裏卻無法再想下去了,因為連他自己都明白,其實他就算是查得出來,也根本無法對付那些奸臣,其實就算不用查,他也能大致猜得出來,能夠做出這種事的,定然不出武後身邊的那一幫奸臣,可是他又能如何對他們?不要說他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親王,就算他現在是太子,在武後的關照下又如何能夠動得了他們一根手指頭?
所以,他現在要做的,隻能是無休止的歎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去反對朝廷的決策。
“大王,末將聽說噶爾欽陵已經接受了議和的要求,雙方目前已經全線停戰了,隻等著商議退兵的細節問題了,噶爾欽陵向大王寫信,要求大王送還我們營中的吐蕃俘虜,不知我等何時將俘虜送還?”阿史那道真見李顯心中鬱悶,也是暗暗歎息,不過畢竟這是朝廷的決策,他也不敢說什麽,就將噶爾欽陵的書信拿來,請示關於吐蕃軍俘虜的問題。
原來經過了多日的作戰,李顯軍中也收容了將近萬人的吐蕃俘虜,噶爾欽陵既然要議和,自然是想著要迴這些俘虜,因為這些人既是吐蕃的百姓,能夠為吐蕃繳納貢賦,同時還是一支上萬人的軍隊,這對於吐蕃日後的發展和強大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李顯自然也知道噶爾欽陵的打算,可是他怎麽能夠讓噶爾欽陵如此如願呢?所以他略想了想,便想出了一個主意,低聲對阿史那道真說道:“阿史那將軍,傳我將令,今夜將軍中所有吐蕃俘虜盡皆誘至我軍營外五裏處的溝塹處。”
“啊?大王這是要做甚?莫非是要……”
“沒錯”,阿史那道真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李顯打斷道:“我要將這一萬吐蕃俘虜盡皆坑殺,一個不留。”
“啊?這……”聽了李顯的話,阿史那道真突然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殺意,不由得激靈靈打了個寒戰,然後結結巴巴地說道:“大,大王,此事要,要三思啊,坑殺降卒,這一直是禁忌,亦且是大損陰德之事,昔日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自身最終不得好死,項羽坑殺秦朝二十萬降卒,最終亦是自刎身亡,遠的不說,單說薛大將軍在征伐鐵勒諸部時,亦因坑殺降卒而受到朝廷問罪,結果雖有大功,卻依然得了個功過相抵之結果,大王雖是聖上嫡子,若是犯了禁忌,一樣會遭受朝廷懲處的,大王何故置數月功勞於不顧,而行此慘無人道之惡事耶?”
“哼,若是犧牲吾之邊功,為我大唐多換取數載和平,那也是值了。至於懲處,我並不在乎此事,畢竟我是聖上親子,最多也是像薛大將軍之前那般功過相抵,聖上總不至於因為這一小事而降我爵位,甚至殺了我吧?”李顯嘿嘿冷笑,不等阿史那道真反應過來,便催他速去執行,一切責任自有他來承擔。
“大王,你這又是何苦呢?立下這麽大的邊功卻白白放棄,實在令人不可思議。”阿史那道真一臉的不解,可是卻又拗不過李顯的命令,隻好搖了搖頭,快速離去,渾然沒有注意李顯眼中的那一抹狡詐。(未完待續。)m。
隻見杜審言說道:“陛下當知曉,吐蕃賊子野心勃勃,數度圖謀吐穀渾及我河西四鎮,幸被邊軍數度擊敗,如今周王滅其二十萬大軍,令其元氣大傷,我大唐消滅吐蕃名將噶爾欽陵,直搗邏些,正其時也,奈何中途放棄,養虎遺患乎?”
這時候卻聽得一旁的劉禕之厲聲喝道:“好大膽的杜審言,你口無遮攔倒也罷了,今日竟敢犯了泰祖之遵諱,此乃大不敬之罪也,便是淩遲處死亦不過分,猶敢在此饒舌乎?”
杜審言無心之失竟然犯了忌諱,一時之間也是惶恐不已,而高宗為了自己的目的能夠達到,也命令殿外衛士將其拖出殿外,杜審言雖然有心再為李顯辯解幾句,卻已是無可奈何,隻能苦笑著離開。
杜審言雖然被迫退出,可朝中卻依然有直臣,隻聽得一旁的郝處俊上前說道:“杜禦史雖然出言無禮,犯了忌諱,然則所言並非沒有道理,如今我大唐勝券在握,原本不必講和,反而應該加派人手,命我大唐各路將士齊心合力,先剿滅噶爾欽陵部,隨後出征吐蕃本土,相信不出一年,吐蕃定然成為我大唐郡縣,如高句麗故事。此時尤為重大,還請陛下三思而行。”
“臣附議”,在郝處俊說完後,裴行儉也隨聲附和,高聲說道:“陛下,吐蕃威脅我大唐邊疆數十載,如今正是千載難逢之機,奈何放棄唾手可得之物,反落無用之虛名哉?”
無論是郝處俊還是裴行儉,都遠非杜審言所能比擬的,他們的身份資曆在那裏擺著,即便是高宗都要給幾分麵子,所以,高宗一時之間躊躇不已,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把求援的目光轉向了武後。
武後雖然與高宗起了同樣的心思,可是卻也不能如此表態,因為她想把阻止李顯建功的罪責推到高宗的頭上,所以也沒有說話,而是看了一眼心腹老臣許敬宗。
許敬宗也不愧為老狐狸,瞬間就領會了武後的意圖,同時還想出了對策,隻見許敬宗輕輕歎道:“陛下,皇後,微臣認為郝侍郎、裴侍郎所言並非沒有道理,目前的確是我大唐對付吐蕃之最佳時機,然則我軍征戰所需大量糧草輜重從何而來?便是能夠籌備好,以之發放給百姓賑災豈非更好?請陛下、娘娘想一想,我軍征戰吐蕃,雖然並其土地無數,然則若無百姓耕種,要那土地何用?當初太宗文皇帝可是諄諄告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理,萬一因為災荒之事激起人變(民變,微臣恐征戰吐蕃之功亦不能彌補百姓動亂之過也。”
高宗見許敬宗之言正合己意,不由得心中喜悅,讚賞的說道:“許卿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果然是高見,郝卿、裴卿亦皆忠直為國,令人好生相敬,朕決意賞賜三位愛卿各錢十萬,帛千匹,三位愛卿,下去領賞吧。”
高宗用厚賞將郝處俊和裴行儉打發離去,同時堵住了他們的嘴,導致朝堂上對於他的決議再也沒人反對,於是乃決定,令東台擬旨,令薛仁貴作為全權代表,與噶爾欽陵議和,隻要其答應將吐穀渾及安西四鎮歸還我大唐,並且保證日後不再侵犯,便放其離開,不得多做逗留,除此之外,還特別宣詔李顯返迴長安接受封賞,至於其所統大軍,暫且交給其部將唐休璟進行指揮。
當高宗確定這件事的時候,李顯正率領著他麾下的將士們進行著浴血奮戰,而當聖旨傳送的這幾天裏,戰鬥是最為兇險的時刻,噶爾欽陵率領著他的吐蕃將士對李顯的唐軍營寨發動最為勇猛無畏的進攻。
而這一點也是噶爾欽陵的計策之一,他生怕計劃提前泄露,導致薛仁貴和李顯再做出什麽應變,所以一麵派人到長安展開秘密行動,另一方麵按照正常情況對李顯的營寨發動進攻,甚至比起以往還要更加猛烈一些。
李顯果然沒有對噶爾欽陵的手段產生懷疑,他還以為對方是在形勢所迫下的垂死掙紮罷了,隻要堅守下去,最終的希望還是屬於己方,直到聖旨來到的那一刻。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兒?眼看再用不了多少事日,我軍便能將徹底取勝,為何朝廷卻下了這麽一道奇怪的旨意?”唐休璟在得知了聖旨的內容之後,不由得大為惱怒,氣憤難當。
李顯對此也是苦笑不已,雖然不知道具體情況,他卻明白肯定是朝內的一些人不願意讓他建功立業,所以才在皇帝麵前獻讒言,致令他與薛仁貴苦心謀劃了數月的作戰計劃化為了流水。
“我本來以為在國家大義麵前,不管是什麽人,有什麽樣的新仇舊恨,都應該暫時先放下,待得公事了結之後再去想私仇,卻沒想到這世上專門有這樣一種人,自身沒有什麽本事,卻偏偏有本事阻礙別人建功立業,製造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劇。這真應了後世所流傳的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唉,‘宰相電飛和戎慣,雷厲班師撤戰迴。不使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
看到這一幕,李顯不由得想起了五百年後,抗金元帥嶽飛被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迫令班師一事,又想起了一千二百年後清朝同法人作戰,眼看就要取得勝利卻被弄權奸臣強行下令班師,並與法人簽訂合約的一幕這才體會了嶽少保和馮子材等人當年那種無奈和憤恨的心情。
“哼,我一定要查出,到底是哪個權奸竟然如此誤國,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卻為了一己私怨而做出令親者痛而仇者快之蠢事來,若是查出來了,我定要,定要……”
李顯想到這裏卻無法再想下去了,因為連他自己都明白,其實他就算是查得出來,也根本無法對付那些奸臣,其實就算不用查,他也能大致猜得出來,能夠做出這種事的,定然不出武後身邊的那一幫奸臣,可是他又能如何對他們?不要說他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親王,就算他現在是太子,在武後的關照下又如何能夠動得了他們一根手指頭?
所以,他現在要做的,隻能是無休止的歎息,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去反對朝廷的決策。
“大王,末將聽說噶爾欽陵已經接受了議和的要求,雙方目前已經全線停戰了,隻等著商議退兵的細節問題了,噶爾欽陵向大王寫信,要求大王送還我們營中的吐蕃俘虜,不知我等何時將俘虜送還?”阿史那道真見李顯心中鬱悶,也是暗暗歎息,不過畢竟這是朝廷的決策,他也不敢說什麽,就將噶爾欽陵的書信拿來,請示關於吐蕃軍俘虜的問題。
原來經過了多日的作戰,李顯軍中也收容了將近萬人的吐蕃俘虜,噶爾欽陵既然要議和,自然是想著要迴這些俘虜,因為這些人既是吐蕃的百姓,能夠為吐蕃繳納貢賦,同時還是一支上萬人的軍隊,這對於吐蕃日後的發展和強大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李顯自然也知道噶爾欽陵的打算,可是他怎麽能夠讓噶爾欽陵如此如願呢?所以他略想了想,便想出了一個主意,低聲對阿史那道真說道:“阿史那將軍,傳我將令,今夜將軍中所有吐蕃俘虜盡皆誘至我軍營外五裏處的溝塹處。”
“啊?大王這是要做甚?莫非是要……”
“沒錯”,阿史那道真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李顯打斷道:“我要將這一萬吐蕃俘虜盡皆坑殺,一個不留。”
“啊?這……”聽了李顯的話,阿史那道真突然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殺意,不由得激靈靈打了個寒戰,然後結結巴巴地說道:“大,大王,此事要,要三思啊,坑殺降卒,這一直是禁忌,亦且是大損陰德之事,昔日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自身最終不得好死,項羽坑殺秦朝二十萬降卒,最終亦是自刎身亡,遠的不說,單說薛大將軍在征伐鐵勒諸部時,亦因坑殺降卒而受到朝廷問罪,結果雖有大功,卻依然得了個功過相抵之結果,大王雖是聖上嫡子,若是犯了禁忌,一樣會遭受朝廷懲處的,大王何故置數月功勞於不顧,而行此慘無人道之惡事耶?”
“哼,若是犧牲吾之邊功,為我大唐多換取數載和平,那也是值了。至於懲處,我並不在乎此事,畢竟我是聖上親子,最多也是像薛大將軍之前那般功過相抵,聖上總不至於因為這一小事而降我爵位,甚至殺了我吧?”李顯嘿嘿冷笑,不等阿史那道真反應過來,便催他速去執行,一切責任自有他來承擔。
“大王,你這又是何苦呢?立下這麽大的邊功卻白白放棄,實在令人不可思議。”阿史那道真一臉的不解,可是卻又拗不過李顯的命令,隻好搖了搖頭,快速離去,渾然沒有注意李顯眼中的那一抹狡詐。(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