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本-古裏安接受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認為聯合國無權幹涉當地事務不予承認,堅持不讓以色列複國,作為占領和托管方的英國對決議表決棄權。於是阿盟國家對以色列展開為期三天的軍事行動,緊接著猶太人組織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結束前一天,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已經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與之相反以色列並未承認及遵循聯合國181決議劃定的領土與國界。
在以色列複國的隔天,英國宣布結束托管,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對以色列“驅逐”(阿拉伯不承認以色列國,因此名為宣戰,但實際是沒有這樣的正式宣言),幾天內集結軍隊開始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進攻。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麵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在缺乏外國正式軍援的情況下,猶太人民兵部隊阻擋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也阻止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11日開始,聯合國宣布一個月的停火令即“28日停火”,在這段期間裏以色列秘密備戰,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取得勝利。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侵占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占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裏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該次的衝突中被迫逃離,以色列在獨立戰爭取勝後,並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但承認留守的阿拉伯人擁有以色列國籍。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至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裏將近名瑟法底猶太人移民,其中約有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裏特為報複埃及對以色列封閉亞喀巴灣,阻止以色列船隻使用蘇伊士運河,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又引發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英法以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直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繼任總理。
第三次中東戰爭
在1961年,納粹的領導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情報局人員綁架並送迴以色列,被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曆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處死刑的人。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趨緊張。敘利亞、約旦和埃及可能有開戰的意圖,埃及隨即驅逐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並且封鎖以色列戰略要地堤藍海峽,接著又在接壤以色列的邊界部署大量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違反之前訂立的條約、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軍事攻擊。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以色列一口氣掠奪整個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及西奈半島,控製全境。而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占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直到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1977年簽訂《戴維營和約》,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而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因彼此的軍事利益交換,美國和以色列認定是一場誤擊意外,因自由號辨識困難而造成。
1969年,梅厄夫人成為以色列首任女總理。
埃以消耗戰爭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埃以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報複性的“天譴行動”,由摩薩德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在以色列複國的隔天,英國宣布結束托管,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對以色列“驅逐”(阿拉伯不承認以色列國,因此名為宣戰,但實際是沒有這樣的正式宣言),幾天內集結軍隊開始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進攻。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麵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在缺乏外國正式軍援的情況下,猶太人民兵部隊阻擋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也阻止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11日開始,聯合國宣布一個月的停火令即“28日停火”,在這段期間裏以色列秘密備戰,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取得勝利。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侵占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占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裏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該次的衝突中被迫逃離,以色列在獨立戰爭取勝後,並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但承認留守的阿拉伯人擁有以色列國籍。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至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裏將近名瑟法底猶太人移民,其中約有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蘇伊士運河戰爭,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裏特為報複埃及對以色列封閉亞喀巴灣,阻止以色列船隻使用蘇伊士運河,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又引發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英法以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直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繼任總理。
第三次中東戰爭
在1961年,納粹的領導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情報局人員綁架並送迴以色列,被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曆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處死刑的人。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趨緊張。敘利亞、約旦和埃及可能有開戰的意圖,埃及隨即驅逐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並且封鎖以色列戰略要地堤藍海峽,接著又在接壤以色列的邊界部署大量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違反之前訂立的條約、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軍事攻擊。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以色列一口氣掠奪整個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及西奈半島,控製全境。而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占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直到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1977年簽訂《戴維營和約》,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而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因彼此的軍事利益交換,美國和以色列認定是一場誤擊意外,因自由號辨識困難而造成。
1969年,梅厄夫人成為以色列首任女總理。
埃以消耗戰爭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埃以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報複性的“天譴行動”,由摩薩德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