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eshqip?ris?;英語:republicofalbania),簡稱“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同黑山、塞爾維亞、北馬其頓接壤,南部同希臘為鄰,西臨亞得裏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同意大利相望,國土麵積2.87萬平方公裏。境內山地和丘陵占總麵積的77%,平原為23%。森林覆蓋率為36%,可耕地麵積占24%,牧場占15%。海岸線長472公裏。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平均氣溫1月約5c,7月約25c。阿爾巴尼亞全國劃分12個州,下轄61個市,首都為地拉那。截至2022年1月,阿爾巴尼亞人口279萬人,其中阿爾巴尼亞族占98%。少數民族主要有希臘族、羅馬尼亞族、馬其頓族、羅姆族等。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裏亞人。1190年建立封建製公國。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奧匈、意、法軍占領。1925年建立共和國。1928年改行君主製,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4年11月29日全國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阿爾巴尼亞經濟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國內生產總值:171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2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8.5%。


    基本信息


    中文名: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國家領袖:巴伊拉姆貝加伊(總統)、埃迪拉馬


    外文名: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eshqip?ris?;英語:republicofalbania


    人口數量:276萬人(2023年1月)


    簡稱:阿爾巴尼亞


    人口密度:97.21人/平方公裏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阿爾巴尼亞人


    首都:地拉那


    主要宗教:東正教,伊斯蘭教


    主要城市:科爾察,斯庫台,都拉斯,費裏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1月28日


    水域率:4.7%


    國歌:《團結在我們的國旗的周圍》


    gdp總計:171億美元


    國家代碼:alb


    人均gdp:5200美元


    官方語言:阿爾巴尼亞語


    國際電話區號:+355


    貨幣:列克


    國際域名縮寫:.al


    時區:utc+1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最大城市:地拉那


    人類發展指數:0.716(2014年)


    國家結構形式:單一製


    國家麵積排名:世界第139名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6公噸


    貧困人口比例:14.3%(2012年)


    收入水平:中高等收入國家


    曆史沿革


    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後裔。


    公元前167年,阿爾巴尼亞被羅馬占領。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這個國家又屢遭入侵。


    公元9世紀以後,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


    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製公國,1385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軍事入侵阿爾巴尼亞,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統治近500年。


    到18世紀,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並形成不同的書麵語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所以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19世紀中期阿爾巴尼亞人民曾舉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起義,都被土耳其統治者鎮壓下去。


    1911年4—8月阿爾巴尼亞德契奇山區爆發民族起義,由於領導起義的封建主同奧斯曼帝國統治當局謀求妥協而告失敗。


    1912年1月阿爾巴尼亞愛國者乘奧斯曼帝國解散議會、新議員選舉之機,再次發動起義。4月賈科瓦地區爆發起義。5月波及整個科索沃,7月從北部地區擴大到中部和南部,成為全國性的總起義。8月起義者占領斯科普利亞、費裏等許多城市。10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參加的巴爾幹國家希臘、黑山、塞爾維亞密謀打敗土耳其人後,共同瓜分阿爾巴尼亞


    19世紀下半葉,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日漸高漲。


    獨立初期的阿爾巴尼亞


    1912年11月28日在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伊斯梅爾捷馬利(1844—1919)組建第一個阿爾巴尼亞政府。同年12月英、奧、法、德、意、俄六國大使在倫敦開會,承認阿爾巴尼亞脫離土耳其獨立,但同時又把它置於六國控製之下。根據會議的決定,阿爾巴尼亞的領土被縮減一半: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占領,1920年阿再次宣告獨立。


    1922年12月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總理。


    1924年6月阿爾巴尼亞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範諾利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個希臘正教主教。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施政綱領,但沒有得到實現,民主政府於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


    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自任總統。


    1928年改行君主製,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改為王國,自封國王索古一世。?他的統治是殘暴的,但他在經濟和國民教育方麵進行了一些改革。


    1939年4月,索古為國王直至意大利入侵。索古為了反對南斯拉夫覬覦阿爾巴尼亞,與意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隨之,從意大利那裏得到了財政援助。他還鼓勵意大利資本家到阿爾巴尼亞投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3年德國法西斯侵入)。


    1939年4月8日,第二次大戰爆發前5個月,意大利人一舉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迫使阿爾巴尼亞國王逃之國外。1943年,意大利戰敗後,德國人曾控製過這個國家一年多。


    社會主義時期的阿爾巴尼亞


    1944年10月20日,成立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


    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奪取政權,並解放全國。


    1945年,舉行了選舉,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獲勝,成為政府首腦。


    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68年,在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阿爾巴尼亞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華沙條約組織,與蘇聯徹底斷絕關係。


    1975年,阿爾巴尼亞麵臨的經濟困難導致了一係列的政治鬥爭。


    1976年修改憲法,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斯大林及其路線。


    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以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為紀念斯大林誕辰一百周年舉辦了官方的、民間的慶祝活動。


    阿爾巴尼亞從1978年起能自行生產農用拖拉機,1980年能夠生產所需零配件的90%。


    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電台宣布:自1954年以來一直擔任部長會議zhuxi,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謝胡因神經崩潰而自殺身亡。


    1982年12月7日,阿爾巴尼亞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繼承人尤裏安德羅波夫上台後發表的第一篇評論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發生過關係,也絕不會與安德羅波夫以及任何背信棄義的蘇聯領導人發生關係。”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議會任命阿迪爾查爾查尼代替謝胡擔任部長會議zhuxi。查爾查尼在其聲明中宣布:他將繼續執行黨的領袖霍查的“真正的馬列主義路線”。恩維爾霍查去世以後,新領導拉米茲繼續著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線。


    1990年,阿爾巴尼亞自勞動黨十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後,拉米茲阿利雅的政府開始推行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對自由經濟、反對派、宗教、媒體的嚴厲管製逐漸放寬,開放曾封閉已久的國境和旅遊業,與蘇聯和美國的外交關係恢複正常化,並先後於1990年7月和1991年3月15日與蘇聯和美國複交。


    實行多黨製初期的阿爾巴尼亞


    1991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宣布放棄一黨製,實行多黨製。同年4月26日,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後一個結束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國家,並意味著阿爾巴尼亞結束了持續46年的極左斯大林主義-霍查主義統治。1992年,阿爾巴尼亞當局刪除了阿爾巴尼亞國旗上象征共產主義的金邊紅色五角星。


    但是在阿爾巴尼亞政府推行民主化之初,國家的經濟問題依然嚴峻,而有組織犯罪加上與塞爾維亞的緊張關係,科索沃戰爭及難民等也曾經是阿國社會所麵對的嚴重問題。阿爾巴尼亞政府正積極地處理過高的失業率、普遍的貪汙、荒廢的基礎設施、強大的與高層政府官員有關聯的有組織犯罪網絡以及政敵的分裂,現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7年,阿爾巴尼亞因多個金字塔騙局組織破產,造成嚴峻的經濟問題,發生大規模騷亂。民眾認為政府無力解決問題,官員們更有可能是為了利益而成為騙局背後的推手。問題愈演愈烈,後來更演變成內戰。動亂最終被由法國、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地利、丹麥等8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維和部隊平息。


    現今的阿爾巴尼亞


    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同時與克羅地亞正式加入北約。


    2009年4月28日阿爾巴尼亞總理貝裏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向歐盟輪值zhuxi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正式遞交了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的申請;


    2009年底歐盟批準了阿爾巴尼亞的入盟申請。


    2014年6月24日正式獲歐盟批準成為候歐盟選國。


    2021年6月11日,聯合國大會選舉阿爾巴尼亞、巴西、加蓬、加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當地時間2022年6月4日晚,巴伊拉姆貝加伊(bajrambegaj)以78票讚成票當選阿爾巴尼亞新任總統。


    地理環境


    位置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南部,阿爾巴尼亞也會被當作為東南歐和南歐地區,北與黑山接壤、東北與科索沃接壤、東與北馬其頓共和國接壤及南與希臘接壤,西與意大利隔海相望。亞得裏亞海和愛奧尼亞海組成了阿爾巴尼亞整個西部邊界。它主要位於北緯42度和北緯39度之間,東經19度和東經21度之間。領土覆蓋28,748平方千米(11,100平方英裏),使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上全球第144名麵積大的國家。阿爾巴尼亞的海岸線長度是476?km(296?mi),並沿地中海在內的亞得裏亞海和愛奧尼亞海延伸。


    阿爾巴尼亞最北端是北緯42°3534的v?rmosh,最南端是北緯39°400的科尼斯波爾。最西端是東經19°1650處的薩讚島,最東端是東經21°126處的v?rnik。


    地形


    最高點是科拉比山,海跋為2,764米(9,068英尺),第二高點是阿爾巴尼亞阿爾卑斯山的湖泊峰,海跋為2,694米(8,839英尺);而最低點是地中海,海跋為0米(0英尺)。從國土最東到最西的距離為148千米(92英裏),從國土最北到最南的距離為340千米(211英裏)。


    盡管阿爾巴尼亞國土麵積很小,但是國土內有很多由高山或高原、山穀、平原、峽穀和洞穴等各種自然特色。從地形上看,山脈從北向南延伸,分別有第拿裏阿爾卑斯山,沙爾山脈,斯坎德培山脈,科拉比山脈在東部的品都斯山脈和位於裏維埃拉沿西南部延伸的塞羅尼安山脈。


    氣候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阿爾巴尼亞全國一共分為五大氣候類型。包括地中海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副極地氣候。由於阿爾巴尼亞西岸地區受亞得裏亞海和愛奧尼亞海的海風調節,冬季相對和暖而夏季也相對涼爽;另外因為阿爾巴尼亞的高地阻擋海風深入內陸地區,內陸地區的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又非常炎熱。整個國家都處於中緯度上,四季分明。沿岸地區的氣候通常是地中海氣候,而在高地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在西部低地和內陸高原,氣溫從北向南和東向西遞增。中北部平地冬季平均最低氣溫約為0?°c(32?°f)左右,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約為24?°c(75?°f)左右;而在南部平地,冬季的平均最低氣溫約為5?°c(9?°f)左右,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約為30?°c(86?°f)左右。在夏季,全國溫差普遍大於5?°c(9?°f),而冬季則略少。


    阿爾巴尼亞每年平均降水量從1,000毫米(39.4英寸)到1,500毫米(59.1英寸)以下,南部的低地降水平均值較少,北部則較多。在冬季時降下阿爾巴尼亞全年約95%的雨或雪,北部和東部高山地帶的降雨和雪日數相對較多,南部平地和西部沿岸地區降雨和雪日數相對較少,有時北部和東部山區或城鎮會出現暴風雪天氣,而西部沿岸地區則常受到寒潮所產生的猛烈西北風吹襲;在夏季時除北部山區以外的地區大多處於炎熱和幹燥狀態(除了東部山區和相關城市外,例如佩什科比、科爾察、庫克斯等),很少會出現降雨,且大多降雨為午後熱對流活動所產生的短暫雷陣雨。雖然沒有阿爾巴尼亞氣象局官方完整的降水量資料和記錄,但估計不同地區的降水量差異很大,年平均值可能約為1,800毫米(70.9英寸),並且可能高達2,550毫米(100.4英寸)。然而,第拿裏阿爾卑斯山的西部是歐洲最潮濕的地區之一,每年降水量可以高達3,100?mm(122.0英寸)。沿岸地區降水量的季節性變化也可以很大,中部高地的降水量少於北部高地。地形差異造成不同地方降水量廣泛的變化,但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是任何地區最一致的,呈冬季多雨雪夏季幹燥少雨型態。2009年,科羅拉多大學的考察團隊在第拿裏阿爾卑斯山內發現了四個小冰川。這些小冰川在2,000米(6,600英尺)的相對較低的海跋形成,對於這樣的中緯度地區來說在此海跋出現冰川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水文


    阿爾巴尼亞的水文網絡和水資源包括南歐最大和最古老的數個淡水湖,並有兩個跨國湖泊(斯庫台湖和奧赫裏德湖)。斯庫台湖是阿爾巴尼亞麵積最大的湖泊,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北部,麵積為370?km2(140?sq?mi)和530?km2(200?sq?mi),斯庫台湖其中三分之一部分屬於阿爾巴尼亞,其餘部分則屬於黑山,阿爾巴尼亞的斯庫台湖與黑山共同管轄。斯庫台湖是東南歐之中最大的湖泊。而阿爾巴尼亞東南部的奧赫裏德湖與馬其頓共和國共同管轄,奧赫裏德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位於馬其頓和希臘邊界三角洲的普雷斯帕湖是巴爾幹半島海跋最高的湖泊,其海跋為853米(2,799英尺)。阿爾巴尼亞有一個密集的河流網絡,大約有152條河流和溪流,形成了從東向西流向亞得裏亞海的至少8條大型河流,當中包括了德林河,維約薩河,什昆賓河,奧蘇姆河,馬蒂河、埃爾曾河、凡河?and?塞曼河這8條河流。


    自然資源


    阿爾巴尼亞主要依靠水電,是世界上主要的水電生產國之一,按水電來源(占總量的百分比)計算。而且全國約95%的能源生產皆由水電站提供。當中有fierza、koman、skavica及vauidej?s位於德林河。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河流在全國電力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地政府已經討論了在靠近黑山邊界的一帶地區共同建造一座核電廠的可能性,雖然這個計劃收集了不少資料但因為鄰近黑山一帶地震頻仍而造成批評。2009年2月,意大利公司enel宣布計劃在阿爾巴尼亞建設一座800兆瓦的燃煤電廠,以實現電力來源多元化。


    阿爾巴尼亞devoll水電公司,由挪威挪威國家電力公司擁有和經營,目前在德沃爾河附近建造兩座水力發電廠banj?和moglic?。預計完成後,moglic?水電站將成為世界上海跋最高的水電站。“德沃爾水電項目”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水電投資之一。預計這兩座發電廠將於2016年和2018年竣工。建成後,年產量將達到729吉瓦時,阿爾巴尼亞的水力發電量將增長近17%。


    行政區劃


    區劃


    阿爾巴尼亞總共有28,748平方千米(11,100平方英裏),分為12個州(“阿爾巴尼亞語:qarqe”)。這些州是阿爾巴尼亞行政區劃的政區,下級行政區為61個市鎮(“?bashkia”)。到了2000年,36個地區交由阿爾巴尼亞12個州所管轄(“?rrethe”)。


    這12個州份於2000年7月31日成立,以取代36個地區。阿爾巴尼亞政府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新的行政區劃,符合城市規模的城市數目減少至61個,而農村地區(“?komuna”)被廢除。規模較小的城市劃分為社區或村莊(“gje”或“fshat”)。全國共有2980個村莊或社區,以前被稱為地方(“?lokalitete”)。城市是阿爾巴尼亞地方治理的第一級行政區,以便於地方政府管埋和負責當地的事務。阿爾巴尼亞政府實施新的行政區劃法是作為改革城市和農村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近年該國的主要的城鎮中心地段經過地方政府的重新設計和改良,並把昔日共產時期所興建的過時失修建築物拆卸和重建;以及殘破不堪的灰色外牆塗上彩色油漆,借此反映當地獨特的地中海建築風格和提升城市活力。


    地圖州份州府人口?麵積?


    1培拉特州?培拉特139,8151,798


    2迪勃拉州?佩什科比134,1532,586


    3都拉斯州?都拉斯278,


    4艾巴申州?愛爾巴桑298,9133,199


    5費裏州?非夏爾312,4481,890


    6吉羅卡斯特州?吉諾卡斯特70,3312,884


    7科爾察州?科爾察221,7063,711


    8庫克斯州?庫克斯84,0352,374


    9列澤州?萊什135,6131,620


    10斯庫台州?斯庫台215,4833,562


    11地拉那州?地拉那811,6491,652


    12發羅拉州?發羅拉183,1052,706


    首都


    地拉那(阿爾巴尼亞語:tirana[ti??ana](定)/?tiran?(不定)、地拉那方言:tirona(定)/?tiron?(不定)),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整個地拉那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達埃蒂山和埃爾曾河西側的內陸盆地,阿爾巴尼亞著名的拉納河流經地拉那市中心地帶。而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人口有862,361人(2017年)。


    早在公元前1至3萬年地拉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且在古羅馬、古希臘、奧圖曼統治時期融合了不少古希臘及土耳其文化。地拉那在1614年始建城鎮。在1920年被阿爾巴尼亞親王國定為阿國首都,並一直維持首都地位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意、德的法西斯軸心國所占領,並把阿爾巴尼亞建立為傀儡國家。到了1944年被南斯拉夫軍隊和阿爾巴尼亞勞動danglingdao人恩維爾霍查解放。而在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運動中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民主化運動的主要示威地點之一。


    地拉那是巴爾幹半島國家中第7名最多人口居住的城市,達到86萬人之多。雖然阿爾巴尼亞人口在1990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在300萬人左右水平,然而地拉那市區人口卻不斷增加,近郊地區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包括愈來愈多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阿爾巴尼亞人搬往這裏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學府、交通配套完善等。另外地拉那更是阿爾巴尼亞國內麵積最大城市以及全球最龐大阿爾巴尼亞語使用者的城市,當中居住的阿爾巴尼亞人占超過6成,另外還包括少數民族的希臘人、馬其頓人,以及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此外地拉那也是歐洲十大最多日照的城市之一,全年日照時間達到2554小時。


    國家標誌


    國名


    阿爾巴尼亞一詞是該國的中世紀拉丁語名稱。它可能源自阿爾巴諾伊的伊利裏亞部落(阿爾巴尼亞語:alban?t),由來自亞曆山大港的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所記錄,他在公元150年起草了一張地圖,顯示了位於都拉斯東北部的阿爾巴諾波利斯市。該術語可能以中世紀定居點“albanon”或“arbanon”的名義繼續存在,盡管不能確定這是同一個地方。在他寫於10世紀的曆史中,拜占庭帝國的曆史學家邁克爾阿塔利亞特斯是第一個提到“albanoi”參與了1043年對君士坦丁堡的起義,並將“arbanitai”稱為都拉斯公爵的臣民。在中世紀,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的國家為“arb?ri”或“arb?ni”,並稱自己為“阿爾伯雷什人”或“arb?nesh?”。


    如今,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的國家為“shqip?ri”或“shqip?ria”。“shqip?ri”和“shqip?ria”這兩個詞從14世紀開始就得到證實,但直到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地名“shqip?ria”和族名“shqiptar?”才逐漸取代了阿爾巴尼亞語使用者中的“arb?ria”和“arb?resh?”。這兩個詞通常被解釋為“鷹之國”和“鷹之子”。


    國旗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國旗(英語:thenationalgoftherepublicofalbania,阿爾巴尼亞語:murikomb?tarirepublikaeshqip?ris?),是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國旗,呈長方形,長寬比為7∶5(法律規定為1.4∶1),旗麵底色為大紅色,旗麵中央繪有黑色雙頭雄鷹圖案。1912年,獨立後的阿爾巴尼亞確立了底色為大紅色,旗麵中央繪有黑色雙頭雄鷹的國旗圖案,其後,曆屆政權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著調整。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國旗中,紅色象征著鮮血、勇氣和力量,黑色雙頭雄鷹代表著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是阿爾巴尼亞國家主權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國徽


    阿爾巴尼亞國徽與阿爾巴尼亞國旗一樣為紅地黑雙頭鷹,但外廓為鑲金邊的盾。鷹頭上是一頂斯坎德培帽,啟用於1998年,2002年修正國徽底部紅色深度。


    國歌


    《旗之讚歌》(阿爾巴尼亞語:hymniimurit)為阿爾巴尼亞國歌。作詞者為阿爾巴尼亞詩人阿薩德雷尼(aleksanderstavredrenova),作曲者則是羅馬尼亞人普裏安波隆貝斯庫。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在奧匈帝國的扶植下宣布獨立,隨即將該曲使用為國歌。二戰結束後,實行社會主義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繼續采用此國歌。1991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後,國歌依然沒有改變。


    國花


    胭脂蟲櫟,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國花。除科西嘉島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有分布。


    政治


    政體


    阿爾巴尼亞於1955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之一。


    1990年,阿人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憲法中規定阿勞動黨是唯一的政治領導力量的條款,確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國家;阿公民有成立黨派和政治組織的權利。總統為guojiayuanshou,由議會秘密投票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部長。阿爾巴尼亞政局總體穩定。2009年6月,阿爾巴尼亞舉行議會選舉,以民主黨為首的競選聯盟再次獲勝,同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等組成聯合政府。2012年6月,民主黨人尼沙尼在議會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勝出。2013年6月,阿舉行議會選舉,政權左右易位,以社會黨為首的中左翼聯盟上台執政,同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等組成聯合政府,社會黨zhuxi拉馬出任總理。2015年6月舉行地方選舉,在全國61個城市中,執政聯盟贏得包括首都地拉那在內的45個城市,反對黨聯盟贏得斯庫台等15個城市。2017年4月,阿舉行總統選舉,梅塔當選總統,7月就職。6月,阿舉行議會選舉,社會黨獲勝,獲得單獨組閣權。9月,阿新政府組成,社會黨zhuxi埃迪拉馬(edirama)出任總理。


    憲法


    1998年11月,阿爾巴尼亞經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2008年修改憲法。憲法規定,阿為議會製共和國,實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選舉。總統為guojiayuanshou,由議會以無記名方式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任命總理,根據總理提名任命政府成員。


    議會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構,實行一院製,任期4年。本屆議會於2021年4月產生,9月就職,共140席,其中社會黨74席、民主danglingdao的變革聯盟59席、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4席、社會民主黨占3席。議長琳迪塔尼科拉(lindita?niko,女)。


    政府


    稱部長會議,任期4年。2021年9月成立新政府,有17名成員,名單如下:總理埃迪拉馬,副總理阿爾班阿赫梅塔伊(arben?ahmetaj),歐洲事務和外交部長奧爾塔紮奇卡(olta?xha?ka,女),內務部長布萊達楚奇(bledar??u?i),財政和經濟部長戴莉娜伊布拉希馬伊(delina?ibrahimaj,女),基礎設施和能源部長貝琳達巴盧庫(belinda?balluku,女),教育和體育部長埃維斯庫希(evis?kushi,女),司法部長烏爾西馬尼亞(ulsi?manja),企業保護國務部長埃多娜比拉利(edona?bli,女),國防部長尼科佩萊希(niko?peleshi),農業和鄉村發展部長弗裏達克裏弗察(frida?krifca,女),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奧蓋爾塔馬納斯蒂爾利烏(ogerta?manastirliu,女),旅遊和環境部長米雷拉庫姆巴羅(mir?kumbaro,女),wenhuabu長埃爾娃馬加裏蒂(elva?margariti,女),青年和兒童國務部長博拉穆紮奇(bora?muzhaqi,女),服務標準國務部長米爾娃埃科諾米(milva?ekonomi,女),與議會關係國務部長埃莉薩斯皮羅帕利(elisa?spiropali,女)。


    司法


    設憲法法院、最高法院、總檢察院、上訴法院、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行使審判權。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院檢察長由議會選舉產生。最高法院代院長索科爾薩杜什(sokol?sadushi)、憲法法院院長維托蕾圖沙(vitore?tusha,女)、總檢察長奧爾西安切拉(olsian??)。


    政黨


    目前,阿爾巴尼亞有注冊政黨近50個。主要政黨有:


    (1)社會黨(partia?socialiste?e?shqip?ris?):1991年6月12日成立。前身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2)民主黨(partia?demokratike?e?shqip?ris?):1990年12月12日成立。


    (3)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levizja?socialiste?p?r?integrim):2004年9月成立。


    (4)共和黨(partia?republikane?e?shqip?ris?):1991年1月成立。


    政要


    伊利爾梅塔:總統。1969年3月24日出生。畢業於地拉那大學經濟係。1992年進入社會黨全國委員會,1993-1996年任社會黨副zhuxi、國際關係書記,1995-2001年任阿爾巴尼亞歐洲社會主義青年論壇zhuxi。1992年當選議員。1996-1997年任議會外交政策委員會副zhuxi。1998年任副總理兼協調部長,1999年11月任總理。2002-2003年任副總理兼外長。2004年9月創立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並任黨zhuxi。2009年9月任副總理兼外長,2010年9月轉任副總理兼經濟、貿易和能源部長。2013年9月當選議長。2017年4月當選總統,7月就職。


    埃迪拉馬:總理。1964年7月4日出生。畢業於地拉那藝術學院。社會黨zhuxi。1986年起在地拉那藝術學院任教。1996年任地拉那索羅斯基金會執行董事會成員。1998年任阿爾巴尼亞文化、青年和體育部長。2000年任地拉那市長。2003年加入阿社會黨,2005年10月當選社會黨zhuxi。2013年9月出任總理,2017年9月連任。


    琳迪塔尼科拉:議長。1965年10月22日出生。地拉那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2007-2013年,任地拉那市一區區長。2013-2019年,任教育和體育部長。2021年9月,出任議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