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共和國(克羅地亞語:republikahrvatska),簡稱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別同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接壤,東部和東南部同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為鄰,西部和南部瀕亞得裏亞海,總麵積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880千米。國土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中部和中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全國設20個省和1個省級直轄市。截至2022年6月,總人口為406萬人,主要民族為克羅地亞族,其他為塞爾維亞族、意大利族等,共22個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克羅地亞語,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8世紀末到9世紀初,克羅地亞人建立早期封建國家,10世紀建立了強盛的克羅地亞王國,1918年12月,克羅地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6月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並於2009年加入北約,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


    克羅地亞是西巴爾幹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經濟基礎良好,是進入中歐和東南歐地區的門戶,港口設施較完善,公路路網密集,陸路運輸快捷,鐵路與水運較為便利,社會治安良好。旅遊、建築、造船和製藥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於2009年4月加入北約,2013年7月加入歐盟。2021年,克羅地亞國內生產總值為572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5萬歐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克羅地亞共和國


    國家領袖:佐蘭米拉諾維奇、安德烈普連科維奇


    外文名:克羅地亞語:republikahrvatska,therepublicofcroatia)


    人口數量:406萬


    簡稱:克羅地亞


    人口密度:71.7人/平方公裏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克羅地亞人


    首都:薩格勒布


    主要宗教:天主教


    主要城市:斯普利特,裏耶卡,奧西耶克,紮達爾,斯拉沃尼亞布羅德,普拉等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6月25日


    水域率:1.09%


    國歌:《我們美麗的祖國》


    gdp總計:572億歐元


    國家代碼:hrv


    人均gdp:歐元


    官方語言:克羅地亞語


    國際電話區號:+385


    貨幣:庫鈉kuna


    國際域名縮寫:.hr


    時區:utc+1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曆史沿革


    古代到中世紀時期


    現今的克羅地亞地域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人居住,克國北部大量發現了時間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中葉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以北部河穀一帶最為密集,大部分重要遺址,如斯塔賽沃、福塞多爾(英語:vu?edolculture)與巴登文化(英語:badenculture)等都發現於該區。鐵器時代則是以伊利裏亞人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以及凱爾特人deng文化遺址為代表。


    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開始向黑海、地中海、亞得裏亞海沿岸各地殖民,他們第一批於建立起來的殖民地即伊利裏亞人與利伯尼亞人(英語:liburnians)居住的科爾丘拉島、赫瓦爾島:114、維斯島等地:115。公元9年,羅馬帝國征服了克羅地亞全境,設為“伊利裏庫姆省(英語:illyricum)”,公元10年,伊利裏亞行省被分割為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兩部分。羅馬統治時間長達500年,期間建設了大量羅馬式道路來供大軍移防,一路橫貫了巴爾幹半島、連結黑海與愛琴海,帶給克國諸多羅馬文化,羅馬皇帝戴克裏先還在公元305年退位時還在斯普利特建立了豪華的宮殿。


    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帝國,克羅地亞一地被劃入西羅馬帝國範圍內。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民族東哥德人入侵原帝國領土,建立了東哥德王國,但後被東羅馬帝國所滅亡。之後有一支民族遷徙到了現在的克羅地亞,成了後來的克羅地亞人,並接受了拉丁人的文明與基督教信仰。不過關於這支民族的起源一直未有定論,最常提出的論點就是“斯拉夫說”與“伊朗說”,前者表示他們是在民族大遷徙期間自白克羅地亞(英語:whitecroatia)地區(位於現在波蘭與捷克的一部分)遷來的斯拉夫民族——白克羅地亞人(英語:whitecroats),而後者則主張克人來自伊朗,克羅地亞人的名稱“hrvat”一詞非源於斯拉夫語,最早出現於公元520年前的波斯帝國文獻,據伊朗派的推測,很可能為阿拉伯的“hrvat”部族征服了斯拉夫人,並強加於他們此一稱唿,同時自己也被斯拉夫化。


    768至814年,法蘭克王國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克羅地亞也因而被納為其藩屬國,後成立了兩個公國——潘諾尼亞(英語:lowerpannonia)與達爾馬提亞(英語:duchyofcroatia)。然而隨著法蘭克王國國勢衰微、克羅地亞的勢力日益增強,後者越趨於獨立,最終法蘭克的統治權也隨著米斯拉夫大公(英語:mivofcroatia)於845年的退位而幾乎喪失殆盡:169-170。845至864年期間,特爾皮米爾大公(英語:trpimiriofcroatia)建立了幅員廣大的克羅地亞國家,從公國轉為一個實質的封建製國家,盡管承認法蘭克王國的地位,但大公擁有克國完整的統治權,他在852年發表的憲章也是克國首次使用“克羅地亞”這個名稱的官方文件。法蘭克沒落後,拜占庭帝國再度征服克羅地亞,克國人民對於依從拜占庭的特爾皮米爾大公之子茲德斯拉夫(英語:zdevofcroatia)十分不滿,隨後爆發政治動亂,茲德斯拉夫被趕下台,拜占庭的影響力也因此消失。879年,布拉尼米爾(英語:branimirofcroatia)公爵上台,由於擁有教宗若望八世的支持,克羅地亞也因此成為真正獨立、受外國承認的主權國家,布拉尼米爾也成了第一位克羅地亞出身的統治者,世稱“克羅地亞的領袖”(duxcroatorum)。


    910年,托米斯拉夫登基。在他為時20年左右的統治期間,克羅地亞不僅取得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的統治權、擊潰了後來組成匈牙利的馬紮爾人和保加利亞人的入侵(英語:croatian–bulgarianbattleof926)。托米斯拉夫成為克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國王,克羅地亞也就此從公國轉為王國。克羅地亞王國在11世紀下半葉的佩塔爾克雷希米爾四世(1058至1074年在位)與狄米特流斯茲沃尼米爾(英語:demetriuszvonimirofcroatia)(1075至1089年在位)期間發展至巔峰。茲沃尼米爾後被人所暗殺,由斯捷潘二世(英語:stepheniiofcroatia)繼任王位,而當後者於1091年逝世後,特爾皮米爾王朝(英語:trpimirovi?dynasty)就此終結。由茲沃尼米爾遺孀(匈牙利國王之女)聯合了匈牙利國王拉斯洛一世覬覦克羅地亞的統治權,後更因而出兵克國(英語:battleofgvozdmountain),為保有領土完整,克羅地亞於1102年以個人王朝(英語:croatiaintheunionwithhungary)的地位並入了匈牙利,由其國王卡爾曼一世統治,但仍保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之後在12到16世紀長達400年的時間裏,克羅地亞王國同時受匈王指派的總督(英語:banofcroatia)與克國自己的議會所管理。在此期間,東方的奧斯曼帝國正崛起擴張,西方威尼斯人一直想奪取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控製權,克羅地亞倍受威脅。時至1428年,威尼斯已獲得達爾馬提亞大部分地區的控製權,唯受奧斯曼保護的杜布羅夫尼克例外(後來該市發展成了拉古薩共和國,成了當時亞德裏亞海唯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1463年,奧斯曼征服了克國鄰近的波斯尼亞全境,與克國相接壤,後對其發動侵略戰爭(英語:hundredyearscroatian–ottomanwar),於1493年的克爾巴瓦原野戰役(英語:battleofkrbavafield)與1526年的摩哈赤戰役中徹底打敗了克匈聯軍,匈王拉約什二世本人也在1527年死於摩哈赤。由於畏懼奧斯曼的統治,克羅地亞貴族議會於1529年宣布歸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承認斐迪南一世為新的克國統治者,作為交換,斐迪南一世必須對抗奧斯曼帝國,同時要尊重克國人的政治權益。


    哈布斯堡王政至奧匈帝國時期


    由於奧斯曼帝國軍的連捷勝利,奧地利當局於1538年將克羅地亞一分為二,分作平民區與駐軍區,後者由帝國政府派遣的軍事長官控製,居民都被武裝了起來、協助奧軍。1593年,奧斯曼在錫薩克戰役(英語:battleofsisak)中敗於克羅地亞,這是前者近百年來的擴張戰爭中遭受到最慘重的失敗之一,兩國在邊境地帶的力量也轉為均勢。連年與奧地利的戰爭使奧斯曼帝國的國勢趨弱,在1667至1698年的“大土耳其戰爭”期間,奧軍收複了斯拉沃尼亞和大部分原克羅地亞領土,但僅剩波斯尼亞仍在奧斯曼控製之下,這個結果進而造成現在波克兩國的邊界劃分。南方的達爾馬提亞也同樣在第5與第7次奧斯曼帝國—威尼斯戰爭(英語:ottoman–vianwar)中決定了其歸屬。與奧斯曼的戰爭對克羅地亞的人口結構造成強烈的衝擊,許多克人移民到奧地利,現今奧國布爾根蘭州的克人即是當時移民者的後裔。為了取代這些逃亡的克人,哈布斯堡王室唿籲波斯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徒移入克國的駐軍區,特別是在1690和1737至1739年之間,塞爾維亞人遷入克國達到最高峰。在奧斯曼撤軍後,這些居民並未離去,就成了日後克國境內的塞族聚集地——克拉伊納(英語:krajina)。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隨後拿破侖崛起、向外擴張,奧地利也參與了反法戰爭,在1805年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被法國打敗,被迫割讓部分伊斯特裏亞、達爾馬提亞予法,拿破侖再將這些並入其從屬國意大利王國,引入法國法律進行改革,取消了貴族特權、納稅平等、促進教育,這段期間裏,克羅地亞經濟高度繁榮。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奧軍再度戰敗,拿破侖取得整個伊斯特拉、薩瓦河右岸到烏納河之間的克羅地亞地區,設置了伊利裏亞省控製其領土,用於封鎖中歐透過亞得裏亞海和英國之間的聯係。1813年,法軍已江河日下,奧軍重新占領了伊利裏亞省,在維也納會議後再並迴奧地利,後者便建立了達爾馬提亞王國,並將沿海地區重新劃給克羅地亞王國統治,而兩者皆臣服於哈布斯堡的統治之下。


    1830與1840年代盛行的浪漫民族主義令克羅地亞民族主義重新複蘇,催生出高唱統一哈布斯堡帝國內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伊利裏亞運動”,並透過克羅地亞著作和文化的傳播,使克羅地亞語成為一種標準語言,用以對抗匈牙利語。1848年,帝國內匈牙利地區爆發革命,克羅地亞人選擇與奧地利站在同一陣線,並於1849年一同打敗了匈軍,隨後,克羅地亞進入了一段日耳曼化時期。1860年代,奧地利由於政治上的疲弱,被迫通過“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來與匈牙利王國成立“共主邦聯”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其中克羅地亞地區被劃給了匈牙利管理,地位根據1868年發布的《克羅地亞匈牙利妥協協議》製定,克羅地亞王國和斯拉沃尼亞再度統一,達爾馬提亞王國則實際上由奧地利控製,裏耶卡則保持著獨立個體(英語:corpusseparatum)的狀態。在奧匈帝國根據《柏林條約》吞並波黑兩省後,克國駐軍區也跟著被廢除,並於1881年根據《克羅地亞—匈牙利協議》迴歸克羅地亞控製。奧匈帝國內部以法蘭茲斐迪南大公為首推行將國家改為實質聯邦製的構想,克羅地亞也將成為其中一個聯邦單位,但這些努力隨著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終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南斯拉夫王國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動員的700萬軍隊中有50萬克羅地亞人,後者曾在西線、意大利、巴爾幹和東線作戰,付出了名士兵、名平民死亡的損失,包括戰事的傷亡、各種流行病與饑荒。1918年10月29日,克羅地亞議會宣布自奧匈帝國獨立,並聯合成立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同年12月4日,該國與塞爾維亞王國建立了聯盟,後改建為一個統一的王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


    不過,在新獨立國家中的塞爾維亞人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的霸權政策,從政府機關到宗教部門,克羅地亞人都受到歧視與排擠。1921年時,國家通過《維多夫丹憲法(英語:vidovdanconstitution)》,規定國家實施中央集權體製、不承認南斯拉夫存在不同的民族,取消了克羅地亞人的自治權,這受到長久以來提倡國家施行聯邦製的克國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的反對,其中反對最大力的是斯捷潘拉迪奇領導的克羅地亞農民黨。令克人和王國政府關係更為緊張的是1928年6月20日,發生了塞爾維亞議員在國民議會(英語:parliamentofyugovia)上對拉迪奇開槍射殺的事件,引爆薩格勒布的學生、工人、市民大規模示威遊行,在與警察衝突的過程中又有三名學生被打死,場麵更為混亂,最終導致王國的攝政王亞曆山大一世於1929年1月6日發動政變,廢除憲法、解散國民議會、取消所有政黨,建立了個人獨裁統治,欲運用鎮壓方式撲滅本事件。


    南斯拉夫王國政府的獨裁統治令克羅地亞人強烈不滿,權利黨(英語:partyofrights)zhuxi安特帕韋利奇也因此認定透過談判無法達成目標,需以武裝鬥爭的方式來建立一個獨立的克羅地亞國家,便輾轉於他國取得物質支援,建立了非法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克羅地亞護國軍(後改名為“烏斯塔沙”),在當局鐵腕鎮壓後,烏斯塔沙旋即逃往和南斯拉夫關係不好的意大利王國,潛伏等待時機。亞曆山大的獨裁於其在1931年頒布新憲法時終止,該法再度宣布南斯拉夫隻存在一種民族的說法,並以此讓國家組織由單一民族掌握合法化,同時也將國名自“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改為“南斯拉夫王國”。繼承拉迪奇黨zhuxi職位的弗拉特科馬切克(英語:dkoma?ek)也繼續領導農民黨,提倡南斯拉夫聯邦化,經過長期的協商,南斯拉夫首相拉吉沙茲韋特科維奇與馬切克達成協議,於1939年8月27日簽署《茲韋特科維奇–馬切克協議(英語:cvetkovi?–ma?ekagreement)》,允許建立擁有高度自治權益的克羅地亞省。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保留控製國防、國內治安、外交、貿易和運輸的權力,其餘事務都交給了克羅地亞的議會處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4月,南斯拉夫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意大利出兵巴爾幹半島,隨後聯合盟友匈牙利王國及保加利亞王國進攻南斯拉夫,隨後遭到支解,舊有克羅地亞省、波斯尼亞地區和斯雷姆等地被組成了服從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的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其中意大利王國迫使克羅地亞簽署條約割讓了部分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匈牙利也取得了巴蘭尼亞的北克羅地亞地區與梅吉穆列縣等土地,保加利亞則分得了馬其頓大部分領土。5月羅馬條約簽訂後,意大利王子艾蒙內公爵被任命為形成上的克羅地亞國王並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克羅地亞領導人安特帕韋利奇與其領導的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接掌了獨立國的控製權,實施恐怖統治,對猶太人展開迫害、將塞爾維亞人與羅姆人關押到集中營進行種族清洗式的屠殺(尤其著名者為雅瑟諾瓦和斯塔拉格拉迪斯卡集中營(英語:staragradi?kaconcentrationcamp)。據估計,克國在戰前有著名猶太人定居,戰後僅9000人幸存,多已被克國當局或德軍殺害,要不就是被驅趕到德國。其中有一個位於帕島的集中及滅絕營於1941年8月因汙染當地水源及對待受害者的手段太殘酷被當地意大利駐軍強製關閉。


    軸心軍占領後不久,南國境內即出現了抵抗運動,分別在德國、保加利亞占領區及意大利占領區,其中克羅地亞獨立國境內最多。1941年6月22日,“第1錫薩克遊擊支隊(英語:sisakpeoplesliberationpartisandetachment)”於克羅地亞的錫薩克一地成軍,為德軍在南斯拉夫、乃至歐洲占領區第一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軍事單位,這一天後來也成了克羅地亞的“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日後出現了由克羅地亞人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所領導的共產黨多民族反抗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這支部隊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後來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中獲得同盟國的承認。蘇聯軍占領了羅馬尼亞王國及保加利亞王國後開始協助反抗軍,並得到了盟軍的裝備、後勤、訓練、空中力量的支持,人民解放軍同後者於1944年發動了貝爾格萊德攻勢,打敗了德軍,控製南斯拉夫全境,並在1945年5月推進到了德國本土奧地利地區和意大利國界,後於“布雷堡遣返事件”中屠殺了數千名烏斯塔沙戰俘和克羅地亞難民。1942年11月26日,為決定戰後南國命運,南斯拉夫共產黨與其餘反抗勢力組成“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得到戰後以民族平等為基礎上的聯邦製國家之共識,也因此在第一次會議結束後,各地區之民族創建各自的“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克羅地亞為最早建立該會的地區。1943年6月13日,“克羅地亞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英語:stateanti-fascistcouncilforthenationalliberationofcroatia)”誕生,宣稱成為克羅地亞人民的最高政治機構。1945年4月14日,克羅地亞民族政府成立,大部分成員為共產黨人。5月8日,人民解放軍開進獨立國首都薩格勒布,宣布克羅地亞獨立國滅亡。


    總計下來,共約有47萬克羅地亞人參加了人民解放戰爭,其中有23萬人配有武裝。至少有50萬塞爾維亞人在二次大戰中被獨立國的烏斯塔沙所殺,而克羅地亞人(包括武裝反法西斯或是與軸心國合作者)也有約20萬人死亡。


    南斯拉夫共和國至獨立


    二次大戰結束後,克羅地亞以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身份加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再度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由“克羅地亞共產主義者聯盟”主政,實行一黨專製,鐵托為國家zuigaolingdaoren。然而自從蘇聯與南斯拉夫交惡後,原仿效蘇聯體製的南斯拉夫一改原有的中央集權政府結構,開始積極將權力下放,經濟也走上頗富彈性和積極性的“工人自治”模式,也因為如此,在1953至1963年,克國與南聯邦其他地區一樣,曆經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國社會出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矛盾,而後更是升級為民族問題,克羅地亞人和聯邦內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人也因為二戰彼此的迫害而存在著仇視,廣布於經濟、宗教、文化等層麵,也因此要求更大的自主權。聯邦采取的應對方式是以“分裂國家”之名拒絕克國人的要求,相關人員也遭到懲處,更加深克人的不滿,部分激進者甚至發起恐怖行動。1971年,克國發生了“克羅地亞之春”事件,三萬多名克國大學生罷課,要求聯邦修憲、允許克國擁有自己的軍隊和支配其經濟的權力,而聯邦政府以鎮壓方式處理,黨內高層遭到清洗,多名參加者被捕入獄、開除出黨。即使如此,鐵托為安撫情勢,還是在1974年發布新憲法,允許各共和國更多的自治權,這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克羅地亞之春”運動的目標,也為後來克國脫離聯邦獨立提供了法源依據。


    1980年代,南聯邦內長期累積的各種弊端接連爆發,不但先後遭逢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科索沃動亂,80年代末又發生了東歐民主化革命,兩者塞克兩民族各持不同態度應對,克羅地亞要求獨立作主、脫離聯邦,並采取了撤迴聯邦軍隊的部分克人、停繳政府預算、示威等行動,而塞爾維亞則提倡維持聯邦的統一性,要求聯邦收迴下放給各共和國的權力。政府則自威望崇高的鐵托於1980年5月4日去世後,對局勢逐漸喪失了控製力。1990年1月,南聯邦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召開會議,克羅地亞正式要求重組聯邦,將政體改為一個各共和國間更為鬆散的聯邦,但遭到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的反對,克國代表因而宣布無限期退出代表大會。同年,克羅地亞舉行了首次的多黨選舉(英語:croatianparliamentaryelection,1990),強硬主張獨立的弗拉尼奧圖季曼獲勝,更加提高了局勢的緊張。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英語:serbsofcroatia)認為自己將淪為同當年二次大戰的烏斯塔沙迫害的對象,因而選擇離開克國議會,宣稱將自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脫離克羅地亞而獨立。1991年6月,克羅地亞正式宣布從南聯邦獨立(英語:independenceofcroatia),其法律效力自同年10月8日起生效。


    獨立宣言後,南斯拉夫人民軍及塞族的準軍事部隊與克國部隊的武裝衝突逐漸升級,最終在1991年末引爆了克羅地亞的獨立戰爭,戰爭爆發後,克羅地亞當局控製的實際領土僅原有的三分之二。1992年1月15日,克國的獨立得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承認,隨後聯合國也於1992年5月22日接納克國為成員國。在聯合國調停介入下,克國境內的戰事逐漸平息,但克羅地亞政府與塞族獨立政權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為了鞏固獨立成果與結束戰爭,克軍動員10萬大軍於1995年8月發動“風暴作戰”,迅速瓦解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政權,結束其境內的軍事對抗。1995年11月,克國與塞族政權簽訂《阿爾杜特協議(英語:erdutagreement)》,年底又簽訂《代頓協議》結束與聯邦軍在原南斯拉夫其他地區的戰事,收複大部分的失地。1998年1月15日,聯合國駐克羅地亞行政當局將權力正式移交克國政府,克羅地亞正式完成了全國統一。


    獨立戰爭結束後,圖季曼以將克國建設成現代化歐洲國家為目標展開轉型,包括與前南斯拉夫共和國關係逐步正常化、爭取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權力融入中歐的經濟和文明體製,卻遭逢一係列的障礙,不僅在私有化過程有大量腐敗案件,又受到外國金融危機和科索沃戰爭的影響,國內經濟大幅衰退,在國際上也呈現半孤立狀態,人民因而對執政長達十年的“克羅地亞民主聯盟”漸感失望。1999年12月10日,圖季曼因病去世,克羅地亞民主聯盟的時代已跟著結束。


    2000年初,克國成立了由斯捷潘梅西奇總統與伊維查拉昌(英語:ivicara?an)總理為首的中間偏左新政權。梅西奇承襲圖季曼的外交政策,並於2000年11月30日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在國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嚴查貪汙腐敗、消除官僚主義、解決失業問題,提供外國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環境,克羅地亞的經濟因而快速成長,於2002年增長率達5.2%,為歐洲國家中速度最快的一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克羅地亞位於中歐的東南邊緣,巴爾幹半島的西北,亞得裏亞海東岸。隔亞得裏亞海與意大利相望,北部的鄰國是斯洛文尼亞和匈牙利,東麵和南麵則是塞爾維亞與波黑。?總麵積平方公裏。


    氣候


    克羅地亞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和,7月份平均氣溫1822c,冬季寒冷,氣溫低於0c;中部和中南部為高原山地氣候,夏季涼爽,氣溫不超過18°c,冬季嚴寒且降雪頻繁,平均氣溫低於零下2c;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為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平均氣溫超過22c,冬季溫和多雨,氣溫在0c以上。


    地形


    克羅地亞的國土輪廓近似新月形,部分位於阿爾卑斯山區和亞得裏亞海沿岸,但大部分的國土屬於烏納河(una)、庫帕河(kupa)、薩瓦河(sava)、德拉瓦河(drava)和多瑙河(danube)之間的潘諾尼亞(panonija)平原,因此,可分成三個地理區域:平原、山區和沿海區。


    克羅地亞西北和中部是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的迪納拉山脈(dinara)前半段,克羅地亞大部分的土地海拔都超過了500米,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共有22座,但沒有超過2000米的山峰,最高的迪納拉山峰海拔1831米。這裏人口稀少,以林牧業為主,該地區地質構造非常複雜,地形十分崎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岩溶(又稱喀斯特)區之一。


    水文


    克羅地亞北部和東北部是克羅地亞最大的三條河流——薩瓦河、德拉瓦河和庫帕河——流經的平原地區,東部寬廣平坦,屬潘諾尼亞平原西南部,由斯拉沃尼亞和巴拉尼亞以及中克羅地亞平原組成,其西北部為平緩的丘陵地帶。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克羅地亞的主要礦產是石油、天然氣、煤、鋁礬土和泥灰石等。克羅地亞的亞得裏亞海底有豐富的石油儲藏,另外,從斯拉沃尼亞布羅德(vonskibrod)到梅吉穆爾耶(me?imurje)的廣闊地帶油田密布,也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克羅地亞煤儲量大,但優質煤儲量少,埋藏深,開采難,而褐煤及其他劣質煤開采方便,部分可以露天開采。褐煤主要盛產於紮戈列、斯拉沃尼亞和德拉瓦河流域。拉沙和伊斯特拉半島石炭礦儲量較大。鋁礬土礦主要分布在伊斯特拉半島、帕格島(pag)、拉布島(rab)以及達爾馬提亞地區。


    森林資源


    截至2019底,克羅地亞林地麵積為275萬公頃,約占國土麵積的48.6%。其中,國有林地麵積為209萬公頃,占76%;私有林地麵積為66萬公頃,占24%。森林蓄積量為3.98億立方米。克羅地亞森林以闊葉樹種為主,生長麵積居前五位的樹種分別為,山毛櫸(約占森林麵積36%)、夏櫟(約占12%)、無梗花櫟(約占10%)、鵝耳櫪(約占9%)和銀冷杉(約占8%)。克羅地亞林木品質較高,95%為天然林,且擁有生態證書。克羅地亞森林工業在國民經濟占據重要位置,相關從業人員約2.5萬人;2019年薪材木產量為220.5萬立方米,工業園木產量為319.5萬立方米;林產品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4.7%。木材出口中,製成品占70%,主要有家具、地板、建築用木材、木屋和門窗配件等。


    動物資源


    克羅地亞的動物群種類繁多,地中海地區和陸地的動物在這裏都可找到。節肢動物門(蜘蛛、蜈蚣、螃蟹)、蝸牛、大型的地中海蝴蝶,以及地中海的典型動物——蟬都非常普遍。


    亞得裏亞海沿岸也是各種蛇類的故鄉,如艾斯庫累普蛇,它是歐洲最大的蛇,其身長可超過2米,所幸的是它是無毒的。最著名的本地黑蜥蜴生活在亞得裏亞海中的亞布卡島(jabuka)和帕拉格魯紮群島(pgru?a)上。鳥類中的雨燕、阿爾卑斯雨燕、山鶉、鷹、黃鵡、白頰鳥和五子雀是很典型的。


    亞得裏亞海中也生活著哺乳動物,最常見的是海豚,而最稀少的是僧海豹。在亞得裏亞海水裏還生活著各種貝殼、紅珊瑚、頭足綱動物(魷魚、墨鬥魚、章魚)、水母、海星、海綿以及各種魚類。最有名的海魚有沙丁魚、金槍魚、鯖魚等等。這些洄遊性魚類,從地中海進入克羅地亞海域。


    定居在亞得裏亞海的定居性魚類主要有:刀魚、鯔魚、茹巴茨魚、特爾利亞魚、利本魚。潘諾尼亞地區的河流中盛產鯉魚、鯰魚、梭子魚、鱘魚、鮭魚。斯拉沃尼亞森林是多種鳥類的棲息地,如篦鷺、蒼鷺、黑鸛、白鷺。遼闊的田野和草地給大、小牲畜的發育提供了適宜的條件。養殖數量最多的家畜有:牛、羊、豬,還有大量的家禽。


    植物資源


    克羅地亞的氣候形態多種多樣,植物受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影響,數量眾多,品種繁雜,克羅地亞分為三個植物地理區:亞得裏亞地區的植物群、山區的植物群、潘諾尼亞地區的植物群。


    克羅地亞亞得裏亞沿海地帶地中海地區的常綠植被十分茂盛。這一地區的植物適應地中海的氣候條件。這裏夏季炎熱,尤其在植物生長的季節裏更為炎熱,秋季潮濕,冬季溫和。在冬季由於布拉風經常襲來,亞得裏亞沿海植物群落雖沒有明顯的地中海特征,但地中海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還是具備的。由於夏季赤日炎炎,蒸發量大,而冬季降水量又十分豐富,這裏的植物是以厚而硬的樹皮和樹葉來自衛以求生存的。


    克羅地亞沿海的植物明顯的特征是:除了花香之外,它的樹枝、樹葉也具有香味。在沿海地帶極少有真正的森林,保留下來的森林極少,但有很多低矮的帶刺灌木叢。馬基群落(mhia)是地中海植被的主要特征。它生長在森林被砍伐了的地方,由稠密的常綠灌木叢組成。


    在達爾馬提亞島嶼,特別是那些外部島嶼上都分布著大量的常綠植物,常見的種類有:各類鬆樹、野生油橄欖、柏樹、月桂樹、桃金娘、西班牙金雀花、不雕花、熏衣草等等。還有的地中海植物被培育成觀賞植物,如夾竹桃。


    行政區劃


    區劃


    克羅地亞全國設20個省和1個省級直轄市,包括bjelovarsko-bilogorska,brodsko-posavska,dubrovacko-neretvanska(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istarska(伊斯特拉),karlovacka,koprivnicko-krizevacka,krapinsko-zagorska,利奇科-senjska(利卡-塞尼),medimurska,osjecko-baranjska,pozesko-斯拉沃尼亞(波澤加-斯拉沃尼亞),goranska,sibensko-kninska,sisacko(莫斯拉瓦茨卡),splitsko-dalmatinska(裂達爾馬提亞),varazdinska,viroviticko(波德拉夫斯),vukovarsko-srijemska,zadarska,薩格勒布,共127個市和429個區。分為3個地理區域:北部、東北部平原,中部山地,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


    城市


    薩格勒布(zagreb)是克羅地亞的首都,同時也是克羅地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克羅地亞北部,坐落在薩瓦河西岸,梅德韋德尼察山腳下,麵積1291平方千米。薩格勒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3.0c,年均降水量853.6毫米。該市主要工業部門有石化、電力、醫藥、機械、電器和食品加工等。著名的大企業有伊納石油公司、克羅地亞電力公司、普利瓦製藥公司和康查爾電氣公司等。薩格勒布也是克羅地亞最重要的文體、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其中成立於1669年的薩格勒布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


    奧西耶克,位於東部的平原地區,克羅地亞的糧倉瓦拉日丁,位於北部,宿有巴洛克之城的美譽。


    裏耶卡,位於西北,擁有克羅地亞的第一大港口,裏耶卡港在羅馬帝國時期,還曾一度是歐洲最大的港口。


    杜布羅夫尼克,位於最南端,被稱為亞得裏亞海上的珍珠。在巴爾幹地區被不同異族統治了上千年的同時,杜布羅夫尼克卻一直作為獨立的共和國存在,直至被拿破侖所占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