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新聞出版】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發行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beritaharian每日新聞》、《sinarharian陽光日報》;英文的《thestar星報》、《newstraittimes新海峽時報》、《mymail馬來郵報》;華文的《星洲日報》、《中國報》、《東方日報》、《南洋商報》等。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bernama、馬新社,半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68年,在亞太地區設有33家分社。


    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官辦,簡稱rtm。馬來西亞廣播台建於1946年。擁有radiosik、nasionalfm、traxxfm、aifm、minnalfm、asyikfm6個國家電台頻道、17個州電台頻道,用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和土著語廣播。私營廣播台有flyfm、hotfm、onefm等。馬來西亞電視台建於1963年。包括第一電視台(tv1)、第二電視台(tv2)和tvokey,用馬來語、英語、華語等播放。私營電視台有第三電視台(tv3)、ntv7、八度空間(8tv)和tv9


    馬來西亞主要華文報紙是由私人所擁有。目前發行量最大的報章是《星洲日報》,每天平均發行量40萬份(包括夜報)。《星洲日報》目前由世華機構控製,世華機構也同時控製在全國發行的《中國報》、《南洋商報》和《光明日報》。由啟德行集團控製的東方日報是另一家全國都有發行的報紙,同時也擁有在砂拉越發行的《詩華日報》。而由孫中山創辦的《光華日報》則是北馬尤其是檳城最暢銷的中文報。在沙巴發行的報紙包括《華僑日報》、《自由日報》、《亞洲時報》和《晨報》。而在砂拉越發行的報紙包括《國際時報》和《聯合日報》,其中國際時報於2018年10月16日發行50周年之際停止發行報紙,轉戰數碼新聞。


    《星報》(thestar)是馬來西亞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這家報館的四成股票是由執政聯盟的馬華公會掌控。《新海峽時報》(newsstraittime)和《馬來郵報》(themymail)是兩家由馬來西亞執政聯盟的巫統通過投資臂膀首要媒體(mediaprima)控製的報章。除此之外,《太陽報》(thesun)是另一家全國發行的英文報章,同時也是第一家免費英文報章。


    《馬來前鋒報》和《每日新聞》(beritaharian)是兩份發行量最大的馬來報。《馬來前鋒報》由執政聯盟的巫統控製,唯於2018年8月20日因無力償還貸款和無法向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提供償債能力申報,而被列為pn17公司,2019年10月9日因無力償還債務一度宣布停業,直到隔年7月20才宣布複刊;而每日新聞則是由執政聯盟的巫統通過投資臂膀首要媒體控製。首要媒體同時也擁有大都會日報(harianmetro)。


    主要的在野黨也擁有自己的報紙,通常為月刊。民主行動黨出版《火箭報》、人民公正黨出版《公正之聲》(suarakeadn)、伊斯蘭黨則出版哈拉卡(harakah)在東馬及西馬這兩半部的新聞媒體存在著區別。在半島的媒體並不看重來自東馬的新聞,而且經常把東馬兩州視為半島的殖民地。2007年,政府機構曾對民營的電視台及廣播電台發布命令,禁止播出反對黨領袖的演講,這個行動受到反對黨民主行動黨所撻伐。沙巴隻有一家小報受到政府控製。2011年9月15號晚上,馬來西亞總理拿督斯裏納吉布正式宣布對媒體的放寬,特別是平麵華文媒體。


    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簡稱馬新社)是一個半官方的通訊社。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屬官辦,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電台建於1963年,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度尼西亞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屬官辦,建於1963年,設有兩個頻道,即:tv1和tv2,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馬來西亞執政聯盟的巫統通過投資臂膀的首要媒體集團設有四個頻道,即:tv3、ntv7、八度空間(8tv)和tv9。1996年成立的astro集團是國內主要的衛星收費電視頻道。


    前怡保小姐和著名香港tvb女演員張慧儀來自馬來西亞怡保。1995年拍攝真情時,經常在劇詞中說迴大馬,實際是到馬來西亞。


    教育


    馬來西亞非常注重國民教育。教育屬於聯邦政府管轄範圍。國家政府設計的教育係統包括非強製性的幼兒園教育,六年強製性小學教育,以及五年強製性的中學教育。根據馬來西亞法律,如家長不讓子女接受六年強製性小學教育,可能會被教育部以虐待兒童罪名提告[來源請求]。截止2019年,馬來西亞境內一共有7,773所公立小學和2,438所公立中學。


    國立的小學分為兩種,即國民型小學與國民小學。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hjeniskebangsaan)又分為國民型華文小學與國民型泰米爾文小學。這兩種小學分別采用中文或泰米爾文為教學媒介語。除了英語之外,國民小學(馬來語:sekhkebangsaan)所有的科目都使用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馬來西亞也有一些私立的小學,為數不多,但近幾年呈現增長趨勢。


    小學實行六年學製。小學生在晉升中學之前,必需在第六年須參加小六鑒定考試。馬來西亞教育部為了加強學生們的高層次思維技能(簡稱kbat),也多番改進此考試格式。在小六檢定考試中,馬來語不及格的考生在升上中學時需先就讀為期一年的中學預備班。(此鑒定考試已在2020年廢除)


    中學(馬來語:sekhmenengah)教育為期5年。國民中學(馬來語:sekhmenengahkebangsaan,簡稱國中或“smk”)使用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但馬來文以外的其他語言除外。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有81所國民型華文中學(馬來語:sekhmenengahjeniskebangsaan,簡稱華中或“smjk”),亦稱改製中學。這類中學的學生大多數為國民型華小的畢業生,因此大部分學生來源為華裔。華中在辦學上與國中存在差異,其中華中明文規定校長一職需由華裔出任,而大多數華中的每星期華文課節數皆位於160-200分鍾。在一些華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地區,例如檳城,有些華中的每星期華文課節數甚至高達270-300分鍾。相比之下,大多數國中皆沒有教授華文課,如有則大多數安排在課餘時間,選擇報考華文的學生必須在放學後留堂上華文課。然而,少數華裔人數較多的國中會將華文課排入正課時間表內,但節數隻有120-180分鍾。在中三時,學生將報考初中檢定考試(馬來語:penianmenengahrendah,簡稱“pmr”)。不過,這項考試已在2014年廢除,改為沒有選填題的中三評估(馬來語:pentaksirantingkatan3,簡稱“pt3”)。此項評估也於2020及2021年因新冠疫情而取消,2022年正式廢除。此後中學生會在中五時參加馬來西亞教育文憑(馬來語:sijilpjaranmysia,簡稱“spm”)考試。這相當於先前英國殖民時代的普通或o級考試(olevel)。政府已決定放棄使用英語進行數理科教學,從2012年開始恢複為馬來語,惟考試時學生仍可使用英文作答數理科試卷。。然而,仍有部分中學,包括所有國民型華文中學仍在中小學雙語教學課程計劃(“dlp”)下使用英語教導數理科。。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也有大約60間的華文獨立中學,主要由華人讚助維持創辦的,如新山寬柔中學與居鑾中華中學。獨中的運作是由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和華校教師會總會(合稱董教總)負責,也就是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在引進大學預科班製度之前,想要進入政府公立大學的學生,必須完成額外的18個月中學中六教育,並參加馬來西亞高等教育文憑考試(“stpm”),相當於英國的高級或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1999年,政府開始引進大學預科班(馬來語:kolejmatriksi)課程,使之成為中六以外的另一個選項。在大學預科班修完為期10個月課程的學生,即可報讀本地大學。然而,大學預科班僅保留10%的名額給非土著學生。


    馬來西亞政府提供的小學與中學教育皆免費。2003年、2004年教育經費開支約190.33億林吉特和215.17億林吉特,2005年教育經費預算為231.1億林吉特。2003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5%。每18名小學生一名教師,每16名中學生一名教師。全國有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等20所國立高等院校,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例:拉赫曼大學和拉赫曼大學學院等)的發展蓬勃,擁有包括6所外國大學分校在內的私立高校662間。2003年在校大學生29.05萬人。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體育


    馬來西亞在各種體育賽事中的成績都不俗。在東南亞運動會1989,2009和2011年,馬來西亞足球隊奪得“金牌之母”。馬來西亞也是2001年東南亞運動會的總冠軍。馬來西亞也在2010年亞洲運動會得到9枚金牌。在英聯邦運動會曾有全場第四名和12麵金牌,10麵銀牌和13銅牌的佳績。馬來西亞也在湯姆斯杯奪得5次冠軍(分別是1949年湯姆斯杯,1952年湯姆斯杯,1955年湯姆斯杯,1967年湯姆斯杯和1992年湯姆斯杯)。馬來西亞也在全英羽毛球公開錦標賽男子單打奪得15次冠軍(分別是1950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1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2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3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4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5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6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7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66年全英羽球錦標賽,2003年全英羽球公開錦標賽,2010年全英羽毛球超級賽,2011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級賽,2014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級賽,2017年全英羽毛球首要超級賽和2021年全英羽毛球公開賽)。也曾奪得10次男子雙打冠軍(分別是1949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1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2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3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4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57年全英羽球錦標賽(混合國家),1959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65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66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71年全英羽球錦標賽,1982年全英羽球公開錦標賽和2007年全英羽毛球超級賽)。也在1975年世界杯曲棍球賽奪得殿軍。馬來西亞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表現最好的項目是田徑,羽毛球,足球,跳水及自行車。但馬來西亞並未獲得任何金牌。在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一麵銅牌,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了一個銀牌和一個銅牌。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拿了一枚銀牌。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拿了一麵銀牌和一麵銅牌。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馬來西亞的最好成績,共計四麵銀牌和一麵銅牌。202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則奪得了一麵銀牌和一麵銅牌。馬來西亞也在2020年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2麵金牌和3麵銅牌。除此之外,馬來西亞也培養了許多運動健將,在羽球方麵就有李宗偉,李梓嘉,謝定峰,蘇偉譯等一眾名將。遊泳健將則有潘德裏拉,張俊虹,沈威勝等人,自行車方麵有穆罕默德阿齊茲祖哈斯尼阿旺,伍安臨,法特哈穆斯塔法等好手。保齡球則有祖爾馬茲蘭祖爾基夫利,洪顯龍,謝美蘭等選手,壁球也有妮科爾戴維,劉薇雯,ongbenghee等各位健將。


    科技


    馬來西亞2002年開始發展自己的太空計劃,年2006俄羅斯同意一個馬來西亞運輸到國際空間站作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購買18俄羅斯蘇霍伊su-30mkm戰鬥機由馬來西亞皇家空軍的一部分。政府投資建設衛星通過拉薩衛星計劃。


    外交


    外交政策


    馬來西亞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外交盟的外交政策。視東盟為外交政策基石,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關係。重視發展同大國關係。係英聯邦成員,與其成員國交往較多。已同131個國家建交。


    外交方麵,馬來西亞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也是環印度洋quyuhezuo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大英國協、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英語:asean)的創立國之一。


    開展經濟外交,推動南南合作,譴責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1998年主辦了第六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主張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保持鬆散的經濟論壇性質,反對其發展為地區性集團。重視東亞合作,倡導建立東亞共同體。1997年主辦了首屆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2005年底主辦首次東亞峰會。積極致力於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湄公河盆地經濟開發合作。


    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不結盟國家關係,關注伊斯蘭事務。主張伊拉克戰後重建應尊重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符合伊人民意願。在中東問題上,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鬥爭不是宗教對抗,而是扞衛領土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2006年多次以伊斯蘭國家會議組織和不結盟運動zhuxi國身份召集會議,並致信聯合國秘書長和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尋求對伊拉克問題和中東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


    反對西方強權政治,反對利用“民主”、“人權”等問題幹涉別國內政,主張維護聯合國作為國際核心組織的地位,關注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問題。2004年5月當選2005年至200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委員。2006年3月,第6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取代原來的人權委員會。馬於同年5月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3年(2006年至2009年)。


    支持國際反恐合作,強調反恐應解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否定伊斯蘭與恐怖主義的必然聯係,推動宗教和文明間對話。


    在朝核問題上,認為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將危及東北亞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唿籲有關各方保持克製,讚賞六方會談為解決朝核問題發揮的積極作用。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中馬關係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商人就去馬來半島從事商業活動。1974年5月31日,馬中兩國建交,馬成為東盟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馬建交以來,兩國不斷拓展和深化雙邊關係,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繁榮與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在廣泛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兩國和本地區的和平、穩定、安全、和諧與發展。


    1999年,兩國簽署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的聯合聲明。2004年,兩國領導人就發展中馬戰略性合作達成共識。2013年,兩國建立全麵戰略夥伴關係。


    2013年8月16日至19日,中國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對馬來西亞哥打基納巴盧港進行訪問,同時還結合返航前往中國南沙海域巡邏島礁。


    2017年1月7日,中國國防部新聞局證實中國一艘潛艇在護航返程途中停靠馬來西亞進行休整和補給,這是中國潛艇首次訪問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海軍官方消息稱,中國海軍一艘039a型潛艇和長興島號救生船訪問馬來西亞。


    2017年5月12日-15日,長春號驅逐艦、荊州艦和巢湖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抵達馬來西亞檳榔嶼巴特沃斯北集裝箱碼頭。


    同東盟的關係


    馬來西亞是東盟重要成員,同其他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密切,高層互訪頻繁,並注意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立場。馬是東盟內部貿易的重要一員,2005年與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額為2462億令吉,占其對外貿易總額25.44%(馬方統計數據,下同)。重視地區安全合作。2004年7月開始與印尼、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協同巡邏,共同打擊海盜、走私和恐怖活動。


    同印度尼西亞的關係


    同為musilin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相互關係十分密切。2005年馬印尼雙邊貿易額291.5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3.01%。兩國在西巴丹島和利吉丹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2002年海牙國際法院裁定馬對上述兩島擁有主權,印尼對此表示接受。2005年1月,巴達維總理在雅加達出席東盟地震和海嘯災後問題領導人特別會議期間會見蘇希洛總統,並向印尼提供了救災援助;4月,巴達維總理出席在印尼舉行的2005年亞非峰會和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2006年1月,巴達維總理在蘇門答臘與印尼總統蘇希洛舉行年度磋商;馬來西亞皇帝西拉傑丁訪問印尼。3月,印尼國會議長阿貢拉克索訪馬。8月,印尼總統蘇希洛訪馬。12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印尼。


    同新加坡的關係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5年馬新雙邊貿易額1341.6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3.86%。兩國在馬向新開放領空及長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峽實施填海工程、白礁島主權歸屬、馬新大橋、馬在新鐵路關卡遷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阿都拉巴達維就任總理後,積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兩國關係得到改善。2005年3月,吳作棟國務資政與巴達維總理就雙邊關係問題再次在馬舉行會談。4月,納丹總統訪馬。同月,兩國就新在柔佛海峽填海問題簽署協議。6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9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2005年度東盟100領袖論壇”並演講。11月,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賈古瑪訪馬。2006年1月,最高元首西拉傑丁訪新。


    同菲律賓的關係


    1959年,馬來西亞的前身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不久,菲律賓在吉隆坡建立了公使館。1961年,菲律賓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同年,時任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對馬來亞進行國事訪問,他與當時的馬來亞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討論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立。東盟由五個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亞和菲律賓)於1967年8月8日成立。1963年7月31日至8月5日,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在馬尼拉舉行的一次首腦會議上,與印度尼西亞一起短暫成立馬菲印聯盟。一個月後該組織宣布解散,部分原因是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對抗政策,但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在許多領域上持續緊密合作。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和新加坡、砂拉越與英屬北婆羅洲(今沙巴)組成新的聯邦國家——馬來西亞聯邦。菲律賓在隔日因反對北婆羅洲並入馬來西亞領土宣布斷絕外交關係。自9月24日起,因未能就菲律賓對北婆羅洲的要求達成令人滿意的解決,菲律賓政府下達關閉菲律賓駐吉隆坡大使館的命令。在接下來的八個月中(即1963年9月至1964年5月),兩國之間的外交和領事關係被暫停。1964年2月10日至12日,時任菲律賓總統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和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在泰國金邊舉行的首腦會談中達成協議。隨後4月30日,兩國通過泰國政府的指定代表交換了正式協議的照會。菲律賓於5月18日在吉隆坡開設領事館。


    1966年6月至1968年6月的兩年時間裏,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關係平靜而穩定,在此期間,兩國締結了《反走私協定》。兩國還積極參加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成立。同時兩國政府重申遵守過去的協定,即《馬尼拉協定》和1963年聯合聲明。後者提到了菲律賓政府有權繼續對沙巴提出索賠。6月3日,兩國駐各自領事館正式升遷為大使館,同時任命了菲律賓駐巴基斯坦大使羅密歐布蘇戈(romeobusuego)和馬來西亞駐德國大使阿卜杜勒哈米德朱馬特分別擔任駐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大使。當天,兩國簽署了一份公報,宣布兩國政府“同意遵守1963年7月31日的《馬尼拉協定》及其隨附的聯合聲明,以和平解決菲律賓對沙巴的主張”。兩國政府認識到有必要一起坐下來,以澄清這一要求並討論使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


    1968年1月9日至11日,菲律賓時任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連同第一夫人和一些內閣成員的陪同下抵達吉隆坡,這是他對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進行為期10天國事訪問的第一站。在訪問結束時發表的聯合公報中,兩國政府滿意為合作解決現有雙邊問題所作的努力,並同意定期審查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的關係。菲律賓沙巴領土爭議再次陷入僵局後,菲律賓駐吉隆坡大使館於同年11月29日再次關閉。馬來西亞同樣撤出了駐馬尼拉大使館,這標誌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之間的外交關係崩潰。4月至11月這段緊張時期,兩國首腦在曼穀舉行會談,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外交爭端是由所謂的“科雷希多島”和賈比達大屠殺事件促成的摩洛衝突。菲律賓國會議員小貝尼格諾阿基諾聲稱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正在訓練一支部隊準備進攻馬來西亞並奪迴沙巴領土,導致馬來西亞中斷了與菲律賓的所有外交關係。馬來西亞則指責菲律賓企圖訓練特種部隊在沙巴滲透和進行顛覆活動,但這一指控並沒有證據。1969年,經過兩國領導人之間未經公開的談判後,兩國在12月的東盟外長會議上宣布兩國關係正常化。1997年,沙巴州政府實施了一項涵蓋沙巴州和納閩聯邦領土的特別計劃,該計劃給予了大赦,並為來自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非法移民提供了使他們就業和家屬合法化的機會。1997年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非法移民正規化計劃實施了六個月後(3月1日至8月31日),使約12萬名菲律賓工人及其家屬合法化。為了補充馬來西亞的正規化計劃,菲律賓大使館設立並運營了四個臨時辦公室(哥打京那巴魯,鬥湖,山打根,納閩),向利用該計劃的無證菲律賓人發放護照。


    2013年2月11日,一個自稱蘇祿蘇丹國後裔的武裝部隊從菲律賓南部進入沙巴東部地區索取領土,並引起持續41天的拿篤衝突,兩國外交關係再次陷入緊急狀態。馬來西亞對此采取反製措施,包括遣返在沙巴的菲律賓非法移民。2016年11月8日,菲律賓總統羅德裏戈杜特爾特向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並會見馬來西亞時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兩國首腦在會談中僅聚焦在兩國海域安全問題和經濟上的合作,同意擱置沙巴領土爭議問題。2018年7月16日,菲律賓總統羅德裏戈杜特爾特訪問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並贈送馬哈迪肖像油畫為禮,討論雙邊關係和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等課題。2019年3月6日,應杜特爾特邀請,馬哈迪前向菲律賓馬尼拉,杜特爾和馬哈迪於7日在總統府馬拉坎南宮舉行雙邊會談,討論政治、經濟和民間合作。


    同泰國的關係


    2005年馬泰雙邊貿易額516.1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5.33%。2006年7月,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赴泰國出席馬泰邊境委員會會議。


    同越南的關係


    兩國交往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而當代的馬來西亞政府則在1973年3月30日與當代的越南政府建交,截至2022年仍未中斷。


    越南共和國(南越)政府在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後予以承認,兩國之間的關係也在此時展開。此後馬來西亞便開始援助南越政府,協助它們與越共遊擊隊、北越軍作戰。馬來亞首相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在1958年首次訪問南越,南越總統吳廷琰也先後在1958年1月和1961年10月迴訪馬來亞。馬來亞在1963年與位於婆羅洲的沙巴、砂拉越合組馬來西亞,這時吉隆坡政府擔心,按照骨牌理論,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共產主義者的影響可能對馬來西亞的存亡構成威脅,而且馬來西亞也經曆過gong?dang叛亂,所以他們改變立場,大力支持美國介入越南戰爭。東古拉赫曼在1966年12月表達這些憂慮,並唿籲美、英兩國為越南的戰事提供更多的後勤支援。馬來西亞曾為南越官員開設訓練班,教授公共行政技能、遊擊戰戰術;並向南越提供摩托車,旨在增加南越警隊的實力,以及南越軍後勤補給的能力。馬來西亞在1975年越戰臨近尾聲之際分兩階段停止駐南越使館的運作:首先在4月12日撤走使館人員,然後在16天後(西貢易幟前兩天)正式閉館。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革命政府接管南越,馬來西亞隨即予以承認,並表示大馬不會偏向任何一種政治思想和社會體製。


    北越在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約,隨後在當年3月31日與馬來西亞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在1975年議妥互派大使的安排,並於翌年互設大使館——馬來西亞駐越大使館在1976年開館,越南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則在同年5月29日開館。馬來西亞在1970年代中、後期向越南施壓,希望對方接受和平自由中立區的構想,不過越南認為這是一項fangong圍堵政策,令兩國關係陷於緊張。馬來西亞總理侯賽因奧恩在1977年8月參加雙邊峰會,承諾會提供經濟、技術援助,協助越南重建百廢待興的經濟體係。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同時不少越南難民開始到馬來西亞逃難,直至1980年代為止;這股難民潮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問題包括經濟問題和國安問題(特別是種族勢力的問題,因為越南難民很像華人)。


    1975年越戰結束,西貢易手後不久,有47名越南難民在同年5月乘船抵達馬來西亞,成為第一批抵達馬來西亞的越南難民。1978年越南政府開始沒收華人的財產,之後抵達馬來西亞的越南難民人數急劇上升,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收容的越南難民人數在1977年時有500人,到1978年已經增加到19,000人。為了應對難民潮,馬來西亞政府在1978年指示內政部成立第七特遣部隊(federaltaskforcevii),阻止更多難民登陸。傳媒報導,難民會被馬來西亞的軍警人員驅逐,不過有的難民為了登陸,會鑿沉自己的船隻。馬來西亞政府得悉難民鑿沉船隻,企圖博取登陸機會後,時任副首相馬哈蒂爾穆罕默德便在1979年6月宣布將提交法案,準許軍警人員射殺試圖登陸的難民,卻被自己的上司、首相侯賽因奧恩迅速駁迴。


    聯合國在1978年協助馬來西亞在登嘉樓比農島興建第一座越南難民營,這座難民營可以容納25,000名難民。之後馬來西亞還在登雅島、大島、哥打峇魯、關丹、沙巴和砂拉越設立多座難民營,並在吉隆坡新街場設立中轉中心,該中心於1982年啟用,獲西方國家收留的難民需在此處等候離開。1981年至1983年期間,馬來西亞接收的難民人數起起伏伏,往後三年間,馬來西亞接受的難民大幅減少。1987年,抵達馬來西亞或鄰近國家的難民人數突然上升;當年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舉行峰會,成員國譴責越南在處理難民問題這方麵做得不充分。


    馬來西亞和越南在1988年8月簽訂自願遣返協議,容許不獲西方國家收容的越南難民按照自己的意願返迴越南。越南政府曾數次派團前往馬來西亞,到難民營向難民進行講解,不過從1988年至1989年期間,根據協議完成登記,返迴越南的人士不足40人,所以外界認為這份協議並不成功。1989年3月14日是馬來西亞收容難民的最後期限,所有在當日之前登陸的越南難民自動視為難民,當日以後登陸的越南難民則需進行甄別,評估他們是否符合難民資格。甄別政策是聯合國難民署在1988年6月提出的建議,按此難民登陸後必須接受背景審查,判斷他們是否符合難民資格,得到西方國家的收容。在期限屆滿後10個月內,馬來西亞收容了9,000名難民,其中4,000人被送往西方國家;同期登陸大馬的難民共有11,000人。


    之後馬來西亞收緊政策,規定越南難民如要入境,則需符合難民資格,結果促使部分難民選擇自願返國;大馬政府在1989年遣送1,000至2,000名越南難民迴國。聯合國難民署曾向這些難民發放津貼,每月一次,為期一年。進入1990年代初,越南經濟開始錄得增長,抵達馬來西亞的越南難民人數也因而下降。經過馬、越兩國與聯合國難民署之間的合作,馬來西亞得以在1991年11月關閉比農島難民營,減少當地的越南難民人數。在1994年參加自願遣返計劃的難民共有3,000人,令馬來西亞收容的難民人數減少到6,000人。大部分留下來的難民都無法通過聯合國難民署進行的甄別程序,列為非法移民,不過這群人大都不願意返迴越南,結果他們在199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關閉新街場難民營的時候發動示威、暴動。後來新街場難民營在1996年6月關閉,而最後一批難民也在2005年返迴越南。


    越南在1988年宣布從柬埔寨撤兵,馬越關係也在同時開始恢複。兩國政府高層在1990年代初多次互訪,舉行多次雙邊峰會,簽訂多項倡議經濟合作、經濟建設的協議。馬來西亞駐胡誌明市領事處在1991年1月開館,由此也可以看出兩國關係的改善。兩國經濟關係日益密切之際,越南在1994年表示有意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並於1995年加入東盟,得到馬來西亞的支持和熱烈歡迎。


    1990年代馬越關係的特征是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的推展;自2000年起,兩國也開始在其他領域合作。當年越南和馬來西亞簽訂協議,促進兩國執法機關合作,打擊跨國販毒活動。兩國又於2004年簽訂綜合合作協議以及兩份諒解備忘錄,涉及的領域包括資訊科技、教育交流等各方麵。兩國又在2008年簽訂諒解備忘錄,開始在國防領域合作;根據備忘錄,兩國軍隊將舉行聯合軍訓,並開展軍事工業合作。兩國海軍也會阻止越南漁民越界前往馬來西亞海域捕魚,並控製海盜活動。


    截至2018年,馬來西亞是越南第六大貿易夥伴,也是越南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越南是馬來西亞第12大貿易夥伴,是馬來西亞最主要的食米來源,也是馬來西亞在東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在2019年上半年,越方出口額達35.2億美元,進口額達19.5億美元。越南向馬來西亞出口的商品包括電子產品、鋼鐵、玻璃、大米等。馬來西亞和越南還在當年簽署聯合聲明,建立經濟戰略夥伴關係,並簽訂諒解備忘錄,建立聯合巡邏機製、開設聯絡熱線、在海上搜救、遏止海盜活動等領域進行合作。


    在政治方麵,馬、越雙方經常派代表團和高層互訪。馬來西亞guojiayuanshou端古米詹再納阿比丁(2009年)、蘇丹端古阿卜杜勒哈利姆(2013年),首相納吉布阿卜杜勒拉紮克(2014年)、馬哈蒂爾(2019年)等先後訪問越南,越南國家zhuxi張晉創(2011年)、政府總理阮晉勇(2015年)等先後訪問馬來西亞。其中,阮晉勇在2015年8月訪問馬來西亞期間,代表越南和馬來西亞簽署聯合聲明,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框架。


    同英國的關係


    馬曾是英國殖民地,後加入英聯邦,並與英同為“五國聯防安排”成員,雙方關係密切。80年代初馬收購英資企業導致兩國關係趨於冷淡,後雖有所迴升,但仍時有摩擦。1995至1996年間,前首相敦馬哈蒂爾醫生三度訪英,兩國關係有了較大改善。2005年3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英。9月,巴達維總理赴英國倫敦出席大馬全球促銷巡迴發展會並發表演講。2006年7月,副首相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英。


    同日本的關係


    兩國經貿關係密切。上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總理就提出向日本學習的“向東看”政策,旨在通過引進日本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2005年,雙邊貿易額1129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1.67%。2005年5月,巴達維總理訪日,雙方同意於年底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12月,馬與日本簽署兩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成為繼新加坡和墨西哥之後第3個與日本簽署此類協議的國家。2006年5月,巴達維總理訪日。6月,日本明仁天皇訪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日。


    同韓國的關係


    韓國與馬來亞聯合邦於1960年2月23日建交。1962年5月,韓國在馬來亞首都吉隆坡設立駐馬大使館。1964年4月,馬來西亞在韓國首都首爾開設駐韓大使館。1966年2月7日,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出訪馬來西亞,受到時任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古伊斯邁爾納西魯丁沙和馬來西亞總理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接見。


    1993年5月23日,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飛往韓國展開三天訪問,出席於5月24日在漢城(今首爾)舉行的“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首腦論壇,並在大會上與時任韓國總統金泳三握手為禮。在三天訪問期間,馬哈蒂爾也與韓國企業家對話,以爭取他們到馬來西亞投資。


    2010年12月9日至10日,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在兩國建交五十周年之際對馬來西亞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2019年3月13日,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到訪馬來西亞,在布城首相署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會麵,出席聯合記者會,這是文在寅擔任總統後首次對馬來西亞進行訪問,馬哈蒂爾讚揚韓國汽車工業出色並希望兩國可多個領域合作。同年11月,馬哈蒂爾訪問韓國。期間,奉行“向東政策”的馬來西亞與奉行“新向南政策”的韓國決定在2020年建交60周年時將雙邊關係提升為戰略夥伴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美近年來一直是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外來投資者。2005年,馬美雙邊貿易額1609.5億令吉,占馬外貿總額的16.63%。1999至2003年6月,美對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50.74億美元。兩國在“民主”、“人權”等問題上矛盾較深,雙邊關係曾因“安瓦爾事件”受到一定影響。“911”事件後,美出於國際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視馬在伊斯蘭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兩國政治關係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強。


    同以色列的關係


    兩國之間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主要是因為馬來西亞musilin的人口眾多,在以巴衝突中站在巴勒斯坦一方,拒絕承認以色列為合法國家。故此馬來西亞護照上用馬來文和英文印上“本護照適用於世界各國,以色列除外。”的字句。


    1956年,既是馬來亞聯合邦獨立前一年,以色列外交部長摩西夏裏特訪問了吉隆坡。他描述,當時東姑阿都拉曼對於他在馬來亞委任一名以色列領事的建議“毫不猶豫”。當馬來亞於1957年申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時,以色列投票支持馬來亞的加入。在1960年代初,以色列雖多次試圖將兩國關係正式化,但卻遭到拒絕,並將此事解釋為國內的激進伊斯蘭勢力和阿拉伯的施壓導致了馬來亞和以色列極其敏感的局勢。


    1990年代初期,隨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談判和解的勢頭增強,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曾考慮與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在任副國際貿易及工業部長蔡銳明在1994年更提及以色列市場最終可能成為馬來西亞的投資地之一。但是,馬哈迪的隨後被批評者指責為猶太複國主義者,並被申斥破壞國家誠信、試圖摧毀伊斯蘭教等:45–47。馬哈迪分別在1993、1997和1999年致函以色列總理伊紮克拉賓、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埃胡德巴拉克。在2012年,政府決定公開這些信函的內容,以消除有關馬哈迪政府朝著承認以色列國的方向發展的指控。


    同朝鮮的關係


    兩國於1973年6月30日正式建交。2003年,雙方在對方國家設立大使館,馬來西亞駐朝鮮大使館設於平壤,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設於吉隆坡。2009年,朝鮮向馬來西亞開放入境簽證;馬來西亞成為首個朝鮮免簽的國家。


    1978年8月20日,四名馬來西亞籍和一名新加坡籍女子在接受一名神秘男子的邀請前往朝鮮附近海域後神秘失蹤,至今未歸,有觀點猜測幾人被朝鮮特工綁架。


    2017年2月13日,朝鮮公民、時任領導人金正恩之兄金正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機場遇刺身亡,朝鮮拒不配合馬來西亞官方對該事件的調查,導致兩國關係開始緊張。馬來西亞宣布將召迴駐朝鮮大使,之後宣布停止向朝鮮公民的免簽政策。3月5日,馬來西亞外交部宣布將朝鮮駐馬大使薑哲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下令其在48小時內離開馬來西亞。朝鮮外務省隨後亦驅逐了馬來西亞駐朝大使。3月7日,朝鮮宣布禁止在朝鮮的馬來西亞公民離境。馬來西亞隨後也向在馬的朝鮮公民實施禁止離境,引起人質外交危機。兩國隨後通過談判協商,最終馬來西亞同意將金正男遺體,和3名涉案朝鮮籍嫌犯;朝鮮駐馬大使館二等秘書玄光城、高麗航空職員金旭日和李智同送返迴國,朝鮮也同意將滯留在當地的大馬公民送返迴國,兩國緊張關係才告一段落。而在一係列事件發生後,大馬政府在2017年停止了馬來西亞駐朝鮮大使館的運作。


    2018年,馬來西亞希望聯盟執政之後,新任首相馬哈迪莫哈末對於2018年朝美首腦會晤表示歡迎,並表示世界不應對金正恩懷疑並應學習他對於和平的期盼。在東京的一個記者會上,馬哈迪希望朝美首次峰會能取得好結果,並表示馬來西亞重開朝鮮駐當地大使館,改善因金正男遇刺事件而低落的兩國關係。


    2021年3月19日,朝鮮因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在同月9日批準將涉嫌洗錢、偽造文件,協助朝鮮進行非法運輸等罪名的朝鮮公民文哲明(???,音譯)引渡至美國,朝鮮單方麵宣布與馬來西亞斷交。朝鮮外務省的聲明指控馬來西亞勾結美國並以接受美國援助換取將有關朝鮮公民引渡至美國;而馬來西亞外交部則對事件表示深切遺憾,並譴責朝鮮單方麵宣布斷交是不友好、不具建設性,以及罔顧相互尊重精神和國際社會成員間友好關係的舉措。強調引渡程序遵從法治和司法獨立原則,且已命令朝鮮外事人員及其親屬在48小時內離開馬來西亞,同時宣布正式關閉在2017年就停止運作的馬來西亞駐平壤大使館。


    同其他國家的關係


    2006年1月,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訪馬。2月,阿都拉首相訪問澳大利亞。3月,伊朗總統內賈德訪馬。5月,巴達維總理訪問牙買加。6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訪馬;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吉布訪問印度。7月,東帝汶總理奧爾塔訪馬。8月,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訪馬。9月,巴達維總理赴芬蘭出席第6屆亞歐會議,赴古巴出席第14屆不結盟運動峰會,赴美國出席第61屆聯大。11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巴基斯坦。12月,巴達維總理訪問委內瑞拉。


    旅遊


    東南亞扼守馬六甲海峽的花園國度,純淨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雨林以及現代化的都市組合成了馬來文化的發源地。馬來西亞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擁有很多高質量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熱帶叢林、珍貴的動植物、千姿百態的洞穴、古老的民俗民風、悠久的曆史文化遺跡以及現代化的都市。


    沙巴


    沙巴有很多聞名世界的觀光區神山公園(kinabalunationalpark)、東姑阿都拉曼公園(tunkuabdulrahmanpark)、西比洛人猿保護中心(sepilokorangutanrehabilitationcentre)、哥曼洞(gomantongcave)、西陵安海龜島(seringanindnationalpark)、danumvalley、西巴丹島(pusipadan)、沙巴州博物館。


    沙巴州首府亞庇


    美人魚島(mantananiind)、迪加島(putiga)、kawakawa紅樹林、環灘島(mengalumind)marimari文化村、龍尾灣(kellybays)、海島公園(sapi/manukan/mamutik)世界十大最佳日落觀賞點丹絨亞路海灘、美人魚島每天有上島人數限製,需要提前預定。


    檳城


    檳城蝴蝶園,園內有50多種3000多隻蝴蝶和青蛙、蠍子及其他昆蟲,還有百合花池塘、瀑布、隧道、泥泡地、實驗室等。


    砂拉越


    砂撈越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州,分散著27種部落民族,是一個多文化的地域。在沙拉越,每公頃的樹林種類比整個北美洲還多,一棵參天大樹上有上千種昆蟲。


    砂撈越地洞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天然洞穴,寬450公尺,高100公尺。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曆史最悠久的古城。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素丹國(滿剌加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曆受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數百年來,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羅人及爪哇人相繼來到馬六甲,經過長期的交流,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匯成特有的文化風貌。這裏有中國式的住宅,荷蘭式的紅色樓房和葡萄牙式的村落。市內古代修建的街道,至今依然保存較好,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木門上裝著瑞獅門扣,窗上鑲龍嵌鳳,古色古香,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曆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中國山


    又名三保山,是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命名的,此山位於馬六甲市郊。


    荷蘭紅屋


    建於17世紀,是東南亞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300多年來,它一直是政府機關所在地,直至1980年才改為馬六甲博物館。荷蘭式惹蘭叻參紅屋有厚厚的紅磚牆,笨重的硬木門,門前是寬闊的石級。館內保留了馬六甲各個時期的曆史遺物,包括荷蘭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紀以來的服裝,馬來人婚嫁服飾,金、銀、珠寶手工藝品以及在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類古代船隻的圖片等。館內還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錢幣和郵票。


    葡萄牙城山


    在馬六甲市西南,接近馬六甲河口,有一座山,是馬六甲蘇丹拜裏米蘇拉將中國明成祖贈送的金龍文箋勒石樹碑之處,明成祖曾封此山為“鎮國山”,後名聖保羅山。山的東南麓有一座“沒有牆的城門”,那是馬來西亞曆史遺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