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polska,英語:therepublicofpnd),簡稱波蘭,首都華沙,位於歐洲中部,西與德國為鄰,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東鄰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北瀕波羅的海。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全境地勢平坦,礦產資源豐富。總麵積平方千米,海岸線528千米,全國共有16個省、314個縣。截至2022年3月,總人口為3803萬,主要為波蘭族,此外還有德意誌、白俄羅斯、猶太等少數民族,多數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波蘭語。


    波蘭國家起源於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裏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公元9、10世紀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複獨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戰後建立波蘭共和國,後改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二戰後,波蘭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1989年,波蘭政治經濟體製實施轉軌,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


    波蘭是中等發達國家,是中東歐地區重要的農業、工業國和人口最多的國家。波蘭是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成員國。2021年,波蘭國內生產總值為5744億歐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波蘭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


    外文名:波蘭語:rzeczpospolitapolska,英語:therepublicofpnd


    人口數量:3800萬人


    簡稱:波蘭


    人口密度:126人/平方公裏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波蘭族


    首都:華沙


    主要宗教:羅馬天主教


    主要城市:克拉科夫,羅茲,弗羅茨瓦夫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5月3日


    水域率:2.6%


    國歌:《波蘭沒有滅亡》


    gdp總計:5175.43億美元


    國家代碼:pol


    人均gdp:美元


    官方語言:波蘭語


    國際電話區號:+48


    貨幣:茲羅提


    國際域名縮寫:.pl


    時區:utc+1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半總統共和製


    國花:三色堇


    國鳥:白尾海雕


    曆史沿革:


    史前時期


    波蘭在大約50萬年前已開始有直立人居住,但限於當時的惡劣氣候,他們並沒有建立更多的永久性聚居地。大約1.2萬年前,隨著末次冰期的結束,波蘭氣候顯著好轉,開始有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到來。新石器時代的波蘭,技術已有一定發展。庫亞維地區的考古發現證實,歐洲早在公元前5500年就開始製作奶酪;而在布羅諾奇采(英語:bronocice)發現的陶器(英語:bronocicepot)製作於約公元前3400年,其上有已知最早的對輪式車輛的描繪。


    波蘭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以人口密度的增加、早期柵欄式定居點的建立和盧薩蒂亞文化(英語:lusatianculture)的發展為主要特征。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是位於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比斯庫平(英語:biskupin)的青銅時代後期(公元前8世紀中期)盧薩蒂亞文化遺址。


    古典時代(公元前400年至公元500年)的波蘭,民族成分複雜,主要有凱爾特人、斯基泰人、日耳曼人、薩爾馬提亞人、波羅的人、斯拉夫人等。考古發現證實,羅馬帝國曾向今天的波蘭派遣羅馬軍團,以保護琥珀貿易。公元6世紀左右,伴隨著第二波民族大遷徙,古代波蘭諸部落(英語:polishtribes)逐漸形成。他們是斯拉夫人的一支,但也可能包含被他們同化的先民。10世紀初期,西波裏安人統一了這一地區的萊基特人部落,成立了一個部落聯盟,後來演變為君主製中央集權國家。


    皮雅斯特王朝時期


    10世紀中葉左右,在皮雅斯特王朝統治之下,波蘭開始形成統一的實體。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迎娶了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女兒杜布拉娃後第二年,即966年,在拉丁禮教會的主持下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並將其定位作國教,開啟波蘭的基督教化。一份名為dagomeiudex的文件確定了波蘭的地理邊界及首都,並將其君主製置於聖座的保護之下。高盧無名氏在波蘭最古老的編年史《波蘭王子的事跡(英語:gestaprincipumpolonorum)》中描述了其早期起源。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事件是聖道博的殉道。他於997年被異教徒殺害,據說他的遺體被梅什科一世的繼任者波列斯瓦夫一世花重金買迴。


    1000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三世處獲得主教授職權,為波蘭成為獨立王國奠定了基礎。同時,奧托三世同意設立主教轄區。隨後,第一批波蘭教區在克拉科夫、科沃布熱格和弗羅茨瓦夫等地建立。在格涅茲諾會晤中,奧托三世授予波列斯瓦夫一世王權象征和聖槍複製品。1025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第一任國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將波蘭的版圖擴張到了盧薩蒂亞、摩拉維亞、上匈牙利、基輔羅斯西南部等地。


    波蘭從異教向基督教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11世紀30年代曾發生大規模的異教徒叛亂(英語:paganreactioninpnd)。1031年,梅什科二世失去國王的頭銜,並被迫逃亡。國內持續不斷的異教徒騷亂促使卡齊米日一世於1038年將首都遷到克拉科夫。1076年,波列斯瓦夫二世重獲“國王”稱號,但在1079年因謀殺斯坦尼斯勞斯主教(英語:staniusofszczepanow)而被貴族推翻。1138年,波列斯瓦夫二世將他的土地分封給他的兒子們,使波蘭分裂為五個公國。這些公國包括小波蘭、大波蘭、西裏西亞、馬佐夫舍和桑多梅日。1226年,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邀請條頓騎士團協助對抗普魯士異教徒,這一決定導致了後世波蘭與條頓騎士團數百年的戰爭。


    13世紀中葉,下西裏西亞公爵亨裏克一世和亨裏克二世致力於統一支離破碎的各公國,但蒙古人的入侵和亨裏克二世的陣亡阻礙了統一進程。蒙古人的屢次入侵使波蘭受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對手工業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促使德意誌人和佛蘭德人遷往波蘭,當時的波蘭各公爵也鼓勵這一遷移。1264年大波蘭公爵“虔誠的博萊斯瓦夫(英語:boles?awthepious)”頒布了卡利什法,授予因受到歐洲其他地區的迫害而來到波蘭的猶太人前所未有的自治權。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加冕為波蘭國王,成為自1296年普熱梅斯瓦夫二世以來統一波蘭的第一位國王,也是第一位在克拉科夫瓦維爾主教座堂加冕的國王。


    1333年,卡齊米日三世即位。其在位期間,波蘭的城堡基礎設施、軍事、司法和外交等方麵均取得了顯著發展,從而轉變為歐洲一大強國。1340年,卡齊米日三世確立了波蘭對魯塞尼亞的統治,並為防止黑死病蔓延而實施隔離措施,使波蘭成為受黑死病影響最小的歐洲國家之一。1364年,卡齊米日三世建立了克拉科夫大學,為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1370年,卡齊米日三世去世,皮雅斯特王朝宣告終結。其外甥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一世繼任波蘭國王。1384年,拉約什一世的小女兒雅德維加繼位,成為波蘭第一位女性君主。


    雅蓋隆王朝時期


    1386年,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聯姻,標誌著波蘭立陶宛聯盟(英語:polish–lithuanianunion)的形成。這一聯盟關係的形成,將麵積廣闊、人口眾多的立陶宛地區納入波蘭的勢力範圍,形成當時歐洲最大的政治實體之一,並對當地的人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波羅的海地區,波蘭、立陶宛兩國與條頓騎士團的衝突仍在持續,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德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1454年,普魯士地區的城市和貴族發動起義反抗條頓騎士團的統治,並要求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雅蓋隆契克將普魯士並入波蘭,十三年戰爭爆發,直到1466年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簽訂《第二次托倫和約》,將普魯士納入波蘭勢力範圍,戰爭才宣告結束。同時,雅蓋隆王朝也確立了對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統治。在南方,波蘭與奧斯曼帝國和克裏米亞汗國對抗,在東方戰線上,則幫助立陶宛與莫斯科大公國作戰。


    這一時期的波蘭,封建製度蓬勃發展,經濟上則以農業為主,地主貴族的勢力日益強大,將農民固定在私人莊園或農莊(英語:folwark)內。1493年,揚一世阿爾布雷赫特設置了眾議院和參議院,從而確立了兩院製議會製度。1505年,眾議院通過了《無新法》,將絕大部分立法權由君主移交給貴族,貴族開始掌握國家政權,標誌著“黃金自由”時期的開始。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對波蘭基督教影響深遠,並促使波蘭政府製定了宗教寬容政策,這在當時的歐洲是獨一無二的。宗教寬容使波蘭得以避免陷入宗教動蕩和宗教戰爭之中。與此同時,波蘭兄弟會(英語:polishbrethren)開始興起,其以非三位一體為主要教義,從而脫離了加爾文教派,成為一位論的先驅之一。


    齊格蒙特一世和齊格蒙特奧古斯特統治時期,歐洲文藝複興的浪潮使得波蘭各界喚起了一種需要促進文化覺醒的緊迫感,從而推動了波蘭黃金時代(英語:polishgoldenage)的到來。在這一時期,波蘭經濟文化繁榮。博娜斯福爾紮是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作為米蘭公爵的女兒和齊格蒙特一世的妻子,她為波蘭的建築、飲食、語言和風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


    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標誌著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建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實行君主選舉製,但統治權掌握在貴族手中。此後,波蘭迎來了一段繁榮時期,並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之一,勢力遍及中歐、東歐、東南歐和北歐。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其鼎盛時期麵積約100萬平方公裏,是歐洲最大的國家。同時,波蘭在新獲得的領土上實施波蘭化(英語:polonization)政策,這些政策遭到了少數民族和宗教少數群體的抵製,也影響了後世的東歐格局。


    1573年,第一位經選舉即位的國王亨裏克五世批準了要求未來君主尊重貴族權利的《亨裏克條款(英語:henricianarticles)》。其繼任者斯特凡巴托裏在利沃尼亞戰爭中領導聯邦軍隊取得勝利,使波蘭獲得了更多波羅的海東岸的土地。隨後,國家事務由王室總理大臣揚紮莫厄斯基領導。1592年,齊格蒙特三世繼承瑞典國王之位。此後,波蘭和瑞典兩國之間建立聯盟,直到1599年齊格蒙特三世被瑞典議會廢黜為止。1609年,齊格蒙特三世乘俄羅斯陷入內戰之機,入侵俄羅斯。一年後,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的波蘭翼騎兵部隊在克魯希諾擊敗俄軍(英語:battleofklushino),隨後波蘭占領莫斯科,時間達兩年之久。同時,在東南戰線上,波蘭也在與奧斯曼帝國作戰。1621年,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率領波蘭軍隊,在霍騰取得了對土耳其人的決定性勝利(英語:battleofkhotyn),導致奧斯曼蘇丹奧斯曼二世的垮台。


    齊格蒙特三世統治時期,波蘭恰逢白銀時代,同時其自身也熱衷於慈善,但其功績為暴政所掩蓋。繼任的瓦迪斯瓦夫四世主張宗教寬容,在位期間扞衛了波蘭的領土,但其逝世後,波蘭立陶宛聯邦即因內亂和戰爭而衰落。1648年,波蘭對烏克蘭的殘暴統治使烏克蘭人民不堪忍受,引發了赫梅爾尼茨基起義;1655年,瑞典進攻波蘭,波蘭進入大洪水時代;1657年,普魯士也宣告獨立(英語:treatyofbromberg)。1683年,揚三世索別斯基在維也納之戰中擊敗了奧斯曼軍隊,從而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的進一步擴張。隨後的奧古斯特二世和奧古斯特三世時期,波蘭經曆了大北方戰爭和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兩場大規模戰爭,國力進一步受到影響,同時,鄰國的崛起使得波蘭的外部環境也逐漸轉差。


    俄普奧瓜分波蘭


    1764年,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支持下,經眾議院選舉即位。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一方麵有推行現代化改革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麵又需要與周邊國家維持和平關係。1768年,巴爾聯盟成立,旨在保衛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天主教獨裁體製與內政外交的獨立,而這與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親俄態度和宗教平等理念相矛盾。隨後,巴爾聯盟對俄羅斯發動“聖戰”,造成了國內局勢的嚴重動蕩,加之政府重組的失敗,給鄰國的幹預提供了完美的借口。


    1772年,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眾議院在三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批準了這一行為,並將其作為既成事實。1773年,波蘭製定了一係列重大改革計劃,其中包括成立歐洲第一個教育主管部門——國民教育委員會(英語:missionofnationaleducation)。1783年,波蘭正式規定禁止對學生進行體罰。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也是波蘭啟蒙運動(英語:polishenlightenment)的領袖人物,在位期間鼓勵工業發展和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建設。由於他對藝術和科學的貢獻,他被授予皇家學會院士稱號。


    1791年,眾議院通過《五三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製。《五三憲法》是歐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現代意義上的憲法。該憲法限製貴族利益的條文觸動了國內貴族的利益,部分反對者組成了塔戈維查聯盟,向俄羅斯求助,引發了1792年俄波戰爭。由於擔心波蘭霸權的複興,1793年,俄羅斯和普魯士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使波蘭的國力大為削弱。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奧三國第三次瓜分波蘭,此後,波蘭立陶宛聯邦不再作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存在,波蘭進入長達123年的亡國時期。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於同年11月25日遜位。


    亡國及分治時期


    麵對國家危難,波蘭人民數次發動起義,反抗俄、普、奧三國及其占領軍。1794年,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老兵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率領不滿於國家被瓜分的波蘭人,發動起義反抗俄、普兩國。盡管起義軍在拉茨瓦維采戰役(英語:battleofrac?awice)中取得了勝利,但起義最終仍然失敗。


    1806年,揚亨利克東布羅夫斯基在拿破侖一世進軍普魯士之際,發動起義,解放波蘭西部。根據1807年的《提爾西特條約》,華沙公國成立。該國為法國的附庸國,由弗裏德裏克奧古斯特一世擔任公爵,領土包括現代波蘭的中部和東南部。在拿破侖戰爭當中,波蘭人積極幫助法國軍隊,尤其是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手下的軍隊。1815年拿破侖被流放後,維也納會議廢除了華沙公國,其領土被分為俄屬波蘭會議王國、普屬波森大公國、奧屬加利西亞以及克拉科夫自由市等部分。


    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是波蘭和美國兩國共同的民族英雄。


    1830年,華沙軍官學校的士官發動十一月起義,被俄羅斯鎮壓。此後俄羅斯廢除了波蘭會議王國的憲法(英語:constitutionofthekingdomofpnd)、軍隊(英語:armyofcongresspnd)和立法機構。1848年革命期間,大波蘭地區的波蘭人發動起義(英語:greaterpnduprising),反抗當局的強製同化政策。起義失敗後,波森大公國被降為一個普通省份,並隨著德意誌的統一而成為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而在俄占波蘭,一月起義的失敗引發了俄羅斯當局在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嚴厲報複,隨之而來的則是對波蘭猶太人的驅逐及屠殺。盡管此後的曆史頗為坎坷,但到了19世紀末,俄占波蘭已經高度工業化,是煤、鋅、鐵和紡織品的主要出口地區之一。


    第二共和國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同意恢複波蘭的獨立國家地位,1919年6月的《凡爾賽條約》確認了這一地位。一戰中,波蘭有多達200萬人參戰,超過45萬人陣亡。1918年11月與德國停戰後,波蘭重新獲得獨立,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通過波蘇戰爭等一係列戰爭的勝利,波蘭第二共和國確立了其主權。在此期間,波蘭成功地將三片原屬於不同帝國的領土融合為一個有凝聚力的新興民族國家。


    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標誌著波蘭政治新時代的開始。在一戰前的幾十年裏,波蘭的政治活動家們始終為俄、德、奧三國所壓迫,難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傳統,因此戰後的波蘭亟需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體係。因此,伊格納奇揚帕德雷夫斯基等諸多此前流亡的波蘭活動家紛紛返國,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新成立的政府機構中擔任關鍵職務。1922年,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統加布列爾納魯托維奇在華沙的一間畫廊被右翼民族主義者埃利尤什涅維亞多姆斯基(英語:eligiuszniewiadomski)刺殺,影響了波蘭的政治局勢。


    1926年,戰爭英雄約瑟夫畢蘇斯基元帥發動五月政變奪取政權,並建立無黨派的薩納齊亞體製,以防止激進左翼和右翼政治組織破壞國家的穩定。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於波蘭國內政治極端主義的威脅日趨嚴重,波蘭政府取締了一些激進政治組織,並禁止所有共產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政黨在國內的一切活動,但這一政策反而使波蘭的政治形勢更加不穩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9月17日,蘇聯跟進入侵。1939年9月28日,華沙淪陷。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波蘭被分為兩部分,西部由納粹德國占領,東部由蘇聯占領。1939年至1941年間,蘇聯政府流放了數以千計的波蘭人,同時內務人民委員部大批處決波蘭戰俘,製造了多起屠殺事件,其中最典型、影響最大的則是卡廷慘案。1939年11月,納粹當局唿籲“徹底滅絕整個波蘭民族”,並在《東方總計劃》中規劃了滅絕的具體流程。


    二戰期間,波蘭參戰人數位居歐洲第四。具體而言,參戰的波蘭軍隊可分為忠於波蘭流亡政府的西方軍團和蘇聯領導下的東方軍團。在諾曼底、意大利、北非等戰場,都可以看見波蘭士兵的身影。在卡西諾戰役中,波蘭士兵做出的貢獻尤為巨大。此外,波蘭的情報人員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提供了來自歐洲及其他地區的大量情報,並成功破解了納粹德國使用的恩尼格瑪密碼機。而在東方戰場上,由蘇聯支持的波蘭第1集團軍在解放華沙和柏林的戰役中也有著出色的表現。


    在國內戰線上,麵對殘暴的納粹德國占領者,波蘭人民從沒有停止抗爭。大體而言,抗爭力量可分為兩支,一支是貫穿占領時期始終的抵抗運動(英語:polishresistancemovementinworldwarii),另一支則是在戰爭中期成立的波蘭家鄉軍。波蘭的抵抗運動是二戰歐洲三大抵抗運動之一,其組織了一係列秘密活動,形成了一個地下國家,並擁有完備的教育和司法體係。由於抵抗運動忠於流亡政府,反對共產主義,因此其於1944年夏季組織了暴風行動(英語:operationtempest),其中包括8月1日的華沙起義。


    納粹德國軍隊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下,在波蘭建造了特雷布林卡、馬伊達內克、奧斯威辛等六座滅絕營。納粹運用鐵路運輸體係,從占領區各地運來上百萬的猶太人,隨後在滅絕營將其全部殺害。據統計,在納粹占領期間,共有300萬波蘭猶太人(約占戰前波蘭猶太人總數的90%)以及180至280萬波蘭人被納粹殺害。僅華沙起義就有15萬波蘭平民遇害。此外,在1939年至1941年間,在蘇聯占領的波蘭領土上,也有約15萬波蘭人遇害;而在1943年至1944年間,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屠殺了10萬波蘭人。在二戰所有參戰國當中,波蘭的人口損失比例最大,共有600萬人喪生,占戰前波蘭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半數為猶太人。在所有死者中,隻有約10%屬於戰死。


    二戰結束後,波蘭的邊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超過200萬波蘭前東部領土上的波蘭居民被蘇聯驅逐,而奧得河-尼斯河線成為波蘭新的西部國境線,因此,波蘭的領土減少了約20%。這一大規模領土變更,使得上百萬人被迫背井離鄉。


    人民共和國時期


    在斯大林的堅持下,雅爾塔會議批準在莫斯科組建新的、親共的波蘭臨時聯合政府,忽視了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這一舉動使得諸多波蘭人深感為西方盟國所背叛。1944年,斯大林向丘吉爾和羅斯福保證維護波蘭的主權並允許舉行民主選舉。然而,在1945年二戰勝利後,蘇聯占領當局操縱了選舉,從而為蘇聯在波蘭事務上的支配地位提供合法性。與東方集團的大部分其他國家類似,蘇聯在波蘭建立了一個新的共產主義政府。然而,波蘭境內的fangong主義叛亂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50年代。


    盡管遭到波蘭國內各界的廣泛反對,波蘭新政府仍然接受了蘇聯對戰前波蘭東部地區(包含維爾紐斯和利沃夫等主要城市)的吞並,並同意蘇聯紅軍在波蘭領土上永久駐軍。在隨後的冷戰期間,華沙條約組織的組建,促成了波蘭政治局勢的變化,並成為波蘭完全融入東方集團體係的象征。


    1947年2月19日,新政府通過了《小憲法(英語:smallconstitutionof1947)》,從而控製了國內的政治局勢。1952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56年,博萊斯瓦夫貝魯特去世後,繼任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釋放了一批政治犯,並放寬言論自由、推行黨內民主。進入60年代後,政策一度迴歸保守。1970年,愛德華蓋萊克上台後,重新推行較為自由的政策,並實行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總的來說,波蘭是東方集團中最為自由的國家之一。


    1980年的大規模罷工行動催生了團結工會。起初的團結工會是較為純粹的工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逐漸成為一股反對執政當局的政治力量,並得到了美國等國家的支持。盡管受到國家機器的打壓,但它仍然削弱了波蘭統一工人黨的主導地位。1989年,團結工會在波蘭自二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部分自由和民主的議會選舉中獲勝。1990年,團結工會候選人萊赫瓦文薩在總統選舉中獲勝,就任總統。團結工會運動引發了歐洲共產主義政權的崩潰。


    當代波蘭


    20世紀90年代早期,萊謝克巴爾切羅維奇(英語:leszekbalcerowicz)推行“休克療法”,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休克療法”的推行使波蘭的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出現了暫時性的下降,但隨後波蘭經濟即開始騰飛,1995年的gdp已經恢複到東歐劇變前的水平。波蘭於1991年成為維謝格拉德集團的成員,並於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3年6月,全民公投同意波蘭加入歐盟;2004年5月1日,波蘭正式加入歐盟。


    2007年,波蘭加入申根區,取消了與歐盟其他相鄰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製措施,允許其人口在歐盟大部分地區完全自由流動。2010年4月10日,波蘭總統萊赫卡欽斯基和其他89名波蘭高級官員在俄羅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因飛機失事喪生。


    2011年,執政黨公民綱領在當年的議會選舉中成功獲得連任。2014年,時任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被選為歐洲理事會zhuxi,因而辭去總理職務。此後,由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領導的保守主義政黨法律與公正相繼贏得了2015年和2019年的議會選舉,加劇了國內的歐洲懷疑主義和與歐盟之間的摩擦。2017年12月,馬特烏什莫拉維茨基繼任總理一職。2020年總統選舉中,安傑伊杜達以微弱優勢獲得連任。


    地理環境:


    位置


    波蘭位於歐洲大陸中部或中歐東北部。最南端為北緯49°00′,最北端為北緯54°50′,最東端為東經24°09′,最西端為東經14°08′。東部和東北部分別與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飛地“加裏寧格勒地區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毗鄰,西部與德國相連,北臨波羅的海並與瑞典和丹麥遙遙相對。南北長649公裏,東西相距689公裏。邊界線總長3538公裏,其中海岸線長528公裏。


    地形


    總體上說,波蘭中北部大部分地區屬於中歐平原,南部地區則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全國大部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73米。


    海岸線從西部邊境的波美拉尼亞灣(英語:bayofpomerania)延伸到格但斯克灣,全長共770千米。其間沙丘密布,也有沙嘴、瀉湖等地貌,較典型的有海爾半島和維斯圖拉瀉湖等。沃林島是波蘭最大的島嶼,也是沃林國家公園的主體。


    波蘭南部的山脈有東半部的喀爾巴阡山脈和西半部的蘇台德山脈。塔特拉山脈位於南部邊境,是喀爾巴阡山脈最高的一部分,其中的萊希山海拔2,501米,是波蘭最高峰。斯涅日卡山位於波蘭和捷克邊境,海拔1,603.3米,是蘇台德山脈的最高點。北部的埃爾布隆格地區拉茨基(英語:raczkielbl?skie)海拔-1.8米,是全國最低點。


    波蘭的河流多從南向北流入波羅的海,主要有維斯瓦河、奧得河、瓦爾塔河、西布格河等,其中維斯瓦河長1,047千米,是波蘭第一長河。波蘭境內還有冰蝕作用形成的9,300多個湖泊,湖泊密度居世界前列,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的馬祖裏亞等地區,最大湖泊為希尼亞爾德維湖,最深湖泊為漢恰湖。


    氣候


    由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所決定,波蘭氣候介於東歐大陸性氣候和西歐海洋性氣候之間,全境基本上屬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在通常情況下,波蘭全年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除山區外,年均氣溫為66.8c。最冷的1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5~-1c,最熱的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為17~19c。而每年夏季全國平均氣溫約為15c,最熱的地區即南部的西裏西亞氣溫約為19c;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為-1c4.5c,最冷的地區即西裏西亞的普魯什庫夫氣溫曾達-40.2c。冰凍期因地區不同而各異,東北部長達65天,山區超過130天。平原地區寒冷期長達天,山區超過200天。按區域劃分,波蘭的西部和北部主要屬海洋性氣候,那裏的冬天溫和而潮濕,夏天涼爽而多雨;波蘭的東部和南部大多屬大陸性氣候,那裏有寒冷的冬天和炎熱而幹燥的夏天。


    在波蘭,春天的初綠即第一批花蕾和葉芽通常在4月初出現。每年的5月到9月是波蘭最美好的季節,既溫暖又陽光明媚。9月被譽為“波蘭金色的秋天“的開始。到10月、11月,樹葉變成黃色、金色、紅色,繼而紛紛飄落。在波蘭,一年中平均有300天是多雲的天氣。因此,如果按天氣狀況(如氣溫)細分的話,波蘭則有6個季節,即除了春、夏、秋、冬4個典型的歐洲季節之外,還有“早春“和“早冬“2個季節。


    每年的降水量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為600毫米;南部丘陵地區和山區降水量最多,為1200~1500毫米;中部平原地區降水量最少,約為450~550毫米;一年之內降水量最多的季節為夏季(5~9月),約占年降水量的40%,主要在南部山區;降水量最少的時節為春夏之交,主要為中部地區。1997年7月,波蘭南部地區發生了幾百年未有過的特大洪水,包括工業重鎮弗羅茨瓦夫市在內的波蘭1/5的國土遭洪水侵襲,水災損失達數十億美元。這一年,波蘭也曾出現多年未遇的嚴冬寒春,甚至凍死了100多人。另外,據波蘭氣象與水利研究機構提供的數字,波蘭2000年6月的氣溫異常炎熱,6月22日科沃地區的氣溫高達36.9c。這也是自1951年以來波蘭6月份最高的氣溫,而且嚴重幹旱,全國多數地區少雨,降雨量僅相當於6月正常雨量的30%80%,但沿海地區卻出現暴雨。


    水文


    較大河流有維斯瓦河(長1047公裏)和奧得河(波蘭境內長742公裏),其中維斯瓦河被稱為波蘭的母親河。全國99.71%屬波羅的海流域,其中維斯瓦河流域占二分之一,奧得河流域占三分之一。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亞爾德維湖,麵積109.7平方公裏。


    自然資源


    波蘭森林資源較豐富,森林覆蓋率31%,下西裏西亞森林(英語:lowersilesianforest)是波蘭最大的連片森林。境內常見的樹種有橡樹、楓樹、山毛櫸、鬆樹、雲杉、冷杉等。據估計,全國森林中鬆柏類占69%。


    波蘭的動植物與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相類似。其中,歐洲野牛、白鸛和白尾海雕被定為國家的代表性動物,虞美人則在民間具有國花地位。歐洲野牛、歐亞河狸、歐亞猞猁、灰狼等動物物種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波蘭也是早已滅絕的原牛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最後一隻原牛於1627年死於波蘭。森林當中也分布著紅鹿、歐洲麅、野豬等動物。波蘭也是全球候鳥的重要棲息地之一,全球四分之一的白鸛分布於此。


    波蘭共有23個國家公園(英語:nationalparksofpnd),總麵積達公頃(1217平方英裏),占國土麵積的1%,其中比亞沃維耶紮原始森林和別什恰迪國家公園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外,波蘭境內還有123個景觀公園(英語ndscapepark)以及為數眾多的自然保護區。


    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


    1998年7月,波蘭眾議院通過一項決議,將全國49個省改為16個省:庫亞維-濱海省(kujawsko-pomorskie)、大波蘭省(wielkopolskie)、小波蘭省(ma?opolskie)、羅茲省(?odzkie)、下西裏西亞省(dolno?l?skie)、盧布林省(lubelskie)、盧布斯卡省(lubuskie)、馬佐夫舍省(mazowieckie)、奧波萊省(opolskie)、波德拉謝省(poskie)、濱海省(pomorskie)、西裏西亞省(?l?skie)、喀爾巴阡山省(podkarpackie)、聖十字省(?wi?tokrzyskie)、瓦爾米亞-馬祖裏省(warminsko-mazurskie)、濱海省(zachodniopomorskie)


    同時重新設立縣製,由省、鄉兩級改為省、縣、鄉三級,共設16個省,308個縣,2489個鄉。


    1998年10月,全國舉行了三級地方自治機構選舉。新機製於1999年1月1日啟動。


    波蘭行政區劃為省、縣、鄉三級製。根據2022年數據,波蘭全國共有16個省、380個縣、2,477個鄉。波蘭的主要城市通常同時具有縣和鄉的地位。省份大多基於曆史地區(英語:polishhistoricalregions)而建立,或因省內主要城市而得名。各省的行政權力由中央指派的省總督(英語:voivodesofpnd)、通過選舉產生的省議會(英語:voivodeshipsejmik)和由省議會推選產生的省長。


    主要城市


    華沙(warsaw),波蘭共和國首都、馬佐夫舍省省會,波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地處波蘭中部的維斯瓦河兩岸,都會區人口378萬,城市麵積510平方公裏,是歐盟第九大首都城市、19個世界一線城市之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擁有歐洲少數城市連同法蘭克福、倫敦、莫斯科和巴黎在內的由許多摩天大樓構成的天際線,也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全市共有綠地麵積1.26萬公頃,約占城市總麵積的27%,人均占有77.7平方米,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華沙是曆史名城,曾是中歐諸國貿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從公元10世紀起有居民點,13世紀獲得城市資格,15世紀城市開始有了一定的規模,曆來都是波蘭最大的城市,在一戰二戰時期一度被占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破壞,經過戰後幾十年的修複已經成為了一座美麗的城市。


    波茲南位於波蘭中西部的瓦爾塔河流域的平原上。全市麵積261.3平方公裏,人口60萬,是大波蘭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波蘭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目前,波茲南正努力發展成為“東方的蘇黎世”。道路交通係統往往被人們比作是經濟發展的“血管”。波茲南的位置恰好處於傳統貿易和交通線的交匯點上;往西可達巴黎,往東經華沙和柏林可達莫斯科,往南可達巴爾幹半島各國,往北經波羅的海可達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其鐵路和公路的密集度是波蘭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據統計,波茲南每100平方公裏擁有81.3公裏的公路和11.7公裏的鐵路。在對外航空方麵,波茲南機場主要與德國的杜塞爾多夫有航班來往,但還準備開辟前往哥本哈根及歐洲其他城市的航線。


    克拉科夫市位於波蘭南部離華沙約300千米的維斯瓦河畔,2020年總人口為77.9萬,是波蘭最大的文化、科學、工業與旅遊中心。


    革但斯克市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維斯瓦河的入海口,2019年總人口為47.1萬,是波蘭北部最大的城市,與索波特、格丁尼亞兩市形成龐大的港口城市聯合體——三聯城。其他重要城市還有羅茲、卡托維茨、波茲南等。


    國家標誌:


    國名


    波蘭的國名起源於6世紀至8世紀期間居住在今天的大波蘭地區瓦爾塔河流域的一支西斯拉夫部落——古波蘭人(波蘭語:pnie)。該部落的名稱源於原始斯拉夫語中的名詞pole(意為“田地”),而該詞本身又源於原始印歐語單詞pleh?-(意為“平地”)。這一詞源暗示了古波蘭人居住地區平坦的地形。英語中的pnd一詞由德語中對波蘭的稱唿polen與表示民族或國家的後綴nd組合而來,在16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在此之前,中世紀歐洲廣泛使用拉丁語polonia一詞指代波蘭。


    此外,波蘭還有lechia一稱,此稱唿較為古老,至今立陶宛語、匈牙利語、波斯語等語言中對波蘭的叫法仍基於此。這一稱唿可能源於傳說中萊基特人的統治者萊赫,也可能來自古代在今天小波蘭東南部地區居住的倫迪亞人(英語:lendians)。而部落的名稱又源於古代波蘭語(英語:oldpolish)單詞l?da(意為“平原”)。在lechia和polonia這兩個名稱出現的早期,中世紀的編年史家提到波蘭時,兩個名稱常常互換使用。


    國旗


    波蘭國旗由上白下紅兩條同寬的水平色條構成。波蘭憲法將這紅白兩色規定為國家代表色。在白條中央嵌了國徽的國旗變體在法律上保留給官方於國外或海上使用。波蘭人使用與變體旗類似、帶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為海軍旗。


    波蘭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紅色為國家代表色。這兩種顏色有著紋章學的血統並延伸自波蘭立陶宛聯邦兩個政體國徽上的顏色上的紅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蘭士兵配戴各種顏色的帽徽。國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為波蘭的國旗日。


    國旗每天都要懸掛於議會和總統府之類的最高國家機構。很多波蘭人和其他機構會在國定假日與其他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懸掛國旗。現行波蘭法律規定隻要不對國旗不敬,國旗的使用不會受到限製。


    由於紅白雙色橫條身為相當普遍的一種設計,許多旗幟與之類似但與它毫無關係,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亞旗;有兩種國旗--印度尼西亞國旗和摩納哥國旗都將紅條放在白條上麵。在波蘭,很多旗幟是根據國旗設計的,用色也以國家代表色為主。


    國徽


    波蘭國徽是一枚紅色盾徽,上麵繪有一隻展翅翱翔的銀鷹。國徽的顏色曆史久遠,可上溯到公元6世紀。當時波蘭的一位部落酋長在西部的格涅茲諾山岩中發現一個鷹巢,被驚嚇的銀鷹迎著夕陽騰空飛翔而去。那舒展瀟灑而又剛柔並濟的雄姿使酋長大為讚賞,於是決定以迎著太陽展翅高飛的銀鷹作為家族的族徽,並在格涅茲諾建起一座城堡。後來這座城堡逐漸發展,成為波蘭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以及波蘭曆史上最早的首都。13世紀時,雄鷹徽記開始出現在波蘭國王的璽章上。1947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新政府決定沿用12世紀以來就使用的銀鷹徽標作為國徽,但去掉了鷹頭上的王冠圖案。1989年12月,波蘭共和國宣布恢複國徽雄鷹頭上的王冠,以此來弘揚波蘭悠久的曆史和古老的文化。


    國歌


    《波蘭沒有滅亡》


    18世紀,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三次瓜分,整個國家淪亡達123年之久。波蘭人民決不甘當亡國奴,波蘭著名愛國將領董布羅夫斯基在意大利組織誌願兵團,其中的一位指揮員維比茨基寫下了著名詩篇《波蘭沒有滅亡》,用肖邦的《馬祖爾卡》舞曲為主旋律,作為波蘭軍團的戰歌。1926年正式定為波蘭國歌。


    國花


    色堇(學名:vitricolorl.)是堇菜科堇菜屬的二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基生葉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具長柄,莖生葉葉片卵形、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圓或鈍,邊緣具稀疏的圓齒或鈍鋸齒。


    三色堇是歐洲常見的野花物種,也常栽培於公園中,是冰島、波蘭的國花。花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黃三色,故名三色堇。該物種較耐寒,喜涼爽,開花受光照影響較大。


    三色菫以露天栽種為宜,無論花壇、庭園、盆栽皆適合,但不適合室內種植。


    中藥材三色堇還可殺菌,治療皮膚上青春痘、粉刺、過敏問題,三色堇藥浴也有很好的豐胸作用。


    國鳥


    白尾海雕(學名:haliaeetusalbici):是鳥綱、鷹科、海雕屬的大型猛禽,體長84-91厘米。成鳥多為暗褐色;後頸和胸部羽毛為披針形,較長;頭、頸羽色較淡,沙褐色或淡黃褐色;嘴、腳黃色,尾羽呈楔形,為純白色。


    活動的海拔高度為2500-5300米。多活動於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澤地帶。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繁殖期間尤其喜歡在有高大樹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區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地帶。白天活動,雄鳥和雌鳥的叫聲明顯不同。常單獨或成對在大的湖麵和海麵上空飛翔,冬季有時也有3-5隻的小群在高空翱翔。主要以魚為食,常在水麵低空飛行,發現魚後用爪伸入水中抓邊。此外也吃野鴨、大雁、天鵝、雉雞、鼠類、野兔、麅子等,有時還吃動物屍體。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卵通常為2枚。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越冬於朝鮮、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為波蘭的國鳥。


    人口民族


    根據2021年統計數據,波蘭的人口為3820萬人,名列歐洲第9位、歐盟第5位,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22人。2019年,波蘭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42,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此外,波蘭深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困擾,國民年齡中位數約為42歲。


    在全國3820萬人口當中,約60%在城市或城鎮定居,40%在鄉村定居。2020年,50.2%的波蘭人居住在單戶住宅,44.3%居住在公寓。馬佐夫舍省是波蘭人口最多的省份,而華沙則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多達180萬人,若計入都會區則多達230萬人。卡托維茲城市群是波蘭最大的都市連綿區,人口介於270萬人和530萬人之間。波蘭南部的人口密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弗羅茨瓦夫和克拉科夫之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波蘭曾經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二戰前後的移民潮使波蘭逐漸轉變為一個單一種族國家。根據2011年波蘭人口普查結果,37,310,341人登記為波蘭人,846,719人登記為西裏西亞人,232,547人登記為卡舒比人,147,814人登記為德意誌人,其他民族有163,363人(0.41%),另有521,470人(1.35%)未登記自己的民族身份。官方人口統計數據不包括沒有永久居留許可或波蘭人證明(英語:kartapka)的移民工人。2017年,超過170萬烏克蘭公民在波蘭合法工作。波蘭的外來移民人數穩步上升,僅2021年,波蘭政府就批準了504,172個外國人工作許可。


    政治體製:


    政體


    波蘭是半總統半議會製國家,總統是guojiayuanshou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和政府分享行政權力。波蘭的總統選舉法規定,如某一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得票率超過有效選票的50%,即可當選。如無一人達到50%,則由獲選票最多的前兩名進入第二輪繼續競選,得票較多者當選。總統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府為貝爾維德宮。


    波蘭政府的結構包括了一個由總理為主導的內閣。總理從兩院製國會的下院多數黨成員中產生,由他向總統提名閣員名單,由總統任命。


    波蘭議會由下院議會(460名成員)和上院參議院(100名成員)組成。國會成員根據省劃直選產生,任期4年。根據1997年生效的現行波蘭憲法,除了兩個預留給少數民族政黨的席位外,隻有獲得總投票率5%的政黨才能進入國會。


    司法機構在決策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波蘭最高司法機構為波蘭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國家司法會議提名,由總統任命,法官任期終身。而憲法法官則由議會選出,任期9年。


    憲法


    1997年4月,波蘭國民大會通過新憲法。新憲法於1997年10月生效。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製度和以社會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製,規定: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總統和政府擁有執法權,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權。波蘭經濟體製的基礎為經濟自由化、私有製等原則。波蘭武裝力量在國家政治事務中保持中立。根據新憲法,如總統否決了議會或政府提交的法案,議會可以五分之三的多數否決總統的決定。


    議會


    波蘭議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任期4年。眾議院議員460名,參議員100名,均通過直接選舉產生。議會的主要職權是:製訂和頒布法律;通過關於規定國家活動基本方針的決定;對其他國家權力機關和管理機關的活動實行監督;任免部長會議或其個別成員;批準以若幹年為期的國民社會經濟計劃;批準年度國家預算;通過同意政府執行上年度預算結果和國民社會經濟計劃的決議;議會也可組織特別委員會,對激起公眾強烈反響的具體事件進行調查,並可通過不信任投票來體現對政府的不信任等。


    本屆議會於2019年10月成立。眾議院席位分配情況(2021年7月21日):法律與公正黨232席,公minlian盟(公民綱領黨、現代黨、倡議黨、綠黨)126席,左派聯盟(民主左翼聯盟、春天黨、“一起”黨)47席,波蘭聯盟(人民黨、歐洲民主聯盟、保守黨議員)24席,自由與獨立聯盟11席,波蘭2050黨7席,庫奇茲運動4席,波蘭事務黨4席,德國少數民族1席,獨立議員4席。參議院席位分配情況:法律與公正黨48席,公minlian盟41席,人民黨4席,左派聯盟2席,獨立議員團3席,波蘭2050黨1席,獨立議員1席。眾議長維泰克(elzbietawitek,法律與公正黨,女),2019年8月就任,2019年11月連任。參議長格羅茲基(tomaszgrodzki,公民綱領黨),2019年11月就任。


    政府


    波蘭總理由總統提名,議會任命。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議會任命。本屆政府於2019年11月成立。內閣名單(2020年10月)如下:部長會議zhuxi(亦稱總理)兼數字化部長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mateuszmorawiecki),第一副總理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wkaczynski),副總理兼國有資產部長雅采克薩辛(jaceksasin),副總理兼文化、民族遺產和體育部長/公共資產事務委員會zhuxi彼得格林斯基(piotrglinski),副總理兼發展、勞動和技術部長雅羅斯瓦夫戈文(jarowgowin),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長格熱戈什普達(grzegorzpuda),國防部長馬柳什布瓦什查克(mariuszszczak),基礎設施部長安傑伊阿達姆契克(andrzejadamczyk),內務與行政部長兼特勤部門協調人馬柳什卡明斯基(mariuszkaminski),外交部長茲比格涅夫拉烏(zbigniewrau),氣候與環境部長米哈烏庫爾蒂卡(michalkurtyka),財政、基金和區域政策部長塔德烏什科希欽斯基(tadeuszkoscinski),家庭與社會政策部長瑪爾萊娜瑪隆格(marlenamg,女),衛生部長亞當涅傑爾斯基(adamniedzielski),歐盟事務部長康拉德什曼斯基(konradszymanski),司法部長茲比格涅夫焦布洛(zbigniewziobro),教育與科學部長普熱梅斯瓦夫查爾內克(przemywczarnek)等。


    司法


    波蘭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院對下屬法院的審判活動實行監督。法官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瑪烏格熱塔馬諾夫斯卡(ma?gorzatamanowska),2020年5月就職。總檢察院是國家最高檢察機關,主要職責是領導和監督下屬檢察院的工作,該職由司法部長兼任。現任總檢察長茲比格涅夫焦布洛(zbigniewziobro),2016年2月就職。


    政黨


    根據1998年實施的新政黨法,必須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簽名才可建立政黨。目前已注冊登記的政黨有200多個。2019年在議會選舉中獲得議席的主要黨派有:


    (1)法律與公正黨wandjustice):執政黨。2001年6月成立,黨員超過4萬人(截至2021年1月)。該黨具有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性質。政治上,主張實行政治家財產公開製度,建立強有力的反腐機構,嚴懲犯罪分子;實行向家庭傾斜的政策,特別是為不富裕的多子女家庭提供國家補助,鼓勵生育。外交上,主張親美融歐,同時在歐盟內部強調自主權,堅定維護本國利益,重視拉緊同其他中東歐國家關係,對俄強硬。現任黨zhuxi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wkaczynski)。


    (2)公民綱領黨(civictform):最大在野黨。2001年1月成立,黨員約3.2萬人(截至2020年1月)。該黨兼具保守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色彩。主要綱領為: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大力發展教育,同貪汙腐敗作鬥爭,使國家非政治化及對農村進行結構改造。外交上,積極主張全麵融歐,與鄰國發展睦鄰關係。現任黨zhuxi鮑裏斯布德卡(borysbudka)。


    (3)人民黨(polishpeoplesparty):在野黨。原稱農民黨,該黨曆史可追溯到19世紀。東歐劇變後,於1990年5月重新創立,黨員超過10.1萬人(截止2020年1月)。該黨在意識形態上具有中間主義,新平均地權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的性質。主張國家扶持農業,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放緩私有化步伐,反對單一稅製,支持歐洲一體化。現任黨zhuxi伏瓦迪斯瓦夫科希尼亞克–卡梅什(dywkosiniak–kamysz)。


    (4)民主左翼聯盟(democraticleftalliance):在野黨。1999年成立,有約8萬黨員。主張將波蘭建設為公正、平等、均衡且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在經濟上主張建立社會市場經濟,試圖實現把市場經濟同國家幹預相結合、把經濟效益同社會公正相結合的均衡經濟發展。zhuxi沃基梅什查紮斯特(wlodzimierzczarzasty)。


    (5)“庫奇茲”運動(kukiz’15):在野黨。由波蘭搖滾歌手保羅庫奇茲於2015年7月創立的反建製政治團體。其主要政治主張有:改革波蘭現行選舉體製、以單一選區製替代比例代表製、摧毀政黨專製製度等。現任黨zhuxi保羅庫奇茲(pawelkukiz)。


    (6)自由獨立聯盟(confederationlibertyandindependence):在野黨。2018年12月成立,原為參選歐洲議會選舉而成立的右翼政黨聯盟,後作為正式黨派保留。持歐洲懷疑主義,主張簡化司法程序,普遍減稅,賦予父母參與決定孩子所接受教育內容的權力,希望通過強化自身國防建設減少對軍事聯盟的依賴。現任黨zhuxi雅努什科爾溫-米克(januszkorwin-mikke)、羅伯特溫尼斯基(robertwinnicki)、格日哥什布勞恩(grzegorzbraun)。


    團體


    (1)團結工會:1980年成立,1982年12月,波當局宣布實行軍管時被取締。1989年4月恢複其合法地位,同年6月議會選舉中獲勝並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在1993年9月的議會大選中未能進入議會。1996年6月,聯合基督教民族統一黨、中間派協議會等35個右翼政黨和團體組成團結工會選舉聯盟,團結工會zhuxi馬利安克薩克萊夫斯基出任聯盟zhuxi。在1997年的議會大選中“團選聯”獲勝,並與自由聯盟組成聯合政府。2001年,由於執政聯盟內部矛盾以及改革措施不力等原因,政府的支持率明顯下降,不少黨派和議員紛紛宣布退出“團選聯”。在2001年的議會選舉中,“團選聯”未能進入議會。10月,團結工會召開第14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做出決議,禁止任何政治組織使用“團結工會”這一名稱和標誌、禁止工會領導人同時擔任政黨的領導職務,克薩克萊夫斯基繼續擔任團結工會zhuxi。2002年9月,雅努什西尼亞德克當選團結工會zhuxi。


    (2)全波工會協議會:成立於1984年11月。主張維護職工利益,反對國營企業私有化和普遍私有化的政策,提出提高超額工資累進稅、增加退休人員收入、解決職工住房困難等關係到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要求和主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