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概況


    工農業比較發達。獨立後通過企業私有化走向市場經濟,經濟形勢基本平穩。國內有三個自由經濟區:考納斯、克萊佩達和希奧利艾,那裏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有歐洲標準的公路網,4個國際機場,不凍港(東波羅的海岸)和該地區第一個衛星通訊係統。工業是立陶宛的支柱產業,主要由礦業及采石業、加工製造業以及能源工業三大部門組成。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紡織、化工等為主,機械製造、化工、石油化工、電子工業、金屬加工工業等發展迅速,生產的高精度機床、儀表、電子計算機等產品行銷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首都維爾紐斯是全國工業中心,全市工業產值占立陶宛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以上。農業以水平較高的畜牧業為主,占農產品產值的90%以上。農作物有亞麻、馬鈴薯、甜菜和各種蔬菜,穀物產量很低。


    立陶宛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較發達,糖、奶、肉製品出口有一定優勢。現已基本完成市場經濟轉軌,非國有企業產值占gdp的73%。2002年,宏觀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金融、稅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進程不斷深入,市場供求改善,外資流入增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gdp增幅為5.9%。但支柱產業不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政府對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投入有限,失業率居高不下。


    工業


    2002年工業產值266.52億立特,同比增長7.5%,占gdp的52.56%。主要工業部門為采礦和采石業、加工和製造業以及能源,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7%、86.2%、12.1%。采礦和加工製造業產值222.93億立特,增長7.7%,電力、天然氣、供水業產值40.63億立特,增長6%。工業從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


    2021年工業產值284億歐元,同比增長31%。


    農業


    2002年立農業產值35.5億立特,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其中穀物增長9%,糖類增長17%,油菜增長63%,馬鈴薯增長45%,肉類增長8%,蛋增長6%,牛奶增長1%。共有6.75萬個農場,耕地麵積230.13萬公頃。全國3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的17%。


    服務業


    服務業是立陶宛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從業人口90.12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63.6%。2009年立服務行業收入共計129.79億立特,同比下降28.1%,占gdp的14.1%。其中各種商業性服務52.38億立特,增長5.14%;醫療保健28.6億立特,下降13.4%;房地產業20.23億立特,下降52.6%;文體娛樂11.6億立特,下降29.4%;電腦及相關服務10.8億立特,下降12%;教育服務6.18億立特,下降15.7%。


    旅遊業


    2009年1至9月,立賓館、旅店、療養院等旅遊機構共接待遊客116.5萬人,同比下降21.8%,其中外國遊客62.4萬人,占53.6%,主要來自波蘭(17%)、德國(15.8%)、俄羅斯(9.9%)和拉脫維亞(8.2%)等國。立公民赴國外旅遊50.31萬人次,同比下降27.9%,主要目的國為白俄羅斯、波蘭、俄羅斯、拉脫維亞。截至2009年底,立共有各類賓館、酒店等209家,客房5351間,其中71%集中在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市。主要旅遊景點:維爾紐斯老城、尼達沙丘、凱爾納維遺址、特拉蓋古堡、百浪港、首萊十字架山、德魯斯基寧蓋市等。


    生物技術產業


    立陶宛在生物技術領域是中東歐國家中的佼佼者,依靠遺傳工程藥品及遺傳工程相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媒介進入西方市場。改過生物技術公司向血多國家出口產品,發展較快。


    激光產業


    立陶宛激光企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躋身國際激光市場,截止2014年9月其在某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有些產品市場占有率甚至超過50%。


    財政金融


    截止2013年底,黃金外匯儲備80.13億立特,同比增長20%。國家債務總額131.63億立特(占gdp26.3%),其中外債91.78億立特,內債39.85億立特。


    共有10餘家銀行,主要銀行及資產情況如下:


    1.維爾紐斯銀行(vilniausbank),資產60.48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41.62億立特,貸款額27.44億立特。


    2.漢莎-立陶宛儲蓄銀行(hansa-ltb),資產39.59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33.60億立特,貸款額12.06億立特。


    3.立陶宛農業銀行(agriculturalbankoflithuania),資產17.92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11.79億立特,貸款額9.58億立特。


    4.斯諾拉斯銀行(“snoras“bank),資產9.01億立特,存款及信用證價值6.86億立特,貸款額5.48億立特。


    對外貿易


    據立海關統計,2002年出口額為202.798億立特,增長10.6%,進口282.201億立特,增長11%,逆差79.403億立特。主要出口商品是礦產品和紡織品,主要進口商品是礦產品和機電產品。


    2002年對歐盟國家出口98.154億立特,占出口總額的48.4%,同比增長12.0%;對獨聯體國家出口38.937億立特,占出口總額19.2%,同比增長7.7%。從歐盟國家進口126.990億立特,占進口總額45%,同比增長13.6%,;從獨聯體國家進口73.937億立特,占進口總額26.2%,同比減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夥伴國及所占比例分別為:英國13.5%,俄羅斯12.1%,德國10.3%,拉脫維亞9.6%,波蘭6.2%。主要進口夥伴國及所占比例為:俄羅斯21.4%,德國17.2%,意大利4.9%,波蘭4.8%。


    外國資本


    截止2002年底,立獲外國直接投資累計131.82億立特,同比增長23.7%,其中2002年外來直接投資額23億立特,人均獲外國投資總額3808立特。主要投資領域為:加工製造業29.3%,金融20.1%,貿易17.3%,郵政及其它服務業務13.9%。主要投資國家為:丹麥17.2%,瑞典15.3%,愛沙尼亞11.7%,德國9.6%,美國8.7%。


    外國援助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種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1.326億立特,同比增長61.6%,其中1.03億是以物資形式提供的。這些援助15.9%來自立本國企業和個人,其餘84.1%來自世界35個國家,主要為:美國6000萬立特,德國2200萬立特,法國790萬立特,丹麥450萬立特,挪威190萬立特,波蘭158萬立特。


    文化:


    語言


    立陶宛語為立陶宛的官方語言,且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與拉脫維亞語同屬印歐語係波羅的語族,但彼此無法互通,有學者認為立陶宛語是印歐語係中最保守(英語:linguistonservati)的語言,保留了許多原始印歐語的特征,因此立陶宛語對曆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以及原始印歐語的重構相當重要,弗蘭茨博普、奧古斯特施萊謝爾、阿達爾伯特貝岑貝格爾(英語:adalbertbezzenberger)、路易葉爾姆斯列夫、弗迪南德索緒爾與弗拉基米爾托波羅夫(英語:dimirtoporov)等語言學家均曾研究過立陶宛語。


    立陶宛語可分為奧克施泰提亞方言(英語:auk?taitiandialect)與薩莫吉提亞方言兩大方言,前者主要通行於立陶宛中部、南部與東部,後者則流行於西部,因薩莫吉提亞方言使用許多和奧克施泰提亞方言不同的詞匯,有些語言學家將前者視為一獨立的語言,兩方言中複元音uo與ie的發音也有差異。


    立陶宛文使用稍經修改的拉丁字母書寫,在16至17世紀逐漸成熟,當時的學者米卡洛尤斯道克沙(英語:mikalojusdauk?a)、斯坦尼斯洛瓦斯拉波洛尼奧斯(英語:stanislovasrapolionis)、阿布拉歐馬斯庫爾維埃蒂斯(英語:abraomaskulvietis)、尤納斯布雷特庫納斯(英語:jonasbretkunas)、馬爾蒂納斯馬日維達斯(英語:martynasma?vydas)與孔斯坦蒂納斯希爾維達斯(英語:konstantinassirvydas)等人推廣使用立陶宛語,並編纂字典與書籍,孔斯坦蒂納斯希爾維達斯於1620年左右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字典,為拉丁語、波蘭語與立陶宛語的三語字典;丹尼爾克萊恩(英語:danielklein)於1653年以拉丁文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的文法書《立陶宛語文法》(grammaticalitvanica);19世紀的語言學家卡齊米埃拉斯布加編纂了更為詳盡的20冊《立陶宛學術辭典》。


    20世紀作家尤納斯亞布隆斯克裏斯(英語:jonasjablonskis)的文學作品對立陶宛語文的發展影響重大,他將字母u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語言學資料至今仍為學者研究、編輯時使用的參考文獻。


    宗教


    天主教自1387年立陶宛基督化以來即為該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全國信仰天主教者占77.2%,沙俄與蘇聯時期政府推行俄羅斯化政策,天主教會均受到迫害,蘇聯時期許多天主教神父與修女領導反蘇抵抗運動,他們在1972年至1989年出版《立陶宛天主教會記事》,紀錄當局對教會的迫害以及其他qinfanrenquan的行為,立陶宛北部的十字架山即為和平抵抗的象征,蘇聯政府曾數次嚐試以挖土機將其破壞。


    除天主教外,立陶宛有4.1%的人口信仰東正教,多為俄羅斯裔立陶宛人,另外有0.8%信仰東正教舊禮儀派,其社群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中葉。宗教改革對立陶宛的影響不若在東普魯士、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般強烈,信仰基督新教者隻有0.8%(路德宗0.6%、歸正教會(英語:lithuanianevangelicalreformedchurch)0.2%),有文獻記載二戰前信仰新教的人口占3.3%,多為居住在克萊佩達地區的德國人與普魯士立陶宛人(英語:prussianlithuanians),但他們在戰後多被驅逐,現時的新教徒多為本地立陶宛人。1990年代起也有新的福音教會來到立陶宛。此外利普卡韃靼人(立陶宛韃靼人)仍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尚存的猶太人也維持了猶太教的信仰與文化。


    近年來一種稱為洛姆瓦的新異教信仰人口漸增,洛姆瓦脫胎自立陶宛神話的多神信仰,遵循波羅的海地區古代的信仰儀式,崇尚自然的神聖,且具有祖先崇拜的元素。2001年人口普查(英語:lithuaniancensusof2001)顯示立陶宛有1,270人尊奉波羅的海傳統信仰,2011年則增加至5118人。


    文學


    早期的立陶宛文學(英語:lithuanianliterature)有許多是以拉丁文寫成,例如14世紀的格迪米納斯信件(英語:lettersofgediminas)與明道加斯法典。16世紀初的詩人尼可勞斯胡索維阿努斯(英語:miko?ajhussowczyk)也是以拉丁文寫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於1523年寫成的詩作《水牛外觀、野性與狩獵之詩》carmendestatura,feritateacvenationebisontis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風光與風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與宗教的議題;同年代有詩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羅”(michalolituanus)的筆名寫成專著《韃靼人、立陶宛人與莫斯科人的風俗(英語:demoribustartarorum,lituanorumetmoscorum)》,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維爾紐斯市長奧古斯提努斯羅頓都斯(英語:augustinusrotundus)以拉丁文寫作立陶宛曆史,但此書今已佚失;尤納斯拉德瓦納斯(英語:jonasradvanas)模仿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艾尼亞斯紀》寫作了拉丁文長篇史詩《拉德維利阿斯(英語:radivilias)》,歌頌立陶宛大公國貴族米科瓦伊拉齊維烏在烏拉之戰(英語:battleof)(立窩尼亞戰爭)戰勝沙俄。17世紀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寫作,如著有許多神學與音樂書籍的日吉曼塔斯利奧克斯米納斯(英語:?ygimantasliaukinas)。


    16世紀開始出現了以立陶宛語寫作的書籍,以神學書籍為主。1547年馬爾蒂納斯馬日維達斯編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教義問答概要(英語:catechi?ofmartynasma?vydas)》,為基於馬丁路德《路德小探題(英語:lutherssmallcatechi)》的波蘭語譯本而編成,不久後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將耶穌會教士亞科伯雷德斯馬(jacoboledea)所著的教義問答翻譯成立陶宛語出版。


    18世紀詩人克裏斯蒂約納斯多內萊蒂斯為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詩作《四季(英語:theseasons)》以六步格(英語:hexameter)寫成,是首個立陶宛語的虛構文學作品。19世紀初立陶宛文學受古典主義、感傷主義與浪漫主義等思潮影響,重要作家有麥洛尼斯(英語:maironis)、安塔納斯巴拉納斯卡斯(英語:antanasbaranauskas)、西莫納斯道坎塔斯、奧斯卡米洛什(英語:oscarmilosz)與西蒙納斯斯坦內維丘斯(英語:simonasstanevi?ius)等。十九世紀末沙俄頒布立陶宛書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語出版物,有許多書籍走私者(英語:lithuanianbookugglers)私下傳播立陶宛語書刊,使立陶宛語免於消亡。


    建築


    立陶宛境內有約20座城堡(英語:listofcastlesinlithuania),還有許多古代貴族(英語:lithuaniannobility)的宮殿與莊園,許多留存至今。澤爾維諾斯(英語:zervynos)與卡皮尼什基艾(英語:kapini?kiai)為民族村(英語:ethnographicvige),保留了許多曆史悠久的老屋。


    約翰克裏斯托夫格勞比茨(英語:johannchristophubitz)、馬爾欽克納夫斯(英語:marcinknackfus)、勞裏納斯古采維丘斯(英語urynasgucevi?ius)與karolpodczaszynski(英語:karolpodczaszynski)等17至19世紀的立陶宛建築師(英語:listoflithuanianarchitects)將巴洛克與新古典的建築引入立陶宛,使維爾紐斯成為東歐巴洛克風格的重鎮,維爾紐斯舊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築而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戰後的戰間期立陶宛的臨時首都考納斯建了許多裝飾風與立陶宛民族浪滿主義風格的建築,為歐洲裝飾風建築的代表之一,獲選歐洲遺產標識(英語:europeanheritagbel)。


    戲劇


    立陶宛主要的戲劇院包括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納斯的考納斯國家劇院(英語:kaunasstatedramatheatre)和克萊佩達的克萊佩達劇院(立陶宛語:ip?dosdramosteatras)等;著名劇團包括怪人劇團(英語:keistuoli?teatras)以及劇作家奧斯卡拉斯科爾蘇諾瓦斯(英語:oskaraskor?unovas)和吉蒂斯伊瓦納斯卡斯(英語:gytisivanauskas)的劇團等;sirenos(意為警報器)、theatrium與nerk?teatr?(意為潛入戲院)等為立陶宛重要的戲劇節。


    音樂


    立陶宛傳統音樂(英語:lithuanianfolkmusic)為波羅的音樂的一支,使用撥弦樂器(康科勒琴(英語:kankl?s))與管樂器,傳統音樂多用於風俗儀式,包含一些多神異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區分為單音(英語:monophony)、異音(英語:heterophony)與複音(如蘇塔廷內斯sutartin?s)三種型式。1924年第一屆立陶宛音樂節(英語:lithuaniansongfestival)於考納斯舉辦,1990年起音樂節每四年舉辦一次,每年均吸引約三萬名傳統歌舞的表演者前來參加,2003年立陶宛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音樂節共同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636年9月4日,數名意大利歌劇家在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請下,於立陶宛大公宮演出歌劇,為立陶宛首次的歌劇演出。現時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有歌劇演出,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場地,由獨立藝術家組成的維爾紐斯城市歌劇團(英語:vilniuscityopera)也有歌劇演出。


    19世紀末的藝術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納斯丘爾廖尼斯為立陶宛曆史上重要的畫家與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創作了超過200首歌曲,對立陶宛文化帶來重要影響,為象征主義、新藝術運動與世紀末藝術的代表人物,還被認為是歐洲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1970年代布羅紐斯庫塔維丘斯(英語:broniuskutavi?ius)、奧斯瓦爾達斯巴拉考斯卡斯(英語:osvaldasbkauskas)、奧努特納布泰特(英語:onut?narbutait?)與維德曼塔斯巴圖利斯(英語:vidmantas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漸登上舞台,他們嚐試將現代極簡主義及新浪漫主義(英語:neoromantici?)與立陶宛傳統音樂結合,以創造新的曲風;同時期維亞切斯拉夫加內林(英語:vyachevganelin)、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立陶宛語:dimirastarasovas)與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納斯(立陶宛語:dimiras?ekasinas)三位爵士音樂家的組合(加內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納斯三人組)奠定了維爾紐斯爵士樂派的基礎,立陶宛今有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英語:vilniusjazzfestival)、考納斯爵士音樂節(英語:kaunasjazz)與比爾什托納斯爵士音樂節(立陶宛語:bir?tonasjazz)等藝術活動。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維爾紐斯是迄今唯一出過三個歐洲六大合唱聯賽(英語:europeangrandprixforchoralsinging)優勝合唱團的城市。


    立陶宛音樂資訊中心(英語:musicinformationcentrelithuania)(lmic)為在國內外推廣立陶宛音樂的非營利組織。


    搖滾/抗爭音樂


    1944年蘇聯占領立陶宛後,立陶宛的藝術創作受蘇聯審查製度(英語:censorshipinthesovietunion)限製,任何批評政府的藝術均遭查禁。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搖滾樂團(英語:rockmusicinlithuania)成型,包括考納斯的kertukai(立陶宛語:kertukai)、aitvarai與nuogiantslenks?io,以及維爾紐斯的凱斯圖蒂斯安塔內利斯(英語:k?stutisantan?lis)、vienuoliai與g?li?vaikai。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樂家舉辦了搖滾遊行(英語:rokomar?as)(rokomar?as)音樂節,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諷時政的比喻,為促成波羅的三國獨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環,阿爾吉爾達斯考斯佩達斯(英語:algirdaskau?p?das)擔任團長的後現代搖滾樂團安蒂斯(英語:antis)(antis)為當時最活躍的樂團之一,在其歌曲〈僵屍〉(zombiai)中即有關於蘇聯紅軍占領立陶宛、在烏克梅爾蓋駐軍的歌詞;維陶塔斯凱爾納吉斯(英語:vytautaskernagis)的歌曲〈科羅拉多金花蟲〉(koloradovabi)中,金花蟲暗指配戴近衛軍絲帶的蘇聯人。


    立陶宛甫獨立時,搖滾樂團foje(英語:foje)風靡一時,其演唱會吸引上萬人進場,1997年樂團解散後,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馬蒙托瓦斯(英語:andriusmamontovas)仍是立陶宛樂壇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馬裏約納斯米庫塔維丘斯(英語:marijonasmikutavi?ius)創作了立陶宛體壇國歌〈三百萬(英語:trysmilijonai)〉與2011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立陶宛主辦)的主題曲nebetylisirgaliai。


    飲食


    立陶宛料理與北歐料理相似,但仍頗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麥、土豆、黑麥、甜菜、蔬菜、漿果及蘑菇等本地農產品,沿海地區也常有魚類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與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飲食元素;傳統料理中的肉類主要為醃製,如煙熏香腸、火腿、斯基蘭迪斯香腸等;湯品則有牛肝菌湯、白菜湯、甜菜湯、牛奶湯與數種粥品。黑麥麵包為立陶宛傳統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與晚餐均會食用,並在傳統祭儀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國飲食影響,引入了許多豬肉與土豆製品,如東歐黑布丁(英語:kishka)、立陶宛土豆布丁與傳統甜點樹蛋糕,而傳統肉餃基比奈(英語:kibinai)則源於信奉猶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過去許多立陶宛貴族聘用法國廚師,立陶宛飲食也受法國飲食的影響。


    波羅的人製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曆史,啤酒(英語:beerinlithuania)為現今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早在11世紀即有農家釀造啤酒的紀錄,被用於傳統祭儀中,近代立陶宛人則以農家釀造為基礎,開發了商業釀造啤酒的生產模式。根據2015年統計,立陶宛為歐洲單位人口啤酒飲用量第五高的國家。


    節日


    立陶宛有兩個國慶日,一為2月16日,紀念1918年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的日期,另一為7月6日(立陶宛國家日(英語:statehoodday)),紀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國;6月24日的聖約納斯節(英語:saintjonassfestival)(仲夏節)是源於多神異教信仰慶祝夏至的節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個國定假日。


    除國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慶典與活動還有維爾紐斯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維爾紐斯國際影展(英語:vilniu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考納斯城市日(英語:kaunomiestodiena)、克萊佩達海洋節(英語:ip?daseafestival)、時尚感染(英語:madosinfekcija)(立陶宛最大的時裝秀)、維爾紐斯書展(英語:vilniusbookfair)、維爾紐斯馬拉鬆(英語:vilniusmarathon)、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惡魔石露天音樂節(英語:devilstoneopenair)、大薩莫吉希亞骷髏地節(英語:大薩莫吉希亞骷髏地節)與阿普奧萊節(立陶宛語:apuol?sfestivalis)等。


    軍事:


    國防


    1992年11月19日,立陶宛組建軍隊,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立陶宛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國防委員會是協助總統處理國防事務的決策機構,由總統、議長、總理、國防部長和三軍司令組成。現階段實行行政領導與作戰指揮相分離的軍政、軍令雙軌領導體製,即由國防部文職人員控製軍隊,由三軍司令及其領導的國防參謀部指揮部隊執行各種作戰訓練任務。


    立國家安全政策是公開、透明和非對抗性的,認為國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軍事威脅,不視任何國家為敵人。


    軍費


    2008年度國防預算支出為3.7億歐元,同比增長13.5%,占國民生產總值1.16%。


    軍力


    2008年,立軍隊共有人,比2007年減少1000人,編為陸軍、空軍、海軍、特種作戰部隊、後勤保障部隊、軍事教育訓練機構和部隊等,其中陸軍有近6000人,空軍1000多人,海軍600多人。另有8000多名預備役人員。實行職業軍人和義務兵混合製,義務兵服役期12個月。立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黑和格魯吉亞等地派有220餘人參加維和行動和國際軍事行動。截止2013年,立陶宛軍隊共有8000餘人。


    交通運輸:


    概況


    交通體係完備,鐵路網與歐洲及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連成一體,並擁有發達的公路網,正籌建與歐洲交通網聯網的跨波海三國的“環波羅的海”鐵路和公路。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鐵路為主,克萊佩達港是立最大海港,與世界200多個港口通航。


    2008年,立交通行業從業人口10.4萬人,占就業總人口的6.9%;交通行業產值127.33億立特,同比增長11.4%,占gdp的12.7%。全年貨運總量為1.207億噸,較上年下降1.4%。客運總量為4.771億人次,較上年增長1.1%。


    鐵路


    立陶宛鐵路作為前蘇聯運輸網絡的一部分,與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交通十分方便。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內鐵路鋪軌裏程2335.7公裏,運營裏程1911.3公裏,其中非電氣化路線1789.3公裏(包括單軌線1453.6公裏和雙軌線335.7公裏),電氣化路線122公裏(包括單軌線5公裏和雙軌線117公裏)。縱貫南北的1號鐵路幹線和橫跨東西的9號鐵路幹線鐵路網使立陶宛成為連接東西歐的重要貨物運輸走廊。


    主要鐵路線路包括:(1)i號走廊,連接赫爾辛基、塔林、裏加、考納斯、華沙等城市;(2)i1a號走廊,連接首萊、加裏寧格勒、格但斯克等城市;(3)ixb號走廊,連接基輔、明斯克、維爾紐斯、克萊佩達等城市;(4)ix號走廊,連接凱希亞多裏斯、考納斯、加裏寧格勒等城市。


    2019年立陶宛鐵路共運輸旅客551萬人次,完成貨運量5521萬噸,其中,入境貨運量為2294萬噸,離境貨運量為501萬噸,過境貨運量為1158萬噸,國內貨運量為1567萬噸。


    公路


    立陶宛擁有發達的公路網,將其同歐洲及獨聯體國家連成一體。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內公路總裏程為公裏,其中國家級公路公裏,包括幹線公路1,751公裏,國道4,925公裏,縣級公路公裏。公路貨運發達,全國有卡車司機10萬人。


    共有6條主要歐洲級公路經過立陶宛:(1)跨波羅的海三國的e67公路縱貫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內途經考納斯、潘涅維日兩大城市,向北經裏加、塔林,可直達赫爾辛基,向南通往華沙、布達佩斯;(2)e28公路橫跨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內經過馬裏亞姆波列、維爾紐斯等大城市,經加裏寧格勒、格但斯克,直通柏林,向東通向明斯克、戈梅利等城市;(3)e77號公路連接普斯科夫、裏加、首萊、加裏寧格勒、格但斯克、克拉克夫、布達佩斯等城市;(4)e85號公路連接克萊佩達、考納斯、維爾紐斯、利達、布加勒斯特等城市;(5)e262號公路連接俄羅斯的奧斯特羅夫、拉脫維亞的陶格夫皮爾斯、直至考納斯;(6)e272號公路連接克萊佩達、帕蘭加、首萊、潘涅維日直至維爾紐斯。


    水運


    立陶宛具備較好的海運基礎,克萊佩達港位於立陶宛西部,地理位置優越,是波羅的海東岸最北的深水不凍港,是白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主要出海口,是東西方海運、公路、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之一。


    克萊佩達港為多用途海港,可運輸化肥、石油製品、農產品、礦石、金屬和木材等,也可進行滾裝船貨運和集裝箱貨運。港口入口處水深15.5米,航道深15米,可停泊10萬載重噸以下的幹貨船,16萬載重噸以下的油輪,以及標準箱以下的集裝箱船。


    克萊佩達港區麵積552.5公頃、水麵麵積884.9公頃,碼頭總長24.7公裏,港區鐵路102公裏,北防波堤長733米,南防波堤長1374米。港區普貨棚庫平方米,散貨庫容93.37萬噸,冷庫庫容6.6萬噸,露天堆場平方米,液體儲罐立方米。


    進出克萊佩達港的貨物可通過鐵路和公路運輸,目前70%以上貨物通過鐵路運輸,包括石油產品、化肥、金屬製品、糧食、原糖等。有兩個火車站為港口服務,從港口到白俄邊境站433公裏、至明斯克595公裏、至莫斯科1303公裏。目前,從克萊佩達港到烏克蘭黑海港口及莫斯科有兩趟貨運列車:克萊佩達-基輔-奧得薩/伊利契夫斯克港口的viking號、克萊佩達/加裏寧格勒港口-明斯克-莫斯科的merkurijus號。從克萊佩達港至奧德薩的貨運列車使中亞國家與北歐國家之間的貨物運輸便利化。最近幾年,通過公路運輸的貨物也在增加,包括集裝箱、滾裝貨物、食品等。通過公路從港口至維爾紐斯315公裏,至明斯克482公裏,至莫斯科1150公裏。


    2007年立陶宛投資修複和重建港口碼頭561米和港口鐵路1241米,港口水深也加深至15米。2008年,新建或重建碼頭636米和港口鐵路4221米。目前,立陶宛計劃在現有港口以外新建一個水深17米的深水港。隨著立陶宛加入歐元區,克萊佩達港有望在歐亞大陸橋及東西歐的運輸鏈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8年,克萊佩達港貨物吞吐量為4658萬噸,其中液體散貨1033萬噸,幹貨1985萬噸,普貨1640萬噸。同期,集裝箱吞吐量為75標箱。2017年,克萊佩達港營業收入5980萬歐元,其中港口費4232(87%)萬歐元,土地租金730(13%)萬歐元。


    空運


    立陶宛航空運輸便利,主要有四個國有國際機場,分別位於維爾紐斯、考納斯、首萊、帕蘭加。其中維爾紐斯國際機場是立陶宛最重要的航空客運樞紐。2019年立陶宛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為650萬人次。


    從維爾紐斯到阿姆斯特丹、柏林、布魯塞爾、哥本哈根、法蘭克福、赫爾辛基、基輔、倫敦、莫斯科、布拉格、裏加、斯德哥爾摩、巴黎、羅馬、米蘭、漢堡、慕尼黑、奧斯陸、維也納、華沙、塔林、伊斯坦布爾等城市有直達航班。


    管線


    立擁有石油運輸管線500公裏,各類天然氣管道總長8300公裏。2008年石油管線總運量1842.95萬噸,同比增長57.3%。


    社會:


    教育


    立陶宛憲法規定國民6歲至16歲需接受十年的義務教育。2016年政府在教育(英語:educationinlithuania)上的花費約合gdp的5.4%(公共支出總和的15.4%)。維爾紐斯大學是立陶宛最大的大學,且為歐洲曆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其曆史可追溯至1579年;考納斯理工大學為立陶宛排名第二的大學,為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理工大學。


    世界銀行統計立陶宛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100%,入學率高於歐盟平均,失學率也低於歐盟平均,歐洲統計局資料顯示立陶宛人受過中等教育者的比例在歐盟國家中位居前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立陶宛人接受中學後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五,2016年25至34歲的人口中有54.9%已完成中學後教育,25至64歲人口中完成理工科、商科、行政與法律中學後教育者皆略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


    立陶宛的教育係統也麵臨一些結構性議題,例如資金不足、教學品質不佳與學生數量下降等,立陶宛教師的薪資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2014年、2015年與2016年皆導致教師罷工抗議,高等教育教師的薪資也較低落,許多大學教授需兼職以維生。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0年與2015年的報告中,立陶宛學生的數學、科學與閱讀能力皆低於oecd國家平均。從2005年到2015年,少子化造成6至19歲的人口數下降了36%,使得學校的師生比提高,許多鄉村學校被迫重組整並,為因應少子化,立陶宛議會決議減少大專院校的數量,例如在2018年將立陶宛教育大學(英語:lithuanianuniversityofeducationalsciences)與亞曆山德拉斯斯圖爾金斯克裏斯大學(英語:vytautasmagnusuniversityagricultureacademy)並入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


    立陶宛也與鄰國拉脫維亞同樣麵臨受高等教育的雙語者人才外流至他國的問題。


    科技


    激光與生物科技是立陶宛的重點科技領域。據中國商務部介紹,立陶宛在1966年就製造出了鐳射產品,僅比美國晚6年,2017年,中國從立陶宛進口激光設備和光學儀器約1500萬歐元,是中國從立進口的第四大重要商品,zhanzhong國從立進口總額的10%。激光公司來特激光(?viesoskonversija)開發的飛秒激光係統在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為80%,被用於分子生物研究、眼科手術與納米技術等,維爾紐斯大學的激光研究中心也成功開發了用來治療癌症的強力飛秒激光係統。


    天文方麵,用於天文觀測的維爾紐斯側光係統(英語:vilniusphotometricsystem)為立陶宛天文學家維陶塔斯斯特萊濟斯(英語:vytautasstrai?ys)於1963年開發。立陶宛已成功發射了litsat-1(英語:litsat-1)、lituanicasat-1(英語:lituanicasat-1)與lituanicasat-2(英語:lituanicasat-2)等三個人造衛星,目前為歐洲空間局的合作國家,2018年成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準會員。蘇聯太空人裏曼塔斯斯坦科維丘斯(英語:rimantasantanasstankevi?ius)是迄今唯一一位成為太空人的立陶宛人。


    2008年立陶宛啟動科技穀計劃,致力於提升科學研究的設備並鼓勵產學合作,共建立了五個研發科技穀,分別為海洋科技、農林與生質能源、激光與半導體、生物醫學、化學與藥學。


    醫療


    2019年立陶宛的平均壽命為76歲(男性71.2歲、女性80.4歲),嬰兒死亡率為2.99/千人。國內的高自殺率(英語:suicideinlithuania)是一社會議題,1990年代自殺率大幅上升,後來雖逐年下降,但仍是歐盟國家中自殺率位居前列者,2019年自殺率為20.2/10萬人,自殺現象可能與社會轉型、經濟危機、酗酒、社會包容與霸淩有關。


    立陶宛稅製(英語:taxationinlithuania)中包含強製的醫療保險(privalomasissveikatosdraudimas,psd),涵蓋了包括急診等大多數的醫療費用(但不包括牙科、門診藥與部分醫療產品的費用),且未納保者亦可使用免費急診服務。2000年起立陶宛多數的醫療院所為非營利機構,除衛生部經營的數間醫院以外,也有許多私立醫院提供自費門診服務,醫療費用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低廉。2009年統計全國有12,191名醫師(36.14名醫師/十萬人)。2018年衡量歐洲各國醫療品質的歐洲健康消費指數(英語:eurohealthconsumerindex)中,立陶宛在35個國家中排名第28名。


    一項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表明,2019年冠狀病毒病疫情導致了立陶宛男性預期壽命降低了1.7歲(在研究的29個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2.2歲),女性則降低了1.3歲。


    體育


    籃球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運動,2021年立陶宛國家男子籃球隊的國際籃球總會世界排名為第8名,作為一支歐洲勁旅,曾經三次獲得歐洲籃球錦標賽冠軍(1937年(英語:eurobasket1937)、1939年(英語:eurobasket1939)與2003年(英語:eurobasket2003)),三度獲得奧運會男籃比賽銅牌(1992年、1996年與2000年)。立陶宛男籃秉承了傳統的歐洲實用派打法,以整體打法為特點。籃球賽在立陶宛國內很受關注,2014年全國有近76%人口收看世界杯籃球賽的電視轉播。立陶宛也出過多名nba球星,包括已退役的阿維達斯薩博尼斯、薩魯納斯馬修利奧尼斯(英語:?arunasmar?iulionis)、阿維達斯馬齊奧斯卡斯(英語:arvydasmacijauskas)、利納斯克萊紮與達柳斯桑蓋拉等,以及現役球員約納斯瓦蘭丘納斯和多曼塔斯薩博尼斯。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前主教練尤納斯卡茲勞斯卡斯也是立陶宛人。


    立陶宛在曆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共獲得25麵獎牌,包括6麵金牌(田徑、現代五項、射擊與遊泳等項目),其中鐵餅選手維爾吉利尤斯阿萊克納曾於2000年悉尼奧運與2004年雅典奧運兩度獲得金牌,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銅牌;2012年倫敦奧運中年僅15歲的遊泳選手魯塔美露泰奪下女子100米蛙式的金牌。


    參加冬季運動的立陶宛運動員則較少,但國內逐漸建立了溜冰場、滑雪場等場館,如2011年建成的雪競技場(英語:snowarena)為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室內滑雪場。2018年立陶宛男子冰球隊(英語:lithuaniamensnationalicehockeyteam)在世界冰球錦標賽第一級(英語:2018iihfworldchampionshipdivisioni)b組的六隊中獲第一名。


    2021年9月立陶宛主辦了2021年國際足聯室內五人足球世界杯,為該國首次主辦國際足聯競賽。


    立蒂尼斯(英語:ritinis)是立陶宛的一種傳統球類運動,球員試圖將球扔到對手後方得分,並持棒阻擋對手擲球進攻。立斯蒂內斯(英語:ristyn?s)則是種立陶宛傳統的摔跤運動。


    媒體


    立陶宛主要報刊有:《立陶宛晨報》(全國第一大報)、《共和國報》、《立陶宛迴聲報》(均為立文和俄文兩種)、《晚間消息報》、《商業新聞》、《考納斯日報》、《西部快報》、《人物雜誌》等。


    主要通訊社有:國家通訊社─立陶宛通訊社(elta);波羅的海通訊社(bns)等,均為私營通訊社。


    主要電視台有:立陶宛電視台為國家電視台、自由獨立頻道、波羅的海電視台(每天轉播美n新聞節目)、維爾紐斯電視台、“tv-3”電視台、“tv-4”電視台、考納斯電視台等。


    主要電台有:國家電台──立陶宛電台(每天用立、俄、波、英等語言播出節目)、“m-1”電台、“中央電台”(轉播meiguozhiyin歐洲台節目)、俄語電台“俄羅斯廣播”、“自由之波”電台及波蘭語電台“znadwilii”等。


    2008年立陶宛定期出版500餘種期刊雜誌,年發行總量7000萬份,報紙300多種,發行量2.58億份。


    人民生活


    2007年初,立全國住宅麵積8140萬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麵積24.1平方米,城市居民22.9平方米,農村居民26.3平方米。全國共有醫院174所,病床張,醫生人,每萬名居民擁有病床80.1張和醫生39.9人。截至2007年初,立共有固定電話79.24萬部,移動電話用戶達471.82萬,家庭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率分別達42%和40.3%。


    截至2008年底,立居民月工資2174立特(約630歐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20.6%,稅後實際收入1667.2立特,增長23.3%,平均養老金770立特(約223歐元),增長29.4%。2008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為5.8%。2008年底,立登記注冊的失業人口9.43萬人。


    外交:


    外交政策


    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致力於北約和歐盟的進一步擴大,奉行積極的對外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合作,努力擴大在本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先後加入6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積極發展與烏克蘭、摩爾多瓦、外高加索和巴爾幹地區國家的關係,支持其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1月1日,立正式成為申根協議成員國。截至2008年,立建交國總數為151個。


    對外關係:


    同歐盟關係


    2009年12月31日,根據立陶宛與歐盟簽署的協議,立陶宛境內的伊格納利納核電站正式關閉。


    2013年7月1日,立陶宛政府1日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正式接替愛爾蘭開始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立陶宛總理布特克維丘斯、立政府官員以及外國駐立使節等出席升旗儀式。


    據立通社報道,布特克維丘斯在升旗儀式上表示,在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期間,立陶宛在加快實施關於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的協議方麵具有雄心勃勃的計劃。此外,立陶宛還將致力於解決能源問題,爭取在2014年建成歐盟內部能源市場,增加泛歐能源基礎設施投入,推動“東部夥伴關係”計劃。


    根據日程,立陶宛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正式啟動儀式將於3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屆時立陶宛總統格裏包斯凱特將向歐洲議會介紹立陶宛擔任輪值zhuxi國期間的工作重點並迴答歐洲議員提問。在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期間,立陶宛將在布魯塞爾等地舉辦近3000場活動和會議,在立陶宛舉辦180場活動,包括16場部長級會議。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地區第一個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的國家。2014年1月1日,希臘接替立陶宛,擔任了下一任歐盟輪值zhuxi國。


    同美國關係


    1991年9月6日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立陶宛獨立以來,一直與美保持密切關係,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場,積極參與美領導的軍事行動。美政界人士多次高度評價立在國際反恐行動中的作用,稱立是可信賴的夥伴。2008年立美雙邊關係發展順利。2013年8月,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總統集體訪美,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並就加強戰略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網絡信息安全以及跨大西洋經貿合作交換意見。


    同俄羅斯關係


    立俄1991年10月9日建交。立重視發展與俄關係,特別強調發展與俄加裏寧格勒州的互利合作。同時,立方積極推動歐盟在能源問題等對俄政策上采取統一立場,以保證各成員國的利益。南奧塞梯衝突爆發後,立指責俄單方麵挑起對格魯吉亞的戰爭,強調俄沒有履行在南奧塞梯問題上的國際義務,推動歐盟和北約對俄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立俄關係趨於冷淡。兩國還在能源供應、對前蘇聯時期有關曆史問題的評價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2021年12月16日,塔斯社報道稱,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就立陶宛擬對白俄羅斯進行製裁發表評論稱,立陶宛擬禁止白俄羅斯貨物過境,俄羅斯不會無視,將作出迴應,莫斯科敦促立陶宛不要走破壞經濟關係的道路。


    2022年3月8日,立陶宛中央選舉委員會(vrk)在未能獲得足夠的選票,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代表從歐洲選舉官員協會(aceeeo)驅逐後,立陶宛方麵決定退出該國際組織。


    2022年4月4日,立陶宛宣布降低與俄外交關係級別,召迴立陶宛駐俄大使,並宣布從維爾紐斯驅逐俄羅斯大使。


    2022年9月13日,俄羅斯旅行社協會稱,九個歐盟國家已停止接受俄羅斯人簽發旅遊簽證的文件,其中包括立陶宛。


    當地時間2022年9月19日起,立陶宛等4個與俄羅斯接壤的歐盟國家停止向俄羅斯公民發放申根簽證,並禁止持有申根簽證的俄羅斯公民入境。


    2022年10月3日,據俄新社報道,立陶宛宣布驅逐俄羅斯駐立陶宛臨時代辦謝爾蓋裏亞博科。


    同鄰國關係


    立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政治、經濟、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麵有著密不可分的傳統聯係,三國之間除設有guojiayuanshou、政府首腦及部長級定期會晤機製外,還建立了波羅的海大會、波海地區國家經濟論壇、三國首都會議機製等。三國各層次交往十分頻繁.


    同中國關係


    1991年9月14日中立兩國建立外交關係。


    同國際組織的關係


    支持聯合國盡快進行改革,認為聯合國應通過改革增加工作透明度、職業化和效率,加強安理會的權威。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在伊拉克、阿富汗、可所謂等熱點地區派駐士兵或民事警察,2005年起負責領導多國維和部隊在阿富汗進行重建工作。


    旅遊


    市內值得遊覽的地方包括st.anne教堂、gatesofdawn、聖三一堂、basilian、聖安娜(st.anne)教堂修道院、vilnius大學、vilnius座堂、gediminas塔、十字架山等。


    最令人難忘的是十字架山(hillofcrosses)。十字架山是一個非常細的山頭,上麵插了上萬個型型式式的十字架,每一個十字架背後都印證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立陶宛開國以來的戰爭及革命都一一完整地保留在這些十字架上。


    聖安娜(st.anne)教堂,位於維斯杜拉河坡最高、華沙最美的克拉科夫斯基普熱德梅濟(crakowskieprzedmiescie),由聖安娜公主(mazowszeduchesanne)和她的兒子博萊斯瓦夫四世,1454年為貝納迪(bernardine)教派的教士而建,1515年及1657年教堂曾遭迴祿之災,僅剩現在所見的哥德式聖壇(chancel)部分為最早的建築。最值得參觀的是教堂內部一律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設計及陳設,滿布著一七四年代的名家繪畫、天花板下垂的水晶燈、反射在包著金箔的雕刻及聖像,照得整個教堂光輝燦爛。


    在聖安娜教堂旁豎有1683年完成的巴索瑪麗聖母像(blessedvirginmaryofpassau),這也是在波蘭大動亂中未被波及的塑跡,塑像雙手抱著聖嬰,慈輝流露,令人感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