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瑞典語:find),位於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麵積33.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100千米。地勢北高南低。內陸水域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冬季-14 c~3c,夏季13c~17c,年均降雨600毫米。芬蘭實行兩級行政體製,即行政區和市鎮。設有7個地區管理署和15個經濟發展、交通和環境管理中心,首都為赫爾辛基。2022年4月,芬蘭人口554.9萬。
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芬蘭人遷入後,建立了芬蘭大公國。十二世紀後半期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後並入俄羅斯帝國,成為大公國。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
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並且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監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名列第一,為最清廉國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芬蘭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紹利·尼尼斯托
外文名: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d
人口數量:554.9 萬(2022年4月)
簡稱:芬蘭
人口密度:18.2 人\/平方公裏(2022年估計)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芬蘭族
首都:赫爾辛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城市:圖爾庫,埃斯波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917年12月6日
水域率:10%
國歌:《我們的國家》
gdp總計:2374.6 億歐元(2020年)
國家代碼:fin
人均gdp: 歐元(2020年)
官方語言:芬蘭語,瑞典語
國際電話區號:+358
貨幣:歐元
國際域名縮寫:.fi
時區:utc+2(夏時製:utc+3)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總統製共和製
國鳥:大天鵝
國花:鈴蘭(百合科)
國樹:櫟樹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0.2公噸(2011年)
出生時預計壽命:81歲(2013年)
人類發展指數:0.879(2014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經合組織國家
曆史沿革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於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唿為芬蘭本部的省份。“?ste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stend”的同義詞。
芬蘭曆史開始於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製度在芬蘭一直持續到12世紀。
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於1249年透過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這場十字軍是針對tavastian人的拒絕繼續改信基督教而發動。諾夫哥羅德控製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瑞典則於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製了西卡累利亞。西卡累利亞此後因此歸於西方文化圈內,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雖然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和血統上仍與芬蘭人保持緊密聯係,但他們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n?teborg條約而定於芬蘭的東界。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早在14世紀初,已有文件記載第一批芬蘭的索邦大學學生。在芬蘭西蘭部,圖爾庫的城市聚落正在發展中。圖爾庫曾是瑞典王國最大的城鎮,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雖然芬蘭在中世紀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隻有一些以農維生的教區和領地。芬蘭的其他地區則有以漁獵和小規模農耕維生的薩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紀,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岸和西北岸。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語也成為芬蘭其他地區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
圖爾庫於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圖爾庫大教堂是聖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地的文化中心。當時的主教比現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地最具權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蘭人,但城堡裏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1362年,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個事件常被當作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做為這個王國斯堪地那維亞的一部分,負擔得起一人一馬裝備的權貴和自耕農組成紳士和貴族階級,集中於芬蘭南部。
位於維堡的堡壘保衛了芬蘭的東境。瑞典和諾夫哥羅德於1323年簽署了n?teborg條約,但這個條約並未長期遵守。1348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發動一場針對東正教異端的十字軍,最後隻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丟了王位,這場十字軍也失敗以終。瑞典與諾夫哥羅德的爭端是為了控製波的尼亞灣北岸及芬蘭東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諾夫哥羅德將那裏視為漁獵的基地,且不滿於西邊天主教移民的緩慢滲透。14和15世紀間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彼此斷斷續續發生了一些衝突,但多數時間保持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平狀態。既存的內部的緊張亦然。
1380年發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內戰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內戰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盟。接下來的130年,瑞典的各個派係試圖打破這個聯盟。芬蘭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但在15世紀似乎是相對富裕的時期,期間人口增加、經濟也有所發展。到了15世紀末,東部邊境的情勢越來越加緊張。莫斯科大公國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向統一俄羅斯邁進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羅斯發生了戰爭,維堡的要塞遭到俄羅斯包圍,根據當時的傳說,該城是由神跡而拯救。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複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於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體係經曆了一場劇烈的改革,使國家的對地方生活的控製力得以加強,當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稅。緊接在宗教改革之後,圖爾庫主教mikael agric出版了他翻譯的芬蘭語新約。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後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隻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於1560年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裏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他於1561年將愛沙尼亞的塔林市納入其保護之下。利沃尼亞戰爭(1558年—1583年)之後,瑞典一直處於戰爭或準戰爭狀態達160年之久。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瑞典與丹麥、波蘭和俄羅斯搶奪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控製權。芬蘭人因此飽受戰爭帶來的征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這造成芬蘭人於1596年-1597年的起事,這場叛變以血腥的鎮壓結束。1595年和俄羅斯簽署的tyavzino條約使瑞典和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及北方移動,大約就是現今芬蘭與俄羅斯的界線。
16世紀的芬蘭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聚落人口的成長。國王鼓勵農民自savonia省遷移至芬蘭中部的廣大荒野。這使得原本居住於此的薩米人被迫離開。而有些荒地則是卡累利亞人的傳統漁獵之地。在1580年代,這導致一場芬蘭人與卡累利亞人與芬蘭人間的血腥遊擊戰,特別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將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爭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他完成了對利沃尼亞的占領,還得到了俄羅斯在stolbova條約中失去的領土。1630年,瑞典和芬蘭的軍隊開進德意誌參加三十年戰爭。芬蘭人組成的芬蘭輕騎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稱。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間,芬蘭總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興建了許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認為有益於芬蘭的開發。例如在1640年,芬蘭的第一所大學?bo學院成立於圖爾庫。芬蘭語的聖經全書於也於1642年出版。
但重稅和持續的戰爭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瑞典的政治體製也越加趨向君主專製。
瑞典王國於1638年到1655年還握有今日美國的德拉瓦和賓夕凡尼亞地區作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為芬蘭裔。
17世紀的芬蘭受路德教派思想控製。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於世俗法律上。各領域事物都必須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會也變成義務性質,宗教罰則也被廣泛運用。這些規定於圖爾庫主教尤漢·特瑟魯斯(johan terserus)離職後公布,他所寫的教義問答於1664年被圖爾庫皇家學院的神學家宣布為異端。另一方麵,路德教派鼓勵個人研習聖經,使芬蘭第一次嚐試推動普及教育。教會要求每位信徒都應該具備閱讀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雖然這些規定可能會以背下文本達成,但也使閱讀的能力傳達到民眾之中。
發生於1697年到1699年的一場饑荒奪走了芬蘭約30%的人口。
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曆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製,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19年12月,芬蘭社會民主danglingdao的五黨聯合政府宣布選定交通部長桑娜·馬林(sanna marin )為芬蘭新總理。馬林將成為芬蘭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麵積為33.8145萬平方公裏,是歐洲第七大國。位於歐洲北部,北麵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東麵是俄羅斯,西南瀕波羅的海。
地形地貌
芬蘭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亞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為200~300米的冰磧丘陵,沿海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千米,東西最寬為542千米。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512千米。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氣候
芬蘭冬季寒冷,僅南部較溫和。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c;7月氣溫16-13c。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
水文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裏。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自然資源
截至2008年,芬蘭森林麵積23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9%(扣除陸上水域麵積的森林覆蓋率為76%),人均森林麵積3.9公頃,是歐洲人均林地麵積最多的國家。森林是芬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總蓄積為21.89億立方米。樹種比較單一,按照蓄積量計算,歐洲赤鬆占46%、挪威雲杉占37%、樺木占14%,其他闊葉樹種隻占3%。礦產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截止2012年探明儲量約690.94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行政區劃
區劃
芬蘭最早有12個省份,1997年9月1日,芬蘭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分為六個省(l??ni):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普省和奧蘭省;省下分為20區(maakunta)。6省下分為90個縣(kikunta\/h?rad),縣僅是國民服務組織。而其基礎地方政府有416個,包括114鎮(kaupunki\/ st?der)、302鄉(kunta\/kommuner)。
重要城市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是芬蘭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市區麵積448平方公裏。大赫爾辛基麵積1145平方公裏,人口116.5萬(1984)。海岸線曲折,外有群島屏蔽。雖地處北緯60°,但因受海洋影響而氣候溫和。夏季平均氣溫16c,冬季-6c。市內建築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城中建有赫爾辛基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設施。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擁有20多萬人口的北歐最大的內陸城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180公裏,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於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於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紀發展成芬蘭最工業化的城市,由於新的城市計劃,以前的工業區又再次恢複活力,餐館,商店,運動減肥中心以及博物館都在這裏建立起來。坦佩雷也是一個國際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這裏有兩所大學和很多研究機構,是芬蘭南部的中心城市。
圖爾庫
芬蘭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業基地,圖爾庫-波裏省省會,又名奧布。位於國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亞灣畔,東距首都赫爾辛基170千米,為芬蘭舊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蘭首都)。市區麵積24平方公裏,包括郊區麵積81平方公裏。現為芬蘭西南部的區域中心。
國家象征
國名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簡稱芬蘭,國名的含義為湖沼之國。
國旗
芬蘭國旗名為“藍色十字”旗(芬蘭語: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為國家市民旗幟。”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地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麵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芬蘭以“千湖之國”著稱,西南臨波羅的海,旗上的藍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說象征藍天。藍色和白色國旗也象征著與芬蘭19世紀曾經是沙皇俄國的大公國。芬蘭國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關係。芬蘭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蓋著的國土。
另一種國旗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幟的藍色十字加上國徽(紅底黃獅),該旗幟為總統和軍隊用旗。芬蘭國旗是由埃羅·斯奈爾曼(eero snellman)和布魯諾·圖烏卡能(bruno tuukkanen)設計的,今天使用的國徽和總統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歐羅夫·埃裏克森(olof eriksson)設計的。
國徽
芬蘭國徽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時被采用。在芬蘭作為大公國時代也采用了此徽,一直沿用至今。為紅色盾徽。盾麵上為一隻頭戴王冠的金色獅子,前爪握著一把劍,後爪踩著一把彎刀。九 朵白色的玫瑰花點綴在獅子周圍。國徽上的獅子來源於富爾孔家族,它同樣也出現在瑞典國徽上。劍和彎刀與卡累利阿國徽相類似。踩在獅子腳下的俄羅斯彎刀則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彼時,瑞典與俄羅斯正處於長期戰爭中。九朵玫瑰據推測是代表了芬蘭曆史上的九個省,但玫瑰的數量幾經變化。
國花
鈴蘭(學名:convaria majalis?linn.)是百合科、鈴蘭屬植物。氣味甜,全株有毒。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全株無毛,地下有多分枝而匍匐平展的根狀莖。具光澤。呈鞘狀互相抱著,基部有數枚鞘狀的膜質鱗片。葉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鍾狀,下垂,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膜質,花柱比花被短。入秋結圓球形暗紅色漿果,有毒,內有橢圓形種子,扁平。花果期5~7月。
鈴蘭原產北半球溫帶,歐、亞及北美洲和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海拔850~2500米處均有野生分布。
鈴蘭全草可入藥。夏季果實成熟後,采收全草,除去泥土,曬幹。有強心,利尿之功效。用於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纖顫,由高血壓病及腎炎引起的左心衰竭。??但由於鈴蘭全株各部位均具有較強毒性,切勿在無專業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服用。中毒不良反應常表現為腹痛、嘔吐、心率下降、視線模糊、眩暈、皮膚紅疹等。
人口民族
人口
芬蘭總人口540.1萬(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南部。赫爾辛基大區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約140萬。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還包括坦佩雷(22萬)、圖爾庫(18萬)、奧魯(14萬)等。據芬蘭統計中心數據,截至2011年底,當地華人總數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爾辛基、坦佩雷、圖爾庫等城市。
冬季戰爭後大約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戰爭賠款、失業問題以及對芬蘭保持獨立前景的不確定曾導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離開芬蘭。而到了1990年代“華約”解散,東歐巨變及蘇聯解體後,芬蘭又開始接收大批難民與移民。
民族
芬蘭人大部分是芬蘭族,其中芬蘭族占90.9%,瑞典族占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
政治體製
政體
芬蘭的政體是內閣製,自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以來,芬蘭就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而此前芬蘭是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藩屬國。其曆史基礎是斯堪的納維亞自耕式農場主社會。芬蘭是北歐國家中唯一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和國體製的國家,並且芬蘭的總統要比其它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國王或君主有更強的政治影響力。
芬蘭實行共和製和“議會代表”民主體製,議會依照比例代表製原則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人民擁有政治權力並通過議會來行使。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采取一院製,由200名議員組成,每4年改選一次。
國會內包括一個議院及其200位議員。議員以四年為一任,經過直選及比例投票製選出。共和國總統每六年選舉一次,芬蘭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2006年1月至12月,芬蘭第二次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在任職期間,在提升歐盟的國際地位、增強歐盟行動的連貫性等方麵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2011年6月,聯合黨、社民黨、左翼聯盟、綠色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
憲法
1919年7月17日頒布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guojiayuanshou,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
芬蘭的政治體製以議會為主,雖然總統也有較大的權力(根據芬蘭憲法,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並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多數行政權力控製在由總理領導的內閣中,而總理由議會選出。內閣由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的部長、總理本人與一名大法官組成。
憲法規定,200人的一院製議會(芬蘭語:eduskunta;瑞典語:riksdag)是芬蘭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可以修改憲法,解散內閣或否決總統的決定;但議會無權改變司法決議。內閣或任意一名議員都可以提出立法動議。議員任期4年,按比例選出。
政府
2023年6月20日,芬蘭新一屆聯合政府20日宣誓就職,民族聯合黨zhuxi彼得裏·奧爾波擔任總理。本屆政府由民族聯合黨、芬蘭人黨、瑞典族人民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共設總理和18名部長。
司法
芬蘭司法體係分為一個負責民事以及刑事司法爭議的法庭,以及一個專門負責公眾與行政部分訴訟的特別法庭。芬蘭為大陸法係國家,法庭分為地方法院、地區上訴法院及最高法院。
芬蘭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院長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貝卡·威赫沃裏(pekkavihervuori),2012年就任;最高檢察長馬蒂·尼森寧(mattinissinen),2010年就任;政府法律監察官亞科·約恩卡(jaakkojonkka),2007年就任。議會法律監察官佩特裏·耶斯基萊寧(petrijaaskinen),2010年就任。
政黨
芬蘭為多黨製。主要政黨有:
(1)芬蘭中間黨(centre party of find):執政黨。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為目標,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壟斷,主張保障農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對外主張實行積極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海地區國家的關係。現有黨員7.7萬人,現任議員31人。zhuxi安妮卡·薩裏科(annika saarikko,女,2020年當選)。
(2)民族聯合黨(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在野黨。1918年成立。一戰和二戰期間為芬主要執政黨。主要代表工商企業界利益,以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展為基本目標。現有黨員約2.7萬人,現任議員38人。zhuxi佩特裏·奧爾波(petteri orpo,2016年當選)。
(3)芬蘭社會民主黨(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1899年成立。對內主張政治、經濟民主,實現充分就業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國際和平。現有黨員2.9萬人,現任議員40人。zhuxi桑娜·馬林(2020年當選)。
(4)芬蘭人黨(the true finns):在野黨。1995年成立。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利益,鼓勵創新經濟。對外堅持民族主義和疑歐立場。現有黨員1.5萬人,現任議員38人。zhuxi麗卡·普拉(riikka purra,女,2021年當選)。
(5)綠色聯盟(the green league):執政黨。1988年成立。主張保護環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和平與環保活動。現有黨員7800人,現任議員20人。zhuxi瑪利亞·奧希薩洛(maria ohisalo,女,2019年當選)。
(6)芬蘭左翼聯盟(the finnish left alliance):執政黨。1990年成立。主張政府借貸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福利,發展可再生能源。對外主張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國防建設。現有黨員1.1萬人,現任議員16人。zhuxi莉·安德鬆(li andersson,女,2016年當選)。
(7)瑞典族人民黨(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執政黨。1906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主張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現有黨員約2.6萬人,現任議員9人。zhuxi安娜–瑪雅·亨裏克鬆(anna-maja henriksson,女,2016年當選)。
(8)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在野黨。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主張實行對社會和生態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保障平等高效的社會福利。對外主張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歐洲,發展共同防務。現有黨員約8400人,現任議員5人。zhuxi薩麗·艾薩葉(sari essayah,女,2015年當選)。
(9)現在行動黨(movement now):在野黨。2018年成立,2019年11月正式注冊為政黨。目前有8000名黨員。關注巴倫支海保護及企業社會安全等問題。現任議員1人。zhuxi哈裏·哈爾基莫(harry harkimo,2018年當選)。
政要
總統:紹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芬蘭資深政治家,民族聯合黨人。1948年8月24日出生於芬蘭南部城市薩洛,法學碩士,先後任律師、副法官,1987年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1994年至2001年任芬蘭聯合黨zhuxi。尼尼斯托1995年至1996年任芬蘭司法部長,1996年至2003年任財政部長,在他擔任財長期間,正是他帶領芬蘭加入了歐元區,擺脫了在當時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1999年至2003年任歐洲複興開發銀行董事會zhuxi,2003年至2007年任歐洲投資銀行副行長。2007年至2011年尼尼斯托任芬蘭議會議長。2012年2月5日當選芬蘭總統,3月1日宣誓就職。已婚,育有二子。
總理:彼得裏·奧爾波,2007年當選議員,曾擔任農林部長、內政部長和財政部長。2016年,奧爾波當選民族聯合黨zhuxi。
議長:埃羅·海內盧奧馬,1955年7月4日出生,大學肄業。社民黨人。曆任芬總工會青年事務書記、zhuxi,社民黨zongshuji、zhuxi。2003年當選議員,曾任社民黨議會國防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和稅收委員會委員、歐洲社民黨zhuxi團成員。2005至2007年任副總理兼財長。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黨議會黨團zhuxi。2011年6月當選議長。愛好運動。已婚,有一子二女。
經濟情況
概況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超過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製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芬蘭是號稱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由於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製,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增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兩年萎縮。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製裁與反製裁大戰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增長滯緩,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
工業
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製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農林業
林業發達,農畜產品自給有餘。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占總勞力的4.7%。主要產品包括鋸材、膠合板、纖維板、家具等木材加工品,紙漿及紙張產品。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歐匯川(upm)和m-real集團是前三大林業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紙箱和紙板生產商、第三大鋸材生產商,芬歐匯川是世界最大的雜誌紙、標簽紙生產商和歐洲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m-real是歐洲領先的高質量紙張和紙板製造商。
服務業
芬蘭服務業包括商業、旅遊、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等。信息產業發達,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遊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等。?芬蘭是高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貿易是gdp的三分之一。歐盟占貿易總額的60%。最大的貿易流動與德國、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荷蘭和中國。由歐盟貿易政策管理,芬蘭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除了農業。芬蘭是唯一的北歐國家加入歐元區。
財政金融
2012年,芬政府財政收入615億歐元,支出662億歐元,赤字47億歐元。
對外貿易
2012年外貿總額約為1159億歐元,其中進口591億歐元,同比下降2%,出口568億歐元,同比基本持平,外貿逆差23.8億歐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原油等。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國家。
雙向投資
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美國和英國等國家。截至2012年底,芬對外直接投資1078.6億歐元,吸引外資616億歐元。
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芬蘭人遷入後,建立了芬蘭大公國。十二世紀後半期被瑞典統治。1809年俄瑞戰爭後並入俄羅斯帝國,成為大公國。1917年12月芬蘭共和國宣布獨立,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
芬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芬蘭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人均產出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政府公務員清廉高效,並且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監督世界各國腐敗行為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數報告,在176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名列第一,為最清廉國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芬蘭共和國
國家領袖:總統:紹利·尼尼斯托
外文名: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d
人口數量:554.9 萬(2022年4月)
簡稱:芬蘭
人口密度:18.2 人\/平方公裏(2022年估計)
所屬洲:歐洲
主要民族:芬蘭族
首都:赫爾辛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主要城市:圖爾庫,埃斯波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國慶日:1917年12月6日
水域率:10%
國歌:《我們的國家》
gdp總計:2374.6 億歐元(2020年)
國家代碼:fin
人均gdp: 歐元(2020年)
官方語言:芬蘭語,瑞典語
國際電話區號:+358
貨幣:歐元
國際域名縮寫:.fi
時區:utc+2(夏時製:utc+3)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政治體製:總統製共和製
國鳥:大天鵝
國花:鈴蘭(百合科)
國樹:櫟樹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0.2公噸(2011年)
出生時預計壽命:81歲(2013年)
人類發展指數:0.879(2014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經合組織國家
曆史沿革
“芬蘭”這個名字源自於芬蘭西南的一個自18世紀以來被稱唿為芬蘭本部的省份。“?stend”(東方之地)才是對這塊瑞典東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約15世紀左右芬蘭才開始變成“?stend”的同義詞。
芬蘭曆史開始於1萬多年前人類在現芬蘭地域的定居,這種原始公社製度在芬蘭一直持續到12世紀。
瑞典攝政比列爾·雅爾於1249年透過第二次瑞典十字軍占領了芬蘭。這場十字軍是針對tavastian人的拒絕繼續改信基督教而發動。諾夫哥羅德控製了說東芬蘭語方言的卡累利亞。瑞典則於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軍控製了西卡累利亞。西卡累利亞此後因此歸於西方文化圈內,而東卡累利亞在文化上則逐漸轉向俄羅斯和東正教。雖然東卡累利亞人在語言和血統上仍與芬蘭人保持緊密聯係,但他們通常會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民族。天主教和東正教世界的界線也隨著1323年的n?teborg條約而定於芬蘭的東界。
芬蘭在13世紀時融入了中世紀的文化圈。早在14世紀初,已有文件記載第一批芬蘭的索邦大學學生。在芬蘭西蘭部,圖爾庫的城市聚落正在發展中。圖爾庫曾是瑞典王國最大的城鎮,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雖然芬蘭在中世紀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蘭南部和波的尼亞灣沿岸隻有一些以農維生的教區和領地。芬蘭的其他地區則有以漁獵和小規模農耕維生的薩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紀,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蘭南岸和西北岸。在奧蘭群島及奧蘭群島和圖爾庫之間的群島中,瑞典語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語也成為芬蘭其他地區上層階級所使用的語言。
圖爾庫於13世紀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區。圖爾庫大教堂是聖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當地的文化中心。當時的主教比現今擁有更大宗教上的權威,也常是當地最具權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蘭人,但城堡裏的指揮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國的貴族。1362年,芬蘭的代表獲邀參加瑞典國王的選舉。這個事件常被當作芬蘭融入瑞典王國的表現。做為這個王國斯堪地那維亞的一部分,負擔得起一人一馬裝備的權貴和自耕農組成紳士和貴族階級,集中於芬蘭南部。
位於維堡的堡壘保衛了芬蘭的東境。瑞典和諾夫哥羅德於1323年簽署了n?teborg條約,但這個條約並未長期遵守。1348年,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發動一場針對東正教異端的十字軍,最後隻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丟了王位,這場十字軍也失敗以終。瑞典與諾夫哥羅德的爭端是為了控製波的尼亞灣北岸及芬蘭東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諾夫哥羅德將那裏視為漁獵的基地,且不滿於西邊天主教移民的緩慢滲透。14和15世紀間瑞典和諾夫哥羅德彼此斷斷續續發生了一些衝突,但多數時間保持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平狀態。既存的內部的緊張亦然。
1380年發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維亞部分的內戰也波及到芬蘭。1389年,內戰的勝利者瑪格麗特一世將瑞典、丹麥、挪威三個王國全都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即卡爾馬聯盟。接下來的130年,瑞典的各個派係試圖打破這個聯盟。芬蘭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但在15世紀似乎是相對富裕的時期,期間人口增加、經濟也有所發展。到了15世紀末,東部邊境的情勢越來越加緊張。莫斯科大公國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向統一俄羅斯邁進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羅斯發生了戰爭,維堡的要塞遭到俄羅斯包圍,根據當時的傳說,該城是由神跡而拯救。
1521年,卡爾馬聯盟瓦解,瑞典恢複獨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國王。在他主政下,瑞典於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體係經曆了一場劇烈的改革,使國家的對地方生活的控製力得以加強,當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稅。緊接在宗教改革之後,圖爾庫主教mikael agric出版了他翻譯的芬蘭語新約。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爾辛福(helsingfors),即後來的赫爾辛基,但兩個世紀以來,它仍隻是個漁村。
古斯塔夫一世於1560年死後,他的三個兒子接連繼位。其中埃裏克十四世開啟了瑞典的擴張時代,他於1561年將愛沙尼亞的塔林市納入其保護之下。利沃尼亞戰爭(1558年—1583年)之後,瑞典一直處於戰爭或準戰爭狀態達160年之久。在戰爭的第一階段,瑞典與丹麥、波蘭和俄羅斯搶奪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控製權。芬蘭人因此飽受戰爭帶來的征兵、重稅和軍隊的騷擾。這造成芬蘭人於1596年-1597年的起事,這場叛變以血腥的鎮壓結束。1595年和俄羅斯簽署的tyavzino條約使瑞典和俄羅斯的邊界向東及北方移動,大約就是現今芬蘭與俄羅斯的界線。
16世紀的芬蘭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農業聚落人口的成長。國王鼓勵農民自savonia省遷移至芬蘭中部的廣大荒野。這使得原本居住於此的薩米人被迫離開。而有些荒地則是卡累利亞人的傳統漁獵之地。在1580年代,這導致一場芬蘭人與卡累利亞人與芬蘭人間的血腥遊擊戰,特別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間在位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將瑞典軍隊從原先的農民民兵改造為有效率的戰爭利器,甚至可能是歐洲最好的一支軍隊。他完成了對利沃尼亞的占領,還得到了俄羅斯在stolbova條約中失去的領土。1630年,瑞典和芬蘭的軍隊開進德意誌參加三十年戰爭。芬蘭人組成的芬蘭輕騎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稱。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瑞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間,芬蘭總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興建了許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認為有益於芬蘭的開發。例如在1640年,芬蘭的第一所大學?bo學院成立於圖爾庫。芬蘭語的聖經全書於也於1642年出版。
但重稅和持續的戰爭及寒冷的氣候(小冰期)使這個時期的芬蘭農民度過了一段黯淡的時光。在1655年到1660年間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芬蘭士兵被調往利沃尼亞、波蘭和丹麥作戰。瑞典的政治體製也越加趨向君主專製。
瑞典王國於1638年到1655年還握有今日美國的德拉瓦和賓夕凡尼亞地區作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為芬蘭裔。
17世紀的芬蘭受路德教派思想控製。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於世俗法律上。各領域事物都必須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會也變成義務性質,宗教罰則也被廣泛運用。這些規定於圖爾庫主教尤漢·特瑟魯斯(johan terserus)離職後公布,他所寫的教義問答於1664年被圖爾庫皇家學院的神學家宣布為異端。另一方麵,路德教派鼓勵個人研習聖經,使芬蘭第一次嚐試推動普及教育。教會要求每位信徒都應該具備閱讀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雖然這些規定可能會以背下文本達成,但也使閱讀的能力傳達到民眾之中。
發生於1697年到1699年的一場饑荒奪走了芬蘭約30%的人口。
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布獨立。
1918年這個國家經曆了一次短暫但卻刻骨銘心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兩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戰爭(這場戰爭中瑞典向芬蘭提供了部分協助)以及1941~1944年的繼續戰爭(納粹德國對芬蘭提供了重要幫助)。
1944年~1945年間的拉普蘭之戰中,芬蘭又將德國人趕出了芬蘭北部地區。
1947年和1948年與蘇聯簽署的多份條約規定了芬蘭對蘇聯的義務與限製,芬蘭也在1940年和約的基礎上作出了更多的領土讓步。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終於可以自己決定命運,並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19年12月,芬蘭社會民主danglingdao的五黨聯合政府宣布選定交通部長桑娜·馬林(sanna marin )為芬蘭新總理。馬林將成為芬蘭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芬蘭地處北緯60度到70度之間,麵積為33.8145萬平方公裏,是歐洲第七大國。位於歐洲北部,北麵與挪威接壤,西北與瑞典為鄰,東麵是俄羅斯,西南瀕波羅的海。
地形地貌
芬蘭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曼塞耳基亞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為200~300米的冰磧丘陵,沿海地區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最長距離達1157千米,東西最寬為542千米。芬蘭擁有世界上緯度第二高的首都赫爾辛基,僅次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512千米。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氣候
芬蘭冬季寒冷,僅南部較溫和。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從南至北,1月平均氣溫約-4--16c;7月氣溫16-13c。年降水量約400-600毫米(三分之一為霰和雪)。
水文
芬蘭被譽為“千湖之國”,內陸水域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芬蘭地勢平坦,拉普蘭北部地區位於芬蘭、挪威邊界的哈爾蒂亞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為芬蘭最高點。芬蘭最長的河流是凱米河(kemijoki),長 512 公裏。島嶼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蘭半島南岸地區,著名的有奧蘭群島。
自然資源
截至2008年,芬蘭森林麵積23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9%(扣除陸上水域麵積的森林覆蓋率為76%),人均森林麵積3.9公頃,是歐洲人均林地麵積最多的國家。森林是芬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總蓄積為21.89億立方米。樹種比較單一,按照蓄積量計算,歐洲赤鬆占46%、挪威雲杉占37%、樺木占14%,其他闊葉樹種隻占3%。礦產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截止2012年探明儲量約690.94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行政區劃
區劃
芬蘭最早有12個省份,1997年9月1日,芬蘭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分為六個省(l??ni):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普省和奧蘭省;省下分為20區(maakunta)。6省下分為90個縣(kikunta\/h?rad),縣僅是國民服務組織。而其基礎地方政府有416個,包括114鎮(kaupunki\/ st?der)、302鄉(kunta\/kommuner)。
重要城市
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是芬蘭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市區麵積448平方公裏。大赫爾辛基麵積1145平方公裏,人口116.5萬(1984)。海岸線曲折,外有群島屏蔽。雖地處北緯60°,但因受海洋影響而氣候溫和。夏季平均氣溫16c,冬季-6c。市內建築多用淺色花崗岩建成,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城中建有赫爾辛基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教育設施。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擁有20多萬人口的北歐最大的內陸城市,位於芬蘭西南部,距首都赫爾辛基180公裏,人口19萬,是芬蘭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於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於兩大湖泊之間的狹長地帶,風景優美,貫穿市中心的坦梅爾河是坦佩雷工業的發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紀發展成芬蘭最工業化的城市,由於新的城市計劃,以前的工業區又再次恢複活力,餐館,商店,運動減肥中心以及博物館都在這裏建立起來。坦佩雷也是一個國際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這裏有兩所大學和很多研究機構,是芬蘭南部的中心城市。
圖爾庫
芬蘭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業基地,圖爾庫-波裏省省會,又名奧布。位於國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亞灣畔,東距首都赫爾辛基170千米,為芬蘭舊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蘭首都)。市區麵積24平方公裏,包括郊區麵積81平方公裏。現為芬蘭西南部的區域中心。
國家象征
國名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簡稱芬蘭,國名的含義為湖沼之國。
國旗
芬蘭國旗名為“藍色十字”旗(芬蘭語: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為國家市民旗幟。”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8∶11。旗地為白色。稍偏左側的十字形藍色寬條將旗麵分為四個白色長方形。芬蘭以“千湖之國”著稱,西南臨波羅的海,旗上的藍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說象征藍天。藍色和白色國旗也象征著與芬蘭19世紀曾經是沙皇俄國的大公國。芬蘭國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關係。芬蘭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蓋著的國土。
另一種國旗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幟的藍色十字加上國徽(紅底黃獅),該旗幟為總統和軍隊用旗。芬蘭國旗是由埃羅·斯奈爾曼(eero snellman)和布魯諾·圖烏卡能(bruno tuukkanen)設計的,今天使用的國徽和總統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歐羅夫·埃裏克森(olof eriksson)設計的。
國徽
芬蘭國徽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時被采用。在芬蘭作為大公國時代也采用了此徽,一直沿用至今。為紅色盾徽。盾麵上為一隻頭戴王冠的金色獅子,前爪握著一把劍,後爪踩著一把彎刀。九 朵白色的玫瑰花點綴在獅子周圍。國徽上的獅子來源於富爾孔家族,它同樣也出現在瑞典國徽上。劍和彎刀與卡累利阿國徽相類似。踩在獅子腳下的俄羅斯彎刀則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彼時,瑞典與俄羅斯正處於長期戰爭中。九朵玫瑰據推測是代表了芬蘭曆史上的九個省,但玫瑰的數量幾經變化。
國花
鈴蘭(學名:convaria majalis?linn.)是百合科、鈴蘭屬植物。氣味甜,全株有毒。多年生草本。植株矮小,全株無毛,地下有多分枝而匍匐平展的根狀莖。具光澤。呈鞘狀互相抱著,基部有數枚鞘狀的膜質鱗片。葉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鍾狀,下垂,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膜質,花柱比花被短。入秋結圓球形暗紅色漿果,有毒,內有橢圓形種子,扁平。花果期5~7月。
鈴蘭原產北半球溫帶,歐、亞及北美洲和中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海拔850~2500米處均有野生分布。
鈴蘭全草可入藥。夏季果實成熟後,采收全草,除去泥土,曬幹。有強心,利尿之功效。用於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纖顫,由高血壓病及腎炎引起的左心衰竭。??但由於鈴蘭全株各部位均具有較強毒性,切勿在無專業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服用。中毒不良反應常表現為腹痛、嘔吐、心率下降、視線模糊、眩暈、皮膚紅疹等。
人口民族
人口
芬蘭總人口540.1萬(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氣候比較溫和的南部。赫爾辛基大區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區,人口約140萬。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還包括坦佩雷(22萬)、圖爾庫(18萬)、奧魯(14萬)等。據芬蘭統計中心數據,截至2011年底,當地華人總數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爾辛基、坦佩雷、圖爾庫等城市。
冬季戰爭後大約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戰爭賠款、失業問題以及對芬蘭保持獨立前景的不確定曾導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離開芬蘭。而到了1990年代“華約”解散,東歐巨變及蘇聯解體後,芬蘭又開始接收大批難民與移民。
民族
芬蘭人大部分是芬蘭族,其中芬蘭族占90.9%,瑞典族占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
政治體製
政體
芬蘭的政體是內閣製,自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以來,芬蘭就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共和國。而此前芬蘭是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藩屬國。其曆史基礎是斯堪的納維亞自耕式農場主社會。芬蘭是北歐國家中唯一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和國體製的國家,並且芬蘭的總統要比其它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國王或君主有更強的政治影響力。
芬蘭實行共和製和“議會代表”民主體製,議會依照比例代表製原則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人民擁有政治權力並通過議會來行使。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采取一院製,由200名議員組成,每4年改選一次。
國會內包括一個議院及其200位議員。議員以四年為一任,經過直選及比例投票製選出。共和國總統每六年選舉一次,芬蘭於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2006年1月至12月,芬蘭第二次擔任歐盟輪值zhuxi國。在任職期間,在提升歐盟的國際地位、增強歐盟行動的連貫性等方麵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2011年6月,聯合黨、社民黨、左翼聯盟、綠色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
憲法
1919年7月17日頒布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guojiayuanshou,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
芬蘭的政治體製以議會為主,雖然總統也有較大的權力(根據芬蘭憲法,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並舉行新的議會選舉)。多數行政權力控製在由總理領導的內閣中,而總理由議會選出。內閣由中央政府各個部門的部長、總理本人與一名大法官組成。
憲法規定,200人的一院製議會(芬蘭語:eduskunta;瑞典語:riksdag)是芬蘭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可以修改憲法,解散內閣或否決總統的決定;但議會無權改變司法決議。內閣或任意一名議員都可以提出立法動議。議員任期4年,按比例選出。
政府
2023年6月20日,芬蘭新一屆聯合政府20日宣誓就職,民族聯合黨zhuxi彼得裏·奧爾波擔任總理。本屆政府由民族聯合黨、芬蘭人黨、瑞典族人民黨和基督教民主黨組成,共設總理和18名部長。
司法
芬蘭司法體係分為一個負責民事以及刑事司法爭議的法庭,以及一個專門負責公眾與行政部分訴訟的特別法庭。芬蘭為大陸法係國家,法庭分為地方法院、地區上訴法院及最高法院。
芬蘭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院長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貝卡·威赫沃裏(pekkavihervuori),2012年就任;最高檢察長馬蒂·尼森寧(mattinissinen),2010年就任;政府法律監察官亞科·約恩卡(jaakkojonkka),2007年就任。議會法律監察官佩特裏·耶斯基萊寧(petrijaaskinen),2010年就任。
政黨
芬蘭為多黨製。主要政黨有:
(1)芬蘭中間黨(centre party of find):執政黨。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為目標,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壟斷,主張保障農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對外主張實行積極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海地區國家的關係。現有黨員7.7萬人,現任議員31人。zhuxi安妮卡·薩裏科(annika saarikko,女,2020年當選)。
(2)民族聯合黨(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在野黨。1918年成立。一戰和二戰期間為芬主要執政黨。主要代表工商企業界利益,以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展為基本目標。現有黨員約2.7萬人,現任議員38人。zhuxi佩特裏·奧爾波(petteri orpo,2016年當選)。
(3)芬蘭社會民主黨(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1899年成立。對內主張政治、經濟民主,實現充分就業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國際和平。現有黨員2.9萬人,現任議員40人。zhuxi桑娜·馬林(2020年當選)。
(4)芬蘭人黨(the true finns):在野黨。1995年成立。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利益,鼓勵創新經濟。對外堅持民族主義和疑歐立場。現有黨員1.5萬人,現任議員38人。zhuxi麗卡·普拉(riikka purra,女,2021年當選)。
(5)綠色聯盟(the green league):執政黨。1988年成立。主張保護環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和平與環保活動。現有黨員7800人,現任議員20人。zhuxi瑪利亞·奧希薩洛(maria ohisalo,女,2019年當選)。
(6)芬蘭左翼聯盟(the finnish left alliance):執政黨。1990年成立。主張政府借貸擴大投資,刺激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福利,發展可再生能源。對外主張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國防建設。現有黨員1.1萬人,現任議員16人。zhuxi莉·安德鬆(li andersson,女,2016年當選)。
(7)瑞典族人民黨(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執政黨。1906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主張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現有黨員約2.6萬人,現任議員9人。zhuxi安娜–瑪雅·亨裏克鬆(anna-maja henriksson,女,2016年當選)。
(8)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在野黨。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主張實行對社會和生態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保障平等高效的社會福利。對外主張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歐洲,發展共同防務。現有黨員約8400人,現任議員5人。zhuxi薩麗·艾薩葉(sari essayah,女,2015年當選)。
(9)現在行動黨(movement now):在野黨。2018年成立,2019年11月正式注冊為政黨。目前有8000名黨員。關注巴倫支海保護及企業社會安全等問題。現任議員1人。zhuxi哈裏·哈爾基莫(harry harkimo,2018年當選)。
政要
總統:紹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芬蘭資深政治家,民族聯合黨人。1948年8月24日出生於芬蘭南部城市薩洛,法學碩士,先後任律師、副法官,1987年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1994年至2001年任芬蘭聯合黨zhuxi。尼尼斯托1995年至1996年任芬蘭司法部長,1996年至2003年任財政部長,在他擔任財長期間,正是他帶領芬蘭加入了歐元區,擺脫了在當時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1999年至2003年任歐洲複興開發銀行董事會zhuxi,2003年至2007年任歐洲投資銀行副行長。2007年至2011年尼尼斯托任芬蘭議會議長。2012年2月5日當選芬蘭總統,3月1日宣誓就職。已婚,育有二子。
總理:彼得裏·奧爾波,2007年當選議員,曾擔任農林部長、內政部長和財政部長。2016年,奧爾波當選民族聯合黨zhuxi。
議長:埃羅·海內盧奧馬,1955年7月4日出生,大學肄業。社民黨人。曆任芬總工會青年事務書記、zhuxi,社民黨zongshuji、zhuxi。2003年當選議員,曾任社民黨議會國防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和稅收委員會委員、歐洲社民黨zhuxi團成員。2005至2007年任副總理兼財長。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黨議會黨團zhuxi。2011年6月當選議長。愛好運動。已婚,有一子二女。
經濟情況
概況
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人均產出超過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老牌強國,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與其鄰國瑞典相當。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製造業,主要以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工業為主。芬蘭的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芬蘭是號稱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由於天氣的原因,芬蘭的農業僅維持在基本農產品自給自足的水平。林木業作為出口的主要支柱,為農村人口提供了第二個工作選擇。芬蘭在1999年加入歐元體製,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芬蘭將更快地與西歐經濟一體化。
芬蘭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正式流通歐元。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芬蘭經濟長期陷入困境,仍沒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14年芬蘭經濟增長率為負0.4%。2012年和2013年芬蘭經濟已連續兩年萎縮。在國內,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在國外,烏克蘭危機升級,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製裁與反製裁大戰愈演愈烈。這些因素對尚未從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芬蘭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在2013-2014年世界經濟論壇年度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三。受全球經濟形勢和歐債危機影響,芬經濟增長滯緩,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
工業
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製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森林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農林業
林業發達,農畜產品自給有餘。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占總勞力的4.7%。主要產品包括鋸材、膠合板、纖維板、家具等木材加工品,紙漿及紙張產品。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歐匯川(upm)和m-real集團是前三大林業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紙箱和紙板生產商、第三大鋸材生產商,芬歐匯川是世界最大的雜誌紙、標簽紙生產商和歐洲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m-real是歐洲領先的高質量紙張和紙板製造商。
服務業
芬蘭服務業包括商業、旅遊、金融、通訊和公共服務業等。信息產業發達,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旅遊點有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等。?芬蘭是高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貿易是gdp的三分之一。歐盟占貿易總額的60%。最大的貿易流動與德國、俄羅斯、瑞典、英國、美國、荷蘭和中國。由歐盟貿易政策管理,芬蘭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除了農業。芬蘭是唯一的北歐國家加入歐元區。
財政金融
2012年,芬政府財政收入615億歐元,支出662億歐元,赤字47億歐元。
對外貿易
2012年外貿總額約為1159億歐元,其中進口591億歐元,同比下降2%,出口568億歐元,同比基本持平,外貿逆差23.8億歐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原油等。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國家。
雙向投資
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美國和英國等國家。截至2012年底,芬對外直接投資1078.6億歐元,吸引外資616億歐元。