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英語:republicoflebanon),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首都貝魯特,全國分8個省,國土麵積平方公裏,人口約607萬(2020年),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


    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統治。7~16世紀初並入阿拉伯帝國。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0年6月,法向納粹德國投降後,黎被德、意軸心國控製。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占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1975年4月,內戰爆發。1990年,黎內戰結束。


    黎巴嫩是大阿拉伯自由貿易區(gafta)成員國,服務業較為發達,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黎巴嫩國內生產總值180億美元(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76美元(2021年),經濟增長率-25%(2020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黎巴嫩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米歇爾奧恩,總理米卡提


    外文名:therepublicoflebanon


    人口數量:約607萬


    簡稱:黎巴嫩


    人口密度:667.2人/平方公裏


    所屬洲:亞洲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


    首都:貝魯特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什葉派、基督教


    主要城市:的黎波裏,巴勒貝克,泰爾,賽達等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943年11月22日


    水域率:1.6%


    國歌:黎巴嫩共和國國歌


    gdp總計:180億美元


    國家代碼:lbn


    人均gdp:4576美元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國際電話區號:+961


    貨幣:黎巴嫩鎊


    國際域名縮寫:.lb


    時區:utc+2(夏令時:utc+3)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最大城市:貝魯特


    最大行政區:貝卡省


    氣候:地中海氣候


    國樹:雪鬆


    同北京時差:夏令時:-5;冬令時:-6


    主要學府:黎巴嫩大學、貝魯特阿拉伯大學等


    曆史沿革


    古代曆史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曆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裏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裏看得到。後來,古羅馬占領了黎巴嫩,並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占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


    獨立建國


    黎巴嫩人民多次舉行起義,反對土耳其蘇丹和當地封建主的雙重壓迫。17世紀初,黎巴嫩埃米爾法赫魯丁二世勢力逐漸壯大,新建了一支軍隊並實行社會改革,建立起事實上獨立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軍壓境,法赫魯丁二世投降並被處死。


    18世紀末,黎巴嫩埃米爾貝希爾謝哈布二世繼承法赫魯丁二世的未竟事業,利用農民起義鏟除了幾個強大的封建家族,將統治權集中到自己手中。1831年,他與反抗土耳其統治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裏結盟,把土耳其人逐出了黎巴嫩。1840年,埃及軍隊從黎巴嫩撤退後,英、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鬥爭。土耳其乘機於1842年重占黎巴嫩,並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治。


    1860年,黎巴嫩發生基督教馬龍派教徒與musilin德魯茲派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幹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1920年,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頒布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占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因黎巴嫩總統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1958年5月,黎巴嫩爆發了反對夏蒙政權的武裝起義。7月15日,美國軍隊以維護黎巴嫩獨立和保護美國僑民安全為借口,在黎巴嫩登陸,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10月26日,美軍被迫撤出。


    1969年,黎巴嫩軍隊與巴勒斯坦遊擊隊發生軍事衝突,後來雙方就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動範圍等作了具體規定。


    內戰及內戰之後


    1943年,黎巴嫩獨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國家權力的分配達成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議長和總理分別由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人士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後來由於人口結構變化,居民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增多,musilin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並為此展開了鬥爭。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全國運動的支持,但卻遭到了黎巴嫩陣線的反對。


    1975年,黎巴嫩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占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taifagreement)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zhenzhu黨遊擊隊;而以色列亦控製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複,開辟了安全區,年實行武裝占領。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並占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製著黎巴嫩南部。由於zhenzhu黨不斷發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barak)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shebaa)的所屬權仍有爭議。zhenzhu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幹預。


    雪鬆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裏裏(rafikhariri)在貝魯特聖喬治灣附近的一起汽車爆炸襲擊中遇刺身亡。


    刺殺事件激起了一係列遊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達100萬人示威遊行,要求結束敘利亞對黎巴嫩的占領。媒體稱之為雪鬆革命,示威者要求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並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來調查刺殺事件。由於敘利亞在黎巴嫩開展廣泛的軍事和情報行動,而且哈裏裏與大馬士革就敘利亞支持修訂憲法以延長埃米爾拉胡德總統的任期一事頗有嫌隙,親西方的“3月14日聯盟”領導人指控敘利亞是這起刺殺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親阿拉伯的“3月8日聯盟”、zhenzhu黨和敘利亞官員)則宣稱這起刺殺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所為,意在破壞黎巴嫩的穩定。


    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7日一致通過了1595號決議,唿籲對哈裏裏刺殺事件進行調查。初步調查結果“梅利斯(mehlis)報告”於10月20日正式公布,報告稱敘利亞和黎巴嫩政府高官均參與了這次刺殺事件。最終在國際壓力下,敘利亞被迫從黎巴嫩撤出1.5萬人的軍隊,結束對黎巴嫩長達三十年的占領。4月26日,所有敘利亞正規軍都已經撤離。哈裏裏刺殺事件之後,發生了一係列針對眾多親西方黎巴嫩政要的刺殺事件。


    2006年以黎衝突


    2006年7月12日,為了轉移以軍的注意力,zhenzhu黨向以色列邊境城鎮發射了huojiandan,然後對在以色列邊境巡邏的兩輛悍馬裝甲車發射了反坦克導彈。兩輛悍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傷,3人死亡,另外2人被綁架到黎巴嫩。在以軍以失敗告終的一次營救行動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襲造成其民用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包括貝魯特機場),此後,以軍地麵部隊又進入了zhenzhu黨控製的地區。在至少962次襲擊中,以軍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萬枚集束炸彈,其中大部分是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3天中投放的,當時以軍知道和解即將達成。在以色列,zhenzhu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3970枚huojiandan,大部分都是向城區發射的。長達一個月的衝突給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以色列有近160人喪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喪生。8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發布了1701號決議,要求zhenzhu黨和以色列停火,衝突正式結束。被綁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關押了2年,期間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zhenzhu黨歸還了他們的遺體以換取活著的zhenzhu黨戰俘。


    巴裏德河衝突


    巴裏德河(阿拉伯語為?????????,意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個巴勒斯坦難民營。大約3萬名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後代住在營地及周邊地區。1949年12月,紅十字會聯盟建立了這個營地,收留貝卡河穀和的黎波裏郊區飽受嚴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難民。根據1969年《開羅協議》,黎巴嫩軍隊不得進入任何巴勒斯坦營地。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隊包圍了一座建築物,據稱被控當天早些時候劫持銀行的法塔赫武裝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隊對該建築物發起進攻,雙方開始了長達一天的交火。出於報複,法塔赫伊斯蘭組織成員襲擊了巴裏德河營地的一個軍隊檢查站,殺死了數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隊則立即對營地進行了轟炸。


    巴裏德河營地成為了黎巴嫩軍隊與法塔赫交戰的中心。營地一方麵被團團包圍,一方麵又遭到嚴重轟炸。據聯合國難民救濟及工程局估計,雙方的戰鬥摧毀了營地中85%的住所使人們無法居住,還對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遊擊隊員和47名平民喪生,多達4萬名營地居民被迫逃離,許多人向南逃到10公裏外早已人滿為患的巴達維營地。


    2008年內亂


    2007年10月,拉胡德總統任期結束,反對派表示如果不能達成分權協議,就拒絕為繼任者投票,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總統。由於政府宣布zhenzhu黨的通信網絡為非法,2008年5月9日,zhenzhu黨和阿邁勒(amal)部隊占領了貝魯特西部,發動了自1975—1990年內戰以來最糟糕的內亂。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經過5天的談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爾簽訂了《多哈協議》,結束了戰鬥。根據協議,雙方都同意選舉前部隊領袖米歇爾蘇萊曼(michelsuleiman)為總統,並建立全國統一政府,反對黨擁有否決權,結束了長達18個月的政治僵局。協議標誌著反對黨的勝利,他們在組閣、zhenzhu黨通訊網絡以及機場安全主管方麵贏得了對方讓步,增加了其政治籌碼。


    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裏裏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2018年6月2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理事會在此間舉行的年會上宣布,已批準黎巴嫩作為意向成員加入。


    政治危機


    2020年8月10日晚7點30分左右,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發表電視講話宣布黎巴嫩本屆政府辭職。此前貝魯特(beirut)港口發生強烈爆炸,引發了對該國領導層的軒然大波。


    2021年6月11日,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迪亞卜簽署特別法令,將8月4日定為全國哀悼日。


    組建新政


    據黎巴嫩當地電視台al-jadeedtv報道,2021年9月10日下午,納吉布米卡提被任命組建新政府後的第45天,黎巴嫩新政府組建完成。在議長貝裏的見證下,總統奧恩和候任總理米卡提簽署了新政府的組建法令。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巴嫩行政區劃黎巴嫩位於西亞地區。毗鄰地中海,擁有225公裏(140英裏)長的海岸線,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接壤。黎巴嫩和敘利亞邊界綿延375公裏(233英裏),黎巴嫩和以色列邊境長為79公裏(49英裏)。在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中有一塊與敘利亞有爭議的舍巴農場,但邊界已由聯合國劃定。


    地形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穀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峰。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氣候


    黎巴嫩屬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1c。但由於其境內多山,氣候條件有很大差異。每年5-9月份為旱季,次年4月份為雨季,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山區高海拔區可達1500毫米,而貝卡穀地則隻有380-630毫米。沿海地區夏季炎熱幹燥,但沒有炙熱高溫,7月份平均最高溫度32c;冬季溫和多雨,1月份平均最低溫度11c。山區夏季涼爽,冬季下雪,部分高山地區積雪時間近半年,是中東為數極少的有雪山的國家。黎巴嫩獨特宜人的氣候使之成為中東地區享譽盛名的度假勝地。


    自然資源


    黎巴嫩境內地形多樣。50%以上是海拔超過千米的山地,黎巴嫩山脈由南向北漸次升高,直至以雪鬆命名的高峰海拔3000多米。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水資源比較充足的國家,擁有眾多河流,無戈壁、沙漠,每年有4-5個月的豐雨期,高海拔山區每年有4-6個月積雪覆蓋,積雪融水是黎巴嫩優質水源之一,滋養著黎巴嫩山區及糧倉貝卡穀地。但黎巴嫩由於缺少水利設施,加之屬多孔的喀斯特地質條件,水資源流失比例較高。


    黎巴嫩礦產極少。僅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儲量少,開采也不多。製造業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已經證明黎巴嫩與塞浦路斯間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黎巴嫩當地媒體報道,該海域石油儲量6.6億-8.6億桶,天然氣儲量達30萬億-90萬億立方英尺。


    黎巴嫩雪鬆生長在1200米至1800米高的陰坡上,在雪水和海霧滋潤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與喜馬拉雅雪鬆、大西洋雪鬆、短葉雪鬆並列為世界四大雪鬆。由於木質堅硬,雪鬆木作為優質建築材料,是腓尼基時期的重要出口產品,古埃及法老船,耶路撒冷所羅門聖殿,乃至古羅馬皇帝的寶座,都是用黎巴嫩雪鬆木製作的。數千年砍伐使雪鬆麵積大量減少。據統計,黎巴嫩現有雪鬆麵積僅1700公頃,約占全國森林麵積的2.83%。目前黎巴嫩全境已設立多個雪鬆自然保護區。


    黎巴嫩東部的貝卡穀地是一片廣闊的山間穀地,由於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被稱為黎巴嫩的糧倉。黎巴嫩大部分葡萄酒廠和葡萄種植園位於貝卡穀地。黎巴嫩境內果樹品種繁多,有香蕉、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櫻桃、杏、蘋果、棗椰樹等。


    行政區劃


    區劃


    黎巴嫩行政區劃2003年後黎全國分為貝魯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區、貝卡、阿卡爾、巴爾貝克-赫爾梅勒、納巴蒂亞等8個省,省下共設25個縣,縣下設鎮。截止2014年,首都貝魯特(beirut)人口約150萬人,占黎全國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中東著名的商業、金融、交通、旅遊和新聞出版中心,1975年內戰爆發前被稱為“中東小巴黎”。


    黎巴嫩行政區劃包括6個省(括號內為首府):貝魯特省(貝魯特)、黎巴嫩山省(巴卜達)、北部省(的黎波裏)、貝卡省(紮赫勒)、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南部省(賽達)。


    2022年10月11日,以色列總理拉皮德通過社交媒體賬戶發表聲明稱,以色列已經與黎巴嫩就雙方爭議海域劃界問題達成協議。


    主要城市


    貝魯特,黎巴嫩首都。位於地中海邊狹長的平原上,背依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國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既是中東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東西方的連結點和出入中東的大門。貝魯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築藝術,絢麗的自然風光和聞名的曆史古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菲赫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為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曆了大重建。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282名。?2020年8月4日傍晚,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8月12日已造成171人喪生,失蹤人數介於30人至40人之間。??(84黎巴嫩首都爆炸事故)。


    的黎波裏,是黎巴嫩第二大港口城市,黎巴嫩北方省省會。位於黎巴嫩西北部地中海東岸阿裏河河口,又名“塔拉布盧斯”,人口約50萬,包括高檔住宅區米納,是黎巴嫩北方的商業、工業和旅遊中心。的黎波裏的工業有煉油、肥皂、製革、軋棉、針織、煙草與水果加工。並為海綿采集業中心。主要工業有皮革、紡織、肥皂、香料,並建有煉油廠。地中海東岸重要外貿港口,有鐵路通貝魯特和敘利亞,有輸油管通聯伊拉克油田。


    國家象征


    國名


    黎巴嫩國名取自境內的黎巴嫩山(阿拉伯語:????????;?jaballubnān,?敘利亞語:?urlébnon)。“黎巴嫩”之名源於閃語族腓尼基語字根:l-b-n,意思是白色,似乎是從黎巴嫩山白雪皚皚的頂峰得名。在埃勃拉圖書館的古文本、吉爾伽美什史詩以及希伯來聖經中,都提到了黎巴嫩之名。


    國旗


    黎巴嫩國旗旗麵上下為紅色,中間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聖經》中提及的黎巴嫩雪鬆。紅色象征自我犧牲,白色象征和平,雪鬆代表挺拔強勁的力量及純潔、永存。


    黎巴嫩從1918年開始將黎巴嫩雪鬆用在旗幟上,當時的樹圖案以兩種顏色繪成:樹幹與樹枝用棕色,樹葉用綠色。1995年,國旗上的黎巴嫩雪鬆被改為全株皆使用綠色。


    國徽


    黎巴嫩國徽呈盾形。盾麵上為斜置的國旗圖案,周圍有白色綬帶,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分別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寫著“黎巴嫩共和國”。


    國歌


    《黎巴嫩共和國國歌》


    歌詞大意:我們為祖國、為榮譽邁步向前,我們的勇氣和文采為當世稱羨,我們的高山和深穀把英才哺育,我們獻身於祖國,把事業樹建。我們為祖國、為榮譽邁步向前,為祖國奔向前。


    國樹


    雪鬆(學名:cedrusdeodarag.don)是鬆科雪鬆屬植物。常綠喬木,樹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葉針形,長8-60厘米,質硬,灰綠色或銀灰色,在長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開花。球果翌年成熟,橢圓狀卵形,熟時赤褐色。產於亞洲西部、喜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國隻有一種喜瑪拉雅雪鬆,分布於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於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帶,中國多地有栽培。


    人口民族


    人口


    黎巴嫩主體民族為阿拉伯化的黎巴嫩人(大多為古代腓尼基人及古阿拉米人的後裔),占95%,另外信仰基督宗教的亞美尼亞人約占4%,其他民族約為1%。黎巴嫩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法語和英語。2008年統計,黎巴嫩全國總人口約410萬(不包括長期滯留黎巴嫩的約5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難民),其中約一半的人口集中在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區兩省,另一半分布在其他六省。目前黎巴嫩全國人口中,基督徒約占40.6%,musilin約占54%,德魯茲教派約占4.6%。


    民族


    由於民族宗教的複雜特性和多年內戰,黎巴嫩還是世界上鮮有的國外黎裔人口多於國內人口的國家,其中國外黎裔人口中基督徒占大多數,世界各地的黎裔人口約1500萬,主要分布在美洲、歐洲、非洲及海灣國家,亦有不少名人屬於黎巴嫩裔。華人在黎巴嫩非常少。


    政治


    政體


    黎是議會民主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製,現有128個議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議員各占一半。黎黨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無一黨占絕對優勢。2019年10月,因黎巴嫩政府宣布將對手機社交軟件進行免費通話的用戶征稅,黎民眾發起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總理薩阿德哈裏裏(saad?hariri)辭職。2020年1月,黎新政府組成,哈桑迪亞布(hassan?diab)任總理。8月4日,黎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重大爆炸事件,造成190人死亡,6500多人受傷。抗議民眾要求政府下台。10日,總理迪亞布宣布政府集體辭職。11月22日,奧恩總統授命黎前總理哈裏裏組閣,但因各方分歧嚴重,組閣未果。2021年7月,奧恩總統授命前總理米卡提組閣。2021年9月10日,米卡提成功組建新政府。2022年5月15日,黎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6月23日,總統奧恩授權看守政府總理米卡提組閣。


    政府


    總理是政府首腦,主要職權是:領導內閣,並擔任最高國防委員會副zhuxi;在與協會協商後,組成政府;與總統共同簽署除任命總理、接受內閣集體辭職或要求內閣解散以外的命令;簽署要求召開特別會議和頒布法律及要求重新審議法律的命令;要求內閣召開會議並實現向總統公報會議內容和將要討論的禁忌一體;監控國家機構的管理崗位工作,協調各部委間的關係。


    政府是國家權力執行機構,軍隊歸其領導,內閣權力如下:為國家製定各項方針政策、法律草案等,並采取必要的決議予以實施;監督法律、規章的執行,負責國家民事、軍事、安全等所有機構的工作;負責討論國家重大議題,並需2/3的內閣成員同意才具有法律效力。


    黎巴嫩內閣於2011年6月組成,共30人,主要成員為:總理納吉布米卡提(najibmikati),副總理薩米爾穆格比勒(samirmouqbel),外交和僑民事務部長阿德南曼蘇爾(adnanmansour),內政和城鎮部長馬爾旺沙爾比勒(marwancharbel),財政部長穆罕默德薩法迪(mohammadsafadi),經濟與貿易部長納古拉努哈斯(nichsnahas),司法部長謝奇布卡爾塔巴維(shakibqortbawi)等。現任總理薩阿德哈裏裏(saadhariri)。


    憲法


    1926年5月23日頒布,後經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時增加了前言。憲法規定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是議會民主共和國,具有阿拉伯屬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處原則的權力均屬非法。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1995年10月19日,議會修改憲法第49條,規定“現任總統在特殊情況下延任3年,延任隻準一次”。修改憲法必須由總統提議後、經政府向議會提出,或10名以上議員提出動議,並獲議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2004年9月2日,議會通過決議,同意拉胡德總統延任三年。


    議會


    為一院製。主要職能是製定法律、修改憲法、選舉總統、批準總理和閣員人選及審議國家財政預算和對外條約及協定。議席按教派間協商後的比例分配,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議會原設99個議席,基督教派和伊斯蘭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據“塔伊夫協議”,黎政府於1991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占一半的108名議員。1992年7月議會通過選舉法修正案,議席增至128個。本屆議會於2009年6月7日選舉產生,以薩阿德哈裏裏領導的未來陣線為首的“3月14日聯盟”獲得71個席位,以zhenzhu黨、阿邁勒運動為首的“3月8日聯盟”獲得43席,以米歇爾奧恩領導的自由愛國運動為首的“變革與改革聯盟”獲得12席,獨立人士獲得2席。


    政黨


    黎黨派林立,力量分散。主要政黨有:


    (1)“未來陣線”(futuremovement):伊斯蘭教遜尼派政黨。由黎前總理拉菲克哈裏裏創建。2005年2月哈遇刺後,其子薩阿德哈裏裏(saadhariri)接任“未來陣線”領袖。同年6月,薩領導的競選聯盟在議會選舉中贏得近60%議席,“未來陣線”躍升為黎政壇和議會第一大政治力量。2009年6月黎議會選舉,“未來陣線”領銜的“314”聯盟再次獲勝,贏得全部128個議席中的71席。2010年7月,“未來陣線”正式組建政黨,薩阿德哈裏裏當選zhuxi,其弟艾哈邁德哈裏裏當選zongshuji。


    (2)黎巴嫩長槍黨(thelebanesekataebparty):基督教馬龍派政黨。1936年11月成立,創始人為皮埃爾傑馬耶勒。2008年2月,阿明傑馬耶勒(amingemayel)當選長槍黨zhuxi。


    (3)“黎巴嫩力量”(lebaneseforces):基督教派右翼政黨,原係長槍黨的武裝力量,由長槍黨創始人皮埃爾傑馬耶勒次子巴希爾傑馬耶勒1976年創建。現任領導人為執行委員會zhuxi薩米爾賈加(samirjaga)。


    (4)自由國民黨(thenationalliberalparty):基督教馬龍派政黨。1958年9月成立,現任zhuxi杜裏夏蒙(dorychamoun)。


    (5)zhenzhu黨(thepartyofgod或hezbuh):黎musilin什葉派政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成立,與伊朗關係密切。該黨擁有民兵約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區。1992年2月18日,謝赫阿巴斯穆薩維zongshuji被炸身亡,哈桑納斯魯拉(hassannasrah)當選zongshuji。2005年,zhenzhu黨成員首次擔任政府部長。2009年議會選舉中該黨獲得12席。11月,該黨宣布放棄建立伊朗式伊斯蘭政權,突出該黨的黎巴嫩和阿拉伯屬性,強調該黨將逐步轉變為“防衛力量”和建設國家的支柱。本屆政府中有兩名閣員來自zhenzhu黨。


    (6)自由國民陣線(freepatrioticmovement):1992年由黎前軍政府總理米歇爾奧恩(michoun)將軍組建。2005年成為議會內最大的基督教黨團。2006年4月正式改組為政黨。


    (7)“阿邁勒”運動(amalmovement):伊斯蘭教什葉派政黨。1974年成立,前身為“被剝奪者運動”,為伊斯蘭教什葉派主要組織。zhuxi納比貝裏(nabihbarri)(現議長)。


    (8)社會進步黨(theprogressivesocialistparty):1949年5月成立,為伊斯蘭教德魯茲派政黨,有黨員約6000人。1980年該黨加入社會黨國際。zhuxi瓦立德瓊布拉特(walidjoumtt)。


    (9)黎巴嫩共產黨(thelebanesemunistparty):1924年成立,是中東地區創建較早的共產黨之一。1948年被宣布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約有黨員3000人。zongshuji哈利德哈達德(khalidhaddad)。


    司法


    法院分為初審法院、上訴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還有處理婚喪、遺產繼承等問題的宗教法庭。


    政要


    米歇爾奧恩:總統。1935年2月出生於貝魯特,基督教馬龍派。曾在貝魯特基督兄弟學校、聖心學校、黎軍事學校等接受教育,在法國炮兵學校等軍事學校受訓。1984年6月擔任黎軍司令並晉升中將。1988年就任黎臨時軍政府總理兼國防部長。1991年流亡法國,於1996年在法組建自由國民陣線。2005年奧恩返黎,當年當選為議員,其領導的自由國民陣線成為黎議會最大的基督教黨團。2015年卸任自由國民陣線zhuxi一職。2016年10月31日,黎舉行議會選舉,奧恩當選黎總統並隨即就職。已婚,有3個子女。


    納比貝裏:議長。1938年出生於塞拉利昂,伊斯蘭教什葉派、阿邁勒運動zhuxi。畢業於黎巴嫩大學法律係,後在法國進修。1963年任黎全國大學生聯合會zhuxi,並擔任過世界愛國學生聯合會執委會委員。後擔任黎伊斯蘭什葉派最高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阿邁勒運動zhuxi。1984年4月30日,擔任水、電、司法、南方、重建事務國務部長。1989年11月,擔任水、電資源、住房、合作部長。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擔任國務部長。1992年10月21日當選為議長,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2009年6月、2018年5月、2022年5月六次連任。有9個子女。


    經濟


    概況


    黎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私營經濟占主導地位。黎內戰前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但16年內戰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1650億美元。1991年中東和平進程啟動後,黎預期經濟利好,大興土木,後由於地區形勢持續動蕩,其經濟複蘇計劃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九十年代後期,黎經濟形勢漸入困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攀升。2006年長達月餘的黎以衝突造成黎大量基礎設施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32億美元,間接損失超過70億美元,使黎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債務負擔加重,戰後重建任務艱巨。衝突結束後,黎已獲得逾100億美元援助承諾。


    狀態


    2022年4月4日,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等媒體報道,黎巴嫩副總理薩阿德沙米宣布,黎巴嫩央行及政府已經處於破產狀態。薩阿德表示,這次破產造成的損失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黎巴嫩央行共同承擔,各方對於承擔損失的責任分配都沒有異議。


    自2019年以來,黎巴嫩多次出現嚴重經濟危機,貨幣一度貶值超過90%。2020年8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港口附近裝有大量儲備糧食的倉庫也被引爆,糧食短缺的問題也直接破壞了全國經濟形勢,導致黎巴嫩出現大規模失業等嚴重經濟問題。


    工業


    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以加工業為主。主要行業有非金屬製造、金屬製造、家具、服裝、木材加工、紡織等。從業人數約20萬,占黎勞動力的7%。2005年工業投資額為1.04億美元,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是僅次於商業和非金融服務業的第三大產業。


    農業


    農業欠發達。2005年農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全國可耕地麵積公頃,其中灌溉麵積公頃。牧場36萬公頃,林地麵積79萬公頃。農產品以水果和蔬菜為主。水果產值占農業產值的51%。果園麵積約6萬公頃,主產柑桔、蘋果、葡萄和香蕉,年出口水果約26萬噸。黎糧食生產落後,主要靠進口。國內糧食耕種麵積共8萬公頃,其中大麥、小麥種植麵積2.5萬公頃。其他農產品有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煙草、甜菜、橄欖等。21世紀初黎葡萄種植業發展很快,2001年生產葡萄酒500萬瓶,其中40%出口。貝卡穀地為黎主要農業種植區,占全黎種植麵積35%及穀物產量的30%。


    旅遊業


    黎巴嫩有雪山至大海的獨特自然環境,氣候宜人,擁有巴爾貝克神廟(baalbek)、比布魯斯(byblos)、提爾(tyre)、安賈爾(anjar)、迦迪沙峽穀(ouadiqadisha)5處世界遺產,是中東著名旅遊勝地。據世界旅遊理事會提供的數據,2017年旅遊業對黎巴嫩gdp的貢獻為94億美元,創2013年以來新高,其中70億美元由外國遊客創造。加上對其他行業的帶動作用,旅遊業對黎巴嫩gdp的貢獻率為18%。旅遊業直接或間接創造33.8萬個就業崗位。盡管受到地區安全局勢不穩的不利影響,黎巴嫩旅遊部門已啟動多項戰略投資項目以期恢複旅遊業生機。世界旅遊理事會估測2018年黎旅遊業增長6.2%,創匯從33億美元升至35億美元,遊客以歐美、海灣國家居多,歐美遊客占比54.16%,其次為阿拉伯國家。2019年5月,黎巴嫩旅遊部長啟動首次訪華行程,並邀請中國旅遊產業運營商來黎商談對接合作事。據黎旅遊部不完全統計,2018年,約有8000餘名中國遊客進入黎巴嫩境內。為抗擊新冠疫情,2020年3月,黎巴嫩啟動全國總動員並延長至6月7日,封鎖航空、水運等邊境口岸,旅遊業再度遭受重創。


    金融


    金融業是黎巴嫩經濟四大支柱產業(金融、僑匯、旅遊、貿易)之一,占gdp比例保持在10%左右。黎巴嫩是中東地區銀行業務的金融中心,其銀行業是中東地區最完善的之一。黎巴嫩嚴格執行銀行保密製度。黎巴嫩中央銀行(bdl)負責管理所有金融機構和貨幣兌換機構。2001年4月,黎巴嫩通過了第318號法律,要求繼續強化銀行保密製度,建立可疑交易報告製度,金融機構需獲取客戶身份信息並保存記錄,允許司法機構依法查詢銀行信息和檔案等。在黎巴嫩,商業銀行是黎巴嫩金融機構的主要形式,流通的金融資產中,銀行資產占80%。


    黎巴嫩中央銀行是黎巴嫩銀行(banqueduliban,簡稱bdl),負責監管黎巴嫩金融機構和貨幣兌換機構,並且是黎巴嫩法律規定唯一的國家貨幣發行機構。黎巴嫩當地主要商業銀行有:奧迪銀行(bankaudi)、布洛姆銀行(blombank)、畢卜魯斯銀行(byblosbnak)、地中海銀行(bankmed)、法蘭薩銀行(fransabank)、黎法銀行(banquelibano-francaise)、貝魯特銀行(bankofbeirut)、黎巴嫩信貸銀行(creditlibanais)、黎巴嫩加拿大銀行(lebanesecanadianbank)和黎巴嫩興業銀行(sgbl)。


    貝魯特證券交易所(bse)於1920年由法國當時在黎巴嫩的托管當局創建,bse市場由官方市場、次級市場和櫃台交易組成。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約占黎巴嫩gdp近15%,也是黎巴嫩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行業之一。據貝魯特工程師協會季度報告顯示,2015年黎巴嫩房地產市場建築交易注冊許可麵積661萬平方米,而2014年為76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7%。2015年住宅建築麵積最多,為538萬平方米,占總建築麵積的81.3%,而商業辦公用房占比8.4%,旅遊、旅館服務設施占比2.1%,學校、醫療服務設施占比2.5%、商業服務設施占比3.8%、社會公用服務設施占比1.9%。2016年建築開工許可麵積與上年度基本持平,2017年有小幅增長。水泥銷量和房地產交易略有迴升。2018年,黎巴嫩房地產業表現欠佳,新房交易和新建築許可均創下2014年以來新低,分別為6.1萬和138萬,跌幅均超15%。2019年至今,隨著黎巴嫩曆史上最嚴重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房地產業持續萎縮,但資本管製收緊,當地人用銀行外匯購買房產以增加外匯現鈔受益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2020年房地產交易量猛增。


    對外貿易


    黎巴嫩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逆差。黎巴嫩經濟和貿易部統計顯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黎巴嫩對外貿易大幅增長,2007年進口額和出口額增幅分別為25.7%和26.5%,2008年進口和出口增幅分別高達36.6%和40.7%,2009年進口和出口增幅分別大幅驟降至0.7%和0.8%,2010年和2011年,進口和出口分別恢複了兩位數的增幅。但是自2013年以來,受地區局勢及全球經濟不振的影響,黎巴嫩進出口貿易有所迴落。自2016年起,地區局勢趨向平穩,黎巴嫩進出口貿易亦逐年增長,趨近敘利亞危機前水平,但貿易逆差亦持續增長。2020年,受國內經濟金融危機及疫情導致進口減少,黎巴嫩貿易逆差大幅收窄。


    黎巴嫩的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瑞士、希臘、中國、土耳其、阿聯酋、德國、法國、沙特等。


    外資


    2001年,黎巴嫩頒布第360號法律《投資法》,該法律的實施,對外國投資者有較大影響。近年來,隨著局勢趨穩,黎巴嫩對國外投資的吸引力也進一步提高。2011-2018年黎巴嫩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35、37.8、28.3、31、23.4、25.6、26和29億美元。黎巴嫩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包括工業、食品及飲料行業、旅遊業、農業、信息技術、電信、媒體等。對以上領域的投資,黎巴嫩給予優惠政策。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2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0年,黎巴嫩吸收外資流量為30.67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吸收外資存量為177.52億美元。


    外國援助


    據黎巴嫩重建委最新統計,1992年至2017年,黎巴嫩共接受國際援助125.48億美元,其中無償援助36.42億美元,占28%,貸款89.05億美元,占72%。黎巴嫩接受援助最多的國際組織為世界銀行(19.71億美元)、阿拉伯經濟社會發展基金(14.86億美元)、伊斯蘭發展銀行(14.92億美元)、歐洲投資銀行(10.99億美元)、歐盟(8.53億美元)等;主要援助國為科威特(13.85億美元)、沙特(9.43億美元)、意大利(6.37億美元)、法國(5.28億美元)、卡塔爾(3.26億美元)、美國(1.81億美元)、德國(1.90億美元)和日本(1.64億美元)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