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021隨筆3
二月十九日上午十點:零點的夜色撩人,撥動了未眠人的心弦,我願半天為人,半天為妖,尋求和你同在屋簷下的超能力,或許得不償失。也或許很多東西都可以鬆一鬆,包括執著於感覺。天亮了大家都去上班了,我下班了……漫漫長夜又過去了,過去的還有我們和昨天的麵對麵。過去的隨遇而安,太陽出來藐視全息!溜走的故事裏忘記了有沒有你?我們有過同一個故事,年輕過,或者正在年輕。我經常歎息誰娶了你該有多幸福,如果我能換成某個身份該多好!可惜沒有如果,娶了你的人有沒有多幸福我不知道,我相信如果我得到了想要的那個身份也會陷入另一個歎息,根源在於生活不可複製,想法太多資源不夠用,包括時間資源。傳說很早之前有倆棵樹,智慧樹和長生樹,第一個人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實,所以後來的人也就有了智慧的基因,人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智慧。那長生呢?第一個人隻是遠遠的看了一眼長生樹,還沒來得及動作就被其他事情打擾了,以至於後來再厲害再牛逼的人去尋找,長生樹卻再也沒有出現過。人一輩子短短數十載,又何必去追迴當初的煩惱?有的人生在平常家卻一心想入帝王家,男人如陳世美拋妻棄子當駙馬,女人如萬千芳華少女都為了一個男人進宮,在她們眼裏那個男人就是大榮華,挨上了會富貴,可惜大部分女孩從黑頭發熬到白頭發,終其一生連這個男人的背影都沒有見上(有的人說宮女進宮是強迫的,少部分人和有時候確實是強迫的,大部分人和一般情況下還不是自己為了有個好前程主動選秀進宮的,二般情況的大昏君畢竟不是年年都有)陳世美和宮女這樣的人並不少,價值觀和這樣的人相似的更多,現在和古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隻不過是換了種方式方法而已!有的人生在帝王家又一心想入百姓家,帝王家似乎什麽都好,隻有一點不好:最是無情帝王家。有的人生在將門,心思又一直在黃袍加身的皇帝夢裏醒不來,有的人生為皇帝,卻一心想做個大將軍!想做木匠,想做乞丐,想做戲子的皇帝也大有人在,他們負了皇帝這個人人望眼欲穿的職業。連曆史都這麽奇怪,所以每當生活中我遇到什麽超出理解的奇怪事情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奇怪是因為你聽的少,不可思議是因為你想的少……我和你,我們見的少!
二月二十日上午十點三十二:昨天把陳世美和潘仁美說岔了也沒有人提醒,總之這二美都不是啥好東西。我們從小聽說的民間故事是個好東西,可以給人解憂排閑,也可以教人為人道理,聽個樂特別好,我在聽樂的過程中聽的後背發涼,細思極恐,不知道世界還有沒有真的?人心難測,人雲亦雲的三人為虎比跌倒黑白更可怕,最可愛的是我們都相信的事情其實是一個沒有依據,第一個傳播的人幻想出來的段子。就拿陳世美來說:據考證陳世美其實是清朝人,他竟穿越迴宋朝被包青天給鍘了,這實在是太荒唐了!陳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順治時期的進士,原名陳熟美,為官清廉,他妻子叫秦馨蓮,陳熟美和秦馨蓮恩愛有加。有一天,陳熟美的兩位同學,從老家均州到京都找他求官,陳熟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說兩位同學腳踏實地考取功名。隻是兩位同學並沒有明白他的心意,反而埋恨在心,怨恨陳熟美當年多虧了他倆接濟才有今天,沒想到他反而忘恩負義。倆位同學離開後走進一家戲館,台上正準備唱《琵琶記》,而《琵琶記》講的就是忘恩負義的故事,於是他倆計上心來,花了銀子請戲班子把戲裏忘恩負義的主角換成了陳熟美,把女主角換成了秦馨蓮,因為不敢用真名,所以就改為了陳世美和秦香蓮。這戲改編得非常成功,越唱越火,陳世美的名聲也就越來越臭了,再後來陳世美又讓“包青天”給鍘了,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並影響傳統戲曲《秦香蓮》即《鍘美案》。宋代的故事清代說,隔了幾百年本身就值得懷疑,又出自從事商業活動的民間藝人之口,小說家之手。再說說潘仁美:原型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平嶺表、定江南、征太原、鎮北門,屢立戰功。官至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曆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楊業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又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侁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陳家穀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穀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隻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隻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製止,似乎潘美並不是無恥昏庸之人。中國曆史上皇帝都是“正確的”“聖明的”,關於皇帝做的事都是必勝的,這是中央集權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如果皇帝不聖明、不正確、作戰失利就要找個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帥無謀累死千軍”之罪就剛剛好。而後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楊家將》一書,《楊家將》的評書形式出現於市井,潘仁美就從紅臉變成白臉了,這種事情曆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時期染成的白臉。宋朝人不好好強身健體,一天的心思都放在了花花世界,處處被少數民族欺負,過分了!即使經濟再發達,文化再繁榮,一個靖康之恥否定了多少本該輝煌的大好河山,本該安居樂業的萬千國民?流離失所,山河破碎,和南陳秦淮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般的的繁榮一樣又有什麽意義?傳說和改編即使不是真實的也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我們,相反很多我們認為很荒謬的事情,正在變為現實。
二月十九日上午十點:零點的夜色撩人,撥動了未眠人的心弦,我願半天為人,半天為妖,尋求和你同在屋簷下的超能力,或許得不償失。也或許很多東西都可以鬆一鬆,包括執著於感覺。天亮了大家都去上班了,我下班了……漫漫長夜又過去了,過去的還有我們和昨天的麵對麵。過去的隨遇而安,太陽出來藐視全息!溜走的故事裏忘記了有沒有你?我們有過同一個故事,年輕過,或者正在年輕。我經常歎息誰娶了你該有多幸福,如果我能換成某個身份該多好!可惜沒有如果,娶了你的人有沒有多幸福我不知道,我相信如果我得到了想要的那個身份也會陷入另一個歎息,根源在於生活不可複製,想法太多資源不夠用,包括時間資源。傳說很早之前有倆棵樹,智慧樹和長生樹,第一個人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實,所以後來的人也就有了智慧的基因,人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智慧。那長生呢?第一個人隻是遠遠的看了一眼長生樹,還沒來得及動作就被其他事情打擾了,以至於後來再厲害再牛逼的人去尋找,長生樹卻再也沒有出現過。人一輩子短短數十載,又何必去追迴當初的煩惱?有的人生在平常家卻一心想入帝王家,男人如陳世美拋妻棄子當駙馬,女人如萬千芳華少女都為了一個男人進宮,在她們眼裏那個男人就是大榮華,挨上了會富貴,可惜大部分女孩從黑頭發熬到白頭發,終其一生連這個男人的背影都沒有見上(有的人說宮女進宮是強迫的,少部分人和有時候確實是強迫的,大部分人和一般情況下還不是自己為了有個好前程主動選秀進宮的,二般情況的大昏君畢竟不是年年都有)陳世美和宮女這樣的人並不少,價值觀和這樣的人相似的更多,現在和古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隻不過是換了種方式方法而已!有的人生在帝王家又一心想入百姓家,帝王家似乎什麽都好,隻有一點不好:最是無情帝王家。有的人生在將門,心思又一直在黃袍加身的皇帝夢裏醒不來,有的人生為皇帝,卻一心想做個大將軍!想做木匠,想做乞丐,想做戲子的皇帝也大有人在,他們負了皇帝這個人人望眼欲穿的職業。連曆史都這麽奇怪,所以每當生活中我遇到什麽超出理解的奇怪事情也就不覺得奇怪了。奇怪是因為你聽的少,不可思議是因為你想的少……我和你,我們見的少!
二月二十日上午十點三十二:昨天把陳世美和潘仁美說岔了也沒有人提醒,總之這二美都不是啥好東西。我們從小聽說的民間故事是個好東西,可以給人解憂排閑,也可以教人為人道理,聽個樂特別好,我在聽樂的過程中聽的後背發涼,細思極恐,不知道世界還有沒有真的?人心難測,人雲亦雲的三人為虎比跌倒黑白更可怕,最可愛的是我們都相信的事情其實是一個沒有依據,第一個傳播的人幻想出來的段子。就拿陳世美來說:據考證陳世美其實是清朝人,他竟穿越迴宋朝被包青天給鍘了,這實在是太荒唐了!陳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順治時期的進士,原名陳熟美,為官清廉,他妻子叫秦馨蓮,陳熟美和秦馨蓮恩愛有加。有一天,陳熟美的兩位同學,從老家均州到京都找他求官,陳熟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說兩位同學腳踏實地考取功名。隻是兩位同學並沒有明白他的心意,反而埋恨在心,怨恨陳熟美當年多虧了他倆接濟才有今天,沒想到他反而忘恩負義。倆位同學離開後走進一家戲館,台上正準備唱《琵琶記》,而《琵琶記》講的就是忘恩負義的故事,於是他倆計上心來,花了銀子請戲班子把戲裏忘恩負義的主角換成了陳熟美,把女主角換成了秦馨蓮,因為不敢用真名,所以就改為了陳世美和秦香蓮。這戲改編得非常成功,越唱越火,陳世美的名聲也就越來越臭了,再後來陳世美又讓“包青天”給鍘了,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續書《續七俠五義》中陳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並影響傳統戲曲《秦香蓮》即《鍘美案》。宋代的故事清代說,隔了幾百年本身就值得懷疑,又出自從事商業活動的民間藝人之口,小說家之手。再說說潘仁美:原型潘美(925~991)中國宋朝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行伍出身,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平嶺表、定江南、征太原、鎮北門,屢立戰功。官至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楊繼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曆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記載,楊業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又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要負主要責任。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主張用聲東擊西的打法,遭到王侁的恥笑。楊業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陳家穀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穀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連射契丹勇士十餘人落馬,無奈箭盡,隻得步戰,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最後戰死,楊業之子延玉,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隻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製止,似乎潘美並不是無恥昏庸之人。中國曆史上皇帝都是“正確的”“聖明的”,關於皇帝做的事都是必勝的,這是中央集權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如果皇帝不聖明、不正確、作戰失利就要找個替罪羊,潘仁美便是最好的羊羔,“一帥無謀累死千軍”之罪就剛剛好。而後人百姓不知原委,加上有人杜撰《楊家將》一書,《楊家將》的評書形式出現於市井,潘仁美就從紅臉變成白臉了,這種事情曆史上有很多,曹孟德便是宋朝時期染成的白臉。宋朝人不好好強身健體,一天的心思都放在了花花世界,處處被少數民族欺負,過分了!即使經濟再發達,文化再繁榮,一個靖康之恥否定了多少本該輝煌的大好河山,本該安居樂業的萬千國民?流離失所,山河破碎,和南陳秦淮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般的的繁榮一樣又有什麽意義?傳說和改編即使不是真實的也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我們,相反很多我們認為很荒謬的事情,正在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