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氏,簡稱華胥,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相傳是中國上古時期母係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是伏羲與女媧之母。她生在一個叫華陽的地方,有了華胥後改名,古往今來,上百種中華典籍中均記載著一個叫華胥氏的氏族女首領及其兒女伏羲、女媧的故事。中國建國初期的多位樸素主義學者相信,華胥氏的曆史比黃帝還要長得多。華胥國的傳統服飾為長袍,即國服、華服,後來發展成為具有長袍特點的漢服,也與華胥國有關。


    神話所記錄的是一個民族早期的唯心世界觀,以紀念族群中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越樸實的神話,還原的早期先民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


    基本信息:


    中文名:華胥氏


    時期:中國上古時期


    職業:傑出女首領


    身份:伏羲和女媧之母


    主政過的國家:華胥國


    傳統服飾:長袍


    曆史記載


    華胥國最早見諸史書於《列子黃帝》,此外《新唐書》中的州來、《國語鄭語》中的華地,以及《山海經》等史籍記載的華胥氏之後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曆代探討的華胥之國地望所在。


    列子黃帝篇


    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齊國幾千萬裏。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入履實,寢虛若處林。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穀不躓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黃帝篇》


    《山海經》華胥之後


    《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女媧“以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智慧無窮,力大無窮。“燒蘆灰而止yinshui,斬黑龍而降水妖“。但是在遠古的時代,在人們的心智並不成熟的時代,人們隻能信仰“神“的力量,隻能相信“神“的力量。所以極有可能,人們將治水這種運用人類的力量,而戰勝自然的行為“神“化,等同於本身所擁有的“神力“。華胥和他的兒女女媧、伏羲都成為神仙,華胥國也就是西方《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


    《新唐書》中的州來


    據《新唐書》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曆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禦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伊侯之墟就是伊尹相湯的亳州,都五百裏為甸服,老子母益壽氏女嬰敷壽州人,苦音古,古國之意,周武王封神農氏之後於譙,其國名是州來,州來之意從神仙所居之州而來,神仙之國也。《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於華,因氏焉。華地所在的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河南商丘一帶。其疆域最大時包括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


    《國語鄭語》中的華地


    《國語鄭語》:“若克二邑,鄢、蔽、補、丹、依、駻、曆、華,君之土也“曆先為國後為邑後為鄉,“曆史“之稱可見曆國之古。曆又作瀨今作渦。曆、華並提,華就是古華胥國,後為蒙地,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又名《南華經》。又傳說舜目重瞳,是把“華“解釋為眼睛人之神戶。故華之南為壽,人之眉主壽稱華蓋。“華“居十之上,是天下之中也。重迴千萬年的記憶,神仙之國古華胥國確實令人神往。


    生平事跡:


    人類共祖


    華胥氏,乃華夏之根、人類共祖。


    遠古之時,中原有一個華陽的地方,華胥氏出生在華陽,所以她給自己取名華胥,據說她喜歡四處遊玩,後她得知有一個地方叫燧明,那裏的人用火燒東西吃,她便去了這個地方,認識了燧人氏,不久便有了伏羲。華胥氏迴到華陽後,教大家如何使用火燒飯,因此華陽人讓華胥氏主政國事,不久又生下女媧,後人稱她主政的國家為華胥國。


    曆史地理學家錢穆在《黃帝的故事》中提到:《史記》上說:“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之陽。“首山即河南襄城縣南五裏,兩邊逛邐直接嵩、華。這些說法都足以說明黃帝活動的範圍。《列子》上說:“黃帝夢遊華胥之國。晉朝《拾遺記》所記,“庖犧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既覺有娠,曆十二年生庖犧。“如《竹書紀年伏羲氏》說,“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遠之,因而始娠。曆史地理學家錢穆《黃帝的故事》中講到:《列子》上說:“黃帝夢遊華胥之國。這樣一個美好神奇的地方到底在哪裏呢?“華胥之國,在翕州之西,台州之北。“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國。但接下來卻說:“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這個國家離齊國不知道有幾千裏幾萬裏,反正是靠舟車無法到達的。要去的話,隻能是閉上眼睛“神遊“了。在這段敘述之前,更明確地說:“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我們才知道這個國家不過是黃帝的一個夢。“晝寢而夢“不就是“白日夢“嗎?


    她是風兗部落的女首領,被稱為華胥氏。她年輕有為,與族叔風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相傳華胥氏外出,在雷澤湖邊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腳踩了一下,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生下伏羲。


    華胥氏生下伏羲和女媧,開辟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開卷也有記載,正是由於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


    有關華胥的傳說流傳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反映了許多關於母係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


    若問華夏始祖是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人都會不假思索的迴答:炎帝、黃帝,再說得遠一點就是伏羲女媧了。其實,另外還有一個比這些祖先們更早、更真實的“老祖母“曾生活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一帶,她就是華胥氏。


    遠古時代曾經生活著一個叫華胥氏的繁榮的母係氏族部落,後人稱為華胥古國,它與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有著密切的聯係。據專家考證,華胥是我國最古老的母係氏族社會中傑出的部落女首領,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生存,帶領部族民眾不斷的遊徙,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媧及其後裔,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


    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有一地名“華胥鎮“。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陝西藍田地區有7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曆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如今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麽樣子,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可見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在漢族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隻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裏,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隻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一些專家考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


    而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露了更多的關於母係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和史料搜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此後,對於華胥氏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麵展開,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主政之國


    遠古之時,有一個華陽的地方,華胥氏出生地,所以她給自己取名華胥,據說她喜歡四處遊玩,後她得隻有一個地方叫燧明的人,用火燒東西吃,他便去了燧人氏所主之國,認識了燧人氏,便有了伏羲。華胥氏迴到華陽後,教大家如何使用火燒飯,因此華陽人讓華胥氏主政華陽的國事,不久又生下女媧,後人稱華胥國。


    國內有個大湖泊叫雷澤,是雷神居住的地方。雷澤兩岸為雷河,華胥國的人民都聚居在雷河兩岸。那時的雷神是一個人,當他不順心時,雷河上就濁浪滾滾,洶湧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時,河水更猛烈。人們沒有辦法,華胥國有個華胥姑娘就去雷神殿堂找雷神評理,她的膽大和直率感動了雷神,但雷神讓華胥姑娘嫁給他,為了華胥國的安危,華胥姑娘答應嫁給了雷神。一年以後,華胥姑娘給雷神生了個兒子,雷神非常高興,脾氣也越來越好,從此雷神隻在農時節氣打雷閃電,行雲布雨。於是雷河兩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雷神的表現應了中國那句古語:“人逢喜事精神爽。“華胥想念家鄉,把兒子放在葫蘆上順水而下,讓他乘葫蘆迴華胥國,他的姥姥看見他乘葫蘆而來,因此給這個外孫取名葫蘆,按華胥國方言,伏羲與葫蘆諧音。伏羲長大後,看見蜘蛛織網發明了網,在水裏可以捕魚,在林中可以捕鳥。因發明熟食,人們稱為庖犧,意為他是最好的廚師。伏羲想念母親,就在都廣天梯登建木上天庭看望母親華胥。天帝聽了雷神的稟告,就封伏羲為華胥國君主。


    文獻記載


    《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係氏族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社會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一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記載華胥與伏羲關係的古籍甚多,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詩緯含神霧》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潛夫論五德誌》稱:“大人跡生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緯》卷十一載:“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河圖握矩起》載:“燧人之世,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孝經鉤命訣》也說:“華胥履跡,怪生皇犧。“王嘉《拾遺記》雲:“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均謂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有娠而生伏羲。《拾遺記》中提到的“華胥之洲“,或稱“華胥之渚“、古華胥國,因華胥居此而得名。其地望有泗水、延川諸說。關於泗水說,呂思勉認為:“華胥之名,當有所本,疑即《莊子馬蹄篇》之赫胥氏也。“王獻唐說:“《莊子》書中有赫胥氏,注者謂炎帝。赫華紐音俱通,赫胥即華胥。華胥為東方伏羲之舊族,散居泗水一帶。泗水、曲阜接壤,並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華胥為號。“關於延川說,梁福誓雲:“伏母寨遺址,載名於《延川縣誌》。


    漢族民間世代傳說,這裏就是華胥生伏羲時居住的古寨子。位於乾坤灣南端伏義河村西北方向的黃河石岸頂部。現存寨門、寨牆及部分居住遺址。“王曇也指出,延川縣土崗鄉“虎頭峁北側的懸崖上,有一長條岩洞,約三十多米長,最深處有五六米,叫伏母寨,麵對黃河乾坤灣,傳說是伏羲母親風華胥住的地方“。其實,赫胥氏並非生伏羲、女媧的華胥氏,古華胥國並不在山東泗水。伏母寨的資料過於簡略,很難說明有關問題,因而古華胥國也不可能在陝北延川。華胥氏的居地究竟在何處?一般主張在今陝西藍田縣境。《綱鑒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注雲:“華胥,在今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


    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裏的藍田縣華胥鎮。這裏保留的史跡,有華胥氏踏大人跡妊娠伏羲、女媧的雷澤所在的雷莊、華胥溝、華胥窯、華胥河、毓仙橋、毓聖橋、華胥陵、女媧穀、媧氏村、女媧陵、煉石台、人宗廟、老母殿、五龍宮、磨針觀、畫卦台。據《雲笈七簽》卷一百集唐王的《軒轅本紀》提到:“黃帝遊華胥國,此國乃神仙國也。“相傳這裏有黃帝遊視古華胥的紀念地---軒轅廟遺址,以及黃帝遊華胥國時拴馬的柏樹,在經過了數代的繁衍後,還旺盛地生長在今華胥鎮軒轅小學院內。華胥溝所在的宋家村,至今還保留著一通記載三皇功績的古石碑,碑的上方正中,勒有“古華胥“三個陰刻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字樣。因而,陝西藍田華胥鎮應為古華胥國所在,是伏羲、女媧母族華胥氏的居地。


    其子至賢


    大典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春秋世譜》中說:“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山海經內東經郭注》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曆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氏族考證


    華胥氏族,是伏羲氏、女媧氏的母族,可能屬原始華族燧人氏分支。


    一、伏羲氏之前為華嬃氏,《太平禦覽》引《詩含玉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


    二、伏羲氏之前是燧人氏,《繹史》引《帝王世紀》:“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


    三、華胥氏為燧人氏時代的氏族,《史記補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


    四、伏羲氏之後為女媧氏,《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五、伏羲、女媧俱為兄妹,《漢書人表考》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生女為女媧“。


    六、伏羲、女媧為夫妻,《全唐詩盧仝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


    七、女媧氏之後為大庭氏,《太平禦覽》引《遁甲開山圖》:“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


    八、伏羲氏之後是神農氏,《周易係辭下傳》:“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九、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繹史》引《尚書大傳》:“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繹史》引《禮含文嘉》:“三皇:慮戲、燧人、神農“《白虎通》:“三皇者,何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


    十、伏羲氏時代曆史悠久,枝繁葉茂,《太平禦覽》引《遁甲開山圖》載:“柏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以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何在“《莊子怯篋》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第一、二,說明華胥氏為燧人氏族中的成員,是較早的有文化的人類,崇拜太陽、火等“自然靈“。


    華胥氏族處於母係氏族公社時期,文字初具雛形,語言以“華“音為基,華代表一起美麗的事物,古作“光華“解,燧人氏崇拜太陽與火,因為稱“華“,如火華,由於花果瓜菜有豔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一株掛著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才創造了“花“字。因此,華胥氏時代前期,可能是太陽、雷電與火等光華崇拜,後期則是花華崇拜。


    主要貢獻


    根據史書所記,華胥氏為風姓。她在古雷澤邊感孕,生下伏羲,在山東的承注山生下女媧。由此,開辟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繼承和傳播輝煌的華胥文化,她踏遍了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山東的濟寧、四川的閬中、甘肅的天水、陝北的延川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殷函、尹紅卿編譯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開首卷寫到:“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這些文獻典籍的記述,都清楚地說明了正是由於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因此,華胥氏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華胥文化對人類曆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製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華胥鎮這個地名就因為它是華胥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而得名。


    聖母陵墓


    一、墓址


    華胥氏這位大賢大能大聖祖母的陵墓,名叫華胥陵,位於華胥鎮以北。曾宏根多次來到這裏實地調查。在緊靠村子西邊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曾宏根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接觸《藍田縣誌》。他發現,這裏與《藍田縣誌》中所記載的華胥渚十分吻合。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此地即華胥氏懷孕後棲息之地。這一傳說已經流傳很多年,無人知其起始時間。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經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與《宗書付瑞誌》的記述相近。


    曾宏根說,華胥氏可能真有其人。她是中國母係氏族社會一位傑出的首領。光緒年間的《藍田縣誌》以及古書典籍《列子》均有對華胥氏族社會形態的描述。在多種典籍中有關於“華胥國“的記載,而這種記載可能就是指華胥氏族團。曾宏根圍繞著古華胥國、華胥溝和華胥陵的遺址,對附近的村落進行探訪。他認為,不少村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能夠印證遺址。今華胥鎮紅河下遊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


    曾宏根還對華胥氏族團存在的真實性進行了研究。他提出的觀點是在藍田縣內,115萬年前曾生活過藍田猿人;65萬年前生活過陳家窩猿人;40萬年前生活過澇池河猿人;距公王嶺不足3公裏處生活過2030萬年前的猿人;而距華胥陵10公裏的馮家村,出土了距今23萬年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而這些考古發現印證了藍田存在著從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人類演化序列。另外,如果將華胥文化各個所在地看成一個整體,那麽在其周邊分布著36處舊石器人類活動遺址。在1984年和1988年,藍田縣兩次文物普查中,又發現還分布著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23處。在白鹿原上距女媧村5公裏的地方還發現過典型的商朝文化遺址。


    陝西華胥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魏朝鵬先生的結論是華胥氏應該是在麵臨重大危機的時刻承擔起了延續氏族生存的重擔,為中華民族得以存在做出了貢獻。所以被後世大量載於史冊,流傳數千年而不中斷。他說:“古代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華胥應該就是華夏“。據了解,持有華胥即華夏的觀點並非隻有魏朝鵬一人。不少專家認為這種說法可以成立。


    二、碑文


    華胥者,華夏聖母也。悠悠古國,浩浩神州,人類之源遠矣。然我華夏之源可考之,華夏之祖有典載之,有證佐之,有廟供之,豈不幸也哉。《史記》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生伏羲。“《山海經》曰:“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春秋譜》曰:“華胥生男曰伏羲,生女曰女媧。“《河圖》曰:“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濮州誌》曰:“之雷夏者雷澤也。“華胥與雷夏合稱華夏,此吾華夏民族之由來也。華夏因華胥而名,自華胥而始,故敬之曰華夏聖母不亦確乎。天下華人何稱龍之傳人耶?聖母於雷澤履之龍跡也。伏羲女媧皆為聖母華胥與神龍之裔,況後人乎?《帝王本紀》曰:“華胥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此亦華夏民族以龍為圖騰者也。《水經注》瓠子河篇載:瓠河又經雷澤北,“其澤藪在大城陽縣故城西北十餘裏,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裏,南北一十五裏,即舜所漁也。“即今之鄄城雷澤,故曰雷澤瓠河乃華夏之基,龍之傳人之源。雷澤湖畔華夏子孫繁衍生息逐日壯大,建華胥國於此。《軒轅本紀》曰:“帝遊華胥國,此神仙國也。“後世子孫陸續外遷,足跡遍布八方,皆以故國為天下之中。故又稱中華。後之炎黃堯舜禹亦皆其後世子孫也。嗚唿始祖之功概莫大焉,無始祖焉有華夏民族耶?至伏羲結網漁獵、觀天象畫八卦、別姓氏製嫁娶、作曆甲造琴瑟、馴畜禽,及女媧煉石補天者,巍巍乎功可天齊矣。為揚祖功,曆代建廟供之,終日煙火不斷,尋根報本者紛至遝來。然因多蒞水患屢遭兵燹已不存其貌矣,不複重覽世者抑於時也。嗚唿敬祖仰宗華夏之美德也。今刻石紀念,可圓海內外赤子尋根之夢,抒報本之情,亦實現華夏民族複興之兆,真幸事也,大事也,快事也。喜逢盛世,百廢俱興,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今之賢者法古人效先賢欲修建聖母廟,旋得各方支持。中國農業部原副部長杜子端先生親筆題寫聖母華胥紀念碑,各界人士慷慨捐資以補重修之需,為置盛事於勿忘,特作斯文誌之,以表聖母之功,歌聖賢之德,示華夏之源,曉之故址,以利慨而興之。後人慎而誌之,海內外赤子萬代景而仰之。


    考古發現


    隨著考古發現也證明,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曆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的支家溝和十裏河的西餘家溝等地,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當然,我們並不認為華胥古國已經是一個宮殿巍峨、等級森嚴的王國。“考古專家根據半坡、薑寨、馬家窯等地已經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廣場,上千的墓葬中,有燒陶、紡織、製革業,甚至有銅器、商業和殉葬人等情況分析,這些由寬68米,深56米的大壕溝圍成的遺址應該是一個草創的“古城鎮“,而這些“古城鎮“就包含在“華胥古國“這個範圍較大的氏族部落裏。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說:“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華夏文化在長達550年的戰亂後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始把黃帝作為中華之祖,結果華夏、中華的“華“字反而湮沒於曆史的塵埃中。


    發人深省的是,明清記載的華胥在陝西藍田,成紀在甘肅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藍田縣陳家窩和公主嶺考古發現78-85萬年前的藍田人遺址。因此,這是華夏人類的發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發現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時期的大地灣遺址,分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後期。先人所載神也,豈妄言乎!與藍田、秦安相距不遠的考古遺址還有仰韶文化前期的陝西華縣元君廟墓地和老官台遺址,仰韶時期的西安半坡遺址,臨潼薑寨遺址,寶雞北首嶺遺址,其餘還分布於華陰、渭南、華縣等地。仰韶文化後期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存在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蘭州青崗岔、永昌鴛鴦池、青海樂都柳灣等地。此外,與陝西相鄰的河南澠池仰韶、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山西芮城西王村、夏縣西陰村、萬榮荊村等處都發現同期遺址。因此,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一段。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主任石興邦對此認為:“世界上各個民族,特別是具有古老傳統文化沉積豐厚的國家民族,追溯到她的曆史源頭,都有一個神話似的傳說時代。因為在文明產生前沒有文字記載,隻有靠口頭傳說將他們認為熟悉而重要的事情代代口傳下去。這些史料,我們稱它為影史,不是虛擬的,而是在一定真實的曆史素材上的映象,是有一定依據的。“華胥氏和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推理關係--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麵“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了。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最早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麽,龍祖的媽媽華胥氏自然就是“龍祖之祖“了。


    華胥窯


    記者從華胥文化研究會獲悉,華胥鎮決定開發保護重要的氏族文化資源--華胥窯古遺址。


    據有關資料記載,伏羲和女媧出生時就在華胥鎮宋家村後半坡上的窯洞中,因而該窯稱之為華胥窯。窯中有一通道,直通華胥溝,在宋家村口還有“毓仙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梁。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皇帝夢遊“八個字。


    據了解,宋家村“華胥窯“是華胥氏孕育伏羲和女媧的始祖地。華胥鎮將在今明兩年內做好以華胥陵為中心,西至新街遺址、東至華胥窯、華胥溝的華胥文化旅遊區的各項開發工作。與此同時,“華胥窯“所在地宋家村還采取多種籌資形式,積極加快開發、保護、建設華胥氏生前居住的窯洞及當地的華胥氏文化旅遊資源,從而拉動當地旅遊業,帶動地方“農家樂“的迅速崛起。


    華胥氏文化研究會李三友對記者說:“華胥窯“的開發必將對於繁榮我縣經濟,開發旅遊名片,促進“三個文明“建設,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讓這世界性的隱性人文遺址資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和保護。


    國家公祭


    2007年3月份,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chujinhui、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共同主辦了首次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4萬多人參加了恭祭儀式。此後,對於華胥氏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麵展開,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的華胥陵,相傳是上古時代伏羲和女媧之母華胥氏的陵塚。有專家稱,華胥氏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陝西省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五十公裏,因境內南山盛產美玉,故名。一九六三年在此發現了距今約八十萬年的“藍田猿人“化石,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之一。


    據中新社了解,藍田縣有關於華胥氏的諸多遺跡,“羲母陵““三皇故居“等,日前有關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趕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係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團的生成、曆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跡與曆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得出上述結論。


    此間專家們認為,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母係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作為伏羲,女媧的生母,她是華夏的繁衍之根。華胥上古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


    2006年3月1日在華胥陵的所在地--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舉行了首屆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本次活動的主題為“龍騰神州,鳳舞華夏,尋根華胥,振興中華“。在大典上舉行了奏祭樂,獻酒,揭碑及宣讀祭文等儀式。今後的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將舉行這樣的大典。


    後人評價


    袁珂:遠古人類,因為知識不足,對於日月星辰、山川河海、風雲雷雨的變幻;對於草木花卉、鳥獸蟲魚的生長和死亡,這些大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就產生各種幼稚的、天真的想象和解釋,這就是中國神話的起源。通過這些神話故事,可以了解先民們在一定曆史階段的生產水平和精神麵貌,了解他們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圖景。


    柏楊:中國神話故事體現了古人在對宇宙如何形成及進化發展的探索精神,象征著古代勞動人民與自然抗爭的智慧、可覺察出其中既有天真的想像又有樸素科學的成分。有些曆史學家非常看不起神話在曆史中的地位,但神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曆史如果沒有神話部分,這個民族不過一群木偶而已。從神話的內容,我們可據以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映,這就是神話的功用之一。所有的神話都是矛盾百出,有時侯簡直不知所雲。中國的神話也是如此,但這更證實了它是先民的產物。如果由近代小說家們編造的話,包管無懈可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